第一篇: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为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谋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净化、升华党员干部的党性情操,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执政水平,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区委组织部组织部分党务干部赴河南安阳红旗渠红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5月7日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发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好红旗渠精神,就要做好四个“弘扬”。
一、弘扬爱岗敬业态度
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林州的领导集体正是因为拥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确制定引漳济林的鸿篇巨制;才能克难攻坚,带领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创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二、弘扬执政为民理念
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 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三、弘扬踏实工作作风
踏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就是踏踏实实,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多动手、早行动,专业、务实地做好岗位工作,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只有讲
奉献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因循守旧,多一些开拓进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
第二篇: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7月20日至22日,我局党组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职工赴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当一步一步的走近红旗渠,了解红旗渠,认识红旗渠后,真正感受到红旗渠设计者们的创新、建设者们的艰辛和领导者们的合心时,我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强大震撼。
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字精神建成红旗渠,实现了“青山绿水、麦香仓丰”的林县梦给了我很多感想。这种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是面临困境时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奋斗;是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的实事求是;这种精神,也将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就像那红旗渠精神成为科教中心后人敬仰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如今的红旗渠,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她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座丰碑。她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
红旗渠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精神就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虽然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下,像过去那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不会再有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应居安思危,认真学习领悟红旗渠这16字精神,将这股精神力量再次融入到工作中,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成就伟业,靠的就是理想、靠的就是信念、靠的就是作风。发展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提高技能、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开封市住建战线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带好头、作表率,练就过硬本领,为单位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7月26日
第三篇:参观学习红旗渠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红旗渠心得体会
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于7月24日下午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开始了为期五天的“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以及“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的学习活动。本次学习使我心灵震撼,感悟颇深。主要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不服输的精神
林州山高水恶,百姓靠天吃饭。历史上因为缺水致土地绝收,而使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就有五次之多。桑林茂老汉一家的悲惨故事,不但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更使我们了解到林州的缺水有多么的严重。解放后,20多岁的县委书记杨贵有胆有谋,为解决林州人缺水问题,竟然提出了“重新安装林县山河”的口号。山河是谁安排的?是老天爷安排的,我们人类能安排山河?这是何等的魄力,不管山高水恶,我们就是要与天斗,我们就是要喝上水。想想我们现在感觉到的困难,“学生素质差”“基础薄”“某些条件有点差”,比起杨贵面对的困难,我们难道不该感到惭愧吗?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想办法,而不是抱怨。做人就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有困难我们就要有百倍的信心去克服。
二、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我们听了讲座:《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更是实地参观了引漳入林咽喉工程青年洞。我深深的背林州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所震撼。那么高的山、那么硬的岩石,他们硬是一钎一钎的凿成洞、开成渠。光指挥长就累到两任。县委书记杨贵更是亲自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实地勘察,才定下了“引漳入林”的伟大决策。林县人民为修渠更是睡席棚、山崖,吃野菜、水草。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烧。不怕苦、不怕累。其中任羊成“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十二姐妹十二英,十二姐妹干的凶”等等。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有了主心骨,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时代不一样了,但他们那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在问题和困难面前,我们要不等不靠,扑下身子积极想办法,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学生所盼,为他们做实事。
三、为人民服务,不怕受委屈,不怕埋怨
杨贵领导林州人民经过8个月的苦战,山西境内20公里的渠终于通水了,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修渠的信心。可是,1960年11月全国休整,大批工程下马,红旗渠怎么办?杨贵冒着政治风险,带领林县人民在青年洞继续施工。当时新乡地委有人向在新乡的谭震林副总理告状,说杨贵比当年的隋炀帝修大运河,秦始皇修长城都苛刻。杨贵受到严厉的批评。但是杨贵说“我是党员,我是书记,我不能眼睁睁看着群众没水喝啊!”最后调查的得到实情后,谭震林副总理对杨贵的工作给予了支持。“无私的坚持,做人要实”。实实在在为群众利益考虑,为群众谋福利。我们作为教育人,更应该实实在在为学生考虑,为家长考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成才为目的。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品行上的培养,只要真心付出,他们都会感觉到的。
第四篇: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苏建鹏
金秋十月,我披着晨霞,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九三学社市委组织下“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行来到林州,首先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接着我们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宁可苦干、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历时10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这一浩大举世的工程(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参观红旗渠,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让我有许多思考和启迪,使我净化心灵,我的思想被林县人的坚持和坚毅彻底感染了。如今走进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优秀社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强化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苏建鹏平定支社社员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树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执行力。2019年X月X日至X日,经县委同意,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们来到河南省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实地学习,接受现场教育,内心再一次得到洗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有新的作为,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不断去践行和丰富的重要遵循,只有把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一心为民这些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我们的庄严承诺才能掷地有声地实现。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精神,它更像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史书,一页页记载着那艰苦奋斗,满腔热血,斗志昂扬的岁月。这部史书故事耐人寻味,时刻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也带给我们一些困惑,九十年代的我们还需要向六十年代的红旗渠儿女学习吗?红旗渠精神是否还要继续传承呢?我想,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红旗渠精神不是一代人的精神,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改革如何变化,思想如何进步,可精神是永恒的,任尔东西南北,任由千锤百炼,它永远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回过头再看红旗渠这条道路,依然看见的是热血奋进、是众志成城、是砥砺前行;依然坚持的是党的领导、是优秀的干部队伍、是钢铁的作风建设;依然相信的是党的领导方式、是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亘古不变的精神宗旨。
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先要敢想,只有先把思想放飞,才能让脚步腾飞。我们要有一颗“愚公移山”的心,才能建成一座像罗马一样的城。“引漳入林”这听起来似乎就像天方夜谭,毕竟很多人从不认为,一直以“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林县,有朝一日能够一渠绕群山。然而杨贵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杨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身先士卒带领着林县的干部群众凭着一锤一杆一双手,向大自然发起挑战,十年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千年期盼,使得林县人民家不缺水,田不荒旱,粮不绝收。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只吹号角,必须要将战役打响,要走出禁锢思想的牢笼,率先垂范,工作中领好路、带好头,思想上补足钙、注足铁,真正将工作做实做牢,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有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没有固山自守,没有在贫困与荒漠中挣扎,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山凿石的信心自己去挖渠引水。在杨贵的带领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艰苦卓绝的十年里,他们自强不息,建成了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使林县人民摆脱干旱和贫穷,走上了富足的道路。新时代,各个干部群众更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要难而不惧,直面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干部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主。百姓要以一切为了自己,一切依靠自己的自力更生路线为主,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抱怨,不依靠,坚持自给自足,为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
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林县人民用十年的时间,使得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在这艰难困苦的十年里,林县人民遇到过无数险阻,遭遇过无数动荡,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引漳入林”的决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是他们的选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他们的信念,他们披荆斩棘,十年坚持,终于迎来胜利。林县人民用事实向我们证明,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做任何工作都不能虎头蛇尾、浅尝辄止,而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将钉钉子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面对今天的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不禁自问:今天所遇到的困难是否难过修建红旗渠?今日所要攻克的难题是否需要十年之久?红旗渠精神告诉我们,新时代里,我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能战胜,要以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以自强的决心、坚持的恒心去努力奋斗。其次,干部群众要率先走在前面,落脚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要把心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路线,要相信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干实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谋正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最后,要有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积极投身于事业工作中,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踏踏实实迈出每一步,跟着时代的步伐,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