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第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摘要]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内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制成眼护系列治疗眼周疾患汗管瘤、黑眼圈、眼袋、眼角皱纹50例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汗管瘤 眼袋 眼角皱纹 黑眼圈

一、临床资料

选择病例50例,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3个月至4年。其中汗管瘤10例,单纯眼角皱纹3例、黑眼圈15例、眼袋10例,汗管瘤合并眼袋3例,黑眼圈合并眼袋7例,眼袋合并眼角皱纹2例。其中8例长期使用含铅、汞或油腻眼霜,2例长期将不易吸收的面霜涂于眼部,4例汗管瘤患者有3例高血脂病史,1例胆囊炎,1例由于工作经常上网熬夜,其它无明显原因。所有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易疲劳、睡眠不足、多梦、腰膝酸软或伴有急燥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有块。

二、治疗方案

在我的美容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中医中药结合针灸内调脏腑、经络、气血以治本,外用眼护系列以治标。

(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例汗管瘤患者定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型。1、2、3、口服中药补肝肾阴、化痰软坚散结。配合神针点破较厚处,个别汗管瘤结痂脱落。外用汗管瘤眼霜配合美容院护理。

(二)将其余患者定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型。

1、2、口服中药补肝肾阴、清肝泻火。

配合点穴精油,选取眼周穴位轻揉点按轻起。穴位:印堂、睛明、太阳、四白、乘泣、瞳子髎 丝竹空、鱼腰、攒竹。3、4、5、配眼护系列按摩膏按摩,要轻拉,提眼角、提眉等手法。用平刺法、挂针法,针灸眼部皱纹留针30分钟。将眼膜薄薄涂于上、下眼睑盖面巾纸后加敷倒膜20分钟。

三、治疗观察

1、汗管瘤患者分三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5天,第1疗程眼周汗管瘤颗粒有平滑消退,第2疗程汗管瘤基本消除,第3疗程治愈,睡眠差、多汗、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2、眼袋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眼袋明显消退,眼袋胀鼓消除70%,面色由青转红润,眼红,眼干等症状消失,伴有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黑眼圈消失, 皱纹多数消失仅个别变浅。

3、单纯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效果显著,黑眼圈的患者只有1名效果不明显其余都治愈,眼角有皱纹的患者皱纹消失。

四、观察结果 治愈82.3% 显效96.7% 有效100%

五、讨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地给它留下痕迹:眼角皱纹、黑眼圈、眼袋、汗管瘤,使我们失去昔日的风采。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专业美容院治疗和保养。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和体会发现眼部问题和内脏功能失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肝开窍于目”、肝气郁结导致肝火上炎,或横犯脾土导致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湿热互结成痰,痰热上逆于眼部变形成眼袋和汗管瘤,肝火日久耗伤肝肾阴、肾阳,肾水上犯形成黑眼圈,体内阴血不足或痰湿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着形成黑眼圈和皱纹。正气虚弱易感外邪,运用低劣化妆品或用法错误都会产生疾病。治疗时1)采用中药内服疏肝解郁健脾,清肝泻火养阴、去湿软坚化痰;2)配合眼护系列(特制纯天然提取精华有效活性修护成份,富含V c、Ve、磷脂酸、鱼蛋白、海藻、脱色沙棘油、骨胶原、珍贵眼角膜提取液等),具有吸收快,迅速修复眼部受损纤维细胞、恢复弹性,中草药成份可以活血化瘀,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防止黑眼圈的产生,鱼蛋白、海藻等成份还可软坚散结,软化角质,激活细胞,软化汗管瘤,天然保湿因子可以锁住水分 防止皱纹的产生 ;3)根据的“浅刺肌肤深固里”和刺激腧穴,可以调气血的原理采用针刺和按摩疗法配合精油和按摩膏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老化细胞组织,加速血液循环,对眼袋、黑眼圈 皱纹的治疗起辅助作用。

Chinese methods of curing the black-circles around eyes Follow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essure of life, work and spirit are growing.And this lead to lots of people have “Panda‟s eyes”—black-circles around eyes.It‟s a kind of pathological changes.This can affect people‟s image and disserve people‟s body.Whatever, who provoke this kind of bale? And how to avoid this kind of ba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s that all of the qi of five-zang and six-fu organs run up to eyes.Especially, the organs of heart, liver and kidney are very important.Liver and kidney being of same source.Eye as window of liver.And liver governing blood and eyes.Liver Meridian contacts with eyes.So, deficiency of liver-blood can lead to eye-dryness and photophobia.Kidney being the prenatal functions of organism.It can store essence and governing water.Black being the prenatal function of kidney.Deficiency of kidney-qi will lead to black run upon the face and heart also governing blood.The complexion reflects the condition of the heart.But blood is the base thing of the spirit‟s action.So, it can make the black-circles of eyes much deeper.For this condition, we just use TCM methods: 1.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 entiation of syndromes.2.intensify eye‟s protection 3.the life must be in plan, keeping enough time to sleep, and keep your mood pleasant Typical example: Miss yang, 26 years old, manager of sale-market There are some black-circles around her eyes.And it had been kept three years.She often felt that heat sensation in the palms, soles and chest, being afraid of summer hot, especially, present years, heavy business lead her to sleep less.So, her “pandas‟ eyes” must be very heavy.Diagnostic: kidney deficiency of yin.Deficiency of kidney-yin.Hyperactivity of kidney-five.Lead to disharmony between ying and wei systems.Vital substance can‟t run up to give eyes nutrient.Treating methods: internal ant external treatment.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symptoms and root cause.Taking orally: Hai tang mei No.7< mu ming capsule> this kind of production, distilled quintessence of plant from semen sesame nigrum and mulberry.It can make efficiency of regulating function of liver and kidney, replenishing yin and regulating the mental activities and anchoring the mood.It „s the best product to leave out “Pandas‟ eyes”.External treatment: the range of hai tang contained lots of VE, VC, pertain of fish, fading oil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and other nutritional ingredient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a circle around eyes and furrow of eyes.Operation: 1.Put tuina‟s oil around eyes and digital point pressure for 3~5 minutes.It can dredge meridians around eyes accelerate cycle of blood, promote oxide‟s sucking 2.Using ointment of eyes tuina for 8~10 minutes.It also can accelerate cycle of blood, and promote bodies sucking of VE and efficacy pertain of fish.Keep water and increase elasticity of skin.3.Applying eye‟s remembrance for 15-20 minutes.It contains lots of VC.Fresh efficacy pertain of bone and expensive water of cornea, it can rebuild the cell of eye which is damaged and leave out black-circles around eyes.4.Effacing the eyes‟ cream around eyes in the way of drewing circles.It can active cell fast,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ell also can promote the cycle of blood.5.Mild moxibustion, base on eyes‟ cream.Covering a piece of thin qauze.Make the tuina in the way of roll for 6~8 minutes.Following the operation every three days for one time.Continue to do this for ten times.After one month.Miss yang‟s “pandas‟ eyes” and was disappeared and she stick to the range of Hai tang series.Her life becomes much wonderful.Furthermore, after half a year ,she hasn‟t have the black-circles.

第二篇:疾病治疗

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前列腺炎症

前列腺炎症:尤其慢性前列腺炎为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约占泌尿男科门诊成年男性病人的25%,常见的前列腺炎综合征可分为三类: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

前列腺炎的诊断依靠前列腺液的显微镜和微生物学检查。前列腺液镜检鉴别有无炎症;微生物学检查是为了区分细菌性及非细菌性炎症。细菌性前列腺炎常伴泌尿系感染,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前列腺中有过量炎症细胞;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痛很少发生尿路感染;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人前列腺液中有大量炎症细胞,而前列腺痛无炎症体征,前列腺液正常。各型前列腺炎的许多临床特征相似,但每一型都有独特之处。

一、细菌性前列腺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常见菌株是大肠杆菌,其他菌株包括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属、沙雷氏菌属等。革兰氏阳性细菌中,肠球菌可引起前列腺炎。大多数前列腺感染的致病菌是一种,偶尔有多种。

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途径有三条:

1、血行感染:从体内某一病灶以小脓栓的形式经血行播散至前列腺;

2、淋巴感染:下尿路或直肠的炎症可经淋巴管扩展至前腺;

3、直接蔓延:泌尿系统感染可通过前列腺腺管蔓延至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二、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以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破坏前列腺体或前列腺导管及其上皮和邻近的间质为特点的前列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故也称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临床特征

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局部症状有会阴部及直肠内有沉重感觉或剧痛,疼痛在大便时加重,可放射至耻骨上区、阴茎或腰骶部。若伴有精囊炎及输精管炎时,可有腹痛等。依感染途径,症状可有所不同。若系血行感染,发病突然,病人呈现全身急性感染症状,严重时可有败血病症状;若系尿道途径所引起的前列腺炎,在全身症状出现之前有显著的排尿症状,如尿痛、尿频、尿急及尿末滴沥,偶有急性尿潴留、疼痛及性功能异常;若症状持续加剧,可能已形成前列腺脓肿。前列腺直肠指诊:前列腺肿胀,触痛明显,整个或部分前列腺坚韧不规则,可有结节。前列腺脓肿形成时,直肠指诊可发现一个紧张、坚硬和压痛的前列腺肿块,甚至有波动感。

前列腺液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含脂肪的巨噬细胞;培养有 大量细菌生长。急性期做前列腺液按摩,可引起菌血症。

治 疗

1、对症处理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人,应给予全身支持疗法,补液利尿,退热止痛,润肠通便,热水坐浴等。若有急性尿潴留,应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吸尿液;如需较长引流尿液,尽量避免器械导尿或经尿道留置尿管,以防止并发症如尿道炎、附睾炎等。

2、抗生素治疗

帕特拉、百时特、星韦宁(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头孢菌素类)

三、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P)

少数病人是由急性转变而来,但绝大多数病人未曾经过急性阶段,细菌感染途径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相同,主要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行播散,尿路感染的直接蔓延及前列腺结石有关。前列腺结石常伴有慢性炎症,是其重要感染源之一。饮酒过量、性生活过度、会阴部损伤、慢性便秘等,都可使前列腺发生非细菌性充血反映。为细菌的侵入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下尿路梗阻,尿流不畅,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

1、排尿异常:

尿频、尿急、尿不尽感、尿道灼热、尿痛、排尿疼痛常放射至阴茎头和会阴部;有时出现血尿、尿白浊;

2、疼痛:常发生在腰骶部、下腹部、会阴部、耻骨上、腹股沟、睾丸和精索等处,偶向腹部放射;

3、性功能方面:性欲减低、早泄、射精痛、遗精、阳痿等;此为慢性前列腺综合征的表现。性障碍并不由开病所致,但因性障碍而诱发和(或)加重CP。故亦是本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4、神经衰弱方面: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精神抑郁等。

治 疗

1、一般治疗:

消除顾虑,安排规律的生活,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热水坐浴,定期前列腺按摩等。

2、抗生素治疗:

2.1.头孢类:头孢曲松钠、百时特、星韦宁

2.2.喹诺酮类:帕特拉、利欧、钰钧泰。

2.3.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

3、中医中药:

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为治疗原则,用中药八卦金丹,癃闭舒进行治疗。

4、物理疗法:微波治疗仪以及前列腺治疗仪。

四、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亦称无菌性前列腺炎,因感受寒湿、房劳过度、禁欲时间长、饮酒过度引起前列腺的充血及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如滴虫)感染等。

其临床表现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同。

治疗

1、中医中药治疗:以搜剔厥阴,通络散结之法配以针刺,温经通阳法治疗。

2、抗生素:

(1)四环素类。

(2)大环内脂类。

(3)喹诺酮类。

五、前列腺痛

前列腺痛主要见于20~50岁男性,因盆底肌肉习惯性挛缩和痉挛导致盆底肌肉痛,精神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临床上以会阴、阴茎、耻骨上、阴囊或尿道疼痛为主,伴有间歇性排尿异常。

治疗

1、物理疗法:微波治疗仪与前列腺治疗仪

2、针灸治疗:中极、曲骨、大输、横骨、关元、急脉等。

3、药物治疗:黄酮哌脂。

我科治疗优势

1、选择高敏药物、足量治疗;

2、中医辨证论治:樊博士治本病代表方-八卦金丹(见药物介绍)

3、樊博士亲诊、邀国内王耀廷、陈子华、石志超诸名师会诊;

4、针对各种证型同时运用前列腺治疗仪及针灸治疗。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943 次

编辑次数:

3最近更新:2007-03-19

创建者:lw841016

©2008 Baidu 权利声明

卢泰坤---紫草败酱汤

卢泰坤,1944年出生,福建永定县人。1969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历任厦门市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兼任《中医药通报》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有较高的中医学术造诣,诊疗经验丰富,己培养硕士生多名。临床擅长治疗男科疾病,尤其在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血精、遗精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经验。认为男科疾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为本,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脉络瘀阻为标,提出湿热是男科的主要病邪,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是男科疾病主要的病理,治疗男科疾病当先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活血化瘀,辅以益肾补虚,并创制了治疗男科疾病的系列经验方,取得了较好疗效。主持科研课题4项,撰写论文20余篇。组成:紫草30g,败酱草15g,赤芍15g,蚤休15g,萹蓄15g,乌药10g,菟丝子15g,穿山甲6g,皂刺10g,黄芪30g,莪术10g,乳香10g,没药10g。功能: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凉血散结,消痈止痛。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

方解:前列腺炎或因恣食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或因感受疫毒,湿热下注膀

胱;或相火偏旺,性事异常,败精充血等。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浊、舌红苔黄厚等湿热症状。前列腺为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足厥阴肝经循股内侧入阴毛,下行环绕阴器”。前列腺炎由于湿热下注,易导致气滞血瘀,临床还常见会阴闷胀疼痛,睾丸、精索、腰骶胀痛,故有“从肝论治前列腺”之说。

方中紫草凉血活血,《本草经疏》云“紫草禀天地阴寒清和之气,味苦,气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为凉血之圣药。”《别录》云“紫草,通水道。”萹蓄入膀胱经而使湿热从小便解。《本草纲目》云“萹蓄,利小便。”败酱草苦寒清热,辛散行滞,《本草纲目》云“败酱草,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方中以紫草配伍萹蓄,有清热、通淋、化湿之功效;紫草配伍蚤休、败酱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紫草配伍赤芍凉血活血、消痈解毒;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溃坚散痈;莪术、乳香、没药、乌药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气行则营卫畅通,营卫畅通则邪无滞留,瘀去肿消而痛止。前列腺炎病程绵久,久病伤正。《内经》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前列腺炎后期肾虚,气化不及州都,气血阴阳偏损,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湿停留,故临床可见神疲乏力、腰膝酸痛,甚至遗精、早泄、不育等。方中以黄芪益气托毒消痈、利水消肿;菟丝子温补肝肾,使瘀消而正不伤。全方寓补于通,补中兼通,标本同治。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前列腺炎大多为球菌和杆菌混合感染。紫草、蚤休、萹蓄、败酱草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前列腺包膜对药物有明显的阻隔作用,使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内而达到满意的抑菌、杀菌浓度,穿山甲、莪术、乳香、没药可改善前列腺体对药物的通透性;黄芪、菟丝子有提高机体性腺功能,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以上药方每一种药我都查了药理药性,确实是很对症,另外我又加了:红藤20g活血通络,败毒散瘀。甘草6g调和诸药。牛膝15g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辅助治疗方案如下:

一,治疗期间应减少性生活或者戒色,以固本培元。不看不想就不会有性冲动。二,千万不能SY,SY是不完全释放。会进一步加深病灶的气血淤滞。(特别强调)三,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四,吃花粉,蜂王浆,提高身体免疫力。

五,每天用药渣坐浴一次,相当于用药熏蒸,可改善病灶部位血液循环。

六,有支衣原体的吃强力酶素半个月,效果很快,但是有副作用。

七,心理疗法:http://bbs.*.org/dispbbs.asp?boardID=2&ID=9382&page=

1以上药方在任何中药店都可以买到,一副只要十元左右很便宜。本人吃了七天,效果明显改善,每天都有新发现。自我感觉最多在一个半月之内可以康复,然后调养一段时间就可以痊愈。所以迫不及待的希望与大家分享。另外如果没有条件吃汤药的可以吃中成药,由于我没有吃过所以也没什么经验,大家可以到各市中医院问问老中医。最后再附一药方,供大家参考,因为中医药方很活,可以有很多选择,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组方,有的补肾要多一点,有的杀菌多一点,有的活血祛淤多一点。好了,最好祝大家早日康复,如觉得本人的方法确实有效,希望大家多多转载,以帮助那些还在忍受病苦折磨而不只所措的病友们。

前列腺炎安方---前列康泰方

周安方,1948年出生,湖北孝感人。198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中医学术造诣高,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擅长治疗男科疾病,尤其在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

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经验。首次提出了“肝实肾虚”是男科疾病基本病机的学术观点,认为男科疾病具有肝实与肾虚互为因果、夹杂为患、相互影响的病机特点,确立了“泻肝补肾”治疗男科疾病的总原则,独创了治疗男科疾病的系列经验方,为众多男科疾病患者解除了疾苦;通过多项科研成果揭示了“肝实肾虚”基本病机及“泻肝补肾”治疗原则的科学内涵;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完成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8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组成:蒲公英30g,败酱草20g,土茯苓30g,虎杖15g,丹参30g,延胡索15g,制大黄10g,青皮10g,川牛膝15g,杜仲15g,黄芪30g。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导浊,行气活血,培元补肾。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个月为1疗程。

方解:慢性前列腺炎是严重影响成年男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其病机复杂,常既有肝实(肝经湿热、肝经气滞、肝脉瘀阻)的一面,又有肾虚(肾气亏虚)的一面,而且肝实与肾虚又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其缠绵难愈。因此,治疗上既要泻肝(清热解毒、利湿导浊、行气活血),又要补肾(培元补肾)。湿热蕴结肝经,毒浊袭扰阴器,可致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尿末滴白。本方用蒲公英、败酱草、土茯苓、虎杖等清热解毒、利湿导浊;气血瘀滞肝经,瘀浊停聚精室,可致腺体肿大,质地硬韧,阴器坠痛,药用青皮、丹参、延胡索、川牛膝、制大黄等行气活血、化瘀导浊;败酱草、虎杖还兼活血化瘀之功,与丹参、延胡索、川牛膝、制大黄等配伍使用,可增其活血逐瘀之力;前列腺位居下焦,川牛膝性善下行,可引诸药直达下焦病所;青皮性味辛温,与蒲公英、败酱草、虎杖等配伍使用,可防其苦寒之性太过;肾气亏虚可致腰脊酸痛,性欲减退,神疲乏力,药用黄芪、杜仲、川牛膝等培元补肾,强腰壮脊;黄芪归肺经而善补肺气,肺金乃肾之母,故可通过补肺气以培肾元;黄芪为益气佳品,通过其扶正之力既可以发挥其扶正以驱邪之用,又可以发挥其托里以排脓之功。诸药配伍,肝肾同治,补泻并举。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杀菌作用,能显著提高前列腺抗菌因子含量,纠正前列腺局部免疫紊乱,促进前列腺炎性渗出物吸收,修复前列腺病理损害,加速前列腺疾病康复。

临床运用:尿道滴白量多者,可加萆薢、滑石等;会阴、睾丸、下腹等部位坠胀游走不定者,可加小茴香、香附、川楝子等;前列腺质地硬韧,会阴、睾丸、下腹等部位疼痛固定不移者,可加制乳没、炮山甲等;腰骶酸痛较重者,可加桑寄生、五加皮、怀牛膝等;前列腺液有大量脓细胞者,可加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等

自己加:活血行气的王不留行

10、红花

10、桃仁

10、小茴香

6、香附

10、川楝子10。补气的:党参20,生山药15,白术10,桂枝尖10 本人得前列腺己三年.多方医治无效,最近在新华书店购得一本<<男性保健妙法>>从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不少治疗前列腺中药的方了,闲着没事转抄上发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伙有所帮助.辨证要点:

(1)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尿灼热,咽干,盗汉,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脉细数.(2)肾阳虚:腰膝冷痛,阳痿,早泄,尿频,尿15尿液清长,尿后滴沥不尽,劳累或遇寒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3)气虚:病程较长,身倦乏力,心悸气短,精神不振,多汗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弱.(4)湿热:尿频,尿灼热而黄,尿痛,小腹重坠,睾丸,会阴时痛,阴部湿粘,舌红苔黄,脉滑数,前列腺明显增大压痛.(5)瘀血:病积日久,精室瘀阻,证风小腹,会阴睾丸时有坠胀痛,尿道内可有刺痛,前列腺质硬,体积缩小,腺液排出不畅,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

第三篇:急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

一、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常见的病类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等,尚有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混合性中风等。

该病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检查头颅CT及MRI,将急性脑血管病分为以下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脑梗死。

(1)栓塞性脑梗死。(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4)分水岭性脑梗死。(5)其他病因脑梗死。(6)原因不明脑梗死。

3、脑出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辨证分型

(一)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神昏,昏聩,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二)痰湿蒙塞清窍证

素体多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三)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突然神昏,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风火上扰清窍证

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七)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量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八)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四、治疗方案

(一)西医治疗

1、脑梗死的治疗(1)溶栓治疗

①尿激酶

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2)降纤治疗

①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冶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

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③常用降纤制剂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3)抗凝治疗

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③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a.心源性梗死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b.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c.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④使用方法:低分子肝素4000U,于发病48小时内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使用lO天。

2、脑出血的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

(1)基底节区出血:少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1)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

(2)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3)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4)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二)辨证论治

1、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 珍珠母 钩藤 竹茹 天竺黄 石菖蒲 远志 夏枯草 丹皮 等。

2、痰湿蒙塞清窍证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 陈皮 枳实 茯苓 竹茹 胆南星 石菖蒲 远志等。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

红人参 黑附片 山萸肉 生龙骨 牡蛎等。

4、风火上扰清窍证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生石决明 黄芩 山栀 天竺黄 川牛膝 丹参 生大黄 羚 羊角粉等。

5、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菊花 夏枯草 生石决明 川牛膝 黄芩 山栀等。

6、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 茯苓 天竺黄 胆南星 天麻 丹参 香附 大黄等。

7、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瓜蒌 胆南星 丹参 天竺黄等。

8、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红花 川芎 桃仁 当归 赤芍 地龙等。

此外,中风后期辨证属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活血,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并可配合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证属阴虚风动者,治宜育阴熄风,方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对于缺血性中风者,可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其它疗法

1、针灸治疗

① 体针: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② 头针:

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

操作:沿皮刺入O.5~1寸,频频捻针,留针30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耳针:

取穴:皮质下、脑点、肝、心、降压沟。

操作:针刺选用O.5寸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30~60min;也可选用王不留行或磁石,用胶布贴穴位,一般3~5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2、康复锻炼:主要是针对患者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和唇角流涎而设。

(1)肢体训练;(2)语言训练;(3)唇角流涎的训练。

五、应用策略(一)辨证要点

综观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痰血阻滞,气血逆乱;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二)用药特点

1、中药用药特点

(1)中医治疗应注意辨证施治,急性期标实症状比较突出,急则治标,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

(2)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证候。腑实既可作为中风的一种诱发因子,又可作为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在急性期腑实尤为常见。临床所见,中风病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重症患者尤为多见。因而,中风病急性期,尤其是中风闭证,通腑法是重要的治法之一。

2、西药用药特点

(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6h内可选择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某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小时内rt-PA静脉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发病超过6h可以选择巴曲酶及降纤酶等降纤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 板聚集的药物。

(2)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虽然脑出血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至今仍无统一意见。一般认为年龄不太大,生命体征平稳,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血压<26.6/16kPa(200/120mmHg),符合以下情况者可作为适应证:①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3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血肿>20ml或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随时可能发生脑疝死亡;②壳核出血血肿>3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者;③丘脑出血血肿>10ml,病情继续恶化者。

(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能力及控制疾病的再发率。故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必须纳入早期介入康复的综合性治疗。

(4)为控制疾病再发,应尽早实施中风二级预防措施,如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六、疗效评判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在使用中需注意:每项检查只能选填一项,最高45分、最低O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l~45分。

七、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佑邦,王永炎.中医急诊.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52.[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4:32-41,81-83.

第四篇:论如何治疗疾病

论如何治疗疾病,即根据“四大”的属性来判断病因,再根据病因或者以前已经生过的病来选择与之相应的药物,这样对症下药就能医治好人身之病。而更为高明的是,可以根据“四大”的根本属性来断除人身之病源,这样就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能够拥有以上这些能力特别是能预防疾病能力的人,佛教称之为“医王”。可见,“四大有性”不但是佛教宇宙的基础,佛教圆寂理论的依托,还是医学生理、病理、治疗理论的概括。

二、“因果报应”的医学伦理道德

在佛教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中,对医学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由“因果报应”衍生出的医学伦理道德准则。因果报应理论是佛教义理的核心之一,而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则是“十二姻缘”。“十二姻缘”是由十二个概念构成的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所以也叫“十二支缘起”,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的果。十二支依其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的因果联系形成了自己既是因又是果的双重身份,每一支既是前一支的果,又是引生其后者的因。有情的不断生死循环于世问说,便有了三世二重因果的说法。过去一生的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有三大训条:一是“大悲为首”,“慈悲喜舍”;二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我们都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这正是由佛教因果报应衍生出来的。一般来说,佛教的佛法越流行,因果报应理论就越能影响医生的职业道德。这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

翻阅医学典籍,我们会发现,在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之前,中国尚未发现关于医学伦理道德的专论。但是,在佛教盛行、义理力压儒、道二教的唐代,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孙思邈关于医学伦理道德的专论《千金要方》。无论是考察孙思邈的生平事迹,还是探究《千金要方》的文理,我们都会自然地得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关于医学伦理道德的论说确确实实地受到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特别是因果报应三大训条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如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说:“凡大病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病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息身命,见被苦脑,若己有之,身心凄墙,勿避险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含灵巨贼。”

显然,这段文字无非是在强调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医德,单看文字就可以简单明了的发现化用了很多佛教用语,而概括其中新思想无非是佛教的“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思想。

孙思邈又接着说道“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机,且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这是宣扬“众生平等”明显收到佛教“戒杀生”思想的影响。

第五篇: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师从林英基老中医之笔录 李爱民

林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虚、心阳虚及气阴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寒凝,临证时要注意辨证论治。

一、祛痰通络 活血化瘀。《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胸闷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络,导致胸痛。现代人多属湿浊偏胜体质,湿浊久之则变为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闷心痛。在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表现为胸闷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治疗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当归、桂枝、桃仁、红花、牛膝、生地、赤芍、陈皮、茯苓等。

二、通阳散寒 豁痰下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阳不振,阴邪(寒邪,痰浊,水邪等)干犯,气机阻滞是其发病的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痛剧则肢冷而厥,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治疗上以通阳散寒,豁痰下气为法,方多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临床 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枳实、桂枝、厚朴、党参、陈皮等。

三、滋阴益气,兼以活血。现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者甚为多见,其中中老年患者最多。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加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工作紧张和压力大,就会“劳心思虑伤心脾”,致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发胸痹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心前区隐痛或刺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痕,脉细缓或弦细。临证之时以滋阴益气,兼以活血之法,每多收到良效。临床多用太子参、玉竹、麦冬、杜仲、枸杞、川芎、当归、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等。

四、芳香开窍 温通止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说明寒性凝滞,阴寒之邪偏盛,气血为之闭阻则发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痛时发时止,遇寒加重,心痛剧烈,牵引左肩,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因寒所致的疼痛宜散寒温通止痛。正如《医门法律·申明仲景律书》所言:“诸经心痛,„„宜亟温其经,诸腑心痛,„„宜急温其腑”。临床多用川椒、吴茱萸、干姜、麝香、木香、细辛、白术、附子、姜黄、厚朴等。

五、滋阴益肾 养心安神。临床冠心病心绞痛常见心肾阴虚证型,心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等。肾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暗,苔薄白,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弦。治疗上以滋 阴益肾、养心安神为法,方多用杞菊地黄汤和首乌延寿丹加减,临床多用丹皮、桑寄生、菊花、生地、菟丝子、黄精、首乌、茯苓、牛膝、枸杞、酸枣仁、生龙牡等。

六、疏肝泄热 活血止痛。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患者多表现紧张,易冲动,个性强,急躁等。为了实现愿望又常常压抑强迫,思虑烦多。这类患者往往肝气郁结,最易化火,火盛易煎熬营阴,耗伤心络。加之瘀血阻络,故见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治疗上多用疏肝泻热法,兼以活血止痛。临床常用柴胡、郁金、金银花、黄芩、菊花、丹参、麦冬、茯苓、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等,对于缓解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有较好疗效。此外,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心绞痛,故寻找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甚为重要。中药单味药中麝香、三

七、荜拔、乌药等,药对中延胡索合冰片、西洋参合三

七、蒲黄合五灵脂、檀香合丹参、佛手合香橼等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在临证时应该注意据证选用。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 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风眩的范畴。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但其因常与肝肾阳亢阴虚有关。素体阳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风眩日久不愈,可影响及心,并可导致中风,则病情危重。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石决明 钩藤 杜仲 天麻 黄芩 牛膝 栀子 益母草 夜交藤 茯神)加减:可选加玉米须、莶草、地龙;头痛,加夏枯草、茺蔚子、全蝎。

2、风痰上扰证,证候: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加减:可选加玉米须、杜仲、草决明、牛膝、密蒙花等。

3、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大,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主方:一贯煎(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可选加玉米须、杜仲、牛膝、密蒙花等;头痛,加天麻、茺蔚子、全蝎。

4、阴阳两虚证,证候: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治法:滋阴补阳。主方:二仙汤(仙 茅 仙灵脾 巴戟天 黄柏 知母 当归)。可选加杜仲、牛膝、天麻、茺蔚子。

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心衰的临床表现看,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中医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都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又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也。”《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痛,恶血在内。”

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例:患者,男,52岁,干部。初诊:有冠心病史11年,近1年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起后可缓解,自觉发作时心律不齐,心悸,乏力,双下肢发胀,口唇发绀,时有气短,近半月来因劳累诸症加重,遂来就诊。就诊时精神倦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发绀,双下肢发胀,纳差,大便秘结,夜寐不安。查体:血压113/83mmHg,心率80次/分,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舌体胖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水停。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处方:党参 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猪茯苓各 15g,葶苈子(包煎)15g,桑白皮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0g,远志10g,炒枣仁15g,郁金10g,枳壳10g,赤芍10g。本方共用14剂,诸症悉平。本患为喘症,系心病日久,心气虚,心阳衰微,致脾肾阳虚,活动则胸闷,心悸,气短;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纳差;水液运化不利,温煦不足则四肢发胀;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不畅,易形成血瘀,可见舌质紫暗。证属气虚,血瘀,水停。方中以党参、生黄芪益气;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泽兰、桑白皮健脾,泻肺利水;丹参、红花、桃仁、赤芍、郁金、枳壳活血通脉;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在治疗心衰时以基本方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小,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减少了口服强心、利尿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若吐者加用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紫苏子、白果、炙麻黄;若水肿明显并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加白术、茯苓、车前子、紫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之品,或酌加桂枝,可配麦冬以防温燥伤阴;阴虚明显者,去附片加麦冬、五味子;若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各方,以益气回阳固脱,并配相应的西药结合应用以图转危为安。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见微知著,察色按脉,中医在防治心血管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但急、慢性心衰、顽固性心衰应结合相应指南系统治疗,在应用中药汤剂时有的应结合西药,中西药结合以增进疗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