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第一篇: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

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人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人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3 根据不同原因进行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N/I,)L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4.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总之,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

作者:杨霞

第二篇:儿科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占据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儿科治疗护理工作中,笔者深深的体会到,心理护理与生理功能护理同等重要,在心理护理中,患儿的心理护理和成人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在护理患儿时不可忽视。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由习惯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使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加之生病后家长对患儿的同情、迁就,使患儿变得更任性,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做好说服工作。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同时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协作,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掌握患儿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儿科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语言修养、精湛的技术操作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对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必须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层次的不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较大者躲在家长背后,年龄较小者则会哭闹。因此,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必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反应来了解其病情,找出原因给予解决。婴儿烦哭不止可能由于饥饿、衣裤过紧、疼痛、尿湿等引起。要求儿科护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坚实的理论知识,耐心地观察病情,并给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的卫生知识。幼儿期和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带有表扬的语调和言语,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诱导相互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主动诱导和鼓励争取患儿的合作,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证实许诺,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健康教育

给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健康及卫生知识指导,同时可使患儿家属认识疾病,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更利于调动患儿和患儿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才能发挥最佳护理水平,由此可见,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儿科住院患儿首次护理评估单

儿科住院患儿首次护理评估单

科别床号姓名年龄岁住院号入院诊断入院方式:口步行口扶行口抱入口平车口其他意识状态:口清楚口嗜睡口模糊口昏睡口昏迷

皮肤黏膜:口正常口浮肿口出血点口紫癜口淤斑口黄染口苍白口紫绀

口脱皮口破溃口皮疹口其他饮食:口母乳口部分母乳口人工喂养口普食口治疗饮食

口其他

排便: 口正常□便秘(1次/日;辅助排便:□无□有:)

□腹泻(次/日)□失禁□造瘘口其他

排尿:口正常□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留置尿管□膀胱造瘘口其他 过 敏 史:药物:□无□不详□有

食物:□无□不详□有□其他入院介绍:口住院须知口环境设施口经管医护人员口饮食

口安全管理制度口儿童意外预防知识

口告知疾病相关知识

其他

其他:

病情叙述者签名与患儿关系

护士签名:

年月日

第四篇: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彭 姬静娟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的 分析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住院患儿的护理效果,总结心得体会。方法 随机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及住院时长。结果 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激励式;儿科住院患者

激励式心理护理,即不断激发人的动机,使机体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1]。通常在小儿的意识中,医院很可怕,要吃药,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侵入性治疗如皮试、输液等。因此,对儿科住院患者实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缓解其各种紧张、害怕的抗拒心理,降低因此产生的应激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意义重大。一般资料

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56:44,平均年龄(7±4.3)岁,其中腹泻23名,流行感冒28名,扁桃体发炎16名,肺炎14名,手足口病19名;对照组男女比例52:48,平均年龄(8±4.6)岁,其中腹泻26名,流行感冒25名,扁桃体发炎15名,肺炎18名,手足口病16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小(P>0.05),可比。方法

2.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在患儿办理入院后的1小时内,有经验的护士亲至病房,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予以常规护理。

激励式心理护理:(1)建议患儿家属在患儿吃药或进行侵人性治疗时,守护在旁,细心安慰,给予情感支持;(2)向患儿介绍周围接受同种治疗且配合度较高的儿童,给其树立榜样;(3)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播放儿童电视或儿童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感;

(4)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或搞怪的表情,吸引患儿,取得其信赖,减轻患儿紧张、害怕等抗拒心理;(5)开设奖励,对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儿童奖励红花,并在每个病房进行红花评比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此基础上加用激励式心理护理。

2.2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如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遵守纪律等)及住院时长。3 结果

3.1儿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配合检查及侵入式治疗:81/46;按时服药:86/72;遵守纪律:73/51;

3.2 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住院天数(天):(3—12)/(4—13);平均(4.4±3.0)/(7.1±3.6)。

对比得,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讨论

有研究表明,引起儿科患者产生害怕、恐惧等负面抵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

(1)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容易害怕;(2)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痛楚,让患儿容易急躁;(3)以往的治疗中积累的负面印象,引发患儿的条件反射,产生抵抗、不安情绪,且其极易造成恶性循环;(4)家属尤其是父母的忧虑、恐惧情绪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

(5)医护人员不够亲和的态度或过高的要求,均能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护理人员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即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依赖于护士的语言、行为与表情等对患儿与患儿亲属产生的影响。激励式心理护理则是利用激励使人保持在高度兴奋状态中。大脑皮层兴奋能刺激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以提高应激能力[3]。该护理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树立学习榜样;(2)设立奖励制度,通过比较来激发患儿的竞争意识,提高患儿的参与度与配合度;(3)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降低其对治疗时的疼痛感觉,缓解其恐惧心理;(4)取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提高其依从性;(5)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寻求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配合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疗效,增加患儿及其亲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李肽芝.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的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1,06(17):79—80.[2] 陈凤群.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学龄前患儿输液时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05,25(6):110—111.[3] 田美霞.运用激励式心理护理提高患儿服药成功率[J].齐鲁护理杂志,2003,9(3):212.

第五篇:儿科护理(定稿)

儿科护理

1.儿年龄分几期,是什么?

分为7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长发育高峰期?

婴儿期,青春期

3.外伤害高峰期?

幼儿期

4.发生免疫性疾病的时期?

学龄前期

5.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

6.出新生儿的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分别是多少?

体重:3kg身高:50cm头围:34cm胸围:32cm

7.岁时小儿的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体重:10kg身高:75cm头围:46cm胸围:与头围相等

8.算5岁小儿的体重、身高?

体重:5*2+8=18kg身高:5*7+70=105cm

9.乳喂养的特点?

满足营养需要、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心理发育、哺乳经济方便、有益母体健康

10.添加原则?

加辅助食品应该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的原则

11.主动免疫?

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预防传染病

12.被动免疫?

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13.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使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大于205umol/L(早产儿大于257umol/L)一般情况良好

14.手足搐搦临床表现?

三大显性体征:惊厥、手足搐搦症、喉痉挛

三大隐性体征:面N症、陶瑟征、腓反射

15.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

16.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和假月经、“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栗粒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