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诚实面对情绪[推荐]
博轩正面管教
BOXUAN POSITIVE DISCIPLINE
诚实面对情绪
琳 洛特
如何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是一个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首先先了解关于情绪或感受的部分。感受是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有很多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感受,它们通常是形容词。例如:“高兴的”,“舒服的”,“饥饿的”,“困倦的”,“恼怒的”,“沮丧的”,“失望的”,“生气的”,“欢喜的”,等等。这些词汇不同于“喜欢”,“好似”,“你”,“那个”等等。感受描述出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并带出关于我们的信息。感受并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它不同于想法。感受不分好与坏,对于错,合适与不合适。感受是不符合逻辑的。感受也不是行为或举止。愤怒、饥饿、疲劳、快乐的感受与愤怒、饥饿、疲劳、快乐的表现有很大区别。将气愤、饥饿、疲倦或高兴得感受与又气、又饿、又累、又高兴得感受放在一起,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仅仅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定他/她的感受。人们可能在感到愤怒时仍保持微笑,不饿得时候还吃东西,感到无聊时去睡觉,或者因为快乐而哭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我们必须请他/她亲自告诉我们。或者我们可以猜测一个人的感受,请他/她确认或否定。
诚实面对情绪的第二部分是语言上的诚实。既然我们知道感受已经产生,感受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有语言可以表达感受,我们就需要与我们周围的人沟通我们的感受。这样做起来可能会很恐怖。当我们和别人沟通感受时,我们是脆弱的变得容易受伤,我们周围的人并不总是训练有素、敏感地倾听感受,而不带私人想法或不会去修正我们所表达的感受。但即使这样也是值得去做得。因为如果没有诚实面对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自我认同、接受他人或者个人成长了。
诚实面对情绪方能打开沟通的渠道,带来亲密感。往往当我们诚实面对情绪时,我们总是担心会伤害到其他人的感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同时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感受时要不判断,不评论,不修复,不辩解。
诚实面对情绪会带走而不是带来压力和紧张。我信息是陈述事件和我,陈述事件中我的感受,陈述事件中我的感受及当下的想法。我真实陈述我的感受,听到的人会感谢我们告诉了他们我真正的感受!
譬如:在一次家庭会议上,我曾经表达过我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扰。一方面,我很享受没有孩子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当我能够和整洁的大自然待在一起时,我会感受很轻松很舒适。我喜欢从郊外旅行回到家的感觉,我喜欢不必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我很讨厌乱丢的磁带或者CD,地毯上的污点,损坏的东西,以及脏盘子。我喜欢做一个“迪斯尼”家长,与孩子一起度过假期和特别的日子,而大部分时间家中没有孩子的烦扰。我已经完成把带孩子当成是每天必备的事情的阶段。另一方面,我爱我的继子。是我邀请他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也想让他成为我们家的一份子。我大部分的时间和他相处得很好,我也很乐意看到他和他的继父之间关系的建立。我感谢他给我的所有的帮助,也对他天生的好性情感到欣慰。我没有想过要让他离开,但是我相当纠结于自己复杂的感受。我很担心如果我把这些话说出来,我的继子会感到被遗弃,我的丈夫会觉得到了从我们两人中间选择一个的地步。如此一来,他们会认为我是小气和自私的。该发生的总是会要发生的。他们对于我最终选择了诚实地面对情绪而感到高兴和感激。我的继子说:“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感受的,但是我真的很在乎你的感受。”在这次会议后,我感到在这个家里压力被释放了。我注意到,当我们都诚实地面对情绪时,我们常常并不需要进入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因为问题被摆在桌面上时,它往往会自己得以解决。
第二篇:心理学教案 面对情绪暴风雨
快乐需要自己去创造
一、主题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情也称为心境,是人的情绪状态,也属于情感的内容,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之一。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因此,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调整自己不良的情绪,培养激发良好的心境,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的: 懂得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3 掌握一些驾驭情绪的方法。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2 难点:使学生掌握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活动准备:
1.用透明的杯子装上半杯水。2 制作幻灯片。
五、活动过程:
(一)体验感悟 导入 “杯,是半空的还是半满的”
就半杯水请大家谈谈看法:你的看法是“只剩下半杯”还是“还有半杯”?还有其他看法吗?
教师总结:强调改变认识态度,学会积极认知是改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引起情绪好坏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对同一事件,看法不同,结果在他内心产生的反映就不同,相应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好坏,决定权在自己手中。2 故事 《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
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布鞋的,一个是卖雨伞的,晴天,老奶奶担心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她又担心大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因此整天愁眉不展,没有一天好心情。
想一想:老奶奶应该用什么方法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师总结方法: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二)与人分享 提问:类似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些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碰到的调节情绪的故事?
如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实际情景:假如你第一次考了65分,而这次考了70分,但在班级中仍然处于最后几位,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成绩?
教师分析:评价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自身实例:大学里,一个室友爱听音乐,常把自己的耳机音量开到最大(内放)„„4 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驾驭和调适情绪的方法:
① 提出合理要求,不作过高奢望,减少失败或失落感
举自身例子,对上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这个象牙塔之后却发现其实也并不怎样。
再比如说,你的物理成绩在班中属于中等,那即使你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也不能要求自己去考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否则考得不好,自己的失败感会比平常增加几倍。
② 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对待失败。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过交友不慎、被人误解、考试失利、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挨骂等经历,问题出现后是怎么去面对的? 事例《一个博士生的自杀》
一个博士,从小学业优秀,博士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同时去应聘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有他认识的同学和朋友。在等待公司通知的过程中,有许多各方面才能不如他的人,都先后接到了公司的聘书,惟独他没有。踌躇满志的他似乎从人生的颠峰跌到了低谷,对自己心灰意冷,所有好的感觉都没有了,进而感到周围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都瞧不起他,他对自己活着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陷入绝望境地的他,从十层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实,他已经被公司聘用,只是公司想检验一下他的抗挫折能力。提另一个事例,刚接到聘用书马上又被解雇了。提供一个情境“落选之后”: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你落选了,你会怎么安慰自己?
③ 认准了要做的事,就努力去做好,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记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引导实践 情景体验-------“撞车了”
放学了,你骑着自行车在小心地避开人群往家赶,急着要把今天获奖的事告诉妈妈。突然,你被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擦了一下,你跌倒在一旁。双方都受了惊吓,但没有受伤,只是车子坏了。
讨论:碰到这种尴尬加倒霉的事儿,你会怎样处理?
教师看法:幽默法、自嘲法——看来我今天的奖励要变成惩罚了,不过还好,我懂得了乐极生悲的道理,凡事不要太高兴过头了。2 情景体验--------“丢伞之后” 3 幽默法《乌戴特将军的幽默》
在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不小心将酒洒在著名的乌戴特将军的有名的秃顶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全场气氛异常紧张,将军大人一时也呆住了。所幸的是,他立刻反映过来,微笑着说“„„„„”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立刻打破,而乌戴特将军也以这极富人情味的举动赢得更多人的爱戴。
提问1:乌戴特将军说了一句什么话?
提问2:还有那些类似用幽默法来处理尴尬场面的故事?如苏格拉底的“雷声过后必有骤雨”论,萧伯纳的“智退情书”。4 推荐读物《富翁的价值》
有一天,苏格兰诗人贝恩斯独自一个人在泰晤士河畔的大街上散步。忽然有一个富翁失足掉进河里,他在水中呼喊救命。当时有一个穷苦的青年,他听到喊 声后,就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冒着生命危险,把那富翁营救上岸。
那位富翁得救以后,对这位救起他的穷青年,没说一句好话,丢下一个铜元,转身就走。围在旁边观看的行人,被这个富翁的骄横和忘恩负义所激怒。大家哄叫起来,七手八脚,抬起那位富翁,想把他再扔到河里去。这时目睹这场闹剧的贝恩斯过来,劝阻群众说:“„„„„。”那个富翁听了,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提问:你觉得贝恩斯会说什么话? 5 《成功之路在于情绪教育》 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新著《情感智商》一书问世后,“情感智商”真正被世人所了解。在美国企业界,许多人事主管也普遍认为“智商使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使人得以晋升。”许多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已感到情感智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已将它运用到企业的人才管理之中。目前,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部门,越来越在乎所招收员工的情商高低,他们不仅进行有关的能力测试,还请专家来进行专业的情商测试。在测试中,专家们甚至提出,不仅个体有情商的高低之分,集体也有其情商。
第三篇:如何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
如何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开学初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经过期中考试后,有一部分的学生考的比较差,就失去了学习热情,有了厌学情绪。这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我们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名学生,她是女孩,父母生下弟弟后,把对她的爱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她很困惑,也不爱学习了,我经常找她谈心,给她讲道理,现在她的厌学情绪已经得到了好转。
第四篇: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如何面对恐惧?
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如何面对恐惧?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通常都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经常会给人带来负面的体验。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通过我们头脑中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来影响我们的情绪,最终影响行为的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某个计划并没有像你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开展,也许是学业计划、工作项目,或者就是某一个你想完成的目标。你期待着它可以顺利的进行,结果却遇到了很多始料未及的困难。那么在这个时候你首先认识到这种状况是不好的、是具备威胁性的。然后就会升起烦躁、焦虑,以及不安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这个计划后续的发展。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来源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安全被打破了,它的发展超出了你的可控制范围,它越过了你的安全领域。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危险警报,开始在你的头脑中警铃大作。
这其实就是我们头脑中有关大脑皮层、下丘脑以及杏仁核之间作用产生的一个生理机制。
其实原本不安的情绪它是一个保护我们的东西,是让生物个体去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安全的这么一个存在。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杏仁核产生恐惧情绪,自动的帮助我们做出逃跑、躲避等行为。
但现实中大部分人体会到的恐惧并非都是生命安全这么严重的层次上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关于我们社会身份的一种恐惧。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没有把一项为了证明你是有价值的成员的任务做到完美而产生的。说得有点复杂,其实就是担心自己丧失社会价值感的一种恐惧。
它不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安全,但它影响的是我们的身份安全。是关于一种身份认同的安全感。
比如你担心高考能不能考高分,其实就是在担心一旦失利它就会抹杀掉你作为学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后续那些会向你倾斜的社会资源。你在学业这个层面就会被社会规则归类为一个低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有关学生身份的威胁。
当然,担心工作项目也是同理。
但其实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环境中,去追求提升身份价值,去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是非常正常,也是应该做的。除非你可以脱离这个社会群体、可以脱离这个竞争的游戏。否则你就是要去为了提升及维护自身价值而奋斗的。这本来就是竞争性社会的规则所在。
恐惧心理也是担忧自己在竞争中丧失优势而产生的情绪而已。
如果谁可以做到不在意身份,不在意竞争的结果,那他就可以不再恐惧。
但只要你还处在这个竞争环境中,你就很难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很多时候恐惧一件事,拖着不去做。是因为害怕一旦失败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社会身份。而如果是因为自己拖着拖着没有认真去做而导致结果不好,这时候不认真就可以被当作一个借口,来维护你的身份价值。你就可以说,害 我根本没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那肯定吧啦吧啦吧啦。但假如你已经付出了全力但仍然失败了,那就会证明是你本来就没有那个能力。这对于你的身份价值感会是个很大的威胁。如果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从小到大都被灌输所谓社会身份的重要性,告诉他你不能失败、不能差、不能做错一点,否则你的身份就破裂了,你就没有价值没有人爱了。如果一个人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成为一个经常性恐惧经常性焦虑的人,势必会为了维护现有的这一丁点的社会身份,维护它不受一丝的损害而不敢去做许多事。
这是很多人之所以会恐惧一些事情的原因。
但这样的人如果到了晚年,他可能就会后悔以前怎么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人到了晚年尤其是觉得自己也许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它就会摆脱掉社会身份而回归它的生命本身了。这个时候他也许就会后悔曾经没有勇气去做的事。
因为生命其实是鼓励我们去做事的,生命本身是期盼向上、期盼精彩的。限制我们的从来都不是生命,而是生命这一形式落入社会的磁场中之后逐渐通过压抑其自身而形成的群体性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丧失身份产生的恐惧。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说爱自己,说内在关系。
其实说的就是我们与自己所拥有的身份之间的关系,说的就是你是否能接受你不同时期的所有身份。
如果你是在一个非常苛责的环境中长大,你的成长环境里不允许你成为身份价值感低的人。他们要求你始终要完美。那么你内心中期待自己达成的身份价值就会非常非常高,以致日后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对自己非常严格,会在心里审判自己,打击自己。
爱自己,其实就是爱自己的全部。不是只爱那个拥有高身份的人,也爱那个低身份的人。
第五篇:情绪
第九讲: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本讲重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本讲难点:几种情绪状态分类和作用。
本讲学习目标和任务:理解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了解几种情绪状态分类和作用。
课程导入
提示上讲内容进行复习,版书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冲动。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讲解:情绪和情感。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认识活动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时人们会发现,伴随认识活动的还有其他一些心理现象。比如说,当人们看一场感人的电影时,会激动得落泪;回想往事的时候,有时会哑然失笑;遇到违背社会公德的人和事,会义愤填膺;经过艰苦的思索,攻克一道难题,就会满心欢喜。这种伴随着认识活动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属于人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我们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长期遭受旱灾的地区降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显然符合人们的主观需要,人们会对之采取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等内心体验;相反,已经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仍然降雨不止,造成更大的损失,降雨显然违背了人们的主观需要,人们对之持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愤怒甚至憎恶等内心体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人与人之间“雪中送炭”或者“雪上加霜”,指的是某些事物符合或不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到认识活动和情绪、情感在反映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以其特有的认知方式如形象、表象、概念、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后者是以主观态度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并伴随有身体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版书
二、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三、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讲解: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Plutchik)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还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九种类别。虽然类别很多,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心理的急迫感和紧张感解除,快乐随之而生。快乐有强度的差异,从愉快、兴奋到狂喜,这种差异是和所追求的目的对自身的意义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有关。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时紧张感增加,有时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愤怒也有程度上的区别,一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只会感到不快或生气,但当遇到不合理的阻碍或恶意的破坏时,愤怒会急剧爆发。这种情绪对人的身心的伤害也是明显的。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恐惧的产生不仅仅由于危险情景的存在,还与个人排除危险的能力和应付危险的手段有关。一个初次出海的人遇到惊骇浪或者鲨鱼袭击会感到恐惧无比,而一个经验丰富的水手对此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泰然自若。婴儿身上的恐惧情绪表现较晚,可能是与他对恐惧情景的认知较晚有关。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人类这些最基本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表现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即使是人的生理性需要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不再茹毛饮血,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也会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社会条件。
二、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生活中我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让我们很长时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但有时候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会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忧心忡忡,情绪低落。这些都是心境的表现。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一个在单位受到表彰的人,觉得心情愉快,回到家里同家人会谈笑风生,遇到邻居去笑脸相迎,走在路上也会觉得天高气爽;而当他心情郁闷时,在单位、在家里都会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甚至会“对花落泪,对月伤情”。古语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也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个人健康的好与坏,自然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一个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会无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可以说就是这种心境的体现。
心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心境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人们每天总是在一定的心境中学习、工作和交往,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帮助人们克服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意志消沉,悲观绝望,无法正常工作和交往,甚至导致一些身心疾病。所以,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有些人在暴怒之下,双目圆睁,咬牙切齿,甚至拳脚相加。但这些激情在宣泄之后,人又会很快平息下来,甚至出现精力衰竭的状态。
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会导致激情,如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等;出乎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会引起激情,如多年失去音信的亲人突然回归,常会欣喜若狂。另外,违背个体意愿的事件也会引起激情,中国古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可见,不同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不同的激情。
激情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如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画家在创作中,尽情挥洒,浑然忘我;运动员在报效祖国的激情感染下,敢于拼搏,勇夺金牌。但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激情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变化,使人言语混乱,动作失调,甚至休克。所以,在生活中应该适当地控制激情,多发挥其积极作用。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灾、地震,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突然遇到恶劣天气,旅途中突然遭到歹徒的抢劫等,无论天灾还是人祸,这些突发事件常常使人们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紧张,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这都是应激的表现。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这个生理反应的具体过程为: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使得下丘脑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某些器官和肌肉处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应付紧张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Seley)把整个应激反应过程分为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首先是有机体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整做好防御性的准备;其次是借助呼吸心率变化和血糖增加等调动内在潜能,应对环境变化;最后当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持续的阻抗使得内在机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应激的生理反应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险,克服困难;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惊慌无措、一筹莫展,或者发动错误的行为,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既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关,也同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有关。如果接受过防火演习和救生训练,遇到类似的突发事故,也能正确及时地逃生和救人。
课程结束语:
1、点评本讲重点想情绪的概念以及几种情绪状态分类和作用。
2、总结课堂纪律、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
思考与实践:你认为生活中常有什么情绪以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