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个人小结
何谓自由——一个历史的考察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0131131004 杨青松
摘要:
我们的马原小组的课题是“何谓自由——一个历史的考察”。当今的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压力所束缚着我们,虽然我们肉体并没有因为栏笼而限制我们的行动,但是心灵的压力,依然会让我们有种不自由感。自古以来,每个时间阶段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框架限制着我们,因此有关自由的话题我认为是永远不可能终止的,而对于自由的追求我相信也是无止境的。本论文通过自由的利弊,三个有关自由的问题等对自由问题进行见解阐述。
关键词:自由 民族自由 思想自由 爱情自由 利弊 历史
正文:
从古至今,民族自由,思想自由和爱情自由是三个关于自由的大问题。抗日战争,国民为了守卫自己的国土,顽强的与外来侵略者所抗争,保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与自由。我们不甘愿被外来侵略者所压迫,自己的民族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主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反侵略战争,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成功抵抗住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后世意义深远。同时类似与此的反封建反侵略战争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保卫民族,不受外来者侵犯,这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所面对的问题,除了刚才所说的近代的事例,卫青,霍去病,杨家将,岳飞,戚继光等等,也为守护自己的民族自由,而拼上了性命。再如思想自由,不得不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华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状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关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主要以虚构的故事为主,比如《梁祝》,《西厢记》。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描绘了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付出的艰辛。而有记载的,比如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等等,都充满着凄美与无奈,可见比起现在的爱情,虽然还是有些现实的门槛,比如家长的反对,世俗的偏见,让我们的爱情还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两个人在一起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比起从前,真的已经好很多了。
自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还是掌握那个度以及合理的运用。在当今社会,绝对自由肯定是不可能。一个人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我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只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做出事后,不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比如作案后,法律将会给他制裁。此时对于自由的限制,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又比如言论自由这个问题,很多人报怨自己没有足够的表达权,可能真的确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可是这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一些分裂主义以及黑暗教派的传播,切断了他们的传播渠道,世界上总是会有无知的人的,他们会容易受到蛊惑,因此这也是保护了他们的安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每个阶段的法,以及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牺牲一部分的自由,而换取的是更多的安定以及秩序。
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自由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在法律允许内,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这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获得部分自由,比如想吃什么吃什么等等。因为想要生存,就必须去付出代价,为了生计,必须去赚钱,工作的压力随之而来,为了有份好工作,就必须去学习,学习带给我们的压力有随之而来。我们人人都想去拥有这份自由,可是真正敢去追求的估计只有看透世界,看透人生的圣人。古时有庄子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名利,而如今的我们一边希望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一边仍然是不舍得放手,放手即是所有,放手后便不再有烦恼,有人会问什么都得不到了为什么还是所有。我认为这无非是个满足感的问题,如果这样解释那放手后的那种自由感和满足感其实是有的一拼的,就看自己怎么想了,就像赚钱是无止境的,同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大老板一个是小摊贩,都获利100,对于他们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自由的程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都是不一样的,被囚禁的人,希望的是出去的自由,对病人,自由就是健康的身体,让他们能和普通人一样迎接每一天,出行不受到限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书籍以及名人都阐释过自己对于自由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1.表达的自由2.信仰的自由3.免于匮乏的自由4.免于恐惧的自由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这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为自己的人民宣扬了自由的观点,可是在一本叫做《论美国的民主》的书中,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无限的权力。这样它便会使人完全的长期的不敢表示自己的意志,习惯于不是在一个问题上和暂时的表示服从,而是在所有问题上和天天表示服从,因此他不仅能用自己的权力制服别人,而且能用人民的习惯驾御人民。他先把人民彼此孤立起来,然后再各个击破,使他们成为顺民。一个是美国总统自己的言论,一个是一个法国作家对于美国统治阶级的看法,可见同一个对象,不同环境下的人看法也是不同的
萧伯纳说过“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不做,无聊偷懒。” 自由并不是消极地推卸责任,什么都不管获得清闲,而是一种真正达到平稳心境,并且不给他人造成困扰的一种态度。真正的自由,可望而难及,因为我们活在当下。
第二篇:马原实践个人小结
马原实践个人小结
这学期马原课社会实践我们小组调查的内容是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我们这次采用的是网上调查,相对于传统的发问卷形式更加方便,统计起来也更加快速方便。
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这个问题,如今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伸手向父母要钱,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有着诸多的不理性消费。为了彻底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情况,我们小组成员精心准备了诸多实际性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我也充分了解到了诸多情况。现在好多的商人都说学生的钱好挣,为什么会是这样?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学生消费观念不够理性。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们逐渐放宽了对孩子的生活费,再加上大多出门在外于是更是多给钱,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生活。而在我们的调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恰好是这方面,无论家长给的钱多钱少,往往一个月下来基本都是所剩无几,这基本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现象。给多花多,给少花少,实在是太不够理性了。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样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毕竟应该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待消费,更是应该有着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应该通过平时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来赚取生活费,减轻家里的负担,更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而不是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学生。
养成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将会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简介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因此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刻不容缓,让我们大学生一起行动起来吧!
在这次调查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团队的作用,各自分工,效率高效,对这次调查的完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第三篇:马原实践个人小结
马原实践个人小结
每次这种社会实践总能带给我很多成长的经历。看了这么多数据,自己也在反思,觉得自己的消费观也是需要改变的,自己有时候也会购买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而购买。看到整理出来的数据,现在的大学生在服饰上的消费是最多的,我就在想怎么会总是要买衣服穿呢?追求新潮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总是买衣服这一行为,你把你的衣柜塞满了,你还是想买衣服。虽然每到换季我也会时常在宿舍里喊着没有衣服穿了。但是真的就没有衣服穿了吗?你最多就是觉得这件衣服和这个裤子好像不是很搭,淘宝上这件衣服好像款式不错,好像很搭这条裤子,然后你就又想买衣服了。
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消费观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是及其重要的。科学的消费观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合理消费,量入为出。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经济,慢慢的逐渐的,才有可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这是我对这个课题的自身体会。因为我自身也是经常月初很富有,月末穷成狗的那类人。这次调查之后,让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消费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实用性和性价比等方面。这次调查真的会是一种成长吧。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分工有序,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四篇:马原
从实践中深刻了解教学经验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确地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平时在大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认识都是前人在经过大量实践记录并整理出来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呆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大二一年,我们很幸运的有了俩次见习机会。对此我很感激,这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做老师的感觉,从而对我们以后发展成一名语文老师有很大益处。
大二上学期见习涪陵实验小学,我见习的是小学三年级,五天的时间听了十几节课,小学生很活泼,看到他们稚嫩的脸庞,看到熟悉的课堂,仿佛我回到了儿童时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的三笔一话。老师在上课时普遍说普通话,但普通话却不尽人意。甚至我一度怀疑重庆人总是说不好普通话是不是有一部分原因和小学老师有原因。怎么说呢?学校里面老师大都是重庆人,所以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这样,老师在讲课,朗读时发音不标准,会对小学生造成很大影响。我们都知道学生受老师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师范生,尤其是重庆本地人,我更应该练好普通话。还有,我们还需练好三笔,这同样重要。其次是课堂秩序与课堂纪律如何平衡。小学生纪律很难管,我们如果做到上课既有纪律,学习氛围又活跃。敷衍了事了。
大二下学期5月份我们见习的是涪陵九中。因为初三即将中考,怕影响他们成绩,我们见习主要听课对象是初
一、初二年级。一周有5天,每天听课至少五节。听课科目主要是语文,有时候也会听英语、数学等其他科目,很少。因为带队老师说英语和语文都属于口语方面,所以也适当增加了英语课的次数。听课目的在于向已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学习,看他们如何教课,如何在课堂上管理学生,怎样随机应变处理突发状况(这种能力需要我们都学会并逐渐提高)等等。在听课的同时我们也要动笔记录听课过程,为日后我们怎样做老师作一个参考。在听完课,下课期间我们会做教学设计(知道老师提前备教案也很辛苦),采访老师,与学生交流并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知道老师工作量也很大,俩个班同学100多人,一百多份作业,每天至少有一份作业,那么一天至少也要改一百多份,认真改作业会改几个小时。
我懂得作为一个教师并不像外行业说得那么轻松,觉得老师只要每天上俩节课,不仅周末放假,而且还有那么多寒暑假时间,多么轻松的职业!其实只要进入了教师这一行职业的人,都知道教师并不容易,我们都应该尊重教师这一职业。要想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尽心尽力教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调皮的孩子更应该尽心,同时还需要和家长和领导相处愉快。
在大一大二我们已经上完俩门课:心理学和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掌握学生心理,上课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见习课堂上,老师逐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不再是滔滔不绝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回答问题。如有一节语文课《端午的鸭蛋》,“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句子有什么特点?在教学目标里面已经提到文学色彩特点,老师就不断引导学生往这方面想,小组讨论出来后,这个句子具有文言色彩。接着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里面在举出几个这样的文学色彩。总之一节课我们都能感觉出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从见习中我们能感受到很多书上的理论认识已化身为实践,从实践中我们又能更深刻理解教学经验。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哲学意义上讲,学习属于认识范畴,即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运用于工作,能动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使认识不断推移,不断发展。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运用于工作、生活中,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学习对我们来说才会更加有意义。我们要博览群书,这是掌握本质规律、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同时要重视实践的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篇:马原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认识
摘要:
在当代世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己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客观必然性和时代性,它不仅源于人类理性对自身未来命运的呼唤,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及恩克斯在其著作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理论的创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发展,这一理论也不断得到深化发展,取得重大飞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文:
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自身的发展。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反思自身发展问题的历史。纵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家就以他们独特的视野和角度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探讨并有了种种构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和社会发展的完美、理想状态。但是对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大多数停留于对人的抽象的理解,没有正确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种种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不断推进的、而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蹴而就的,它是理想与现实性的统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指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同于先哲的最主要的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趋关注自身的幸福度与自由度,对实现自身幸福自由的各种社会条件的认识也日益清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理论界必须正确对待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传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选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必须借鉴人类思想史上所有的优秀成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在现实操作方面,又必须借鉴和吸取以往国内外在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寻找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实践的规律,用以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的实践。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发言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自身的需要,又是世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力探讨、全面推进。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科学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同时,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承继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才能紧跟时代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才是在新时代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紧密结合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也就是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解决好连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把二者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因此,人民群众也是价值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
新时期以来,在紧紧地抓住这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间环节,创造新理论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下了很大的工夫。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以来的党的领导人,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要求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路线,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而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四次理论成果既是历史的总结,又是承启未来的理论支柱,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它作为一种“终极理想”是指在中国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目标和方向,它指引着人类不懈的追求。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历史时期,在崭新的世纪中,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地创造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地提升人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3、人民日报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精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
6、人的现代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