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201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

201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



第一篇:201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

XX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

本季度输血质控组对临床科室进行了安全输血相关检查,其中现场实时输血进行跟踪检查6例、输血相关检查24例共30例病人,覆盖医院10个科室。其中19例病人输血流程正确,各种表格填写认真完整,对患者的宣教比较全面。但是在输血过程中部分科室还存在问题,其中2例病人取血单未签名;5例病人输血记录单填写不规范;在本季度的检查中发现手术室护士两次在输血时未填写输血记录单;还有3例病人交叉配血报告单未执行双人签字。其余未发现明显问题。

2014年第一季度安全输血质控情况汇总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取血单签字#REF!93.30%输血流程83.30%合格率#REF!输血记录单填交叉配血报告写单双签字76.60%项目90.00%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我院护理人员对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执行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输血相关检查合格率比较低。原因分析:

1.医院未统一培训安全输血相关规定,无统一输血流程。2.在医院原来工作中未进行输血记录单的填写。

3.科室理解能力不同,认为特殊科室不需要填写输血记录单。2.各科室对安全输血重视度不够。

3.部分科室工作量大,出现加床情况,护理人员不足,导致记录不及时。

持续改进措施:

1.护士长例会时重点强调加强护理人员安全输血相关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重视程度。

2.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安全输血相关培训,对发现问题科室人员重点督导。

3.医院加快进度尽快制定统一输血流程。

第二篇:输血质控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RBC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严格输血适应证,防止医患纠纷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1996~1998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HIV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20000、1/375000和1/350000(NAT分析)。Pillonel等调查法国1998~2000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4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重要性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3d之后的标本,病人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配血试验,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也影响配血试验,所以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或条码,做好登记,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贮血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包括特异性和效价等)。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和其他原因4类。当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应重复全部试验,确保红细胞悬液浓度(试管法为2%)、试管无污染、标本无混淆;其次要注意血型抗原抗体的缺失或减弱以及ABO亚型的存在,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等一系列试验,试验方法应包括生理盐水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LISS)、酶介质等。

3.2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据文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最为严格的血库或输血科,出现错误的总频率为2.0%~4.7%不等;其中因ABO不相合所致的纠纷或事故达1/6000~1/33000。对错误原因调查分析一致性的结论是:>60%的错误由血库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库自身相关的错误只约13%~32%。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4.1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4.2MPT法的原理及应用

凝聚胺(polybrene)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的作用,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红细胞相互间容易接近,外加离心力的作用易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反应体系中的低离子介质能大大促进抗原抗体反应,若反应过程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仍存在。应遵循“两步法”操作规程。

用凝聚胺配血法可以检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MPT在测定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特别是IgG抗体)比酶法、抗球蛋白法更加敏感、快捷,并且假阳性少。因此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特别是ABO亚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它方法相互印证。

5、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5.1假阴性(1)标准血清效价降低;(2)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过浓或过淡);(3)老人、幼儿及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凝集力减弱,宜用正反定型对照;(4)反应时间不足,较弱的凝集不能出现;(5)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当有不相合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可致溶血,上清液呈亮红色;(6)反应温度不当,ABO血型鉴定和盐水配血应在室温,而检查不完全抗体应在37℃进行;(7)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的假阴性。

5.2假阳性(1)冷凝集:自身免疫性贫血、病毒性肺炎等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此时可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并在37℃做凝集试验;(2)假凝集:肾炎、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人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或血液黏滞性增加,或用玻片法实验时间太长,水分蒸发,RBC串钱形成假凝集;(3)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人RBC可获得“类B”抗原;(4)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5)有些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可产生青霉素抗体,能吸附在RBC表面,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6)自发性或继发性凝固,这是由于采血时动作迟缓,血清自行凝固,或较多的钙离子污染。5.3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书写,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充分利用电脑联网系统或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吸管、滴管要专用。

6、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受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或疑点,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d,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第三篇:2014第一季度护理质控总结

2014第一季度护理质控总结

为加强对全院护理质量的监控,根据护理质量管理要求,护理部质控委员会于3月27日至3月28日,分别检查了26个护理单元的病区管理质量,重病人护理质量,护理技术考核,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护理安全质量、重点科室质量的查评工作。检查结果如下:

一、工作亮点

1、护理不良事件能及时逐级上报,追踪记录完整:每项不良事件有科室分析、处理意见,护理部反馈意见,并有结果追踪记载。

2、护士个人技术档案全面,系统化管理。

3、护理质控材料汇总、分析全面,有创新。

4、预防不良事件警示标识醒目、新颖;压疮(院内、院外)发生分别逐级上报、院里有跟踪记载。

5、抢救药品标识醒目、明确。

二、存在问题

1、病房管理:各科室环境能做到整齐,清洁、安静、物品放置有序,对药物的管理能落实检查制度,无出现过期、变质药物。个别科室急救物品管理末处于备用状态,仍有病床单位杂物多的现象存在,个别科室存在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相符的情况。

2、护理安全:各科室负责人能每月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做好护理差错缺陷,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个别科室抢救药品交接记录本项目填写不全,医嘱核对记录填写不全;部分科室安全警示标示使用不到位;大部分科室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医嘱查对流程、输血查对掌握不全面。

3、重病人护理:部分科室护理人员对“危急值”概念或处理流程回答不全面;大部分科室无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风险评估及安全防范措施。个别护士对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掌握不全面。

4、护理服务:部分科室患者因层次水平不等,对护士健康宣教内容掌握不全面,护士长排班未全面体现分层级护理管理内容;个别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不全面。

5、护理文书:个别科室护理记录中特殊用药情况未按要求记录;大部分科室护理记录内容未充分体现专科特点;检温卡及输液卡签字时间不及时。

6、技术操作:考核26个科室,每科抽考两名护士,提问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掌握情况。大部分护士熟悉操作规程,但对并发症回答不够全面;个别科室一次性注射器毁型不及时,处置后未及时清理。

7、重点科室:血液透析科护士长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有一张床有床档无约束带,锐器盒未标明使用时间;供应室待消毒的无菌包落地;导管室护士对紧急情况应急预案掌握不全面;手术室病理交接记录不完善。

三、整改措施

1、护理部质控委员会对存在问题及时通知各临床科室,要求按要求进行原因分析并整改,进行持续改进记录。追踪检查中再次发现此类问题与护士长绩效挂钩。

2、护士长需加强护士的培训及考核,加大检查力度,完善奖惩机制。

3、科室要集中护理人员重新学习“危急值”、“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树立风险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

4、科室组织护理人员重新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要求护理人员认真书写各项记录,护士长进行监督检查。

5、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认真落实护理安全措施,护士长要加强跟踪检查力度。

6、护士长合理进行人员安排,责任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将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到实处。

7、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相关内容,领会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精神,恰当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部

2014年4月8日

第四篇: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质控总结及分析

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安全与质量控制总结及分析

一、护理部对一季度护理质控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汇报,希望科室护士长按 照科室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及时进行整改。根据检查结果及护理部下一季度工作重点。

二、护理质量控制总结及分析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护理安全目标管理及质量指标质控方面

护理安全目标管理方面:

1、第一季度不良事件共发生35例。

2、身份识别中腕带佩戴率95%。

3、刺激性药物外渗率为0;

4、跌倒、坠床为3起,设为第二季度重点督导工作。

5、用药错误发生率0。

6、导管滑脱发生率0。

7、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为0.3%。

8、导尿病人尿管相关感染发生率0.2%。

9、误吸发生率为0。

重点科室专科护理质量指标 ICU

1、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

2、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率97%;比上季度↓0.3%%。手术室

1、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发生例数为0

2、手术患者身份信息正确率达100%

3、手术部位标识正确率100%

4、手术同意书内容合格率达100%

5、术前三方依次核查正确执行率达100%

6、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例数为0

7、术中物品清点不符发生率为0

8、手术标本遗失发生例数为0 供应室

1、无菌物品合格率≥99.92%

2、器械清洗合格率为100%

3、包装合格率≥99.94%

4、湿包发生率为0

(二)第一季度护理质量控制工作重点督导情况反馈

1、优质护理质量达标率97% 存在问题:

1)护士对治疗用药认识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及安全防范。2)卧床病人喂食体位不合要求,有发生窒息的风险。

3)外科护士对手术病人术中过程出血量无评估,护士不了解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4)责任护士无跟医生查房意识,对病人病情及日常关健要注意问题不清晰,医护沟通不足。

5)优质护理全院满意度:93.3% 导诊90%、急诊98%、妇产科93%、儿科93%、呼吸科96%、神经内科95%、消化内科95%、普外五官科96%、骨科92%、胸外科96%、普外科96%、手术室98%。

2、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管理效果进行个案追踪情况 共抽查病人数40人,各科以10人计数,存在如下问题 1)输液时护士无查对腕带11人。

2)无戴腕带6人,分别为骨科2人、消化内科4人。

3)无完成两项以上身份核对4人,分别为儿科2人、普外五官科科1人。4)完全无查对1人。

3、急救物品管理完好率为96% 各科管理存在问题如下: 急诊科:转运箱内物品不齐全。

普外科:近期过期药品未标识,抢救车药品批号与登记不符。骨科:近期过期药品未标识,抢救药品配备不合理。

泌胸外科:抢救后备用药物补充不及时,近期过期药品未做标识。手术室:无小儿呼吸面罩、口咽通气管过期。妇产科:抢救药品检查不及时。

4、消毒隔离合格率97% 门诊妇科:紫外线表面灰尘多无落实每周清洁工作。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妇产科:老肯消毒机滤网有灰尘。骨科、产房:无菌物品近效期未及时取出。普外科:开启的胰岛素到期,未及时更换。

5、护理文件合格率90% 普外科:体温绘画不符合规范。

妇产科、儿科:临时医嘱签字与记录不一致。神经内科、心内科:评估漏评估、记录有漏项。

6、护理安全合格率93% 妇产科、儿科、普外科:医疗废物登记本记录不规范、签名太潦草,有输血漏登记现象。

ICU、心内科:精二药品未上锁。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高危药品基数不符。消化内科:手腕带字迹模糊。普外科、普外五官科:氧气袋不充盈。

三、第二季度护理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重点:

1、要求各科室对照以上问题分析,落实检查力度,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调动护士积极性和能动性。

4、要求科室开展跌倒/坠床、安全用药、进行自查自纠,在科室质控本上有持续改进记录。

3、对项目管理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管理效果进行个案追踪。

4、对各科进行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督导,并查看科室质控本及持续整改 情况。

5、专项督导病人安全管理质量。

6、日常巡查督导存在问题持续质量整改。

第五篇:2015年第一季度输血工作总结

2015年第一季度输血工作总结

一.输血量统计:悬浮红细胞204单位,普通冰冻血浆7800毫升,无全血,血小板输注,成分数学率100%。

二.所有输血病例,四病检查齐全,输血治疗同意书齐全,配血室各类登记齐全,冰箱温度控制在2—8℃。相比2014年输血指征把握的比较好,无滥用血液现象。

三.存在问题:通过抽查30份输血病历,发现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申请单类容基本能填写规范。但申请是否分级申请做的不够好,21份病例存在初级医师申请用血,违反了17项核心制度中的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也是2014年存在的问题,希望临床尽快改正。

2.八份输血病例无输血疗效评价,不能及时在输血后检查血常规。

3.配血,输血记录单,护士填写不全:

取血人,取血时间不签写;审核者/执行者无双签名;输血记录未签写或签写不全,无记录者签名。

4.有4份病例,护士在取到血后,不能按输注要求输注,取血时间与开始输注时间大于30min。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