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
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
作者:林雪,余承云
作者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29期研
究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
以院校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今天, 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对中医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中医;师承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始终存在的,在中医院校教育之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弟子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遗憾的是,现在传统师授家传的方式已日渐减少。所以,在以院校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今天,提倡重视师承授受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中就更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问题抒其管窥之见,就教于同道。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
在20世纪以前,中医师承教育(通常称为师带徒)一直居中医学教育主导地位,为传统中医“原汁原味”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中医大家,皆是通过师授家传的形式获得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通过师承方式成为中医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严父关月波即其严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老师。由此可见,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成才者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1]。由国家科技部的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江西中医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对当代百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老师,只有3%是无师自通。有家传、从师经历分别占44,72人次[2]。为了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人事部1990年联合召开拜师大会,实行高层次师承教育,为1607名全国老中医精选高资历继承人,到目前已出师了3批学徒。第四批学术继承工作在2008年已启动。弟子出师时要求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第一批研修已于2007年底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继续开展第二批研修项目,拟在全国继续遴选200名优秀中医临床医师实施培养。研修项目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个法宝。通过精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专科相关的医籍,师徒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加之弟子临床实践,掌握各个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思维和特点。许多高徒出师后已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2 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
全国许多中医院得益于“师带徒”的培养人才形式,形成连环的“集体带、带集体”模式,并相继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广州、上海、成都等中医教育历史较悠久的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医院校,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以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发掘、整理和继承工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01-07,首批成立了胡建华、邵长荣、施祀、邹菊生等名老中医领衔的四个老中医工作室。2005年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黄浦区卫生局和黄浦区中心医院共同主办“名中医石仰山工作室”,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曾致贺信,表达了国家政府对老一辈名老中医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爱及对专家工作室这一形式的肯定。2006 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该院在四川省唯一获得中国医师奖的的张廷杰主任成立了“张廷杰专家工作室” [4]。名医工作室将名医的学术成就、经验、学术思想、专题讲座、示范诊疗过程及手法技能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全程记录,将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尽可能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保留。同时,工作室还将名医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使其上升为理论、科研思路及学术著作,供中青年医生随时查阅、学习,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并利用名医经验,提高中医的整体临床水平。随着我国各省名医工作室的开展,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于2007-10分别成立了12个名医工作室,通过发挥名医工作室的信息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教育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研究功能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研究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及借鉴的平台。因此,建立专家工作室,是进行师承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亦能很好地实施师承教学、临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3 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
中医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有利弊,现代中医教育应该融合两者之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5]。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长春中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了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行有益尝试。导师不仅有本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特聘全国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担任师承班导师组组长。师承班学生一方面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进行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正常毕业并获取学位,另一方面通过师承班的结业考核,可获得学院颁发的师承班结业证书。按照学课程、做临床、跟名师的培养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导师采取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研究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领会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绝技,使中医薪火原样传承。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开始与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相结合。继承人通过精读古典医籍、跟师学习,做好跟师笔记、随诊医案或操作记录,并细心揣摩、仔细领会,撰写心得体会、月工作记录,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继承人在出师后可以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在高层次中医师承培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是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模式[6]。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在“培育中医传统文华根基”这个根本点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7]。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8]。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随后,湖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医教改实验班,广西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传统班,福建中医学院开办本科生师承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开展7年制传统班。传统型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总原则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即研读以中医四大经典为首的经典著作;做临床即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医院上临床课,长期大量地直接接触病人。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教学,以中医药为主体,突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从门诊到病房,严格遵循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跟名师即拜名医为师,试点班的教师皆是院校顶尖级的临床尤为突出的教授[9]。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即确定一对一的导师,通过随师应诊,领悟中医理论精髓,继承导师学术精华,以便掌握较高的中医特色诊疗水平。这些尝试取得了可喜和令人振奋的效果。
总之,师承制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形势的发展, 师承教育培养也将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民间师承方式。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师承教育培养形式,对中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丛 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2]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3] 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3):186.[4] 王晓峰,周 云,蒋 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新疆中医,2007,25(5):101.[5] 夏 蕾,郭建刚.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1):14.[6]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 2005, 18(3): 37.[7] 王新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05,24(5):1.[8] 李益生,印 勇.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J].江苏中医药,2005,26(1):42.[9] 曹丽娟.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亚太传统医药, 2008,4(2):89.
第二篇:中医师承
第四批师承工作结业考核实行积分制
为加强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评估和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相关办法要求,结业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行积分制,其中继承实绩的权重是30%,和论文与答辩的权重相同。
通知要求,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结业考核工作,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家考核组考核;申请专业学位者,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共同组织专家考核组考核。其中日常继承表现占15%,继承实绩占30%,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25%,论文与答辩占30%。根据学生在继承学习期间,对指导老师独特经验、学术思想或特色实践操作技能的整理、总结和研究情况,可酌情加分。
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进岗后跟师学习满三年;完成跟师时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平时考核和考核合格;跟师三年中参加累计不少于5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并考核合格;提交1篇结业论文。
具有申请专业学位资格并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与要求:结业考核合格;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程成绩合格;提交1篇以上(申请博士学位须提交2篇以上)在ISSN或CN上发表的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学术论文。同时应有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
通过结业考核者,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出师证书,同时对指导老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结业考核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者,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相应的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基本概况
为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流派的思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3月9日正式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李可教授率领包括原凤凰卫视名嘴梁冬在内的国内多名弟子出席揭幕仪式。目前基地共有60余名学徒,其中包括中医科学生、教授、中医爱好者,甚至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西医。[1]
意义作用
国家在南方医院首设传承基地,将以系统总结、整理、研究和传承李可老中医学术经验、诊疗技术为核心,形成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行之有效诊疗方案和学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批批传承有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纯中医临床型人才。[1]
人物简介
李可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是用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临床大家。李可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脉10余万人次,被许多人称为“现代张仲景”。他以中国古代《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系统领悟古医精髓并形成了极具“古中医”特色的学术流派。[
第三篇:中医师承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运用内复方药治疗泄泻病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疾病。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和秋季较为多见。目前以本人经验来看,中医药治疗本病较之于西医西药有着更加理想的疗效。
导致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虚等,饮食不当又包括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等。
(1)感受外邪以寒、湿、暑、热较为常见,其中寒、湿最为多见。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2)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4)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减退,受纳失司,运化失职,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病。
(5)肾气、肾阳可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肾虚则可发生泄泻。
泄泻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大便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量少、口干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经常有患者反复发作。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故而正确的辩证最为重要。(1)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2)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3)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4)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辨证论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药:藿香正气散。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泄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脾虚泄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方药:痛泻要方。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医术安全性
首先,本人认真自学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书籍,所用方剂均为教材中所选,均为古代医籍之验方,其中无有毒药品,所用药材均为常用药物。
其次,本人始终对自己医学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4.医术有效性 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只要辩证准确,大多数病人往往一到三日内症状会出现明显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往往病愈。本人医术在同乡同村群众眼中有目共睹,希望能得到组织的信任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由于本人医术的局限性及行医环境的局限,很多需要依靠检验或者检查的疾病无法得到明确的诊断,故而本人在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第四篇: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
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
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我院开展多样的中医传承实践来保持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见到了成效,但过程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规范,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不断的总结,来获得宝贵的经验,发现尚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院中医传承工作的不断前进,从而为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吴丽芳 新洲人民医院 2015年11月26日
第五篇:中医师承心得体会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