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第一篇: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内容摘要:

[关键词]造林密度 林木 生长 影响

一、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同的结论。综合各国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一些较为统一的认识:

[关键词]造林密度 林木 生长 影响

一、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同的结论。综合各国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一些较为统一的认识:

1.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比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弱,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3.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二、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1.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密度对产量效应的基础,另一方面树木直径又是成材规格的重要指标。

三、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

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密度对这几个因子都有一定的作用。密度对树高的作用是较弱的。密度对于形数的作用,是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但差数也不大。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作用 规律 与直径生长的相同,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而且较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其原因基本上来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第二篇:湖北省平原地区杨树造林密度对林木的影响分析

湖北省平原地区杨树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滕家喜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 5106420)摘要:造林密度对人工林林木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各地区对其研究较多,得到的大量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实验将通过标准木调查法,对湖北省平原地区15个县市76个标准地杨树人工林(5一13年)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选择了18一20指数级的17种造林密度,对树龄在13年内的杨树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林木树高、直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林分生物量[1]、干材质量进行分析和比较,探寻湖北省杨树造林密度的综合效应,拟合出不同立地指数、密度的杨树生长预测模型,提出湖北省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适宜的造林密度。关键词:平原地区

杨树

造林密度

林木生长

前言

在杨树生长过程中,阳光、水分、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必要条件,造林密度也与杨树生长密切相关。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点)数。针对湖北省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造林密度普遍过大的现状,而迄今为止又没有针对湖北省平原地区这一特定地理条件下关于杨树人工林造林密度的报导。本实验选择不同密度的杨树人工林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湖北省平原地区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的林木树高、直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林分生物量、干材质量,探寻湖北省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以为该地区杨树人工林取得良好的效益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密度是影响速生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造林密度和保留密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育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密度调控是林业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许多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在密度对林木生长量、林分生物量、生产力、主伐期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国外杨树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对杨树造林密度的研究了。根据国际杨树会议的材料[2],杨树初植密度有三种类型:①密株距0.5一4.0米,每公顷625一10000株;②中等株距5.0-一7.0米,200-400株/公顷;③稀株距7米以上,每公顷200株以下。

意大利、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捷克常用稀植造林法,株行距为5×5到8×8米,即每公顷158--400株.这里最适密度为250株每公顷。据卡查尔蒙非拉脱杨树研究所的调查,意大利东部初植密度250株/公顷的杨树林在25龄时的材积为876立方米。欧洲中部和东部一些国家,如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初植密度属于中等,株行距为3×3米到了7×7米,每公顷材积约为400一650立方米。如保加利亚多脑河两岸的河滩地,25龄杨树初植密度3×3米时的材积每公顷为558立方米,2×2米时为422立方米,4×4米时为300立方米,5×5米时为386立方米,1×2米时为271立方米。这里最适密度为3×3米。

叙利亚和伊朗常用灌溉密植法,每公顷16000一20000株,苏联乌兹别克也用密植法,每公顷达1万株。

根据苏联乌克兰的试验研究,杨树生产力与密度的关系如下:

1、初植密度因立地条件而不同,一般立地条件好,初植密度小,反之则密度大。

2、树木直径生长全随初植密度的减少即营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3、树木高生长在营养面积达到一定数值时增长较快。

国内杨树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1974年4月栽植株行距4x4、4x5、4x6米,5年平均树高分别为16.00米、16.29米、16.30米,9年生平均分别为22.81米、24.42米、23.95米。由此可见,造林的密度对杨树高生长并不是决定因素。从杨树直径生长看,随密度的减小而有递增的规律性,9年生杨4x6米密度平均直径27.78厘米,比4x4米的直径24.25厘米大14.6%。

1982年郭如一[4]等对乌兰浩特市胜利林场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密度的6年生杨树生长量的调查结果得出:兴安盟南部地区每公顷杨树造林3333株的林分蓄积量最高,6666株居于第二,而1666株、1111株、555株、277株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它的61%、60%、53%和31%。吕占杰[5]指出水肥条件好培育速生用材林为目的,培育大径材一次成材的,株行距为5×5米、4×6米或8×6米。若中间疏伐利用一次小径材,株行距可选用3×3或3×2米,当长成椽材时隔行隔株伐除一次。培育小径材为目的,实行短轮伐期的,可选用1×3米、1×2米、2×3米株行距。根据国内外经验证明,速生丰产林密植,即使通过适时疏伐到主伐期总蓄积量也不如一次稀植好。农田防护林株行距应选用2×2米或3×2米。在丘陵坡地下部做为水土保持林栽植密度应稍大些。

王宗汉[7]等通过对杨树丰产林造林密度试验的研究,得出:1.高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比较高,在今后营造丰产林时应提高栽植株数。2.以生产柱材为主要目的材种的杨树丰产林,径级一般应达到18om左右。在既考虑到产材量又兼顾成材期的情况下,宜采用42一55株/亩,株行距可为2m×6m、2m×8m、3m×4m、4mx4m、3m ×5m。3.为解决林场林木经营中资金短缺,加速资金周转,形成良性循环,在立地条件较好,进行集约经营的条件下,可进行密植,每亩株数可增加到55一84株,栽植的株行距为2m×6m、2m×5m、2m×4m、3m×3m等。中期进行间伐,增加林场收入,缓解经济危困。

李世磊[4]等对湖南省汉寿县平湖区欧美杨-72不同种植密度实验后得出,一定年龄后,株距5×7米林分总蓄积量最大。

张全锋[9]等对欧美杨 107、雄性毛白杨 1319、窄冠白杨 3 个无性系在3 个不同密度的生长进程、连年生长量分析,提出了初次间伐的合理年限。

李建新[8]等通过1994年至1997年在单县沙河林场、东明县马头林场,对I—69杨、中林46杨进行不同密度造林试验,得出培育杨树胶合板材的合理密度配置为:株行距3×8m、4×5m,但4×5m的立地条件必须是在立地指数20,土壤有机质大于0.7%的条件下,间作型杨树丰产林4×10m较为合理,相同的密度,宽窄行造林配置不如单行造林。该项研究的造林密度可在黄泛平原地区推广。

胥谦等通过大量实际调查, 得出在杨树主干高生长速生期结束后进入干材粗生长速生期时, 每株树营养面积在60平方米为宜, 相应株行距为 7米×9 米或 6 米×10 米(每亩活立木在 11 株左右), 所以在初期造林密度应为 7 米×4.5 米或 6 米×5米(每亩 22 株为宜), 在经过 7~8年培育后,平均胸径已达30~35 厘米, 这时树冠郁闭要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间伐强度应在 50%, 每亩间伐平均 11 株, 间伐木材约8~11 立方米。间伐后经过 7~8 年, 单株平均胸径可达 50~60 厘米, 单株立木蓄积2.1~2.9 立方米, 每亩立木蓄积量达23~32 立方米, 加上间伐材每亩材积可达 31~43 立方米,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刘涛[11];袁帅[12];荆晓清[13]对杨树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及应用提出了科学的理论方案,为今后的实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臧林彬[10]等对杨树造林密度的重要性再一次论述,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动力。参考文献:

[1] 王力.不同水肥条件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4(3),53~58 [2] 佚名 杨树造林的生产力与初植密度的关系[J].国外林业.1976(07)[3] 李世磊; 曾昭汉; 李凡阶平原湖区杨树造林密度及间种管理[J]湖南林业科技 , Hunan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1982(04).[4] 郭如一;付裕;高士成等

兴安盟地区杨树、落叶松合理造林密度的探讨[J]

内蒙古林业科技 ,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4(02)

[5] 吕占杰 杨树造林的适宜密度 [J] 农业科学实验 , Modern Agriculture, 1984(02)

[6] 傅锡儒

谈谈杨树的造林密度[J] 新疆林业 , Forestry of Xinjiang, 1989(03)

[7] 王宗汉;周洪;武铃;曹有升;李长林;马履瑞 杨树丰产林造林密度试验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 , Shan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0(02)

[8] 李建新;刘建军;赵合娥;朱青;袁勇;韩斌

杨树胶合板材造林密度试验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04)

[9] 张全锋; 支恩波;顾新庆;李新利; 王辉 造林密度对杨树生长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 , 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05)

[10] 臧林彬

试论杨树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11] 牛涛 杨树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及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2010(17)

[12] 袁帅 浅议杨树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及应用[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5)[13] 荆晓清 杨树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2013(01)

第三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摘要: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地点,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株/hm2~8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直径、冠幅、冠径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虽然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不明显。分析各生长因子的变化趋势后提出:对于林龄39a且生长在平坡、阳坡、海拔1661m~1740m的立地条件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从出材等级和林地生产力方面综合考虑,经营密度应控制在500株/hm2~600株/hm2的范围内。关键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生长因子;塞罕坝机械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1.229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Density on Forest Growth Factor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ii plantation LI Wei-wei1, ZHANG Er-liang2*,GU Jian-cai1, YU Jing-jin1,SHI Li-li1,CHEN Feng-juan1

(1.Forestry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Hebei071000;2.Mulanweich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Hebei, Chengde,Hebei068453)Abstract: The study site was located in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farm of Hebei provin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density on each forest growth factor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ii plantation by using of sample plot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iameter, crown, ratio of crown to diameter and inpidual volume decreased with stand density increased,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 and stand volume increased with stand density increased, tree height showed indistinctive increased trend in the density range of 225 to 800 trees per hectare.For Larix principis-rupprechii plantation of 39a which grew under the site conditions of flat slope, sun-faced slope, altitude of 1661~1740m, management density range should be controlled 500~600 trees per hectare which was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from the aspect of obtained wood grade and productivity of forest land after analyzed the change trend of each forest growth factor.Key words: Larix principis-rupprechii;plantation;density;growth factor;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farm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1]。在影响林分生长的多个因素中,林分密度既是营林工作中能够有效控制的因子,也是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还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空间大小的决定性因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分的内部结构,从而决定了林分的产量结构(不同材种出材量的分配状况)。如何控制和调整林分密度,成为森林经营者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2]。本文通过研究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因子的影响,从而为当地林业工作者调控林分密度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河北省最北端。东西65.6km,南北58.6km,海拔1010~1939.6m。地理坐标为E115°61.5'~117°39',N42°02'~42°36'。塞罕坝机械林场共包括5个分厂,即千层板分厂、北曼甸分厂、阴河分厂、第三乡分厂和大唤起分厂。

塞罕坝机械林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极端最高温33.4℃,极端最低温-43.2℃。无霜期短,不稳定,年均67d。年均日照2367.8h,高于10℃的年积温1663.5℃。年均降水量530.9mm,6~8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7.6﹪。年均蒸发量1388mm,是降水量的2.6倍。土壤以灰色森林土为主,土层厚度50cm左右,腐殖质层厚3cm左右。

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无其它乔木与之伴生混交;灌木种类较少,主要有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Rupr.)Maxim.)、稠李(Prumus padus L.)、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Hance.)Hedl.)等,但分布极不均匀;草本植物主要有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oides)、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等。1.2 试验方法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分场内选择林龄39a且立地条件相似(平坡、阳坡、海拔1661m~1740m)的5种林分密度(225株/hm2、500/hm2、600株/hm2、700株/hm2、800株/hm2)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每种林分密度下随机设置标准地4块,共设置20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666.7m2。在标准地内对所有乔木进行每木检尺,详细记录每株树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因子以及坡度、坡向、海拔等立地因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三到四株标准木截取轮盘带回室内分析。

表1 标准地调查统计表

Tab1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 table of sample plot 标准 地号 sample plot numb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林分 密度 株/hm2 stand density 225 225 225 225 500 500 500 500 600 600 600 600 700 700 700 700 800 800 800 800 9 2 9 7 9 8 8 7 6 2 8 5 9 10 10 8 3 8 6 7 174 175 156 185 175 172 170 176 160 162 173 158 192 187 182 166 167 172 191 177

1661 1681 1666 1673 1724 1706 1692 1740 1698 1677 1682 1690 1672 1678 1680 1668 1680 1676 1666 1688 坡度 ° slope 坡向 ° aspect

海拔 m altitude

平均 胸径 cm average dbh 23.8 24.5 25.3 24.7 23.4 24.3 23.6 22.8 23.0 22.6 22.5 21.6 20.3 21.0 19.7 21.2 19.7 20.4 20.9 21.5

平均

高径比

树高 m average height 16.8 14.5 15.2 14.7 15.5 16.5 15.6 16.1 17.0 16.6 16.6 16.0 14.7 17.8 14.3 18.0 18.8 15.9 14.6 17.6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 70.6 59.2 60.1 59.5 66.2 67.9 66.1 70.6 73.9 73.5 73.8 74.1 72.4 84.8 72.6 84.9 95.4 77.9 69.9 81.9

冠幅 m average crown 5.2 6.0 7.1 6.0 5.1 5.8 5.0 4.0 4.2 3.6 3.0 4.0 2.8 3.1 2.0 3.4 2.0 1.8 1.5 2.6

ratio of crown to diameter 21.8 24.5 28.1 24.3 21.8 23.9 21.2 17.5 18.3 15.9 13.3 18.5 13.8 14.8 10.2 16.0 10.2 8.8 7.2 12.1

平均

冠径比

材积 m3 inpidual volume 0.25466 0.27215 0.29285 0.27725 0.24494 0.26709 0.24978 0.23070 0.23540 0.22606 0.22375 0.20354 0.17605 0.19060 0.16405 0.19486 0.16405 0.17810 0.18849 0.20135

蓄积量 m3/hm2 stand volume 71.306 65.588 59.157 67.095 118.059 116.987 119.643 125.042 131.824 144.676 143.200 137.590 126.759 124.652 122.712 129.000 150.766 142.477 151.731 161.080

单株

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密度、立地因子与生长因子的相关分析

运用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对林分密度、立地因子与生长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由于结果中的数据多有重复,仅选部分数据见表2。有研究表明,除林分密度外,立地条件也会对林木的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3,4],而本研究中的各生长因子与各立地因子都没有相关性,说明上述5种林分密度下的立地条件没有太大差异,不会影响到林分密度与各生长因子之间的结果。从表2还可以看出,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树高没有相关性。

表2 林分密度、立地因子与生长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Tab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table of stand density, site factors and growth factors

高径比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林分密度 stand density

坡度 slope 坡向 aspect 海拔 altitude 0.177

0.031

-0.108

0.152

0.171

0.161

0.189-0.305

-0.354

-0.051

-0.344

-0.355

-0.302

0.041-0.051

-0.121

-0.068

0.015

0.025

-0.047

-0.135-0.890**

0.372

0.768**

-0.914**

-0.898**

-0.898**

0.929**平均胸径 average dbh

平均树高 average height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

平均冠幅 average crown

ratio of crown to diameter 冠径比

单株材积 inpidual volume

林分蓄积量 stand volume 注:**表示在0.01水平下极显著,**correl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2.2 林分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

2.2.1 林分密度对直径,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的影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越小,反之,则越大。这主要是由林木营养空间的大小导致的[5],营养空间的大小首先影响到树冠的发育,而有关研究表明[6,7],树冠的大小和直径是紧密相关的,从这种关系不难看出,树冠的大小也会明显影响到单株材积的大小。

在225株/hm2的林分内,由于树木彼此间的营养空间大,随之树木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因而直径,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比较大,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到了750株/hm2和855株/hm2的林分内,由于树木之间比较拥挤,为了争夺营养空间,树木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抑制了树木的生长,所以直径,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也比较小。2.2.2 林分密度对树高,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平均树高与林分密度没有相关性,但从表1也可以看出,平均树高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不明显。这是由于在影响树高的诸多因子中,它只对立地条件反映最灵敏,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密度范围内,几乎不受林分密度的影响[8]。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二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由此可知,一般情况下,高密度的林分有利于形成更好的林木干形,但高密度的林分中林木的两极分化也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在700株/hm2和800株/hm2的林分内有所体现,为了促进林木更好的生长,应对这两个密度下的林分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3 结论

通过研究林分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得出,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平均树高没有相关性,即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直径、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虽然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不明显。

对于林龄39a且生长在平坡、阳坡、海拔1661m~1740m的立地条件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来说,在本文所研究的5种林分密度中,虽然225株/hm2的密度下林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是最大的,但林分蓄积量却是最小的,而在700株/hm2~800株/hm2的密度下林木的林分蓄积量虽然是最大的,但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冠胸比和单株材积却是最小的,从生长因子的长势情况和林地生产力方面综合考虑,经营密度控制在500株/hm2~600株/hm2的范围内,既可以保证林木各生长因子长势较好,又可以使林分获得较大的林分蓄积量。参考文献

[1]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孟宪宇.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郭玉永.关帝山林区油松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36-137.

[4]张宝忠,孙德学,金有林.辽西地区华北落叶松造林立地条件选择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5,6:19-20.

[5]韩照日格图,白净,田有亮,等.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8(4):67-70.

[6]李桂君,吴燕,左焕发.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05,1:68-70.

[7]罗玲,廖超英.榆林沙区樟子松冠幅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4):92-97.

[8]张光灿,周泽福,刘霞,等.五台山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密度结构与生长动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1):1-6.

作者简介:李伟伟(1983-),女,河北保定人,森林经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资产评估与管理。

*通讯作者,手机号:***,地址:河北省承德 E-mail信箱:

投稿日期:2008.6.14

第四篇: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王立宏 穆晓杰 敖楠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围场

068466 关键字:塞罕坝

抚育间伐 林木生长

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内的树种相对比较丰富,通过归类分析树种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研究区内落叶松的分布面积和蓄积量较大,均超过60%.研究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组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无论在面积还是蓄积上,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近、成、过熟林三个龄组比例偏小。加强塞罕坝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抚育工作己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按起源分:人工林75.8万亩,天然林30.2万亩;按龄组分:幼龄林41.6万亩,中龄林51.7万亩,近熟林12.7万亩,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1 研究方法 1.1 样地设置

通过实地踏查,坡向不同(阴坡和半阴坡),37—39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按不同保留密度进行抚育间伐,并修枝、割灌。其中阴坡、半阴坡每个密度级分别设置三个重复和一个对照,共设置32块样地,样地大小为ZOmX20m。

1.2测定内容及方法 1.2.1 林木生长测定及计算

本研究选取了林木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作为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评价指标。通过对样地内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每木检尺,记录胸径1.0cm以上所有林木的种名、胸径、株高、枝下高、冠幅等,统计出各样地抚育间伐前后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数据统计,并使用LSD多重比较法确定抚育前后各保留密度下林分样地与其对照样地的各指标的差异。为了说明抚育间伐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利用普雷斯勒蓄积生长率公式计算各保留密度林分蓄积平均生长率。

1.2.2林下植物多样性测定及计算

在每个乔木样方的四角分别选取1个lm×lm小样方用于草本层调查,分别一记录种名、株数、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

草本植物重要值。计算林下草本植物各个物种的密度、频度、盖度等数量指标,采用传统的森林生态学统计方法进行重要值的计算,主要有以下公式: 密度=每个物种个体数/面积;相对密度二一个种的个体数/所有种的个体数;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全部样方数;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盖度=各个种垂直投影面积/样地总面积;相对盖度=某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草本植物重要值(RT)=(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率)/3。

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丰富度即群落的物种数目,是最简单、最古老的多样性测度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仍被多数生态学家使用。另外,该丰富度还可以用物种数目与样方大小或个体总数之间的关系来测度。根据需要,选用物种数目和Monk指数来测度物种丰富度。

Monk指数:d=S/N(9)上式中:S为物种数目,N为所有物种个体数之和 2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森林抚育间伐效果首先表现在林分密度上的变化,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林分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等指标。本研究选取了林木冠幅、胸径、树高、株材积和林分蓄积作为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影响的评价指标。

2.1 抚育间伐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抚育间伐后胸径的变化分析。抚育间伐对林分的影响,首先反应在林分密度上,而林分密度的效应直接作用胸径。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林分胸径生长对抚育间伐实施都有显的反应,平均胸径的生长量随林分保留密度减小而增大。对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保留密度林分胸径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抚育间伐后不同坡向不同保留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胸径长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半阴坡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平均胸径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相比分别增加了50.0%,42.2%,阴坡不同保留密度林分抚育后分增加了44.8%,30.2%。可见,适当实施抚育间伐有利于促进胸径的生长,林分保留密度小的胸径增长大于保留密度大的,并且半阴坡林分的增长率高于阴坡。胸径增长的原因:抚育间伐后,林分密度降低,林分郁闭度减小,为保留木创造了更好的营养空间、光辐射和空气温度等有利于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在阴坡水分含量比较大,但是热量不够,温度限制了林木生长的发展,半阴坡水热条件搭配适度,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优越,所相同保留密度的林分半阴坡生长量增长较大,尤其是东向的半阴坡,太阳辐射、气温、土温、土壤水分条件均处于适度的状态,综合环境条件最优越,林木生长也最高。试验结果与国内外各树种的抚育试验结果对胸径的影响一致。

2.2 抚育间伐对冠幅的影响

抚育间伐后冠幅的变化分析。通过对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华北落叶松林木冠幅的生长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抚育间伐后冠幅增长率都有所增大。抚育间伐后不同坡向不同保留密度的林分间冠幅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半阴坡不同保留密度分抚育后冠幅比对照林分分别增加了46.4%,33.3%,22.0%,14.6%,阴坡不同保留密度林分抚育后冠幅比对照林分分别增加了40.4%,29.2%,17.3%,8.7%。

2.3 抚育间伐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抚育间伐后树高的变化分析。通过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华北落叶松林分树高的生长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抚育间伐后样地的平均树高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相比,抚育后各样地的树高增长量有所增加。对八英庄林场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样地的树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抚育间伐后不同坡向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树高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半阴坡林分树高与对照林分相比增长幅度高出9.7%—6.2%;阴坡林分的树高增长幅度为4.1%一21.2%。

2.4 抚育间伐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抚育间伐后单株材积的变化分析。通过对华北落叶松林分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单株材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与对照林分相比,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单株材积的生长率不断增大。对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林分单株材积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不同坡向不同保留密度林分间的单株材积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抚育间伐后半阴坡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单株材积平均生长率与对照林分相比分别增加了37.4%、26.2%、24.7%、17.7%:阴坡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单株材积平均生长率与对照林分相比分别增加了25.4%、24.7%、19.1%、11.7%。

2.5 抚育间伐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抚育间伐后林分蓄积量的变化分析。通过对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华北落叶松林分蓄积的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抚育间伐林分在间伐后蓄积量暂时会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间伐林分的生长速度大于未间伐林分,随着保留密度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间伐林分蓄积量会渐近于未间伐林分。对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林分蓄积的增长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的林分间蓄积增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抚育间伐后保留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伐后落叶松的生长速度,对蓄积平均生长率按相同保留密度样地进行平均,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所有抚育间伐林分的生长率都大于未间伐林分的生长率:蓄积低于未间伐林分,由于生长空间的扩大以及竞争的相对减小,林分暂时处于等株数生长过程,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慢慢的会进入自然生长的过程,而未间伐林分的生长过程比较平稳。所有间伐林分逐渐地向对照林分渐近,由此可知间伐林分的蓄生长速度要大于对照林分,未间伐林分的生长速度比间伐林分生长速度要慢。

参考文献

1.尹泰龙,《林分密度控制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姜文南,张铁砚,《日本落叶松林分密度控制图数表的编制及应用》,辽宁林业勘测设计,1987,l 3.田镐锡,《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理论》,林业调查规划,1980,1 4.田镐锡,《抚育间伐方式的研究》,林业调查规划,1983,1 5.张铁砚,《姜文南.柞树林分密度控制图编制与应用》,林业勘查设计,1985,3 6.刘景芳,《杉木林分密度控制图研究报告》,1980 7.李景芳,张辉,姜冠,《红皮云杉造林及透光抚育技术的研究》,林业科技,1995

第五篇: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蒸腾速率 =————————扩散阻力

气孔下腔蒸气压-大气蒸气压

= ——————————————————气孔阻力+扩散层阻力(一)内部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叶片的气孔数/cm2),气孔频度大且气孔大时,蒸腾较强;反之则阻力大,蒸腾较弱。气孔开度。气孔具特殊结构,如气孔下陷,气孔外有许多表皮毛状体(trichome),更增大了阻力,蒸腾更慢。叶片水分状况,CO2 和离子(特别是钾离子含量),ABA等

叶面积和叶片内部面积大小也影响蒸腾速率。移栽树木及其它苗时剪去部分叶片。(二)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蒸腾速率大小决定于叶内外的蒸汽压差大小,所以凡是影响叶内外蒸汽压差的外界条件,都会影响蒸腾作用。

1、光照。光照是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条件。光照促使气孔开放。另外光照通过提高气温和叶温,增加叶内外的蒸汽压梯度,减小气孔阻力,加快蒸腾速率。

2、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蒸腾大,因叶内外蒸汽压差大。但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时,空气蒸汽压增大,叶内外蒸汽压差就变小,蒸腾下降。但大气相对湿度太低,引起气孔关闭,蒸腾反而又下降。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使水分子从细胞表面蒸发以及水蒸气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过程都加速,促进了蒸腾作用。温度过高,叶片失水过多,气孔关闭,蒸腾下降,4、风。风对蒸腾的影响比较复杂。微风促进蒸腾作用。因为风能将气孔外边的水蒸气吹走,使扩散层变薄甚至消失,外部扩散阻力减小,蒸腾加快。但强风可能由于机械压力导致保卫细胞失水而使气孔关闭,同时强风也降低叶温,内部阻力增大,因而降低蒸腾。

5、其他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也影响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昼夜变化是由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在天气晴朗、气温不太高、水分供应充分的日子里,随着太阳的升起,气孔渐渐张大;同时温度增高,叶内外蒸汽压差变大,蒸腾渐快,在中午12时到下午1-2时达到高峰,而后随着太阳的西落而蒸腾下降,以至接近停止。但在云量变化造成光照变化无常的天气下,蒸腾变化则无规律。蒸腾作用受外界条件综合影响,其中以光照为主要因素,一般蒸腾速率的周期性变化与光强日变化基本一致。

简述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1、相互依赖 — 有机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交流。“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根供给地上部生长所需的水分、矿物质、少量有机物、CTK和生物碱等。而地上部供给根生长所需的糖类、维生素、生长素等。

2、相互制约 — 对水分、营养的争夺。根冠协调与否的指标是根冠比(R/T)。影响根冠比的因素:(1)水分(2)矿物质N多,R/T; 缺N,R/T上升P、K充足,R/T上升(3)温度较低温度时,R/T上升(4)光强强光照,加速蒸腾,地上部生长受抑制,R/T 在农业生产上,可用水肥措施、修剪、生长调节剂等来调控作物的根冠比,促进收获器官的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1、相互依赖: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而生殖过

程中产生的激素类物质又作用于营养生长。

2、相互制约:(1).营养器官生长过旺,消耗较多养分,影响生殖器官的生长。(2).生殖器官的生长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

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植物主茎顶芽生长快,侧芽生长慢甚至不明发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但生长素不是调节顶端优势的唯一因子,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有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有解除侧芽抑制的作用。

植物的抗性生理:抗冷性、抗冻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

(1)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植物的耐盐性是指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过程来适应细胞内的高盐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耐渗透胁迫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以适应由盐渍而产生的水分逆境。植物耐盐的主要机理是盐分在细胞内的区域化分配,盐分在液泡中积累可降低其对功能细胞器的伤害。有的植物将吸收的盐分离子积累在液泡里。植物也可通过合成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等渗透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和水势,从而防止细胞脱水。

②营养元素平衡有些植物在盐渍时能增加K+的吸收,有的蓝绿藻能随Na+供应的增加而加大对N的吸收,它们在盐胁迫下能较好地保持营养元素的平衡。③代谢稳定在较高盐浓度中某些植物仍能保持酶活性的稳定,维持正常的代谢。抗盐的植物表现在高盐下往往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活化另一些酶,特别是水解酶活性。④与盐结合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减少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如抗盐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清蛋白,它可以提高亲水胶体对盐类凝固作用的抵抗力,避免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

(2)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有:

①选育抗盐性较强的作物品种②播种前以一定浓度盐溶液浸种③用植物激素处理植株

5.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1)IAA与GA的促进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彼此有增效作用。用10-4M的GA3和10-5M的IAA顺序处理矮生豌豆茎切段时, 其伸长幅度比单用一种激素处理时要大得多。见图6-33。

2)IAA与GA的拮抗作用在黄瓜性别分化上的IAA促进黄瓜雌花分化,GA3促进其雄花分化。如IAA处理过的黄瓜秧,再用GA3处理则IAA作用可被抵消,反之亦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1)IAA与CTK的促进作用IAA使CTK的作用持续时间能延长,CTK能加强IAA的极性运输。CTK和IAA比例变化可有效控制愈伤组织分化为芽、茎和叶和根。

2)IAA与CTK的拮抗作用CTK促进双子叶植物侧芽发育, 而IAA则是抑制侧芽发育。在控制顶端优势中CTK/IAA高比例有利侧芽发育。而低比例的CTK/IAA有利于顶端优势的保持。但激动素、玉米素和苄基嘌呤等能抑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图6-34所示。生长素与乙烯

1)IAA对乙烯的促进作用生长素和所有人工合成生长素都能提高乙烯的产量。生长素在10-7M以下无反应, 阀值是10-6M。此后乙烯生成速度随生长素浓度增高而增高, 乙烯产量峰值约出现在10-5 –10-4M之间, 然后下降到生长素浓度达10-3M为止。当生长素浓度达10-6 M(阀值), 伸长生长下降, 此时正是组织内开始诱导乙烯生成,并迅速上升, 如此时IAA浓度持

续增高,乙烯大量生成达高峰值(图6-35)。

2)乙烯对IAA的抑制作用

1、抑制IAA合成。乙烯增多提高组织内部IAA氧化酶活性, 进而使IAA促进伸长的作用被抑制。

2、乙烯影响生长素运输的效应。(图6-36)。GA与ABA的拮抗作用

ABA能抑制CA3促进枝、叶伸长的作用;ABA能抑制GA3诱导大麦种子内α-淀粉酶的生成,从而抑制GA促进种子萌发。GA3可打破芽或种子休眠, 而ABA则是促进休眠。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②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如发根素的主要成分就是荼乙酸;③对养分有调运作用,可诱导无籽果实;④其它生理作用如:引起顶端优势、促进菠萝开花、诱导雌花分化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茎的伸长生长,②诱导开花;③打破休眠,用2~3mg·L-1的GA处理休眠状态的马铃薯能使其很快发芽;④促进雄花分化,GA处理使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多开雄花;⑤诱导单性结实等。

(3)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是对细胞质的分裂起作用;②促进芽的分化;③促进细胞扩大;④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⑤延缓器官衰老,可用来处理水果和鲜花等以保鲜保绿,防止落果;⑥打破种子休眠,可代替光照打破需光种子的休眠。(4)脱落酸的生理作用①促进休眠;②促进气孔关闭;③抑制生长,该抑制效应是可逆的;④促进脱落;⑤增加抗逆性,ABA有应激激素之称。

(5)乙烯的生理作用①改变生长习性,引起植株表现出特有的三重反应和偏上生长;②促进成熟,有催熟激素之称;③促进脱落,它是控制叶片脱落的主要激素;④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⑤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

6.种子的生理:吸水、休眠。

1)种子吸水:种子只有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后,各种与萌发有关的生理生化作用才能逐渐开始。这是因为水分可使种皮变软,使胚根易突破种皮,氧气透入而增强胚的呼吸,同时也水分可使原生质由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使酶活性提高,为呼吸、物质转化、运输等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基本条件;促进不溶性的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的低分子化合物,供胚萌发生长之用;使种子内贮藏的植物激素由束缚型转化为游离型,调节胚的生长。

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不同。种子吸水速率与种子内贮藏物质的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浓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土壤含水量充足,土壤溶液浓度较低,环境温度较高,均能促进种子吸水。

种子吸水过程:第一阶段是急剧吸水的物理过程(鲜重增加),称吸胀作用。由于这个阶段的吸水主要依赖种子的衬质势,因此不论是否休眠,是否具生命力,均能进行吸水。其吸水量决定于种子的成分,而吸水速率与种皮的结构和组成成份有关,种皮致密富含蜡质、脂质的种子吸水慢。凡富含蛋白质的种子,其吸胀能力较大,如豆类种子的吸水率大于禾谷类种子,第二阶段是种子吸水停滞期。虽然种子不再吸水,但内部一些酶开始形成或活化,进行着剧烈的物质转化,为萌发的形态变化作好准备。第二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种子的种类(如菜豆只要4小时,豌豆要1天),也与温度有关。第三阶段使胚根细胞伸长,胚根在形态上突破种皮而伸出,俗称露白,此阶段由于生理生化变化及生长的需要,种子吸水再度上升,鲜重又明显升高,但干重实际是在不断下降。对于休眠种子或死种子却停留在第二阶段的状态 2)种子休眠的概念,引

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种子休眠:通常情况下是指成熟的植物种子即使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仍不能萌发称种子休眠(dormancy),这种种子生长的停顿往往起因于内部的生理抑制或种皮的障碍,故又称为生理休眠(physiologycal dormancy)。(1)种子休眠的原因

①胚未成熟胚若在种子发育过程未能成熟,必须通过后熟作用才能发芽。

②种皮(果皮)的限制种皮(果皮)太坚硬或不透气,阻碍胚的生长,使种子呈现休眠状态。

③抑制物的存在果实或种子里存在着氰氢酸、氨、乙烯、水杨酸、香豆素和脱落酸等物质,抑制种子萌发。

(2)解除休眠方法主要有:

① 机械破损 有坚硬种皮的种子,用沙子与种子摩擦,切伤种皮或者去除种皮,可以促进萌发。

②清水漂洗 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反复漂洗,让种子外壳中的萌发抑制物渗透出来,能够提高发芽率。

③层积处理 在层积处理期间种子中的抑制物质含量下降,而GA和CTK的含量增加,这会促进胚的后熟,从而促进萌发。

④温水处理 某些种子经日晒和用35~40℃的温水处理,可增加透性,提高萌发率。⑤化学处理 如酒精、甘油和浓硫酸等可提高种皮透性,过氧化氢由于能给种子提供氧气,促进呼吸,因而也能提高萌发率。

⑥激素处理 多种植物生长物质特别是GA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⑦光照处理 需光种子吸胀后照光可解除休眠,诱导发芽。

⑧物理方法 如X-射线、超声波、高低频电流、电磁场等处理种子,也有破除休眠的作用。

7.为什么说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成花诱导过程?它与植物成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不同波长的光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促进长日植物开花,都是以600~660nm波长的红光最有效;且红光促进开花的效应可被远红光逆转。这表明光敏色素参与了成花反应,光的信号是由光敏色素接受的。

光敏色素有两种可以互相转化的形式:吸收红光的Pr型和吸收远红光的Pfr型。Pr是生理钝化型,Pfr是生理活化型。照射白光或红光后,Pr型转化为Pfr型;照射远红光后,Pfr型转化为Pr型。光敏色素对成花的作用与Pr和Pfr的可逆转化有关,成花作用不是决定于Pr和Pfr的绝对量,而是受Pfr/Pr比值的影响。低的Pfr/Pr比值有利短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

8.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1)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作用

(1)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光合作用转化的化学能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3)加速蒸腾,促进有机物运输。直接作用:(1)、光抑制茎的生长a、光照使自由IAA转变为结合态IAA。

b、光照提高IAA氧化E 活性,加速IAA的分解。(2)、光抑制多种作物根的生长光可能促进根内形成ABA,或增加ABA活性。(3)、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的过程)如黄化现象,红光下,Pfr水平高,不黄化;暗中Pfr转变为Pr,植物黄化。2)光质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红光、蓝紫光抑制植物生长,紫外光抑制作用更明显。原因:红光增加细胞质 [Ca2+],活化CaM,分泌Ca2+到细胞壁,细胞伸长受到抑制。高山上的树木为什么比平地生长的矮小?a、高山上云雾稀薄,光照较强,强光特别是紫外光抑制植物生长

b、高山上水分较少;土壤较贫瘠;气温较低;且风力较大,这些因素不利于树木纵向生长。3)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外界条件:光照、、温度、矿质元素、水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内部因素:①不同部位,不同部位叶绿素寒兰不一样,光合作用强度就不一样;②不同生育期,一株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不尽相同。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1)提高光合效率,如增加CO2浓度、降低光呼吸等。2)增加光合面积通过合理密植或改变株型等措施,可增大光合面积。(3)延长光合时间如提高复种指数、适当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源等。

9. C3,C4途径有何不同,C4植物叶片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结构特点:首先C4植物叶片上都有花环状结构。C4植物叶片维管束鞘薄壁细胞比较大,里面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大,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C4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多,个体小,有基粒。其次,C4植物具有两种羧化酶: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前者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用于CO2的固定;后者集中于维管束鞘细胞,使CO2转化为有机物质。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远远超过RuBP羧化酶,能从空气中强有力地固定CO2。

10.说明呼吸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所谓呼吸链即呼吸电子传递链,是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呼吸链传递体能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有序地传递给氧,呼吸传递体有两大类:氢传递体与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它们既传递电子,也传递质子;电子传递体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呼吸链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是:代谢物→NAD+

→FAD→UQ→细胞色素系统→O2。

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电子沿呼吸链由低电位流向高电位是个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1863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