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第一篇: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苏州轻工业学校 夏莹怡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息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因此他认为:“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

经典的长河川流不息。古诗、古词、古文„„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解读它们,传承它们,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

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非常不够。如果说古诗词的教学,多少还有点进入了当代儿童的学习生活,那么,对于古文这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却因为文言的阻隔而远离了孩子的视野。其实,比之古诗词,古文更是汇聚了中华传统经典瑰宝之库。它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古文承传不衰,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成为现代汉语的“根”和“源”。不读古文,不识文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经典古文的诵读,完全可以从小学生做起。而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在诵读基础上还应多些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感悟,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课本范例,克服畏难情绪

中职教材每册精选四篇古文,难度也由易到难。我们可以把这四篇古文作为范例,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时,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古文与学生们在心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距离,激发诵读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经典,与先哲前贤对话。

第一册第15课《论语七则》是选入中职教材的第一篇古文,它篇幅短小,但语言质朴流畅,浅显易懂,语录体对话式。语录体是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可以讲讲孔子和弟子间的小故事,有趣,富含哲理的对话,在这种聊天式的轻松问答中,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敬畏”情绪。然后,通过老师范读、师生文白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达到“无障碍地走进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接着,老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解课文,比如“交友之道”(第六则),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对学生如何交友也有指导意义。再比如“推己及人”(第一则),首先通过“如何克制自己”激发学生兴趣,再进一步讲解“礼让”的道理。最后,通过背诵、故事再创造,使文言文这种远离现代的文字在学生心里鲜活起来。学生从教材第一篇小古文中感受到的对文言文可触可摸、可亲可近、和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这也就初步克服了对于文言文的“望文生畏”。

二、实现无痕对接,降低学习难度

1.从学生广泛接触的现代汉语中寻找古文足迹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古文之前,先树立一个观念:古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文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的常用词、句子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所以,小学生阅读小古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画虎类犬,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结尾处涉及的几个物品名称,如萝菔根、瓮等,以及一句长句“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基本上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像教学现代文一样放手让学生从广泛接触的现代汉语中寻找古文足迹。

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把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句子表达习惯等无痕地迁移到古文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在积极的现代汉语交流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实现古文诵读和现代汉语教学的无痕对接。

2.从儿童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中走进古文天地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 形成的形式简洁而又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诗词歌赋等,隐含着丰富的传奇逸事或历史典范。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再比如《庖丁解牛》提炼出的“切中肯綮”、“游刃有余”等成语。

3.从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演绎古文乐章

我们古文教学也注意借鉴名师们的宝贵经验,如对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古文,我们就迁移名师的教学成果,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循循善诱。如:《论语》和孔子距离现代已经非常久远,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如何把这时空距离感缩短?如何深入浅出地把《论语》的内容呈现给现代的学生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偶像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偶像是谁,喜欢他的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偶像就是值得崇拜学习的人,从而引出孔子。让学生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偶像,再推出《论语》,使学生消除了距离感,好像孔子和《论语》也就是像大家现在喜欢的那些偶像和他们的作品。

《论语》是一条一条的独立的语言,没有情节,比较枯燥。孙老师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意创设了故事情境。如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孙老师用“当当当,钟声敲响了,孔子学校开学了,他们正在举行开学典礼”的情境,而这三句话正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他问学生:“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如何理解这三句话呢?”让学生先质疑再讨论然后交流。教学其他几条论语时,也采用了这个情境。课接近尾声时,孙老师还告诉孩子们,孔子的语言现在有的已经化成了成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最后对论语的学习在“当当当”的钟声中结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俨然是一位率先得道的现代“孔子”,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儒雅的教学,和孩子们一同演绎了一曲古典与现代的乐章。随着“当——当——当——”的钟声,我们也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来到孔子学校,跟着孔圣人感悟“学习之道”。课末,孙老师放声高歌周杰伦的现代歌曲《论语》,鼓励每个孩子都成为孔子的粉丝。此时,师生沉浸在“古典而又现代”的乐章中,久久回味。

我们学习孙老师的经验,对有些比较深奥的“名言”,就采用了创设生活场景的方法。从喜闻乐见的现代生活场景中演绎古文乐章,实现了古文诵读与现代生活场景的无痕对接,激发了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4.从耳闻目睹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古文养分

古城苏州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随便哪块砖哪片瓦里面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耐人寻味的故事。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墓”就在我们学校旁的山塘街上,“姑苏台”也与吴越争霸的故事有关。有了这样的基础,让学生诵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古文,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探索多法诵读,注重兴趣激励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的确,学习文言文,诵读是第一法则。因为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经典古文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优美的语录、文章背诵得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诵读实践中,在教学每篇古文时,我都坚持教师的示范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模仿入手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声韵,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古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如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古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自己比较容易理解意思,别人也容易听懂。但是,学生初读古文,往往不知道如何断句,这就需要以老师抑扬顿挫的范读作铺垫,以此来传递文句的情味,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职文言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文言虚词,实词等要求不高。可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文言文《学弈》,即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一是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二是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在中职学校古文新讲,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但他们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优秀,人生目标将因之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古文新讲异于古文精讲

第二篇:亲近古文 感受经典

亲近古文

感受经典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清亮的诵读古文声拉开了五年级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的序幕。黄梅老师执教的《小古文两则》为在座的老师开启了一扇不一样的语文教学之窗。黄老师的课上得简简单单,却是音韵浓郁。课堂上孩子的诵读声、笑声、评议声不绝于耳,老师幽默亲和的语言引领着孩子们走进小古文,充分挖掘孩子们读小古文的情趣,兴趣盎然地感受了经典的魅力。课后,赵文老师结合这堂教研课,就小古文教学作了《学好小古文并不难》的观点报告。好读、有趣的小古文,能使小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纯正的文言启蒙,为学生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的底子。由于小学语文老师很少接触文言教学,本堂教研课给在座的老师作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把教小古文的过程看成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能使老师们感受到与教白话文完全不同的乐趣。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

随后,黄老师就自己的作课意图及磨课、开课的感悟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四年级的何珍老师从“读文识字、咬文嚼字、品文悟字、迁徙学文”四个方面代表他们组内老师发表了听课心得;三年级的王思兰老师也将与之相关的一些“语文小课程建设”的新做法与大家作了分享。

在这古韵悠长、研讨热烈的氛围里,王校长就“小古文教学”和“小课程建设”给全校的语文老师作了指导。他提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育中人的资源,用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思想来对待语文教学。他的高屋建瓴,为本次五年级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三篇:古文整理

21.《与朱元思书》南朝梁 吴均 选自《艺文类聚》文体:书 山水小品写法:寄情于景 思感:爱慕美好自然,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的鄙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赏析:①翻译②侧写富春江山水的幽美神奇③对追名利的人的鄙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2.《五柳先生传》东晋 陶渊明 选自《陶渊明集》文体:自传 写法:叙议结合思感: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方面塑造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其安贫乐道精神主旨句:不戚戚玉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赏析:①翻译②突出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23.《马说》 唐 韩愈 选自《韩愈文选》 文体:说 写法:托物寓意

思感: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识别重用人才 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能够识别、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保持平和心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4.《送东阳马生序》 明 宋濂 选自《宋学士文集》 文体(赠)序 写法:正侧结合对比 思感:叙述自己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学习

主旨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赏析:①翻译②突出中心,点明主旨

26.《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文体:记 写法:动静 正侧 情景交融 思感:描绘小石潭景物的优美和静穆,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感情 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赏析:①翻译②点睛之笔,即概括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压抑的心境

一乐一忧难以形容:乐是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而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7《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选自《范文正公集》文体:记 写法:情景交融

思感:通过对岳阳楼和洞庭湖景色的描写,表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后天下”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慰。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赏析:(含义)①翻译②源于儒家仁爱思想,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优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评价)+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它所倡导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仍有积极意义。

28.《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文体:记 写法:记叙抒情

思感: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核心命意句,为下文写景奠定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29.《满井游记》 明 袁宏道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文体:记 写法:白描

思感:轻松喜悦的心情和对满井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弃

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赏析:①翻译②点睛之笔,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城中而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By·xy

第四篇:古文两篇

短文两篇课文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表现愉悦,“实欲界之仙都” ——表现自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现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被贬的烦闷,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鄙视世俗,抛开世俗观念后的乐观自豪。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声、色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引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富有生机。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欣赏山水的得意之感。最能“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四、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7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查预习情况

1、苏轼(1037—1101)

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课文

1、点拨重点词语的解释,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怀民亦未寝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口头翻译课文

理解内容

1、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说说你的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写月。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之美。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了两个比喻: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出一个清澈透明的特点。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被贬的烦闷,赏月漫步的悠闲,鄙视世俗,抛开世俗的乐观、自豪。

7、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 “欣然” 欣喜之情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8、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友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表现作者乐观自豪的心境。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两层意思:

①鄙视世俗之人,一心追逐名利,没有空闲来领略月色。

②表现自己抛开世俗观念,能有闲心赏月而乐观自豪;透出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烦闷。

10、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是: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只要抛开世俗观念,才能有闲心欣赏美景)

学习缩写

缩写,指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原文的字数、篇幅,使长文变为短文。例如,影视戏剧的剧情简介,小说的故事梗概,论文的摘要,报告的纲要,著作的提要等。

缩写时,要分清原文的主干和枝叶,以确定取舍详略;要根据原文和缩写要求,恰当地摘取原句或概括文意;要注意文气的连贯和语言的通畅,力戒语气中断或跳跃,更不要生硬摘取、胡乱拼凑。对于不同的文体,缩写还有不同的要求。缩写记叙文,原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要写清楚;缩写说明文,原作中说明的事物特征或者事理,要阐释明白;缩写议论文,要保留原作的论点、主要论据和简要的论证过程。

缩写可以培养综合、提炼和概括能力。

第五篇:经典古文

经典之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