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中医药培训总结
2010年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总结
根据xxxx卫生局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文件要求,为了推进我镇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老百姓健康服务,我院精心安排部署、组织实施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座。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为确保培训质量及推广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xxxx卫生局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结合我镇农村中医药现状和实际情况, 我院制定了《xxxx中心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计划》。从2009年以来,我院以中心卫生院为培训基地,对本院以及全镇村卫生室的中医及西医类别医药人员进行了培训。2010年院设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配备了TDP神灯、多功能牵引系统、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牵引椅、针灸、火罐器具等实用器具,村卫生室配备了电针仪、TDP神灯等方便实用的诊疗器具,使我院及村卫生室医疗人员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今年开展培训4班次。应到108人次,实到99人次,未到时人次属值班人员,由同事帮助学习。培训内容主要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为主,并结合实际,选择性地增加了一些火罐、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主要讲解了咳嗽、胃痛、月经不调、积滞。培训期间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了考试、考核,成绩全部合格,都能较好的掌握操作技术要点。
为使我镇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提高镇村两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我院对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有以下几点打算:
一是项目培训教学还应继续开展,我们将定期组织中医专业人员到村卫生室进行临床实践培训指导。
二是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师资、学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中医药传统技术操作规程等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三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效果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宣传、教育,发扬中华传统医学,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并认同中医药适宜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更好的服务广大群众。
xxxx中心卫生院 2010年12月28日
第二篇:2010中医药知识培训总结
******2010年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总结
按照我院2010年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学习工作的要求,一年来,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登封市2010中医药知识强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开展了2010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为保证我院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院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于培训前向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步骤,就培训相关事项在院职工例会上做了通知和安排,进行了充分动员;二是成立了以院长张青仁为组长,中医科长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并落实专人参见是级师资培训后,再从事本院的知识传授和讲解工作。
二、完成目标任务
本年一季度中医药知识培训参训人员包括本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全部医务人员和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共有35名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本院中医药人员8名,乡村医生27名,培训时间为5月19日10月19日,共2天,采取了以乡卫生院为培训点、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所用教材为
运用祖国传统医学,预防和治疗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知识。同时培训运用针灸、推拿、艾灸技术,为广大村民解除疾病痛苦。培训期间未发现应参训人员缺席现象,培训后的考核合格率为98%,全部参训学员培训合格。通过培训的开展,使我院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少部分乡村医生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培训积极性不高。
(二)基层中医药人员多为跟师学医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化教育,往往理论知识底子薄,在培训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乡村医生不能完全接受、消化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对广大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四、整改措施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搞好辖区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使乡村医生能为当地群众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二)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继续加大对我院辖区内乡村医生在岗人员培训工作的力度,将培训工作作为经常性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以提高乡村医生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争取培训项目资金,加强对中医中药卫生技术人
第三篇: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培训总结
传染病中医药培训总结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从而保障我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为更好地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加强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素质、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近年来我院不断地加强加大对全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医生站及村所的医生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根据我辖区情况,在培训前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时效性,有了丰富培训内容,为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是再医职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让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培教材选择用上,我们既选用了法律法规,有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既考虑了城区居民的多发常见病,也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培训内容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等,具体内容为《甲型H1N1流感》、《水痘、麻疹、腮腺炎、手足口病》《结核病、鼠疫的等重点传染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肠道寄生虫、感染性腹泻》、《肝炎》、《布病、疟疾、登革热》、《性病、艾滋病培训》《诺如病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季节性传染病的相关内容,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满足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实效。培训后还采取了相应的考核,以此考察参加培训人员对讲解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成绩均在95分以上,达到了培训目的。
这些培训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传染病发、重点传染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通过这些培训使广大大医务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中医药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
第四篇:2011中医药知识强化培训总结
福临乡卫生院
2012中医药知识强化培训工作总结
按照我院2012年中医药知识强化培训工作的要求,几月来,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仪陇县2012中医药知识强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开展了2012中医药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为保证我院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院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于培训前向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步骤,就培训相关事项在院职工例会上做了通知和安排,进行了充分动员;二是成立了以院长张瑞刚为组长,中医科长将和平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并落实专人参见县级师资培训后,再从事本院的知识传授和讲解工作。
二、完成目标任务
本年一季度中医药知识培训参训人员包括本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全部医务人员和各村卫生站乡村医生,共有15名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本院中医药人员4名,乡村医生10名,培训时间为1月15日至16日,共2天,采取了以乡卫生院为培训点、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所用教材为县卫-1-
生局统一印制,培训期间未发现应参训人员缺席现象,培训后的考核合格率为98%,全部参训学员培训合格。通过培训的开展,使我院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少部分乡村医生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培训积极性不高。
(二)基层中医药人员多为跟师学医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化教育,往往理论知识底子薄,在培训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乡村医生不能完全接受、消化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对广大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四、整改措施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搞好辖区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使乡村医生能为当地群众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二)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继续加大对我院辖区内乡村医生在岗人员培训工作的力度,将培训工作作为经常性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以提高乡村医生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争取培训项目资金,加强对中医中药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中医药知识业务骨干培养,带动全院整体上提高培训质量。
(四)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我乡目前乡村医生队伍现状,争取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大各项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医中药业务诊疗技术水平,以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促我乡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福临乡卫生院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第五篇:中医药总结
中医药总结
一、清心火
淡竹叶 竹叶 黄连 连翘 灯芯草 百合 麦冬 栀子 莲子心 犀角 牛黄
二、清肝火
夏枯草 石决明 羚羊角 大青叶 青黛 钩藤 龙胆草 菊花 蒲公英 蚤休
芦荟 牛黄 青箱子
三、止呕
一般: 生姜 芦根 半夏 竹茹
胃热呕吐: 芦根 黄连 竹茹 枇杷叶
胃寒呕吐: 生姜 干姜 吴茱萸 丁香
湿困脾胃止呕:木瓜 代赭石 刀豆 柿蒂
四、安胎
理气安胎:砂仁 苏梗
清热安胎:黄芩 苎麻根 补气安胎:白术 党参 莲子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五、通用安胎
葡萄干
六、止血药
凉血止血:大小蓟 地榆 苎麻根 白茅根 众碳 羊蹄
收敛止血:紫珠 仙鹤草 禹余粮 乌贼骨
决明子 车前子 黄连 茜草 侧柏叶 旱莲草 贯 化瘀止血:三七
温经止血:艾叶 灶心土
七、淡阴潜阳
龟板 鳖甲
八、滋阴补血
熟地 阿胶 白芍 枸杞子 何首乌 桑葚
九、明目
补肝肾明目:枸杞子 菟丝子 女贞子 沙苑子
清肝明目:秦皮 桑叶 白菊花 珍珠母 珍珠 石决明 决明子 羚羊角 青箱子 车前子 密蒙花
祛风热明目:刺蒺藜 蔓荆子 木贼 谷精草
十、补肝肾强筋骨
怀牛膝 杜仲 桑寄生 续断 五加皮 骨碎补 虎骨 狗脊
十一、补肾阳滋肾阴
菟丝子 沙苑子 山茱萸
十二、补肾固精
补骨脂 沙苑子 山茱萸 菟丝子 益智仁 覆盆子 桑螵蛸
十三、活血祛瘀
三七 郁金 莪术 延胡索 乳香 没药 姜黄 川芎
十四、退虚热
秦艽 青蒿 胡黄连 黄柏 银柴胡 地骨皮 鳖甲 白薇 知母
十五、清虚热 除疳热
地骨皮 银柴胡
十六、疏风解表 清头目 薄荷 蔓荆子 蝉衣 荆芥 桑叶 菊花
十七、通鼻窍
苍耳子 辛夷 细辛
十八、头痛药 鼻渊 风热头痛
川芎(白芷 辛夷 苍耳子)(蔓荆子)
十九、咽痛利咽
薄荷 牛蒡子 玄参 板蓝根 大青叶 蝉衣 射干 马勃 山豆根 升麻 桔梗 穿心莲 胖大海
二十、痈肿疮疡
银花 连翘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 木芙蓉 白毛夏枯草 黄连 黄芩 马齿苋 鸦胆子 苦参 胡黄连 二
十二、收敛止汗
麻黄根 浮小麦 禹余粮 煅龙骨 牡蛎
治胃酸:牡蛎 海蛤壳 乌贼骨 瓦楞子 二
十三、平喘
宣肺平喘:麻黄 清肺平喘:地骨皮 桑白皮 地龙
补肺平喘:胡桃肉 降气平喘:厚朴 杏红 苏子 代赭石
泻肺平喘:桑白皮 薄苈子 敛肺平喘:白果 五味子
纳气平喘:磁石 二
十四、补肝肾祛风湿
五加皮 怀牛膝 桑寄生 狗脊 巴戟天 淫羊藿 二
十五、补脾气 淮山药 黄精 二
十六、湿热黄疸
茵陈 栀子 大黄 金钱草 郁金 黄柏 垂盆草 二
十七、肝气郁结
白附子 柴胡 青皮 郁金 川楝子 薄荷 菊叶 枇杷叶 佛手瓜 吴茱萸 二
十八、脾胃气滞
木香 厚朴 陈皮 砂仁 机壳 苏梗 肉豆蔻 二
十九、健胃利水
茯苓 薏苡仁 黄芪 白术 三
十、健脾利湿泻
芡实 白扁豆 三
十一、截疟
青蒿 鸦胆子 柴胡 草黑 何首乌 三
十二、软坚散结
芒硝 牡蛎 浮海石 海蛤壳 海藻 昆布
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