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白鹿原》心得体会 读后感 感想
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主人公白慕轩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现实社会的顶梁柱,一生腰杆子挺得笔直,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是众人的主心骨。他是个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当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暗算。他需要承担太多太多的来至四面八方的压力,坚强地痛苦地活着。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一个人很难管得了自己,更难管得了他人,那怕是自己的儿女。白慕轩有子白孝文有女白灵灵,鹿子霖有子鹿兆鹏,鹿三有子黑娃。哪一个父母不想子女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生活轨迹成长做人呢,可又有几个能如愿的呢。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份是自己所能把握得住的!好人蒙冤,坏人得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问心无愧的生活在世界上,得到的失去的都由着它去。
我想起被杀的公鸡,死前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主人眼里也是徒劳的。还有河塘里的鹅鸭,够快乐的吧,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主人准备着的下一顿盘中餐。想想人生实在无味。冥冥之中早就有一个主人安排好你的命运,看着你在演戏。世事变化,不是在人的意料中的呀,世上到哪儿去寻先知先觉的诸葛亮呀。
朱先生是好人,是圣人,读书明礼,活得还算潇洒,尽管他的内心深处比旁人活得要累得多。白慕轩是好人,是正直的人,同样活得也很累。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其他的人真的很难定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生活中的人就是如此难辨难说呀。是土匪,是全族人的叛徒。在他应该成为坏人的时候却成了好人,旁人的思想得跟着转变过来。在他已经成为好人 的时候却又被当作坏人给枪毙了,使他又留下许多冤情,让他死不明白。
人总是由不习惯到习惯,经历从心不顺到心里顺畅的过程。想和老天对着干的人想想也真是十分可笑。写文章的人都喜欢将心中的一腔愤怒倾诉在字里行间,从屈原从史马迁就已经是这样了。人啊,如何才能摆脱世上这苦海呢。连朱先生这样的大儒心中也有那么多不顺。
第二篇:读《白鹿原》心得体会
这几天,读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很有感慨。这是一份厚实的人生画卷。
书中有不少对性的赤裸裸的描写。一种宣泄性的描写。表现的是人性中本能的东西。对读者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从媚俗的角度上看,它能给作品带来较多的读者,给作者带来相当的稿酬。担心的是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若是认真地从头到尾地将作品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对超越伦理道德以外的两性关系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放纵者都没有好结果。它通过人物的命运轨迹给读者上了一堂道德课。因此,作者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作家,必须考虑到作品对社会道德风化带来的影响,对追求刺激的人而言,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很可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一定范围的伤风败俗。想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中真有点汗颜。如作品中的白孝文,如果没有娥儿那一次勾引,很可能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主人公白慕轩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现实社会的顶梁柱,一生腰杆子挺得笔直,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是众人的主心骨。他是个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当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暗算。他需要承担太多太多的来至四面八方的压力,坚强地痛苦地活着。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
一个人很难管得了自己,更难管得了他人,那怕是自己的儿女。白慕轩有子白孝文有女白灵灵,鹿子霖有子鹿兆鹏,鹿三有子黑娃。哪一个父母不想子女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生活轨迹成长做人呢,可又有几个能如愿的呢。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份是自己所能把握得住的!好人蒙冤,坏人得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问心无愧的生活在世界上,得到的失去的都由着它去。
我想起被杀的公鸡,死前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主人眼里也是徒劳的。还有河塘里的鹅鸭,够快乐的吧,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主人准备着的下一顿盘中餐。想想人生实在无味。冥冥之中早就有一个主人安排好你的命运,看着你在演戏。世事变化,不是在人的意料中的呀,世上到哪儿去寻先知先觉的诸葛亮呀。
第三篇:《白鹿原》读书感想
被束缚的白鹿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这部小说的时间轴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小说来源于现实同时又是高于现实的创作。通篇小说叙述的时间比较长,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小说人物历经祖孙三代。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喜欢看小说的人,甚至于不算一个读书爱好者。但是,对于白鹿原这本书,我却感到有千言万语想表达。
我想大多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但由于语言贫乏而退却或者没有与读者分享自己感想的强烈愿望而没有在此留下自己的语言。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我们曾经读过这本书!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相似之处,但是品读带给我的感受是,白鹿原更具有可读性,带给读者的回味是无法言语的。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读完整部小说,再回归小说的题目,为什么陈忠实把“白鹿原”作为题目。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白鹿原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点西安蓝田县。其次,白鹿原代表着中国偏僻地区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人和观念都是原始的。再次,白鹿原是神话传说白鹿出现的地方,而白鹿代表着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白鹿原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鹿原的故事中还能发现,白鹿隐藏在白鹿原的善良人民中,比如白灵,再比如朱先生,白鹿原是善良人民居住的地方。综上,简单的白鹿原却涵盖了所有的内容,这是在读完小说之后的感受。
这篇小论文我仅仅从小说写作异常亮点,故事线索,人物性格以及做简单的分析。
白鹿原最写作出彩的特点应该属于小说与历史真实的绝大部分的吻合,和现实小说把现实边缘化差异明显,在余华的《兄弟》中,尽管小说时代背景是文革,但是在小说的讲述中,历史被边缘化甚至淡化,而在白鹿原中,历史时间事件出境都是非常频繁的。小说人物,背景事件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找出相似的镜像。比如小说中的朱先生,其人物原型是蓝田县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朱先生劝方巡抚退兵在历史事件中正是1912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率大军反扑西安,在西府激战三个月。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即小说中的张总督)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生灵涂炭,慨然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由此引出的张总督,正是西安辛亥革命起义领袖、民国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黑娃(鹿兆谦)的人物原型虽然是比较分散,但黑娃给习旅长当警卫的故事,在实际中就有这一回事。由此引出习旅长,习旅长人物原形是国民党军官、共产党员许权中。黑娃保护习旅长枪击事件的背后,正是许权中和冯玉祥结拜兄弟反目,历史背景是国共合作失败。小说第十一章讲到一队士兵开进白鹿原中的刘军长与镇嵩军其原型即祸陕军阀刘镇华及其经营的豫西军队,在记述镇嵩军围西安的同时提到了“二虎守长安”的故事:这里的“二虎”,指的是当时西安城内两个重要守城将领——李虎臣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缩影非常之多,详见我prodigy慕新浪博客之白鹿原人物原型-出处。这是如此,使小说非常紧密地和历史连接起来,我觉得正是这样作为读者对文本能够更加容易理解。
《白鹿原》的故事线索比较复杂,从故事背景来讲,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宁静安详原始淳朴的白鹿原在中国动荡的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国民新思想从萌芽到消亡的过程,白鹿原还是白鹿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白鹿原仅仅是变得有些苟延馋喘,支离破碎的让人惋惜。而从故事本身我认为主要是这样几条:
一、白姓和鹿姓两代老人的明争暗斗。
二、白孝文和鹿兆谦(黑娃)改邪归正,以及不同的结局。
三、白灵和鹿兆海、鹿兆鹏的“革命式的爱情悲剧”。白鹿原本来和沈从文笔下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一样没有污染,宁静安详,可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过程中,白嘉轩的交农运动,做民主参议员,本意彻底根除封建,剪短发,抛弃缠足,直到建国初年,故事悲剧的结束,读者还是没有看到希望。
关于白鹿两姓的明争暗斗,追溯至白鹿原的传说:原本白家和鹿家同属于侯家(又有胡家一说),后来族长改姓,将老大一支改名白姓,老二为鹿姓。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在阅读过程中,我猜测,白鹿两姓之间的争斗是不是陈忠实隐意着国共两党的斗争(纯属我猜测)。在小说中,有白嘉轩苦肉计算计鹿子霖的田地做坟园,也有鹿子霖通过田小娥算计白孝文使之破产卖地丢尽白嘉轩的脸面。白家、鹿家风水轮流转,忧患悲喜,此消彼长,明争暗斗中体现出白鹿原人性的一种原始,落后。
关于孝文和黑娃(兆谦)的人生经历,有相似点,但是结局又有不同。孝文被小娥勾引,被废了族长,吸食鸦片,卖地卖房,鹿子霖偶然的一次不怀好意的公众讽刺却适得其反让孝文进了保安团,从此东山再起,可谓是频临死亡后的黎明。黑娃本是白嘉轩长工鹿三之子,从小怀有自卑心理,不愿寄人篱下,在郭举人做工时爱上其妾,并且经过周折把小娥带回白鹿原,遭到族人排挤,黑娃被迫走上土匪道路,但是最后还是改邪归正,当了三营长,和孝文、焦振国公事,最后起事加入了共产党,反而被孝文出卖而被枪决,这是让我愤懑不平的。孝文的品格是值得商榷的,但是黑娃这个迷途知返的羔羊,落得如此惨景,却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白鹿原,好人会不会有好报?在对黑娃性格分析时,我会提出更多疑问。
故事的第三条线索是,白灵和兆海兆鹏的“革命式的爱情”。如此,又想到边城中翠翠和傩送天保兄弟的爱情。同样的世外桃源,却演绎着不一样的爱情悲剧。白灵在朱先生的白鹿书院读书的时候和兆海兆鹏相遇,随之新时代的女性特点表现在敢于以死反抗进城读书。恰好遇到革命,白灵和兆海的恋情是建立在“为革命而志同道合的私定终身”,而命运是这样的捉弄,白灵投“国”兆海投“共”,而后白灵改“共”兆海却退共入“国”,在不同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两人产生了矛盾,爱情的火焰还没燃烧绚烂就被浇灭了。兆鹏和白灵的假夫妻,使得同志关系上升为家人关系,这家庭也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意识——“共产党”。所以,在这个爱情悲剧中,没有自由的后现代的浪漫,在浓烈的革命气息中,有点牵强的证明这是壮烈的爱情。白灵牺牲了,兆海在中条山战争中也牺牲了,这次终于圆满了。但是,读完故事,爱情成为这场内战的牺牲品,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承载着多少个悲催的爱情故事!
小说主角是人物,在白鹿原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数不胜数,最前线的当属白嘉轩老族长,除此还有白灵,孝文,孝武,黑娃,长工鹿三,死敌鹿子霖,革命人物鹿兆海,鹿兆鹏等等……
对白嘉轩的评价是最高的,在他身上,凝聚着非常多的特点以及矛盾吧,一句话概括,白嘉轩具有浓厚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关中农民典型形象,他深沉、坚毅、自强、自尊、诚朴、勤劳,但又守旧、执拗、且有些虚伪,这是众人皆知也就不展开了。
鹿子霖和白嘉轩是白鹿原的翅膀,人物性格极为相似,只是鹿子霖更显得负面,他好色却又是德高望重,虚伪又带有卑微,嚣张却失却胆量,一生都在算计,努力光耀门楣,却落得一言: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实属可悲可叹的愚昧农民形象。
小说最让我感触的是长工鹿三之子黑娃(鹿兆谦),黑娃从小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不愿寄人篱下,敢为人先,自由恋爱,是个新人形象。黑娃的错误是白鹿原的陈旧的腐败了的思想鞭笞而来,黑娃做土匪并不害人,黑娃敢于惩治“田福贤”敢于铡了“碗客”,是个非常正义的男子汉,在尽力了社会动荡之后,历经沧桑的黑娃终于有机会返回白鹿原,其骄傲也填满了鹿三的空缺的心。然而在和孝文起事后,作为副县长的兆谦却被逮捕了,最终落得枪决的下场。对于黑娃高度评价必须提到朱先生,朱先生一生只穿土布不着洋衫,敢于藐视军统和军阀,一身正气,对于黑娃,朱先生临死前是这样评价的,黑娃是他最得意的学生!除了朱先生,小说中白嘉轩的行为更是对黑娃的认同,得知黑娃被铺,白嘉轩没有窃喜报仇的快感,而是命令孝文施救,白嘉轩避虚伪做作近正义作风也可以看书他对黑娃的看法,黑娃闹祠堂,他没去,田福贤借戏场墩人嚣张,他不去。可是在黑娃被枪决的时候,他去了。小娥死了,黑娃没有冲动,白鹿原的传统是,生在原里,必当回归,自由恋爱失败了,他不计较,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可是现实是孤立无援,是个悲剧。
关于白鹿原的感受太多,比如小娥这个形象的出现,好比更是命运,制度的牺牲品,可悲。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第四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第五篇:白鹿原读后感
读《白鹿原》有感
陈忠实的《白鹿原》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人物多,也不是题材好,而是它的气势,它的史诗性,它的艺术魅力。一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从清朝末年讲到解放以后,这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艺术再现,而且大多又是把视角投向农村。辛亥革命以后,皇帝没了,白鹿原的人们发愁了:没有了天下共主,没有了主心骨,这以后的日子该咋过啊?来了一帮子乱军,为他们制定秩序,维持秩序,他们反而很安心,即使交了不少赋税。压迫到他们难以承受时候,他们才被-迫起来反抗,声势浩大,最后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以鹿兆鹏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同以田福贤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在小小的白鹿原进行了持久而又艰苦的斗争,一方兴一方衰,兴了就打击报复,败了拼死抗争或逃之夭夭。黑娃闹农协杀的那些人并非都是罪大恶极,田福贤重新执政后,惩治的那些人中间有的也并不是什么地下党,只不过是平常言语稍微积极些而已。斗争的双方一会儿把酒言欢,一会儿反目成仇,把个小村子折腾得死去活来,无法安生。西安“反正”后,失势的清朝官吏不甘心失败,从甘肃、宁夏搬救兵来夺西安,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历史的风云,时代的激流,在这部小说里均有所呈现,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独特,一开篇便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精神。围绕着主人公白嘉轩,展开了一幅近代传统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故事,纯朴的人生观所展现出的关中风情画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白嘉轩的父母、他的长工、品德不端的大财主鹿子霖、医术高超重义守信的乡医冷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家庭斗争、政治斗争,清末统治者及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对农民的统治,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时期农民的艰难生活等等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神宁静的纯朴的民风、稳定的生活也是葬送在了那些革命的斗争中。
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白嘉轩的家风非常严谨。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管教非常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情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非常严厉。然而,人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免不了要被本性中恶的一面所屈服。他的大儿子白孝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子承父位,原打算要接过父亲的族长位置。这时,邪-恶的代表鹿子霖便利用美色勾引孝义,以败坏白家的名声。孝义被一个色相十足不守贞节的坏女人田小娥所迷惑。白嘉轩为了严正家风,亲自主持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对孝义进行惩罚。从此,孝义堕落了下来。鹿子霖乘机把白孝义的家产给侵吞。最后孝义被-逼沿街乞讨,险些饿死街头。似乎是邪-恶占了上风.然而在紧急
关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孝义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又电光火石般出现。他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成了一县之长。
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各具性格,又各具命运。一个个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令人深思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旧时的大知识分子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另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女人田小娥。朱先生是孔孟思想的代表。每日吟诵圣贤书便是他的最大乐趣。他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在故事中是一个大智大悟者,甚至具有了通神的本领,可以未卜先知。他的一些预见屡屡应验。最主要的是他对时局的预测。在白嘉轩的长工鹿三死后,他不让雇佣了一辈子长工的白嘉轩再雇长工,结果在共-产-党夺取天下后,他因为解放前三年没有雇工而没有被评为地主。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他的命运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和孟子吗?这也算是新派小说中
不多见的对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点批判!
田小娥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年轻漂亮的她耐不住寂寞,便与长工黑娃勾搭成奸。这是当时社会所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她被老举人休回了家。黑娃寻到她带她回到白鹿原。而祖宗的祠堂又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便在村外东头买个窑洞祝人们都把这个田小娥,这个不贞的女人当成灾星。黑娃被传统社会所拒绝、排斥。而田小娥的美色是令男人神魂颠倒的。在宗法制度的压迫下,黑娃没有抛弃小娥,与小娥厮守在一起。反倒是与社会为敌而投奔了共-产-党。后来被打散,又占山为王当起土匪。黑娃出走后,小娥住的窖洞便像臭鸡蛋吸引苍蝇蚊子一样,成了一些男人所追逐的处所。老色棍鹿子霖不时地来苟且,无懒时常来到窗下骚扰,白孝义又中了美色圈套不时地来偷-情。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见田小娥害人不浅,便用矛枪刺入小娥后心,将小娥杀死。小娥的命运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因为她触犯了封建宗法制度,便被社会抛入最低层。但是人是有感情的有需要的,人人都有权追求幸福。她如果能与黑娃过上正常的日子,也不会造成那么多危害后果。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太屈!后来作品中写到了一些诡异的迷信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白鹿原》张扬了旧时代的纯正民风,农民生活与旧制度的和谐有序。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让人读了感受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