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3000字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一些著作,我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识的精辟深刻,他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是矛盾呢,矛盾之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到底起了何种重大的作用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和继承者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总结和启示,便于我们学习和思考。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性要求我们承认和认识矛盾。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矛盾的双方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不管是封建时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是现在高薪阶级和温饱户之间的共处,剥削和压迫始终都没有消失,它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下存在的不同形式罢了。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存在性。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同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的诸种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等等。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各自之间相互区别,是我们辨认区分的重要依据。这一个特殊性将矛盾分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将同一矛盾也分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故对待矛盾我们不能改以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了解矛盾各个方面的特点,了解矛盾着的事物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如此等等。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对此,对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爆发或许我们更可以接受一点。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名族而言可能是灾难和毁灭,可对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却有可能是一次分水岭或者甚至是飞跃。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他们参加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辨证理论,才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姓名;张纯旖
学号:20***
11月19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之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六章和第七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
生选择一个思考题目,在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后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思考问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如何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划时代意义?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基本理论?
5、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如何理解的?
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7、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
8、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区别?
9、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给予正确理解。
10、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
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该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14、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5、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16、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意义?
17、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这期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大发展? 具体要求:
1、结合思考题,读书报告题目自拟;
2、字数:2000-2500,稿纸手写;
3、结课后两周内各班级收齐后统一交给任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是我最崇拜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和恩格斯一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惊人的勤奋毅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章就是第2章和第3章,作者阐述了他的新的唯物辩证法。物质:他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每时每刻都是运动发展的,我们把相对静止和变化不明显的事物称之为静止,它只是相对静止的。他认为什么物质之间都有它的统一性,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联系有多样性,我们看待事物的发展的发展的时候要用联系的问题看待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也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延伸的过程,联系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区别。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概念:他阐明了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定义就是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把事物独立看待,即使形而上学,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把事物看作混沌的状态旧叫相对主义,两个之间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
怎样看待问题: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单纯的部分相家就不是组成整体的,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协作达到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他还阐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而偶然性是决定,偶然性只是事物的导火线,他们两个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他还说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就说要联系实际干事,就是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
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很多,失去的也不少;自然世界里的白天与黑夜;小到人内心的争斗等等。矛盾无处不在,是普遍存在于宇宙当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诱惑,但是从小我们所学的告诉我们要正直,不能贪婪,此时我们的内心产生了矛盾,脑袋里有两个想法:一算了吧什么正直,什么两袖清风,都见鬼去吧,金钱重要;二从小妈妈就教我们长大后要做个好人。二者在现实生活这一特定的条件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就说现在的腐败问题吧,可以说清官就像中大奖概率那么低,然而那些贪官无处不在,在这里我不由自主的谈论下,对于贪官上面第二种想法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处于支配地位前,我想二者在他内心里面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斗争,但是我们也知道二者也具有统一性,从而我们也论证了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式辩证的。由一个出来匝道的官场新手,当初的理想和正直,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迷失了自己。还是上面两种想:正直还是迷失自己。二者在他的内心里既统一又对立的,二者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最终矛盾双方斗争的激化,一方克服一方,贪官就是后者战胜前者的,我想那就需要看一个人内在品质的高低了。
学了一个学期马克思哲学我有以下见解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要求
2、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4、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做好“三个结合”
生活中有很多哲学,只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对于我们只能踏着前辈的路,慢慢的前行,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去体会别样的生活,去挖掘生活的本质,因为我们不是忙着死亡,而是忙着生存。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之一
读书笔记之一---《马克思传》
关于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的不少,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我看的这本是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主编的。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当然,序言就明确表明这是一本适合中等水平读都看的书,不是专门用来搞研究的。所以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相信初学者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激起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读了《马克思传》,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很少,需要不断提高,而且读书的广度也要增加。
深圳特区报讯 “蛰伏”两年多,潜心研读著述,于幼军近日推出了新著《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于幼军就与人合写了《社会主义四百年》。该书独特之处,在于以中国人熟悉的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自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首部著作《乌托邦》以降,至马克思恩格斯携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并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过程。那个年代,正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风靡社会的年代,年轻人都爱看武侠小说,于幼军也不例外。而于幼军在写作《社会主义四百年》时,正是这些武侠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给了他许多启发。从每章的标题到内容叙事,《社会主义四百年》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方式赢得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普遍欢迎,当年即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88年又获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被誉为“广东出了一本好书”。
一炮打响,欲罢不能。1993年9月,两位作者又推出了《社会主义四百年》之二,向人们讲述了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斯大林主政期间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继续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这段历史过程,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光阴荏苒,时隔18年,于幼军独力续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鉴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兴起迄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作者在推出这部新著时,将丛书更名为《社会主义五百年》,并对前两卷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修改,分别命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每卷各增加了10多万字,吸收了国内理论界、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新史实,融入了作者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及运动实践的新认识、新感悟,着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评述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还配上一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增强了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与《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一起推出。
作为丛书的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沿袭了前两卷所采用的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风格。在内容上,则从前两卷的以社会主义思想史为主线,调整为“四史合一”,即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之更为丰富生动,也更为广阔深刻。同时,该书更加注重理论述评。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在尽可能广泛充分地收集、掌握和消化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史书资料,借鉴汲取国内理论界及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感悟和思考,一一作出分析评点,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认识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通过这种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表现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壮丽画卷,展现出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夕这40多年间,中华大地发生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应有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务求不囫囵吞枣,不人云亦云,更不去说对不起老百姓、经不起历史考验的虚假空疏之言,务求对这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作出系统回顾与冷静思考,客观深刻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正本清源,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此,从2008年10月起连续两年多,作者努力排除一切烦恼干扰,过着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与出汗”(读书写作和运动锻炼)加“清茶淡饭”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大部分时间里,作者每天上下午都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边上的国家图书馆一房间里,埋头读书,查阅资料,潜心思考和写作,从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他相关书籍论文史料等约三四千万字,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及文献摘录;研读写作之余,又“踏破铁鞋觅芳踪”,先后踏足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市区的革命老区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白天实地察看、收集资料,晚上请教当地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或整理读书笔记,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该书的创作奠定了丰厚坚实的基础。去年5月脱稿后,还送请3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权威专家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亲属等审阅把关和征询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数易其稿,终于付梓。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于幼军的这部50多万字、堪称心血之作的《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出版发行,其价值和影响究竟如何?着实值得广大读者期待和评判。(越文)
第五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我们小组本次的读书笔记的主题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基础与前提。为此我们小组针对这句话进行了讨论与探讨。
周梅:书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具体化。教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比较得笼统、折中。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到底是什么与什么的结合呢?规范的理解应该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结合,这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郑倩雯:这句话首先说明中国的发展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中国抛弃了资本主义,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马克思就是最原始、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然而马克思主义发源于德国,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过来的国家,有着自己许多的特性。理论与实际的差别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发现,然后不断地完善。任何国家的历史及发展道路都不会是相同的。但是借鉴的理论或许相同。中国的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真正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王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问题的新武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在中国运用呢?第一,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在欧洲,是“舶来品”,他产生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在运用的时候是不能胡乱嵌套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革命所具备的条件考虑。在李大钊引进这个思想的时候,旧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革命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马克思主义指导行事的必经之路。
陆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的理解是取马克思主义的质,但是整合使他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健康成长,避免水土不服。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吃过这种经验。所以在以后的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以往的实践,尽量减少再吃这种亏的可能。
许佳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在中国发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
王伟杰:一切思想都是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因而进一步,其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以免不切实际。周梅:毛泽东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是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的这句话实际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我觉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明智之举我同意毛概老师的观点。分析其原因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马克思源于欧洲,所以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进口物品”。中国把它原模原样搬来,不消化,不保鲜,马即使再完美再深刻也只是一件华丽的艺术品。其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经过苏联的实践以及专家的研究,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中国的指路灯。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源于19世纪,虽然与现在相隔甚久。但是伟大的理论是经的起岁月的检验的,在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断结合下,马克思理论会永垂不朽。
陆璐:“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提取毛主席的话)。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也是我们去做的目的。但是解决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寻找到合适的路。显然的是,作为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表决“.....就这么干....”。我们要走的路已经在眼前,现在可能只是怎么去走的问题。
王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题一的道路上走很长的路很久的时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需要一直与时俱进,他的任务现在远没完成,需要努力很久,需要更好的决策。
许佳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我觉得如果单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马克思主义虽然先进但是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社会。毕竟马克思主义是“死”的,社会是“活”的,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更有活力。
王伟杰:同时,任何一个群体除了现在都有历史,每个民族的现在都受历史的影响,无论实际或者是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开中国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想结合的产物。
周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三点内涵也同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管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陆璐:我想,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整合”。绝大多数人说的是“创新”,但我觉得并不合适,虽然我的思想还很稚嫩,不应该说“不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拿的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是使之在我们的土地上让它能健康的生长,从它身上给我们带来收益。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标准。这是中国普遍公认的,中国人都还是支持赞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在中国是受欢引的,所以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明智的是合理的。
许佳丽: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一定会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中发展,使得中国在曲折中不停发展。
王伟杰:最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党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引用毛主席的话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矢”去射中国主义的“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所以
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明确的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王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共的成长与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幼年在理论与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时,是革命走过弯路,子遵义会议之后才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党对各方面认识,继续推进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历程还处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国情的背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光芒,更好地为中国服务。
郑倩雯: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在在中国的未来仍会起到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带给中国更多的惊喜。
周梅:这次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讨论从很多方面都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深奥的理论,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地进入讨论,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还吧够深,这次讨论虽快结束,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讨仍应该会继续。
工商091班:周梅、郑倩雯
工商092班:陆璐、许佳丽、王萍、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