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第一篇: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一.什么是“校训”

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如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就是蒋介石校长制定的,有些是领袖名人的题词,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主席题的。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校训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校训往往体现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思想核心与文化发展灵魂。

校训文化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也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

立足于中西方大学校训各自的特点,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探究校训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差别。

三.中外校训略览 1.中国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北京师大: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师大: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2.美国大学校训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Ever to Excel 超越无止境。原文为希腊文。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人生因知识的积淀而丰富多彩。原文为拉丁文。

Corne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我将建立一个让任何人在此都能找到想学的学科的机构。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和真理。原文为拉丁文。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伊利诺伊州立大学):Gladly We Learn and Teach.学得开心,教得开心。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Under God's power she flourishes.让她以上帝的名义欣欣向荣。原文为拉丁文。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自由之风吹佛。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真理赐你自由。

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来自旷野的呼声。原文为拉丁文

四.中国校训文化特色总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校训文化的源泉。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校训文化”的源泉。例如:吉林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确立了“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是儒学文化的经典。吉林师范大学校训文化体系的建立,就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校训“好学近知,力行近仁”,出自于《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所以,透过这样的校训,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一个学校的品格、追求和特色,而且可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精神。大学的校训文化是一种以大学为载体的、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它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密不可分,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内容和形式与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比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出自《易经》。据《清华学堂章程》记载,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提出了“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3年,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学堂给学生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他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结合西方的教育精神,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并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两卦”,来说明君子品格的基本内涵:“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再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大学”(宇宙人生规律的大学问)的深刻认识,揭示了先进文化的时空超越性。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的校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美国校训文化特点总结

谈到美国校训文华就不得不说美国教育理念。以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最为看重的是“坚持真理”的理念。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校徽图案为一个盾牌图章的中心,用倒三角形排列着三本打开的书,书上刻着7个拉丁字母——“VERITAS”,意为“真理”,这是简化了的哈佛校训和座右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众所周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名留千古的大哲人。所谓哲人,就是有智慧之人,与哲人为友,就是与智慧为伴,可见哈佛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之高。但校训的真正意义在于最后一句“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是哈佛人崇尚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最朴素的表现!也许正是这种氛围让哈佛享誉全球。

美国校训受到美国历史和民族性格影响较大。美国是一个向往自由、民主、科学、真理的民族,在教育上这种特点被凸现出来,培养学生“做人是根本,只是在其次”的理念指导着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在校训中得以体现。

六.中国大学校训中的不足

以师范类院校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的校训为:“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东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勤奋创新,为人师表”;漳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山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温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为:“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华中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陕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四川师范大学的校训为:“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中国师范类大学校训的形式虽是多样的,但都有着共性的特点,即“为师为范”、“好学力行”、“厚德博学”和“求实创新”。内容雷同且缺乏创新,很多大学校训的思想内涵空洞,并不具有简短且启迪人智的作用,所以很难在众多校训中突出出来广为传颂。

七.总结与反思

中国以“儒墨道法”为核心的古代思想深深影响了大学校训的内容与精韵,简练的语言凸显中国传统文学的凝练丰富,但内容保守缺乏创新,难以体现不同学校的特色风貌与人文性格。

美国大学校训比之中国更显张扬自由,富于创造力。当然,这与美国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学风自由而严谨的特点。

我认为,如果以人比喻中西方的大学,中国校训体现出的如同一位沉静思索的长者,而美国校训体现出的大学如同一位好奇求学的孩子。二者各有特色,平分秋色,但是,若能为中国大学注入一些新鲜澎湃的血液,吸收西方先进、自由、开放的精华思想,并保留国学内敛宁静的成分,我想,中国大学的校训能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发力。

中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学习西方,取其精华。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与创新,中国大学定能创造出自己更为响亮的校训,在校训变革中,也定能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变革的发展。

第二篇: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商务礼仪(小论文)

课题名称:

完成期限: 2013年10月01日至 2013年10月31日

学院名称 外经贸学院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21102 学生姓名 江 津 学 号 1014221075 指导教师 陈晓燕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绪论„„„„„„„„„„„„„„„„„„„„„„„„„„„„„„„„„1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2

(一)礼貌„„„„„„„„„„„„„„„„„„„„„„„„„„„„2

(二)礼节„„„„„„„„„„„„„„„„„„„„„„„„„„„„2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3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3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3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3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4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4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4 结论„„„„„„„„„„„„„„„„„„„„„„„„„„„„„„„„„5 参考文献„„„„„„„„„„„„„„„„„„„„„„„„„„„„„„„6

绪论

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 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或工作时都将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各国间的联系加强,商务往来增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此时,商务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务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学习商务礼仪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可见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其次是为了交际应酬,因为商务活动中毕竟是离不开这个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而面对不同的人怎样进行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让人感到舒服,却又没有拍马屁的嫌疑是非常关键的。最后便是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便代表了整体,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

东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商务礼仪的涵义

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准则。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内容上比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更为丰富。同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相比,商务礼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与商务组织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商务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一)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得体的风度和风范。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是指人在仪容、仪表、仪态、语言和动作上待人接物的表现。礼貌主要通过言语和动作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它是一个人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的体现。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培养和必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习惯的微笑、主动打招呼、善意的问候、得体的举止等都是礼貌的反映。商务交往中有礼貌的人往往热情大方、待人谦恭、行为举止得体,显得很有教养。在商务会面时,他会自觉地向对方问好,行致意礼或握手礼,说话彬彬有礼,一切礼仪的运用看上去自然和谐。

(二)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比如现代商务交往中,初次见面要行握手礼、交换名片等礼节。礼节从形式上看,具有严格规定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和友善。在行握手礼时,长辈、上级、女士先伸手,晚辈、下级、男士才能伸手相握;交换名片时一般是地位低的先向地位高的递名片,对方人员较多时,先 将名片给职务高或年龄大的,分不清职务时,按照座次递送名片,这都是礼节。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不同,礼节的具体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握手、点头、拥抱、鞠躬、合十、碰鼻子、折肚皮等,都是礼节的表现形式,而且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表达形式不同。礼节是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法”,是必须遵守的表示礼仪的一种惯用形式。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重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以避免出现“失礼”行为而影响商务活动的进行。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

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通过以上两则小故事可体现出: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

跨国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误解。虽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基本上可以直接而准确传达信息,但是实践中也出现过因语言差异而造成国际商务活动失败的案例。例如,百事可乐公司的“七-UP”(七喜)牌汽水在上海一直销路不畅,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品牌用上海方言来说即为“去死”,上海人当然是不会去买这“去死”牌汽水了。再比如,法国雪佛莱汽车公司对“诺瓦”牌轿车在拉美地区的销售状况很是沮丧,随后才发现该品牌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不

走”。最终,雪佛莱公司只好改变销往拉美国家的汽车品牌。

所以从种种生活中的小例子可体现出:所以说,对商务活动中难以理解事情的分析,从文化背景角度上考虑往往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其他领域相比,许多国家的商界对跨文化活动 较为敏感。来自《1995国家竞争报告》的研究显示,对跨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最高的是瑞士,其下依次是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和瑞典,中国排在墨西哥之后列第十六位。在跨越文化鸿沟时,要有一双倾听的耳朵,敞开理解的胸怀,这样双方的沟通才不是一件难事。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结 论

商务礼仪乃商务人员交往之艺术,只有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商务活动在更轻松更愉快地氛围中顺利进行。可以说,正确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企业展示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商务礼仪才能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更好改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良好的礼仪展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2] 吕维霞.现代商务礼仪及其发展的新特点[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 2004(03)[3] 郭 华.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

第三篇:中西方饮食差异

中西方饮食差异的文化

1.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2.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3.中餐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西餐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第四篇: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汉代时儒学成为官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教文化。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兼以礼教化的国家,内敛封闭。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宗教影响渗透到生活各方面,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思想运动和工业文明也都最先发生于此,海洋文明、工业文明还有近现代科学所造就的多元化文明,使得西方人显得外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们的观念影响不同,它们自然有很大差异。下面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一)中国的感性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最关心的是食物是否能够提供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的颜色、味道、造型等方面对于他们来说不太重要。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即使味道不怎么好,他们也照吃不误,而对于他们看来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等,他们通常弃之不用。虽然中国菜是世界公认地好吃,但是得益于西方这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的个子高,体格健壮。

二、烹饪方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情迥然不同。中国人饮食的特点是美味,注重烹饪方式;西方人注重营养,烹饪方式简单。

(一)中国复杂多变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人的眼里,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认为烹饪是一种艺术,方式有六十种之多,如,爆炒、清蒸、香酥、麻辣、红烧、鱼香、糖醋、干蝙、油炸、砂锅、拔丝等。此外,还有烩、扒、炖、垠、卤、溜、闷、余、熏、煮。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较为费时,同样的食材用不同的方法烹饪,添加不同的佐料和配菜就会做出不同的菜肴,就连最普通的食材—鱼,也能做成许多不同风味的菜肴,如水煮鱼、麻辣鱼、糖醋鱼、红烧鱼、清蒸鱼、炸鱼、烤鱼、鱼火锅、糟鱼、煎扒鱼、剁椒鱼头等。

(二)西方简单机械的烹饪方式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西餐主要烹饪方法仅有煎、炸、烤、煮、拌等几种。其中铁扒、烤、煽最有特色。因为注重营养,西餐烹调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菜肴制作工序严谨。虽然不及中餐的复杂,但看重餐食的装盘,选用立体感、可食性较强的元素,比如蔬果做的雕花、甜品等点缀食物,而这些点缀物作为配菜,都能食用。西餐侧重新鲜、环保、天然,所以选择的原料基本以这个为标准,为了保证食物的营养不被破坏掉,西餐烹饪的工序比较简单。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上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餐桌礼仪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餐共食制

由于饮食多为蔬菜和熟食,因此中国人可以灵活地使用筷子来取食。无论是日常的一日三餐还是过年过节招待宾客的正式宴会,人们都是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互相礼让,共享美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团圆”心态的普遍反映。为了表达热情好客,在客人进食过程中,主人会不断的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甚至还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添食倒酒。同时,宾客之间会高声聊天,餐桌上气氛活跃,人人都乐在其中。在招待客人时,如果准备的饭菜太少,客人会觉得主人小气,主人也会觉得没面子。因此,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一般都会超出客人的需要,经常出现食物的浪费。

(二)西餐分食制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和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一脉相承。为了方便切割肉食,西方人的餐具多是刀叉。在餐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进食的过程中客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取食,不经客人同意,主人是不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或者劝客人喝酒的,热情的主人最多也只是会说“try this one, it is very delicious”,吃不吃全靠客人的主观意愿,主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勉强客人吃菜或喝酒。人们轻声交谈、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中国人餐桌上的大声吵闹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通常,西方人都会把自己那份饭菜吃完来表示对食物的喜欢以及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第五篇:中西方婚礼差异

中西方婚礼差异.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中西方婚礼差异Crazy English 2009-05-30 16:56:41 阅读69 评论1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自炎黄帝破龙族建华夏族以来,龙的传人在神州大地上孕育了卓越的文化。

首先是在服装上,殷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皆有其独特的服装特色。根据其作用又分为朝服、冕服、蚕服、庙服、礼服等。

其次是在饮食上,中国的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已成为中国的国粹,流传世界。而中国食品更是享益世界,包子、饺子、面条也已成为中国食品的象征而受到全世界的欢迎。

然后是在风俗上,中国古代有着繁杂的风俗。单是一个婚礼,就有着三书六礼等种种规定,其内更有拜别、出门、掷扇„„各种习俗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在长久的生活中逐渐演化而成。

西方欧美等国家,也有着长久的历史。在西方特定的环境熏陶中,诞生了与中国各具特色的文化。

首先,在服饰上,西方的服装比中国打更复杂、更华丽、颜色较鲜艳。与中国的服装相比,体现出了西方人的烈情、思想较同时代的中国人先进,而中国人则体现了东方人的传统:朴素、保守、内向。

其次在饮食上,西方人以小麦以主,主食面包、牛奶及各种肉类。而东方人则以稻米为主,主食素食。这些差异起源于东西方的地理及人口差异,而西方人以咖啡为饮料,有别于中国的茶,咖啡味道更浓郁、口味更强,符合西方人的性格特点

最后是在风俗上,在婚礼中中国人喜好红色,代表喜气、吉祥。而西方人更偏向白色,以衬托出真挚爱情。相对于西方人,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保守。

通过种种对比,将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通过大概的罗列和比较,可以得出中西方人的文化差异来自于中西方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经过这次研究实践,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扩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经验积累,培养了我们的能力,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益处。

中西文化风俗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当然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经过今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发现了许多有关中西文化风俗关于婚仪方面的差异。

现在我就举一些例子吧:

比如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就被称为白色婚姻,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住色调;在菲律宾,观礼的嘉宾会轮流与新郎跳舞,并把金钱钉在他们的衣服上,有时后候双方亲戚朋友还会比赛哪方得到的金钱多。韩国的婚礼服装也挺有特色,值得一提——“两点”,新娘韩国新郎会穿

上大礼服,新娘的嫁衣则是七彩的丝织服,配以长袖子和黑丝顶冠,这以阿拉伯的婚礼服装我认为是挺相似的,因为阿拉伯的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土耳其长袖袍子,不同的是视礼的女士会依习俗为新娘出嫁而恸哭,所以阿拉伯的婚礼又称为“恸哭”,当然这与我所谈论的服装无关。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徽,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受本分,不得替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首,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次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人们就把服装分类,分为男服装饰和女服装饰这当然是起码的。所谓冕服是男服服饰的一种,是最隆重的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这与我们女服服饰中的讳衣是差不多的。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为朝服„„

服装是时代更新的产物,服装随着潮流的向前发展而推陈出新。中西文化的服装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

研究中西方文化风俗(婚礼风俗)有感

鲍 君

中国文化风俗历史悠久。经过这段时间结合西方文化风俗的研究,让我知道了更多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对这个世界认识了更多。也从中得到不少乐趣。由其是婚礼风俗,真的是各有其乐。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礼,人们便会想到一些“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而异国婚俗呢?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但就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然而正是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的传统婚俗中,从整个迎娶有15个过程,首先男方要祭祖,然后出发迎娶,在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女方在出嫁时也有着很大的规矩。看来他们都要忙上一整天了。

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着独特的“三朝回门”,即在婚后等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着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随夫婿回家。

在西方也有着他们特点,比如希腊要在手套中的糖,希腊的新娘子回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带进婚眼生活.希腊人喜欢在婚礼中跳传统的国舞招待宾客.婚礼举行时,其中一项程序是由诗歌班的领唱者训示新郎要好好保护妻子,新娘子则会拍新郎的脚掌以示尊重.新人会用薄纱包裹着糖衣的扁桃仁,然后分派给宾客,以象征丰足和美满.看来文化风俗真是悠远流长.文化风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研究中西方文化风俗更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上学期的研究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中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通过网上查询、藏书资料及专家采访,我们获得了很多有关中西方文化风俗的资料。特别是

对婚礼风俗的研究,我们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中国的婚礼风俗仍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婚礼讲究排场,婚前的一系列的礼节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有些地方的人对于这种风俗很讲究,要结婚,则结婚前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风俗,对于同一个礼节,都有不同的对待方法。如求婚、结婚仪式„„

而西方的婚礼风俗则是浪漫式的,婚礼重在礼而不在乎排场。婚前礼节也没那么复杂。一切都爱轻松自在的气氛下进行。而结婚在西方国家也是各国有各国的独特的方式。如:法国的白色为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暇的,而新人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而德国人的“疯狂”与德国人一直崇高的理智与冷静不同。他们的婚礼更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德国人在婚礼中会举行party(派队),派对中,新人会被戏弄。这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西方给东方人带来的最亮点大概就是举行教堂婚礼了,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着玫瑰慢慢向你走来。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你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这种场面与中国的“三跪六叩”大相径庭。

文化风俗是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婚礼更是主题的精髓。通过这次对中西方婚礼风俗的研究,让我的眼界更为开阔。

结婚的仪式多种多样。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要祭拜祖先。出发时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在迎亲礼车行列的途中,应在路边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在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端着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在进入女方家,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妨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其后还要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撙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等。

除上述还有三书六礼:聘书、礼书、迎亲书、纳采、问各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在婚礼上还有不少礼节,如:吃香蕉、点火柴、夹弹子、对诗比赛、夫妻识字、等等。

通过这次研究,我才发现中国的礼节实在是太繁杂了,从而也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是多么的悠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05287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