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910)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910)



附件10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KJ201910)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快速测定。

原理

本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的苯并(a)芘经提取后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抗体和试纸条或检测卡中检测线(T线)上抗原的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通过检测线与控制线(C线)颜色深浅比较,对样品中苯并(a)芘进行定性判定。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

试剂

3.1.1

正己烷:色谱纯。

3.1.2

乙腈:色谱纯。

3.1.3

二甲基亚砜(DMSO)。

3.1.4

NaH2PO4•2H2O。

3.1.5

Na2HPO4•12H2O。

3.1.6

氯化钠。

3.1.7

吐温-20。

3.1.8

氢氧化钠溶液(2

mol/L):称取80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

3.1.9

PBST溶液:称取0.2965

g

NaH2PO4•2H2O、2.9

g

Na2HPO4•12H2O、8.76

g氯化钠与0.55

g吐温-20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

L。

3.2

参考物质

苯并(a)芘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纯度均≥95%。

表1

苯并(a)芘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登录号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苯并(a)芘

Benzo(a)pyrene

50-32-8

C20H12

252.32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

标准溶液的配制

苯并(a)芘标准储备液(0.1 mg/mL):精密称取适量苯并(a)芘标准品(3.2),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乙腈(3.1.2)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为0.1 mg/mL的苯并(a)芘标准储备液;或可直接购买苯并(a)芘标准储备液。0

℃~5

℃避光保存备用,有效期1年。

3.4

材料

苯并(a)芘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适用基质为食用油。

3.4.1金标微孔(含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3.4.2

试纸条或检测卡。

仪器和设备

4.1

移液器:100

µL、1

mL、5

mL和10

mL。

4.2

涡旋混合器。

4.3

离心机:转速≥4000

r/min。

4.4

电子天平:感量为0.01

g。

4.5

氮吹仪或空气吹干仪(带温度控制)。

分析步骤

5.1

试样制备

取适量有代表性样品充分混匀。

5.2

试样提取和净化除脂

称取10

g油样于离心管中,加入5

mL

正己烷(3.1.1)和15

mL

DMSO(3.1.3)并混合均匀。漩涡振荡2min,然后4000

r/min离心2

min。弃去上层正己烷层。加入5

mL

正己烷(3.1.1),漩涡振荡30

s,然后4000

r/min离心30

s。弃去上层正己烷层。加入10

mL

氢氧化钠溶液(2

mol/L)(3.1.8)和15

mL正己烷(3.1.1),漩涡振荡30s,然后4000

r/min离心30

s。吸取上层正己烷层于15

mL离心管,4000

r/min离心2

min。取全部正己烷层于氮吹管中,50℃氮吹或空气吹10

min,吹干后加入200μL

DMSO(3.1.3)复溶,混合均匀,此为待测液。

5.3

测定步骤

打开试纸筒,取出所需数量的红色反应微孔(取出微孔后,立即盖好桶盖,以防受潮)。往微孔中加入200

μL的PBST溶液,再加入50

μL待测液,上下抽吸5~10次至微孔试剂混合均匀,室温(20℃~25℃)反应7

min。将已做好标记的试纸条插入至上述红色微孔中,使样品垫充分进

入样品中,并计时7

min。从微孔中取出试纸条,弃去试纸条下端的样品垫,进行结果判定。

5.4

质控试验

每批样品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加标质控试验。

5.4.1

空白试验

称取空白试样,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5.4.2

加标质控试验

准确称取空白试样(精确至0.01

g)置于玻璃试剂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苯并(a)芘标准储备液(0.1

mg/mL)(3.3.1),使试样中苯并(a)芘浓度为10

μg/kg,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结果判定方式

由于长时间放置会引起质控线(C线)与检测线(T线)颜色的变化,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结果判定。试纸条与检测卡如图1所示。结果判定也可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

6.1

读数仪测定结果

通过读数仪对结果进行判读,根据不同厂家仪器规定进行判读。

无效:质控线(C线)不显色,无论检测线(T线)是否显色,均表示实验结果无效。

阳性:若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表示试样中含有待测组分且其含量大于等于方法检出限。

阴性:若检测结果显示“-”(阴性),表示试样中不含待测组分或其含量低于方法检出限。

6.2

目视判定

通过对比质控线(C线)和检测线(T线)的颜色深浅进行结果判定。

无效:质控线(C线)不显色,无论检测线(T线)是否显色,均表示实验结果无效。

阳性:质控线(C线)显色,若检测线(T线)不出现或出现但颜色浅于质控线(C线),表示试样中含有待测组分且其含量高于方法检出限,判为阳性。

阴性:质控线(C线)显色,若检测线(T线)颜色深于或等于质控线(C线),表示试样中不含待测组分或其含量低于方法检出限,判为阴性。

6.3

质控实验要求

空白试验测定结果应为阴性,加标质控试验测定结果应为阳性。

C

T

S

C

S

T

C

T

S

C

T

S

C

T

S

C

T

S

加样孔

无效

阴性

阳性

B.检测卡

吸水纸

NC膜

样品垫

无效

阴性

阳性

C线

T线

A.试纸条

图1目视判定示意图

结论

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应对结果进行确证。

性能指标

8.1

检测限

10μg/kg。

8.2

灵敏度

≥95%。

8.3

特异性

≥85%。

8.4

假阴性率

≤5%。

8.5

假阳性率

≤15%。

注:性能指标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其他

本方法分析步骤和结果判定可以根据厂家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但应符合或优于本方法规定的性能指标。

本方法所述试剂、试剂盒信息及操作步骤是为给方法使用者提供方便,在使用本方法时不做限定。方法使用者在使用替代试剂、试剂盒或操作步骤前,须对其进行考察,应满足本方法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方法参比标准为GB

5009.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

本方法使用试剂盒可能与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e)芘、苯并(j)荧蒽等物质存在交叉反应,当结果判定为阳性时应对结果进行确证。

附录A

定性方法性能计算表

表A.1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样品情况a

检测结果b

总数

阳性

阴性

阳性

N11

N12

N1.=N11+N12

阴性

N21

N22

N2.=N21+N22

总数

N.1=N11+N21

N.2=N12+N22

N=N1.+N2.或N.1+N.2

显著性差异(χ2)

χ2=(|N12-N21|-1)2/(N12+N21),自由度(df)=1

灵敏度(p+,%)

p+=N11/N1.特异性(p-,%)

p-=N22/N2.假阴性率(pf-,%)

pf-=N12/N1.=100-灵敏度

假阳性率(pf+,%)

pf+=N21/N2.=100-特异性

相对准确度,%c

(N11+N22)/(N1.+N2.)

注:

a由参比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或者样品中实际的公议值结果。

b由待确认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灵敏度的计算使用确认后的结果。

N:任何特定单元的结果数,第一个下标指行,第二个下标指列。例如:N11表示第一行,第一列,N1.表示所有的第一行,N.2表示所有的第二列;N12表示第一行,第二列。

C为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对准确性的结果,与一致性分析和浓度检测趋势情况综合评价。

本方法负责起草单位:广东省食品检验所。

验证单位: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本方法主要起草人:熊含鸿、王立亚、简德威、陈思敏、雷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0353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