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增强材料的思想性
好诗有诗眼,好文有文魂。就材料而言,文魂就是文稿的思想性。好的材料,能引发人的思考,激活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思维,开阔人的思路,如同一个人一样,不在于颜值有多高,关键在于有思想、有内涵。正如古人所言:“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也。”
从现实情况看,很多人在写材料中有个通病,大多就事论事、见子打子,只谈具体工作,不谈思想观点;只作简单陈述,不作升华提炼;只有干瘪躯壳,没有饱满血肉,使人听着昏昏欲睡,读来味同嚼蜡,如尺水微澜,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材料的思想性?从内容上说,它不是老生常谈的一般道理,也不是照抄照转的官样文章,更不是人云亦云的空泛议论,而是经过深入思考、挖掘提炼,从事物本身开掘出的真知灼见、本质意义、潜在力量;从形式上说,它不是四六骈句的生硬拼凑,不是排比对偶的过多运用,不是大小标题的平仄对仗,而是对事物的透彻分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道理的深刻阐述,对观点的精准提炼。要增强材料的思想性,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用哲学思维来打底
说事论理、以言饰文是材料的本质要求。这个“理”就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画龙之点“睛”、吹糠之见“米”。要想有行文有“理”,首先得打牢哲学功底,把思维方法搞正确,阐述的观点、作出的结论须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推敲。
要提高个人哲学素养,须深钻细研《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哲学著作,尤其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掌握和运用“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防止僵化、片面、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样,写出的材料才有思辨性、说理性、逻辑性,使人信服并能引发思考、获得教益。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强调的“两山论”,就生动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辉,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二、用权威论述来提神
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论述则是具有这种力量和威望的组织或个人,就某一事物形成的并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和观点。这些论述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真理性,因而被大众所认同和信守,也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比如,“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等等。这些论述言约意丰,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引用得当就会收到以一当十之效。
因此,在公文写作中,要善于借梯登高、借力打力,学会引用权威论述来阐述、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此强化对受众的说服力,使人感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进而感到信服。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使文稿更加神采奕奕、亮眼夺目。
比如,一位领导干部在讲话中阐述团结的重要性时这样说到: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
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文章中谈到开拓创新的必要性时这样写到:邓小平同志曾经向全党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阐述保持战略定力时这样讲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三、用名言警句来点睛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意指行文要把精粹的要句置于关键之处,以求得画龙点睛之效。现实中常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阐述一个观点、论述一个道理,总是絮絮叨叨,唯恐言之不尽、意之不逮,往往功夫没少费,到头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因,除开写作者的行文功力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名言警句点睛之术。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并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以及警世的言语。这些经历过时光之河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珠玉之言,大都是哲人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在材料中恰当地引用,不仅能更好地揭示主题、表达观点,而且能使文稿更有精神、更有风骨,给人以含英咀华之感,进而受到鞭策和鼓舞。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在网络升旗仪式上的讲话这样讲到:契诃夫曾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就的将是锋利的尖刀。”
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谈到信仰时这样讲到: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武器:一个是剑,一个是思想,最终思想会战胜剑,思想的原动力在于人的信仰。”
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讲话中谈到抓落实时这样说到:比尔·盖茨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善于为失败准备借口的人,无论怎样去掩饰,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四、用诗词典故来增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富有思想性的诗词典故不胜枚举。比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等等。还有那些人人熟知的典故,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等等。这些诗句和典故蕴含着深刻而隽永的哲理,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在材料写作中,如果能巧妙而恰当地引用这些诗词典故,学会用少量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就会给人以生动、鲜活的印象,使文稿更加贴切传神,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比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巧妙引用 “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表现出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脍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现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特色,因而流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芒。
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先后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思想性极强的诗句,使人听后入心入脑、获益匪浅。
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中这样讲到:“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与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与谁为友,决定了你的层次;与谁为对手,决定了你的水平;与谁同行,决定了你的智慧。这段话巧妙引用“孟母三迁”的典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净化朋友圈的意义,为整篇文稿增色不少。
第二篇:如何增强事务公文的思想性
事务公文,是为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事务而写作的实用文体,主要用于沟通信息、安排工作、总结得失、研究问题等,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通常带有总结性、宣传性和鼓舞性的特点。常见的事务公文主要有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领导讲话稿和典型材料等。评判一份事务公文质量的高低,主要用其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个标准来衡量。笔者结合自己文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着重就如何增强事务公文的思想性这个话题,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事务公文思想性的内涵
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或文章著作中所表现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义。所谓事务公文的思想性,通俗点讲就是事务文书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是一篇文稿所要表达的核心主旨。它可以是已被普遍认同的具有时代性的观点、信息,也可以是作者对此类观点、信息进行提炼、升华后形成的真知灼见。事务公文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神”上而非“形”的方面,它不是“四六句子”的拼凑堆砌,不是排比对偶的华丽运用,不是大小标题的平仄对仗,而是对事物的透彻分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观点的精准提炼。总之,凡能引发人的思考、激活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思维、开阔人的思路的观点、看法、意见等,皆可称其为文稿的思想性。一般来讲,事务公文的思想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导向正确。这是保证思想性的前提。思想性和政治性密不可分。作为事务公文的起草者,要时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文稿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不能与现行宣传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指示精神等相违背,必须要跟紧上级精神和时代要求。就当前而言,必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保持一致。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如果我们再在文稿中表达“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观点,就是导向不正确,文章也就谈不上有思想性了。
第二,言之有物。这是形成思想性的基础。不同的事务公文有各自的行文特点和规范,但共性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比如:写领导讲话稿,就要围绕上级相关指示精神,密切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鲜明地表达出讲话者的新观点、新看法,若只有优美的词句而没有实质的内容,与会者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更不会引起共鸣和反响,起不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作用;写工作总结,就应如实地指出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推广复制,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写计划方案,就应具体反映出下一步工作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实施步骤,使人一看就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云遮雾罩、雾里看花,等等。
第三,深刻透彻。这是体现思想性的关键。深刻透彻就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有深度,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努力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新认知、新提法,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成为政策的“传声筒”“复印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的就是在“新意”和“深度”上用力。“想别人之不曾想,触别人之不曾及”,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事物发展的深层动因,并由此提出更深入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进而使人为之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增强事务公文思想性的方法
增强事务公文思想性虽无明显的捷径可走,但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
第一,用哲学思维来打底。说事论理、以言饰文是材料的本质要求。这个“理”就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画龙之点“睛”、吹糠之见“米”。要想行文有“理”,首先得打牢哲学功底,把思维方法搞正确,阐述的观点、作出的结论须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推敲。因此,须深钻细研《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哲学著作,尤其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掌握和运用“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防止僵化、片面、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样,写出的文稿才有思辨性、说理性、逻辑性,使人信服并能引发思考、获得教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强调的“两山论”,就生动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辉,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第二,用伟人之言来论证。要善于借梯登高、借力打力,学会引用权威论述来阐述、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此强化对受众的说服力,使人感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进而感到信服。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使呆板的文稿更加神采奕奕、亮眼夺目。
比如,一位领导干部在讲话中阐述团结的重要性时,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语:“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文章中,使用了邓小平同志“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等语言阐述开拓创新的必要性。又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阐述保持战略定力时就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观点。
第三,用名言警句来点睛。现实中常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阐述一个观点、论述一个道理,总是絮絮叨叨,唯恐言之不尽、意之不逮,往往功夫没少费,到头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因,除撰写者的行文功力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点睛之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并经过实践证明的结论或警世的言语。这些经历过时光之河千淘万漉而流传下来的珠玉之言,大都是哲人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在事物公文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不仅能很好地揭示主题、表达观点,而且能使文稿更有精神、更有风骨,给人以含英咀华之感,进而受到鞭策和鼓舞。比如,最近被刷屏的河北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在网络升旗仪式上的讲话中,借用了契诃夫的名句“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就的将是锋利的尖刀。”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引用拿破仑的名言“世界上有两种武器:一个是剑,一个是思想,最终思想会战胜剑,思想的原动力在于人的信仰”来论证信仰的重要性。
第四,用诗词典故来增色。在事物公文写作中,如果能巧妙而恰当地引用诗词典故,学会用少量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就会给人以生动、鲜活的印象,使文稿更加贴切传神,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比如,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巧妙引用 “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表现出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脍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现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流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芒。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先后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思想性极强的诗句,使人听后入心入脑、获益匪浅。又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中这样讲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与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与谁为友,决定了你的层次;与谁为对手,决定了你的水平;与谁同行,决定了你的智慧。”这段话巧妙引用“孟母三迁”的典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净化朋友圈的意义,为整篇文稿增色不少。
第五,用俗语俚言来调味。流传在生活当中的俗语俚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宝贵人生的哲理。如果在事务公文写作中能恰如其分地引用这些俗语俚言,不仅能增强文稿的趣味性,使之更带泥土味、更加接地气,而且能变深奥为浅显、晦涩为直白、枯燥为形象,使说理更加深入浅出、生动透彻,从而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患难见真情”“朋友多了路好走”“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一勤天下无难事” “人在事中练,刀在石上磨”等诸多具有思想性的俗语,朴实无华,入情入理,比起长篇累牍讲大道理要深刻得多。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材料中,就引用“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等俗语,生动阐述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为严肃的文稿增加了趣味,而且让人听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又如,一位领导干部在阐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时,这样写道:“解放思想,黄金万两;思想解放,蒸蒸日上。观念陈旧,迈不开步;思想保守,永远受苦。所以,解放思想一定要来真的、来硬的、来实的,不能云里来、雾里去。”这段话巧妙引用群众的口头语,话语虽浅显直白,但不乏思想性和哲理性,使人更加容易接受,远比空洞地讲道理更能触动受众的柔软内心。
第三篇:广告是带有一定思想性
公益广告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这类广告具有特定的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其主题包括各种社会公益、道德的宣传,或政治思想的宣传,弘扬爱心奉献、共同进步的精神等。
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
我认为首先你要抓对精神与想表达的意思。其次才是要有新思想,不要走老路。
注意是达到广告诉求目的的第一步。
1.注意及其特征
注意具有两大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所谓指向性,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即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某一目标,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
所谓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只集中于少数事物上,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以全部精力来对付被注意的某一事物,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在广告活动中,充分地利用注意的这两个特点,可以使消费者专注于广告宣传对象,使之离开一切与广告宣传无关的其他事物,这样,就可以使广告宣传的内容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中得到清晰、鲜明的反映。
2.消费者注意广告的形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在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形式。研究注意的这两种形式,对于广告人员来说,搞清楚人们如何注意,怎样引起人们的注意,有莫大的价值。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须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客观刺激物的本身和人的主观状态。在设置广告时,这是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有的心理现象。其特点是,主体预先有内在的要求,并注意集中在已暴露的目标上。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相对而言,有意注意对于广告刺激的要求,没有无意注意要求的那么高。
3.如何使广告受到人们的注意
广告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使人注意到你的广告,就等于你的产品推销出去了一半。可见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充分应用注意的心理功效,是提高广告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注意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广告宣传与创作要吸引和维持消费者的注意,大多采用如下办法:(1)增大刺激物的强度;(2)增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3)提高刺激物的感染力 ;(4)突出刺激目标。
广告词
广告词,又称广告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词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招贴形式向公众介绍商品、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一种宣传用语,包括广告的标题和广告的正文两部分。狭义的广告语则单指广告的标题部分。标题是一则广告的灵魂,是诱惑读者的主要工具,经过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看标题的人平均是看广告全文的人的 5 倍。可见广告标题的重要。因此,本文论及的广告语取其狭义,即指广告标题用语。
首先我们要从广告的功能入手了理解广告的文体特点。广告是营销的工具和手段,营销功能应被视为广告与生俱来的本质功能。营销离不开传播,传播功能是广告的最基本功能,广告通过信息的传播起到促进、劝服、增强、提示的作用。总的来说,广告语是为了加强诉求对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印象而在广告中长期、反复使用的简短口号性语句,它要基于长远的销售利益,向消费者传达一种长期不变的观念,由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广告语的文体特点。
• 简洁凝练
广告语应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没有多余的话。不简短就不便于重复、记忆和流传。广告语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单句也可以对句。一般来说,广告语的字数以 6 —— 12 个字(词)为宜,一般不超过 12 个。这样的例子我们随处可见,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广告语基本都是很简短的。如我国知名民族企业海尔集团的广告语“海尔——真诚到永远”;爱立信手机“沟通就是爱”;耐克“ Just do it ”;海飞丝洗发水“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等等,最少的还有一个词的,比如 IBM 公司的“ Think ”,都是非常简练的。正是应了那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
• 明白易懂
广告文字必须清楚简单、容易阅读、用字浅显,符合潮流,内容又不太抽象,使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能接受。广告语应使用诉求对象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句子流畅、语义明确。避免生词、新词、专业词汇、冷僻字词,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字词。也不能玩文字游戏,勉强追求押韵。西铁城表曾经使用过这样一则广告语“质高款新寰宇颂,国际名表西铁城”由于过于追求音韵的平仄起伏,使这句广告语给人的整体感觉十分晦涩,是西铁城公司的一个失败之作。而有一些公司的广告语则因其浅白、贴近生活流传甚广。比如那则非常知名的雀巢咖啡广告“味道好极了”,仿佛是一个亲人或者朋友带着慧心的微笑向你推荐她的最爱,浅显易懂又十分亲切。类似的例子还有娃哈哈的“妈妈我要喝”等等,听起来就像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的事情。既宣传了产品又便于流传。
• 朗朗上口
广告语要流畅,朗朗上口,适当讲求语音、语调、音韵搭配等,这样才能可读性强,抓住受众的眼球和受众的心。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广告语都是讲求押韵的,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好空调,格力造”“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等等,俯首即是。
• 新颖独特,富有情趣
要选择最能为人们提供最信息的广告语,在“新”字上下功夫。如新产品或老产品的新用途、新设计、新款式等。广告语的表现形式要独特,句势、表达方法要别出心裁,切忌抄袭硬套,可有适当的警句和双关语、歇后语等,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唤起心灵上的共鸣。比如某电话机“勿失良机”,巧妙的利用了“机”字的双关;又如前些年流传甚广的“万家乐,乐万家”前后两句运用顶真与回环,既包含了品牌名称又朗朗上口,“乐万家”的蕴义又十分温暖人心。最近一则成功的广告雕派洗衣粉中的一句“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既与产品功能相符又体现了母子间的深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但在追求独特,关联的同时要注意选择要恰当。红牛饮品的一则广告语是“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虽然给汽车加油和给自身补充能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听起来总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 主题突出
广告的标题是广告正文的高度概括,它所概括的广告主体和信息必须鲜明集中,人们看到它就能理解广告主要宣传的是什么。一条广告语可以选择不同诉求点,即强调的东西不同,但总要突出某一方面。比如神州热水器的广告语“安全又省气”,让人很轻易的就集注了热水器的与众不同之处,且抓住了消费者对品质方面的特殊要求。又如诺基亚的一条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虽然这句话并不是诺基亚先提出来的,但却向消费者展示了该公司的创业理念,使大家对该公司及其产生一种信服感,从而对起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有了信赖感。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广告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集中而形象地表明商品的特色和性格,表达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它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不仅使人们其了解商品、信任其商品,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广告语的创作是一项需要灵感与不断创新工作,广告语的文体形式并无定式,需要从业者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造和完善。
第四篇:美国教材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美国教材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思想性”在美国的教学用语中称为Big Ideas(主题思想),美国英文教科书许多都以主题思想为编纂结构,这类教科书比其他编纂结构的似乎更受教师的欢迎。在美国,教科书是由私营出版社出版的,在同一类的不同教科书里,最终选用哪种,是由每个学区普通教师代表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决定的。去年,我所居住的奥克兰学区选中的就是一种以主题思想为编纂结构的教科书,可见教师们是很重视教科书的思想性的。
“思想性”关乎好的公共生活
这本由Pearson公司出版的英文教科书(Literature: Reading and Language)分成6个单元,标题分别是:
一、虚构和非虚构:我们如何确认真实;
二、短篇小说:冲突总是坏的吗;
三、非虚构作品的种类:什么是重要的知识;
四、诗歌:更好的交流需要文字吗;
五、戏剧:如何确定我们是谁;
六、民间文学的主题:群体如何塑造我们。从这些标题不难看出,这是一本传授与文学有关的知识的英文教科书,而学习文学则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这就是“思想性”。它不是灌输某种权力意识形态的教条,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一些与好的公共生活有关的认知、判断、价值观问题:真实、好坏是非、不同知识重要性的区别、个性和
个体尊严、群体身份认同和塑造。
美国教育有“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教材,但重视思想性却并没有不同。例如,奥克兰学区目前使用一种题为 High Points的教材,是为英语是第二语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编纂的,共有上、中、下三册,分别供初中6-8年级使用。上册的5个思想主题分别是:独特个性、合作、人际关系、群体、传统。中册的5个思想主题分别是:交流、归属、梦想与决心、延续与变化、挑战。下册的5个思想主题分别是:个人表达、发现、冲突与化解、选择、成功。这些思想主题都关乎民众公共生活,没
有事关政府、国家、政党、领袖的“思想性”。
初中年龄层的学生所学习的主题,也是普通成年公民仍然关心和重视的,因此而成为普遍的公共生活主题。例如,中册有一篇题为《阿米尔》(Amir)的课文,作者是Paul Fleischman,讲的是一位住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印度移民阿米尔和邻居一起建造一个社区花园的故事。大家一起努力,不仅建成了美丽的花园,而且彼此加深了了解。在邻里庆祝花园建成的派对上,有一个居民说:“以前我到街角的小店里买东西时,以为店主找错了钱,和他吵了一架。这次看到店主发起花园的建设,努力为社区做好事,我已经是他的好朋友了。”这正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一个核心价值主题。美国馆第三厅里放映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女孩子如何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女孩想要建一个美丽的社区花园。开始时,她一个人努力,几次栽种的花都很快凋零了。后来,社区里的居民看到了她的努力,开始加入到花园建设中来。但是人不够多,还是没有成功。于是,更多的居民加入了建设,连一位开始时最漠不关心的大力士也加入了。他们清理了垃圾,搬走巨大的石块,整理好土地,栽种了花草。眼看就要成功时,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一切。女孩子伤心难过,但是,当她站起身向窗外张望时,她看到社区的居民们又在重建花园了。城市社区花园建设的不只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也是一个关爱团结的社区群体。像这样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自然地渗透在许多课文之中。
公民社会的“政治性”
美国英文教科书中也有明显具有“政治性”的课文,例如,High Points 下册有一篇题为《权利法案饶舌歌》的课文,作者是Anne Miranda。饶舌歌是从黑人英语发展而来的一种快歌快语说唱,初中学生活泼好动,非常喜欢这种大众文艺形式,用饶舌来唱权利法案(公民的10项基本权利),不仅帮助学生联系历史课上学到的美国政治常识,而且还能学到关于“Chant”(类似于文嘉的“明日歌”)的文艺知识和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这首长达60行的《权利法案饶舌歌》非常有趣,可惜难以翻译成饶舌的中文。下面是1-12行原
文:
The Bill of Rights guarantees our freedoms and our liberty.(权利法案保证我们的自由)
We can go to court to settle a score.(我们可以上法庭争辩)
That’s what our system of law is for.(这就是我们的法治)
Amendment 1 protects our right(第一修正案保护我们)
To speak, meet, or pray as we like.(说话、集会和自由祷告)
We can worship as we choose write opinions, and speak our views.(我们可以崇拜自己的神写下自己的看
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We have the right to meet in peace function(){ var values = $A(arguments);return this.select(function(value){ return!values.include(value);});} disturbance from police.(我们有权利和平集会不用害怕警察的骚扰)If we think the government’s doing wrong,we can voice our objections loud and strong.(如果我们认为政府
做了错事,就可以响亮、清楚地表示反对)
像这样的饶舌歌显然是有“政治性”(political)的,在美国,“政治性”和“政治”(politics)是有区别的。“政治”是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和社会的其他特殊领域(如“经济”、“文化”、“传媒”、“科研”、“教育”)一样,与专门人员从事的职业有关(“从政”或“当官”)。在国家和社会中,“政治”是和特定的制度、体制、权力关系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而“政治性”则是指社会的结构性原则,它是社会的基本契约关系出现了问题或发生了危机的时候,所呈现的不确定的、非终结性的开放状态。“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知识
行为和社会介入方式,无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但它并不是“政治”这个领域的一部分。
就其根本的意义来说,政治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公共道德的社会,也就是一个能让公民担负起责任、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在现代官僚体制中,这种意义的政治却被功利、权术、为权力而权力的政治所代替。这样的“政治”易代替社会的整体结构,抹杀了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
美国中学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在历史课上,通过学习美国共和宪政的经验和教训来实现。历史课因此成为最具“思想性”和“政治性”,也是集中涉及美国核心价值的课程。例如,在美国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必定要学习的政治文献是《独立宣言》和《宪法》,这两部文献的价值表述都具有两个部分:价值概念和价值原则表述。《独立宣言》一开头就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里,“平等”是一个价值观念,而关于“平等”的原则表述则是“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一种“自然法”的表述(成文于1776年),当然不是唯一可能的表述,但却至今仍然是美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一种表述。由此可见,当一个价值概念被表述为一种价值原则的时候,哪怕看上去是一种“普世价值”,但还是具有某个特定国家的民族特点的。美国宪法中的“自由”价值表述,也同样具有美国特征。宪法“序言”一共只有一个句子:“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祉
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在学习《权利法案》时,教师会告诉学生,不仅公民个人“权利”是核心价值,而且对这些权利的陈述同样包含着核心价值。《权利法案》并不是以肯定式的“列举”方式来规定公民权利的,而是通过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来宣告公民权利。例如,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确定国教,或禁止信仰某种
宗教,禁止言论自由,禁止和平请愿集会。
与《独立宣言》中的自然法相一致,《权利法案》用“政府不得”的价值表述具有启蒙时期“天赋人权”的特征。它把个体权利认定为是先于国家而存在的,个体权利构成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并且为公共权力的范围划定了边界。所以,个体是否具有哪些权利,无需通过立法来加以宣告或者“赋予”,因为这些个体权利是不言而喻的。否定性的规定不是在列举公民具有哪些权利,而是在禁止政府去侵害这些公民权利。人
民高于政府,政府必须经由人们同意才有合法性,这成为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
美国的初中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别的历史文献的全文或摘选,都在简短的导读中向学生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意义。这些文献有的是英国的,因为美国最早的殖民地人民就是英国移民。这些价值构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好生活”。例如,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这个文献说,国王和其他公民一样,必须服从法律”(价值是“法治”);1639年的《康涅狄格州的基本法规》,这是美洲殖民地的第一部宪法(法治);1689年“光荣革命”的《英国权利法案》(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1777年由杰弗逊起草的《维吉尼亚州的宗教自由法令》(宗教自由);乔治•梅森的《对政府宪法的反对意见》,对美国宪法中允许蓄奴表示反
对(自由、平等);1796年的《华盛顿的辞职演说》(政治家的荣誉心,反对政党宗派,反对终身专权);1801年杰弗逊的《就职演说》:“美国的光荣不在它的霸权,而在它的自由”(自由);1823年的《门罗宣言》(和平);1848年的《塞尼卡福尔斯感伤宣言与决议》,第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权利的宣言(平等、权利);1863年的《废奴宣言》(平等、权利);1863年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重申美国的共和理想;1865年的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和平、统一),1876年的《妇女解放宣言》(平等、权利),当然还
有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我有一个梦》等等。
核心价值既是美国教材所依据的,也是它所传授给学生的,教师们在“教材选用委员会”上独立选用何
种教材,也是以此为基本标准和原则。
第五篇:作文的思想性高于情感
作文的思想性果真高于自然情感?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陈礼勤
有专家公开在媒体上质疑徐志摩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有什么思想性?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再别康桥》一定要具备思想性?具有思想性的文章高于纯情感的文章,这几乎是大部分语文人的认知。实际一线语文教学、考试在如何判定一篇作文等级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一线教师们也是把文章的思想性排在第一位,甚至给只表达一般情感的作文打低分。这样合理吗?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突然急着思考这个问题,还缘于刚碰见学生一篇描写自己如何对待家里养的小狗的一些事,文章被判定为低等级,理由是文章最后没有进行主题的升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天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乘船回国途中写的。诗歌把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该诗歌流传极广,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极左思潮的控制下被掩埋得不见天日。改革开放后,该诗重新面世后又风靡一时,个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我想作为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人们对具有革命意义诗歌的评价高于《再别康桥》这类纯情感的诗歌,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一直把那个时代的评价方法沿用至今不变,并且沿用到当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评判,那么真就是值得商榷了。
我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的评判不应该把文章的思想性排在第一位。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哪怕是九年级的学生也还是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生活和学习,还是以感性判断为主,这是其自然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其次,他们的生活还在依靠父母的关照,学习的过程被安排在学校的围墙之内,极少有游历感悟外面世界的机会,所以很难要求他们要有深刻的思想。第三,虽然有学生能够熟练写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但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怎么能够以少数人能够达到的水平做标尺?第四,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在当下人性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好时代,为什么对于自我情感的关注要被压低呢?第五,《课程标准》固然提到“情感态度价值倾向”,但也还特别冠之以“正确”的这个冠词。只要正确,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有高大的思想呀?我想,把思想性排在第一位来评判学生作文的方法,应该是过去尤其是文革时期留下的阴影。
或许这种评价方法来自这样的逻辑:思想高于情感,因为有思想控制的情感是理性的情感,纯粹自然的情感是感性的情感,理性高于感性。毫无疑问,你不能说这个判断不对,但我想说的是这个逻辑判断放在成人世界是对的,放在高中阶段也还说得过去,但是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它就不适合。事实也证明不合适。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确实努力引导学生尽量用比较成熟的思想去关照生活,写出有深度的作文。最经典的就是引导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努力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不是说没有学生能够写出来,有,但是绝大部分人达不到。大部分人达不到的目标,它绝对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目标。可惜,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真的一直深陷“欲速则不达”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依我之见,不管如何给语文的概念做定义,语文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语文内容和形式的载体。语文课就是向学生传授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听闻和阅读别人的语言,学习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在不断学习、积累和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也随之日渐丰富。现在问题是思想虽然高于情感,但是思想的基础一定是情感,没有情感的思想是虚无的没有根基的。思想的诞生一定是建立在丰富情感之上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自然会迸发出思想,无须传授也无法传授。情感的积累比思想的拔高更重要,基础教育的核心词、关键词它就是基础,除了基础还是基础。
“高大全”已经给一个时代带来无尽的灾难,历史才刚刚过去,怎么这么容易就给忘却了呢?不必过于追求所谓的思想性,多让多引导学生描写内心真实的情感吧。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多提供机会多开通渠道让学生去表达,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拔高学生的思想。不要看不起平淡的自然情感,不要看不起幼稚的真实表达,不要一下子就把不完美的表达打死。让学生畏惧作文,不敢表达,那才是作文最大的失败。
(已发表《教育文摘报》“一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