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峰回路转,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对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开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基于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断进步,我以朗读教学为线索,贯穿全课,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但是光有朗读,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个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没有大脑的智思,这个人也是得不到发展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应该要渗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释和插图,最锦上添花的方法是资料,这里仅表个人见解。当然,学习文言文,还有许多方法,至于要什么,还得看学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课堂中,有的学生能说道“补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会运用了,所以在修改设计的环节,教研组长王老师建议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读环节,让学生回顾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应用,这对我而言,无疑不是一种新的领悟。在课堂中,还做的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及时对学生引用的方法进行点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还要进行思考。应该要相信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初读环节难点字词,比如“巍巍、汤汤、少选”这些词,我在课堂中仅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似乎做的并不精细,如果能结合古文或者说文解字对“巍、汤”字进行深入感受,会不会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编者修改文章字词句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与“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汤汤乎若流水”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更好的让学生、文本、教师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第二篇:《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之美。我在备课之初紧扣住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着教师用书,再从其他地方选择类文拓展的思路备课。在一次听《书戴嵩画牛》的课上,《书戴嵩画牛》本就是一个题跋,以前还真没关注,教师巧妙讲解了什么是题跋,又通过题跋拓展了一个小故事,其实在课本上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教师用书上提到了一句“教师可以适当讲讲题跋”,一下子有了新的切入点使课堂焕发了新意,所以我也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教参。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磨炼和进步的机会,今天,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对这节课做出的宝贵点评。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要读准、读出韵味、读懂。第一个孩子起来读的就非常棒,这让我很开心,但是又没有暴露问题,没法进一步指导,第二位同学在诵读时出现了读音问题,“世无足复为古琴者”中的“为”是四声,正是这节课的读音难点,马上找同学评价,将读音改正了,并问这个“为”在这什么意思,孩子们齐声回答说:“给;为……做什么”,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我也心满意足。包括后面很多环节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直接给出答案,这节课就觉得很顺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出错的孩子自己去探究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课堂上出现问题才正是需要教师点拨提升的机会,所有都是按照预设的进行,却少了课堂生成。在引导孩子们读“善哉乎”时,多次引导孩子们“乎”是语气词,诵读时要拖长音并且重读,跟教师示范读的时候还好,诵读时本该是声断气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读成“善哉~乎古琴”,把“乎”读的又中又生硬,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地方应该是轻轻地读再拖音更合适。课堂中虽然也听出了问题,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顾忌时间就一带而过了。现在想来,轻易放过就是埋下了隐患,教师可以再多范读几次,多叫几个同学起来读一读,从意思上下功夫,“善哉乎古琴”的意思是“真棒啊弹琴”,如果读成“善哉~乎古琴”意思不就成了“真棒~啊弹琴了”,想到这时豁然开朗。
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没有过高要求,但是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这节课在理解上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每个同学尝试理解一句,其他同学补充,孩子们在汇报时同时说出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文章,随文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给孩子们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虽然孩子们起来汇报能够大体理解了文章,只叫了一组来汇报,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孩子灵活理解,有点拘泥于注释,理解的就比较机械。
这节课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孩子们也表现很好。在预习单上就布置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钟子期,在伯牙的琴声中你还会看到什么景物?最好用“汤汤流水、巍巍太山”这样的形式写,课堂上再引导孩子们仿照“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来练习用文言文表达,孩子们表现很出彩,发现原来用文言文表达也没有那么难。
整节课比较零碎,自己涉及的点多,哪个也没深挖,还不想丢弃,自己说的比较多,还有点把自己感动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少,总想着有学生来订正就可以了,没有让真正不会的同学想办法去探究来得出答案。这时候,课堂的主动权在我而不是学生,要沉下心来,稳住心神,从容些,敢给学时间,敢放手些,敢让课堂静下来,不是“表面热闹”会更好。
学习引领孩子高阶思维。这堂课,拓展提升部分找了一个类文《人琴俱亡》,来感受古人对知音的珍视。却不是真正的引领高阶思维。张老师提出,在展开想象体会时学生们说了那么多的景物,有:滚滚江水、皑皑白雪、渺渺星空、袅袅炊烟……说的那么精彩,最后应该引导孩子们思考:伯牙琴艺如此高超,为何只写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的画面呢?我顿时醍醐灌顶,基础性的、重点的问题在课堂中解决了,再拓展一个,可真正的提升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阶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多读书,多反思,才能引导。
一堂课发现了好多问题,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太宝贵了,谨记这些谆谆教训,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2《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3《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4《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4句话,83个字,而这83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及其他学习文言文方法,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细细品味文中人物大悲大喜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艺术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字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三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内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情感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时,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比如教学语言还不够优美丰富,缺乏文学的感染力,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文化意蕴的故事来讲,应有一颗敏感的艺术心和更灵动的课堂语言表达,去感受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涵。专业成长的路且长!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5《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1、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从而引出课题,解题:鼓与琴,鼓,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为弹,琴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图片。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地读更加重要。在初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通顺。需要注意的字音有:“少”读shǎo;“汤”读shāng;“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个“为”的读音第一个是wéi,第二个是wèi。再读课文,读准断句。我适时范读,提醒学生,这是一篇古文,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三读课文,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注意“乎”字声音要延长,在读文时,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适时补充人物背景知识。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书中有这样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合”,可见他弹琴技术高超。而锺子期只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山村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
3、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在文中“巍巍”、“汤汤”分别强调了琴声中山水的特点。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赞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4、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进行拓展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就好了——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一堂课结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峰回路转,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对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开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基于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断进步,我以朗读教学为线索,贯穿全课,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但是光有朗读,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个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没有大脑的智思,这个人也是得不到发展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应该要渗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释和插图,最锦上添花的方法是资料,这里仅表个人见解。当然,学习文言文,还有许多方法,至于要什么,还得看学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课堂中,有的学生能说道“补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会运用了,所以在修改设计的环节,教研组长王老师建议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读环节,让学生回顾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应用,这对我而言,无疑不是一种新的领悟。在课堂中,还做的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及时对学生引用的方法进行点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还要进行思考。应该要相信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初读环节难点字词,比如“巍巍、汤汤、少选”这些词,我在课堂中仅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似乎做的并不精细,如果能结合古文或者说文解字对“巍、汤”字进行深入感受,会不会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编者修改文章字词句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与“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汤汤乎若流水”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更好的让学生、文本、教师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第三篇: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丽日中学
马勇
2017年4月 日
今天,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利便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叹之情。这时,我很直接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语如“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让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知音。如果这一个训练能提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讲解之前,也许学生对知音这一意象的形成就更加深刻。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从朗读中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句时,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没抓住古文中语气词的作用进行指导,学生总是读不出味来。如果在教学时,在句意的理解上能更透彻一些,教师能范读几次,相信效果要好些。尤其在伯牙知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上对比讲解更深入一些,学生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情来。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学生是在教师每一句的分析中被动地跟着前行。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时候,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理解能力稍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学懂文章,可大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没有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没有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完这篇课文。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可是,当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是不置可否。如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是从钟子期的语言中哪个字体会到他善听呢?”学生的回答多样,其实从“善”字就很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说到“兮”字,这个语气词本来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契机,可我却忽略了,转而又让学生来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遗憾的课。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如:调控课堂的能力、评价的能力、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等。今天这堂课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也算是教学历程中的一份很好的收获吧。
第四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固始九小 陈本莉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与“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现)鲁 迅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与“知音”有关)
3、你们知道什么叫“知音”或“知己”吗?(学生自由畅谈)
说的真好,让我们再一起来分享这些名句吧!老师说作者,同学们读句子——
4、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是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品尝;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就是什么意思?(弹的意思)
这里的“琴”指的就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体会韵味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1“少选之间”得“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得节奏与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得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得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板书:伯牙 子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就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相传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尚大夫,琴技高超,被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边,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这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而相识,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就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就是极其难得的。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就是伯牙得——(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学生补充“喜”)。就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得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5)同学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像这样心灵相通的人对于伯牙来说可遇不可求,那么子期就是他的——知音。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同学们,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钟子期都相见恨晚,于是他们约定第2年中秋节再来相会,春去秋来,当伯牙,现匆匆赶到汉阳江边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的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就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与子期的这份友谊得珍视,真可谓是——知音情深。(板书)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和子期的那种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高山流水,再次将这个故事传诵……(配乐诵读)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课下搜集一些像这样千古传颂的故事来读一读。
六、板书
伯 牙 鼓 琴
伯牙 知 音 情 深 子期
第五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
《列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翻译全文
2、积累字词,探究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了解名作
《列子》,________时期_________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内有既脍炙人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二、纠正字音
卒()
援()
舍()
辄()
夫()
霖()
三、朗读感知
1、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断句,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疏通文意(比一比,看谁学得快)
1、重点字词解释:
志:
善鼓琴:
峨峨:
洋洋:
念:
得:
卒:
阴: 援:
操:
造:
穷: 逃:
辄:
乃:
2、翻译下列句子:(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试译全文。(学生自译,教师巡视辅导)
五、背诵全文
六、合作探究。
1、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七、练习巩固
1、一词多义
善:伯牙善鼓琴()
善哉()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乃援琴而鼓之()子之听夫志()
2、通假字释义
卒逢暴雨(3、词类活用
伯牙善鼓琴(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