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合集5篇]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合集5篇]



第一篇: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一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红,苔黄腻。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肿胀

1.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

2.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

2.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2.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

3.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皲裂,可用蛋黄油、麻油或橄榄油外涂。

4.怀孕6个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可预防乳痈。

(二)饮食指导

产后48~72小时后补汤汁,忌油腻、刺激性食物。

1.气滞热壅证:宜食疏肝理气、通乳消肿的食品,如白萝卜、白菜等。食疗方:萝卜丝汤。

2.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食品,如马兰头、鲜藕、绿豆、马齿苋等。食疗方:马兰头拌豆腐。

3.正虚毒恋证:宜食益气合营托毒的食品,如鸡蛋、鱼肉、动物肝脏、豆制品、牛奶等。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劝导安慰其正确对待疾病。

2.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 气滞热壅证□ 热毒炽盛证□ 正虚毒恋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观察□

2.体位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肿胀□

1.观察□

2.排乳手法□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1.病情观察□

2.皮肤护理□

3.口腔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2.3.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药外敷

耳穴贴压

中药熏洗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件:

排乳手法

1.护理评估

(1)哺乳期妇女,乳痈郁滞,乳头破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7天。

(2)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

(3)局部肿块经诊断未成脓者。

(4)乳痈成脓期或溃后期禁用。

2.患者取坐位,在患乳搽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

3.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后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

4.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

5.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二

乳痈(急性乳腺炎)是由于乳汁淤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约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绝大多数发生在哺乳期,尤其是初产妇为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是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1]。临床症状表现为:乳汁淤积结块、乳房疼痛、肿胀发红,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一旦发生乳痈将给产妇带来很大的身心困扰,影响母乳喂养,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近年来乳痈患者增加明显,通过中医辩证施护达到很好的康复效果,特此对于乳痈提出中医护理健康宣教,以增强乳痈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及依从性,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情志调理

患者多因起病较急,疼痛剧烈,且初为人母,知识缺乏等原因,易出现焦灼、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引起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病情加重,故情志调理为健康宣教的重中之重。

1.1 多与患者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劝导安慰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采用谈心、陪护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减轻病痛,更好的给予母乳喂养,增进母婴情感。

1.2 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1.3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营造和谐、互爱的家庭氛围,给予心理支持,减轻心理焦灼。

第二篇:了解急性乳腺炎的自我护理

了解急性乳腺炎的自我护理?

本病起病急,初起乳房肿胀、疼痛,皮肤不红或微红,继之局部硬结渐渐增大,疼痛加剧,伴发热。如不积极治疗,常转化或脓肿。做好自我护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下面,专家为你详细解答: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于初产妇,由于乳腺皲裂,乳腺导管开口阻塞,引起浮汁壅积而致。汉中远大妇产医院专家介绍,本病起病急,初起乳房肿胀、疼痛,皮肤不红或微红,继之局部硬结渐渐增大,疼痛加剧,伴发热。如不积极治疗,常转化或脓肿。做好自我护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1.早期按摩和吸乳是关健。患者可用手指顺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加压揉推,使乳汁流向开口,并用吸乳器吸乳,以畅通阻塞的乳腺管口。吸通后应尽量排空乳汁,勿使壅积。

2.中药外敷。取硝芒100克,研细,加入面粉调成糊剂。贴敷于息侧乳房局部,可减轻乳房疼痛。

3.哺乳期要保持乳头清洁,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定时哺乳,每次应尽可能将乳汁排空。如乳汁过多婴儿不能吸尽,应借助吸乳器将乳汁排空;发热,体温达39摄氏度时不宜吸乳。

4.不宜让婴儿含乳头睡觉,哺乳后用胸罩将乳房托起。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

6.情志不畅亦与本病有关,要劝导病人解除烦恼,消除不良情绪,注意精神调理。

第三篇:2009年乳痈分析、总结及优化

2009年乳痈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及实施分析总结改进措施

我院外科自2009年元月以来对外科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中医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方案做如下修订。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乳痈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症候诊断、治疗

1.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2.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3.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1. 气滞热壅证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推荐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全瓜蒌、牛蒡子、柴胡、赤芍、蒲公英、橘叶、青皮、丝瓜络、鹿角霜。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推荐方药:瓜萎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全瓜萎、炮山甲(先煎)、皂角刺、赤芍、当归、黄芪、牛蒡子、连翘、蒲公英、丝瓜络、柴胡、甘草。

3.正虚毒恋证: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炮由甲(先煎)、皂角刺、蒲公英、白芷、甘草。揉抓排乳手法

手法: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太冲,乳房。(四)针灸治疗

根据症状选用不同的穴位对症治疗。常取肩井、期门、足三里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l次;发热者加曲池。疗效评价:

(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乳痈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乳痈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3)、定期开展乳痈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科普乳痈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中药抗病毒、清热泻火药,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第四篇:中医护理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在巩固护理专业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办学规模,突出中医护理优势,不断优化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立足安阳,面向河南,质量优先,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最终实现培养具有现代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中医护理特色的高级护理人才。

(一)通过“建设、引进、培养”等手段,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两年内计划培养或引进省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30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5人担任专业课教学,使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2人以上,实现由医院、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鼓励“双师型”教师在现有基础上在技术等级上更上一个台阶。有计划地派出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鼓励教师在本科基础上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参观学习,选派教师到医院长期参与生产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成为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打造一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强化优势,彰显中医护理特色

我院前身是安阳市中医药学校,1958年建校,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蕴藏着丰富的中医护理精华和中医特色。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实践机会、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人性化护理优势,抓住中医在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在临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三)完善课程设置体系,突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科优势

从课程内容、课程类别、课时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注重中西医课程的连接和融汇。按照“强化人文、突出特色、着重能力、体现整体”的理念 ,开发专业综合课程,构建适应职业岗位(群)需求的模块化课程,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四)教材建设

积极构建和完善护理专业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大纲及质量控制点、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学习辅导材料等;支持教师主编、参编中医护理学专业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建设期间,将结合社会需求及教学实际,编写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制作电子课件,满足我院护理教育改革需要。

(五)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注重中西医护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仪器装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突出中医护理学专业特色,强调实践与临床相结合。计划在两年内大力加强中医护理实训中心的建设,丰富各实训室的设施,准备新增中护理技能操作实训中心,面积200平米,针灸拔罐实训室、推拿按摩实训室、放血疗法实训室、中药治疗实训室和示教室;护理实训室5个,面积达400平方米,在建设中注重突出中医护理学专业特色,强调实践与临床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我院深厚的中医底蕴,庞大的中医人才库。逐步建立与医院—学校结合相适应的校院双方共建、共享、共管的管理机制,依据“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安阳市中医院、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地区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签订了协议,作为我院医护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医院完成实习,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或参与指导学生实习。

(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护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倡导“学导式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导为主”,尝试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病例式、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进一步丰富、更新、改建立体化教材,使其适应学科进展的需要。

二、建设方案

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富于创新、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特色突出的护理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结合护理专业师资情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护、研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期内,努力打造一支临床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充分发挥本专业老教师的传承作用,实施“师徒结对,定向帮带”的青蓝工程,建立“传、帮、带”关系,促进新老教师共同发展。通过教学演示、共同备课、教案(课件)指导、实践课教学模型的准备与维护、集体备课讨论、预讲、预示、把关及教学总结、评价等途径,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2、充实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为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护理专业培养人才压力越来越大,师资相对不足,从“建设、引进、培养”方面着手,从医院聘请1—2名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从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中,选拔2名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科研基本功扎实并熟知护理发展前沿动态的教师,安排其到天津医专、郑州大学护理学院进行1~2个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回校后举办培训讲座,提升其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素质,并要求提交有关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到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安阳市妇幼保健院考察学习1个月,了解护理发展的最新动态,使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领先的理念,宽阔的视野,较高的科研水平及组织管理能力,使其成为在同类院校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双师素质”教师。

3、加强中医护理师资培养

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和进修等形式,对在职、在编教师进行系统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丰富知识面,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将现有师资培养成能适应中医护理教育和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师资队伍,同时引进中医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的师资。

4、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加强对外交流,进行科教结合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中,选派若干名教师,定期到三甲医院进行顶岗实践;择期选派培养对象到重点院校进行学习进修,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树立科研意识,使他们具有临床工作经历,职业岗位技能,能承担相应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具有中医护理课程开发的能力,成为中医护理专业教学、科研骨干。

5、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引进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推进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及科学化,保障培养人才的高质量和人才管理网络化。

(二)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

结合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情况,注重中西医护理专业课的相互衔接及相互渗透的合理性,使其更符合社会需要、引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建设院级重点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示范引路,普遍提高中医护理专业课程建设。

2、突出中医优势,优化护理课程体系

突出中医护理、人文并重为原则优化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补充完善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中医护理的需求,突出专业特色。重视中医护理实践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根据中医基本技能培训板块,强化学生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如:拔火罐、艾灸、穴位注射、刮痧、中药湿热敷等,提高学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动手能力。

3、培养模式

在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医院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年教学进程中,根据专业课程内容需要,安排学生分阶段到医院、社区完成教学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学生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教学内容

建立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框架的人性化护理新模式。在技能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用辨证施护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5、教学体系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中医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实行“双计划”与“双大纲”。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由模拟到仿真,到全真率达到40%以上。医院的临床实习由简单到复杂全部全真操作。院校“双实训基地”互为补充,专业课程实行理论考试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实行护理教学与执业护士资格相衔接的教学体系。

6、教学方式 以学科自身的完整体系为准则,重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对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自学式等具体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以精讲、答疑为主,倡导“学导式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导为主”,尝试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病例式、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

7、加快教材建设

积极构建和完善护理专业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大纲及质量控制点、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学习辅导材料等;支持教师主编、参编中医护理学专业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建设期间,将结合社会需求及教学实际,编写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制作电子课件,使教材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并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开发立体化教材。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

1、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多动手,多实践,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及能力训练的的递进性和渐进性。加强对阶段实习、课间见习及毕业实习的管理,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护理人才。

2、改革实验教学体现专业特色

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3、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增加社区实践内容,并进一步规范实习基地带教管理,不断完善实习带教工作,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加大质量监控力度,以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四)突出中医优势

1、加强教师的中医教学实践能力

青年教师要求学习《中医基础护理》、《中医临床护理》理论,并定期对中医护理常见技术操作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采取自学、参加中医类师资培训班以及护理教研室交流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中医护理知识水平。通过学术交流、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短期培训及各种继续教育,加强青年教师中医护理学习,提高中医教学实践能力。

2、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中医药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加大中医护理科研力度。同时通过对外交流,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经验的交流、互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3、教研并重丰富中医护理内涵

鼓励教师通过教学、临床、科研活动,进一步探索中医护理精华,丰富中医护理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中医饮食调护、养生保健、病后调养等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成为我院护理专业特色之一。

(五)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学生教师双评制度”,并指定专家对护理学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质量监控。实行领导、教师、教学督导组、教研室、学生等多层面全方位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评议,评议结果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篇:乳核中医教学查房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查房教案

查房题目;乳核中医护理查房 查房对象: 查房目标:

1.查护理分级落实情况

2.检查指导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落实情况

3.修订护理方案,解决专科护理难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4.了解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及意见,提高护理质量 重点分析内容:

1.护理评估内容、技能。

2.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术术前术后护理落实情况。

3.病人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健康指导内容。

拟题的问题:

1.乳核手术前后相关护理问题与措施。

2.乳核的有关知识

3.如何做好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和心理护理指导?

4.出院指导

小结:

通过此次护理查房,我们复习了乳核的临床表现,中医分型,完善了对乳核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分析了乳核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大家对这次查房做了很好的准备,特备是对该病人的心里问题分析的很详细,在指导病人进行自查及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等方面演示的很清楚,希望此次查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乳核术前术后发的护理要点,要重视类似病人的护理,从而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更好为病人分忧解愁,查房到此为止,谢谢老师的指导。

疾病查房

日期2012-10-30

查房形式

个案查房

主查人 邹敏娟

指导老师

罗娴

病人姓名 蔡雪玲

住院号1039820 参加人员

附:疾病查房

乳核中医护理查房

本次我们对44床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查房者:“蔡女士”您好,今天我们对您进行护理查房,以便更好地对您进行护理,希望得到您的配合,时间不会太长,大约20分钟左右,谢谢您的配合。查房期间,如果您有任何不适,请您及时告诉我们。

查房者:简绍病人病史情况 44床,蔡雪玲,女性,36岁,已婚,汉族。患者于2012年10月29日因“发现左乳肿块2周”入院,门诊拟乳核收住我科。患者于2周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肿块,不伴疼痛,无发热,无胸闷,乏促,无恶心呕吐,无头晕乏力,遂来我院门诊求治。予以双乳B超检查提示“双乳腺增生,左乳低回声块”,今来我院门诊求治,拟“左乳肿块”收住我科进一步治疗。首测:T36.5℃,P:70次/分,R:20次/分,BP:124/78mmHg,入院时神智清,精神可,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唇无紫绀,双乳对称,乳头内陷及溢液,左乳外上限触及1.1×0.8cm肿块,质韧,表面滑,边界欠清,可推动,压痛(-),LN(-),四肢肌力软,无压痛,舌暗红,舌苔白腻,脉滑数。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12年10月30日8:00在局麻+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术后安返病房,术后医嘱予二级护理,禁食6小时后改软食,去枕平卧6h,予NS250ml+美洛西林钠6.0静滴Bid抗感染,5%GS 250ml+vcitC2.0g+vcitB6 0.2g静滴qd补充能量,中药予逍遥散核桃四物汤加减,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等治疗

根据病人今日病情,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29/10 焦虑 与担心手术、环境陌生及疾病预后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情绪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规章制度,介绍责任护士、医生及病友。

2、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减少不良刺激,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3、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说明手术准备的重要性和目的,使其能够积极配合。

4、采用移情的情志护理原理讲明情绪会影响健康,让患者克服焦虑 5.经常巡视病房,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讲解病人提出的问题。

评价;患者入院后予适当心里安慰,29/10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

二29/10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对疾病、手术有所了解

1.根据病情向患者及家属适当讲解疾病病因,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2.讲解术前准备(禁食、禁饮、备皮、皮试等)及术后注意事项。3.向患者简单描述手术室环境,手术步骤,消除其恐惧心理。4.嘱其手术前要充足,要预防感冒。评价:10月29患者对环境有所了解。

患者于10月30号在局麻+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

三、30/10 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术后创口疼痛、麻醉、胸带包扎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平稳,生命体征平稳 1.术毕返回病房,予氧气吸入,去枕平卧6h/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节律。3.观察患者的神智意识,面色,口唇有无发绀。4.听诊双肺呼吸音的变化。

5.评估疼痛的程度,如疼痛难以忍受,需告知医生。评价:患者呼吸平稳,生命体征平稳

四、30/10舒适的改变 与手术创伤、麻醉副作用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疼痛减轻,无恶心、呕吐不适。

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去舒适体位

2.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嘱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吸,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呕吐药。

3.向患者说明疼痛出现的必要性,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指导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力。

评价:2010-10-30患者无恶心、呕吐、创口疼痛减轻。

五30/10 自我形象紊乱 与乳房外观改变、肢体功能受限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及家属能适应乳房手术后自身外观的改变。

1.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特别是其丈夫)的思想工作,让家属多关心患者。

2.鼓励患者,关心患者,告之可以通过锻炼来恢复肢体功能。评价:2012-10-30患者能够接受现状 查房者:患者还有什么护理诊断吗?

六、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手术影响手臂及关节活动术后患肢活动不当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能够进行功能锻炼,未出现废用综合征。

1.向患者讲解引起患肢功能障碍的原因,说明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能够积极配合。

2.帮组患者制定患肢功能锻炼计划

(1)术后当天,患肢制动,适当抬高患肢(2)术后1-2天,握拳,伸指,屈腕活动(3)术后3-4天,屈肘活动

(4)术后5-7天,患肢做抬上臂活动,避免外展。(5)术后8天,肩部活动,逐步增加肩部活动范围(6)术后第10天起,指导患者做上臂的全关节的活动

3.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告诉其功能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应循序渐进。

4.必要时按医嘱予药物治疗,配合理疗、按摩等、评价:2010-10-31患者已能上举至头顶

七 便秘

与手术、活动减少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大便正常

1.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代谢产物的排泄 2.指导患者床上运动,按摩腹部 3.多进食高纤维食物,水果 评价:患者大便正常。

八 睡眠形态紊乱

与手术切口疼痛有关

1、创建良好的物理环境,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光线及音响,减少少外界环境对病人视、嗅、听、触等感觉器官的不良刺激。室温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为50﹪~60﹪。

2、满足病人的睡眠习惯,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

3、合理安排护理措施,执行护理措施时应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

4、加强心理护理,要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了解其心理需要耐心倾听主诉,对其不安和苦恼给与充分理解,并设法努力解决。

5、合理使用药物,对于一些失眠的病人,可适当使用安眠药物。

查房者: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有关如何的中西医知识。

乳核的相关知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平素郁闷忧思,致肝气郁结,气痰滞结于乳络,演变为核,多见于冲任不调,久未生育,或者成年未婚的女性;或因肝肾俱虚,房劳过度,肝肾虚怯,精气不能濡养肝木,致使肝虚血燥,加之脾土运化失职,气郁 痰滞,结为乳中结核,多见于中、老年的男女患者;或因气滞痰凝,易动忿怒,气郁湿滞,日久不解,聚积不散,发为乳核,多见于情绪容易激动的患者。

【临床表现】

本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发病年龄在15-30岁,20-25岁最常见,很少发生于月经初潮前或绝经后。乳房内可扪及肿块,部位以乳房外上方最为多见,内上方次之,内下方较少。多数肿块是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呈卵圆形,小的如樱桃、大的如梅李、鸡卵,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皮核不相亲,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溃破,可能数年无变化;若患者在妊娠期间,肿块迅速增大,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或者是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为主要特点,发生部位以外上象限为最多见。早期阶段,病人大多数有月经不规则,经量少,经期缺乏规律性,月经来潮前出现疼痛,多以双侧发病,常以一侧为重。轻者有胀痛、刺痛,严重者如刀割样痛,等到月经来潮后,胀痛可减轻或消失。临床检查病人的乳房内无明显的肿块但似有局部组织肥厚,呈“疙瘩”样,或可有小结节等。如进一步发展到乳腺重度增生时,疼痛已不是主要的症状,这时小叶内末梢导管明显扩张成为小囊肿,囊内充满液体。临床检查能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及多个结节,也可出现乳头溢液,一般为草黄色或棕褐色。

【诊断要点】

(一)常见于青春期发育期女性,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局部有刺痛感,但与月经无关。

(二)肿块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多为单发,亦可同时或相继在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多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广质坚硬,可推动,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不粘连。生长较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三)X线钼靶摄片:肿块边缘清楚而光滑,肿块显示均匀。

(四)活检:纤维瘤外有包膜,质坚硬,切面呈灰白色,有光亮,肉眼可见许多排列不整齐的裂隙。

【分型】

(1)肝气郁结型

乳房胀痛,乳房内的肿块质硬,界限清楚,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之可移,其消长与喜怒、月经来潮等有关,舌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2)肝肾阴虚型

乳房内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养肝肾,消痰散结。(3)心脾两虚型

乳房内可扪及卵圆形肿块,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痛感,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脉细弱。

治宜健脾养心,益气散结。(4)肝肾不足型

乳房内可扪及肿块,时有隐痛或不痛,伴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宜调理冲任。

指导老师:根据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属于哪种类型? 护生: 属于肝气郁结型。

指导老师:乳核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护生: 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肝郁痰凝乳房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乳房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乳房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加减。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患部。

西医治疗方法

乳核有恶变可能,应尽早手术切除。手术应将肿瘤连同包膜整块切除,肿块必须常规作病理检查。

指导老师:手术前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护生: 术前

术前常规检查 做好X射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糖,血传五项,以评价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情况以及做好术中、术后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皮肤准备 手术前1 d备皮,备皮范围为上起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1/3和腋窝部,剔去腋毛。饮食 手术前应以软食为主,术前12小时起禁食,4小时。心理护理

对于女性来讲,乳房外观的改变会带来自卑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多关心病人,解除病人和家属对手术后的忧虑,使病人相信术后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使其树立术后积极的生活态度。术后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护士应与麻醉医生认真交接,测量生命体征,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固定是否良好,如果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体位 病人采取的是局麻+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需要去枕平卧6 h,麻醉清醒后予半坐位,以便于呼吸引流通畅。2.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防止休克的发生。观察术侧上肢远端血液循环,若皮肤出现青紫,皮温降低,脉搏不能触及,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饮食 饮食宜疏肝清胃,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忌辛辣、炙糐甘肥厚味,鱼腥发物。

疼痛 术后嘱患者适当卧床休息,手术当日卧床休息,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一般手术当日及夜间疼痛较甚,2-3天可缓解

5抗生素应用 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指导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患侧上肢活动? 护生:患侧上肢运动要注意:

1.术后禁止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抽血、静脉或皮下注射等、2.术后患侧上肢保持功能位,避免外展,平卧时予枕头抬高。

3.术后10天内患侧肩关节制动,2-3天内活动患侧上肢的指、腕关节。4.术后3-5天内活动肘关节,10天后逐渐活动肩关节。

指导老师:好,我问一下,为什么不能在患侧上肢进行注射,测压等操作?为什么患侧上肢避免外展?患侧肩关节要制动?

护生:因为手术可能会对用侧腋窝、胸部的血管、淋巴等造成损伤,术后患侧又加压包扎,患侧上肢血运循环相对较差,故不宜进行注射及测压、抽血等。术后早期避免患侧上肢外展的活动主要是防止皮瓣拉伤。

指导老师:对于此种病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心理护理?

护生:心理护理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素质、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所担心的问题等方面。该患者比较年轻,既往身体健康,入院前已经知道病理报告结果,入院时患者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有抵触情绪,易怒、所以在接待病人我们要尽可能的简单的询问病史,暗示患者最后确诊要到手术后的病理报告为准,并主动向病人交代手术配合事项,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同种病例的预后情况,现在患者为术后第2天,鼓励病人积极面对,尽量解决术后疼痛等不适,并帮助病人满足生活所需。现在病人情绪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查房者:现在乳房疾病发病率在上升,并且年轻化了,我们请罗娴老师讲讲乳房自查技能和健康指导吧。

老师:由于大多数的乳核是由于病人首先发现乳房肿块,所以要大力宣传、指导、普及妇女乳房自查技能。每个月定期施行乳房自我检查。停经前的妇女在月经结束后4-7天进行检查为宜,洗澡时站立位对着镜子观察更易于发现肿块。平时检查时去直立或仰卧两种姿势,将四指合并,从乳房外周开始,以圆圈状触诊方式,向内移动,直至触到乳头处。或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以合并的四指移动触诊。也可采用先触诊内周一半,在触诊外周的方式。

术后病人应定期进行另一侧乳房及手术区域的自我查体,或请医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病灶,及早治疗,定期复诊。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乳核易复发,应定期规范复查,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可重复做上述的各项练习,但近期内要避免用患上肢搬动,提取重物。

2、告知每月做一次乳房检查,未切除的乳房亦要注意检查。

3、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极以致内伤。

4、保持局部伤口皮肤清洁,患侧上肢避免负重,不要穿戴过紧衣袖,手表或首饰。

5、合理调理饮食,可给予滋阴清补富含营养食物为宜。忌辛辣,荤腥食物。

6、坚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特别是上肢运动,如伸臂、扩胸运动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