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村简介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区西南12公里,是**省精准扶贫重点村之一,也是远近闻名的水岸桃乡。全村共271户1200口人,耕地1952亩,全村党员共32名,村“两委”干部6人。
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贫困村脱贫致富
党建引领,提升支部战斗力与凝聚力。**村注重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学技术、带头勤劳致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该村创新开展“党支部+爱心公益组织”的爱心服务社,引导村风、民风持续向善,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村特色产业是桃树种植,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村深挖本村历史文化和桃文化,结合郊野公园建设桃花岛,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使村民获得旅游收入。今年桃花节期间,5天时间吸引周边20万游客前来赏花观景,带动经济收入800多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通过精准扶贫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村内垃圾坑塘全部治理,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所有街道全部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天然气、污水管网、垃圾收集、改厕全覆盖,村容村貌大幅度改观。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村将进一步提升村庄环境,扩大林果种植面积,做好“林下经济”文章,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周末游,实现脱贫高质量。
**游客接待中心
**镇以打造3A景区的理念,来规划和建设了**村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分为四个展厅:乡村振兴展厅、鎏金岁月展厅、桃文化展厅和品鉴厅。
乡村振兴,展翅飞翔。**区率先研究制订了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展馆集中体现了**区乡村振兴的规划图、现代新型农业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区以一轴三带四板块为统领,构建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全面打造生态环境,着力培育特色小镇,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鎏金岁月。照片是由当时的一位知青在**工作24年间所拍摄的,展示了**区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体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桃文印象。展厅从桃的起源、流传、品种、功效、产品等做了展示。展厅内部陈设的这些桃木工艺品是由**喜泰家具厂生产的。
品鉴厅。提升休闲农业体验度,游客可以在品鉴厅品尝本地桃,同时可以体验鲜榨桃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第二篇:2011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位于柏峪寺街以东8公里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22户,1145人,耕地面积2755亩。关帝庙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8名。近年来,关帝庙村紧紧抓住烤烟、核桃两大支柱产业,同时兼顾畜牧、劳务两个农民增收项目,实现了“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群众富裕,社会和谐。
2010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9元,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升级晋档”一类村。2011年,关帝庙村发展烤烟1008亩,产值280万元;960亩挂果核桃,农民收入200万元;养殖母猪400头,年出栏育肥猪500头,畜牧收入240万元,加上劳务,今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了“升级晋档”一类村巩固提高的目标。同时关帝庙村完成村级活动广场硬化、绿化、美化工程,为党员活动、群众休闲和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村上扶持“山合水易”农家乐开业,河口洛河漂流开通开创了柏峪寺文化旅游业的新篇章。在鑫源养殖场建立了洛南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凝聚力企业员工,提升了企业效益,鑫源养殖场的发展壮大也会带动关帝庙村养猪业的发展,助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今后,关帝庙村将以更加有为的状态,更加真抓实干的作风,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崔塬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柏峪寺镇崔塬村,位于镇政府以西5公里的洛河北岸。该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24户,824人。耕地面积1764亩。村支部有党员3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女党员2人。崔塬村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目标和思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1年,崔塬村新建了面积225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室、为民服务代理室、阅览室,开通了“村村通”,各种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新活动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全年开展烤烟、蚕桑、核桃各种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受到党员群众的好评。
为促进农民增收,崔塬村党支部将烤烟、核桃、劳务、畜牧作为主要产业来抓。2011年共种植烤烟1024亩,外出务工180人,养殖母猪80头,挂果核桃400亩,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拟晋升为“升级晋档”一类村。
在新农村建设上,崔塬村完成移民搬迁后期道路硬化,建设20户集厕所、猪圈、沼气为一体的畜牧养殖小区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布置80米文化墙进一步提升了崔塬村群众的生活品味,也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篇:党建示范点简介
党建示范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郝营村现有人口1620人,户数380户,耕地1515亩,以养殖、板皮加工为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了恒拓机械和玩具厂两家企业。全村现有党员48人,党组织发挥作用较好。目前,郝营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绿化,达到了“五化”标准。去年郝营村在分类定级中被定为后进村,经过一年的整改,郝营村一跃进入先进村的行列。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搞好班子自身建设,做到班子成员团结有力,领导核心作用强。被确定为后进村后,镇党委王书记亲自找支部书记孙传印谈了话,孙书记感触非常深。孙书记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看到和兄弟村的差距,又被领导叫去谈了话,他回来后反思自己、反思村班子,没干好工作的原因在哪里。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村干部的劲往一处使、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郝营村的整体工作就能有起色。首先,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孙传印首先作了自我批评,从思想、生活到工作,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并要求在坐的每个人都必须对他展开批评,不要存在顾忌,只有真正把自己当作“村支部”这个家庭的一分子,才能真正地干好工作。说到动情处,孙书记还流下了眼泪,看到孙书记动了真格的,其他干部也受到了感动,纷纷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这次批评与自我批评,郝营村村干部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其次,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支部和村委共同协商制定村整体工作规划和目标,村两委成员每个人作出各自的工作计划,并把工作计划全部上墙,接受群众监督。
(二)进一步强化整顿帮扶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制度,并把转化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部门挂钩帮扶责任制,高度重视发挥机关部门的优势进行帮扶,镇领导指定村建办和农业办两大办公室对郝营村进行对口帮扶。充分利用县畜牧局驻村帮扶工作组提供的平台,帮助本村养殖户解决各类问题。协调先进村与后进村结对帮扶,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帮带作用。
(三)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利用社区红色e站开展各种理论学习。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从致富带头人、年轻人中为党组织注入新的血液,使党员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党员理论教育和培训,使党员每月学习不少于1次,观看远程教育不少于1次,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
(四)提高党员待遇,重视党员感受。只要求党员一味地付出,久而久之,部分党员就会疲惫、厌烦,对村里的工作就不大上心了,学习、工作均没有积极性。发现这一苗头后,孙书记立刻调整思维,召开村干部会议。村组干部自觉承担起了村内路灯照明费用,在党员去世时,村内所有路灯长明三夜,以示哀悼。并把这一决定贴到公告栏里。
(五)健全党内各项制度及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各类有效载体,推行为民办事公开承诺制,组织举行村干部公开承诺和村两委成员集体承诺。通过承诺表态给干部“施压”,让群众监督。
(六)开展“党员帮富带富”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发挥党员的特长,推进“民事代办”服务,引进恒拓机械、欣欣玩具厂两家企业,解决了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扩大 养殖规模,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加强阵地建设,优化办公环境。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郝营村支部书记通过积极争取、协调资金进行了村内道路建设。现在正在修建办公场所,准备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搞好党的阵地建设。
目前,该村环境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兄弟乡镇和上级部门多次来郝营村参观。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使得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组织实施作用、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推进了郝营村各项工作。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经济收入正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四篇:崖底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崖底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江口乡崖底村位于红崖河以北,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95户、440人,有劳动力275人,耕地面积520亩,人均耕地1.18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人均占有粮220公斤。全村有党员23 名,有女党员1人,流出党员1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崖底村列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村,在县委组织部和包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崖底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整体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建强阵地,创新载体,壮大队伍,创先争优,村级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加强党员学习教育,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环境卫生整治与文明长廊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坚持从抓思想教育入手,组织党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发放学习资料、笔记本各 套,撰写心得体会12篇,每人记录学习笔记在3000字以上;书写宣传标语8幅,办专栏4期,悬挂横幅2幅;召开座谈会3次,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20 份,党员走访入户卡2份。同时,充分利用远程电教设备,组织党员开展电化学习教育,今年以来,已组织党员学习11次,收看党建课件4次,参学党员 76人次。召开民主生活会2次,党员民主评议1次。通过对农村实用技术、种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的学习,不断提高 1
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为民办事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全面加强阵地建设,解决党员无室议事的问题。支部为了更好展示自身建设,解决党员无室议事的问题,投资4万元修建了党员活动室1处,建筑面积80平方米;购置了档案柜1个、会议桌6张、办公桌椅14张,制度牌5副,安装了远程电教设备1套、投影仪1台;对室内外墙壁进行了粉刷,并修建了院墙和大门,目前室内卫生整洁,设施齐备,布置规范,各类表册、会议记录等资料齐全,为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环境舒适的议事场所。
三、加强班子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针对崖底村“两委”班子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活力不强的实际,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人选,以“两推一选”方式为该村选配了5名素质高、党性强、观念新、发展思路好、群众威性高的支部成员和5名村委会成员,现任3名村干部中,1人为高中学历,并且是全村致富带头人。目前,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班子成员团结、干群关系融洽,有效地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四、抓载体,成效显著。崖底村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双培双带”和“五联一抓” 活动,由3 名机关党员与3名困难党员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学会蔬菜大棚和旱作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农民技术员、致富能手10人,其中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新发展党员1人。
在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引导带动下,全村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2010年全村人均花椒达到0.5亩,年销售收入20万元;新植优质核桃100多亩,发展拱棚蔬菜10座,推广实施旱作农业800亩;维修灌渠200米,增加有效灌溉200多亩; 开展技能培训80人次,输出劳务工180人,创收70多万元;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通过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全村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五、狠抓创先争优,解决“四不问题”。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同时,村党支部又开展了“创佳评差”活动,对后进党员、落后群众进行了开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学先进,比先进,敢于先进,而对思想好、觉悟高,模范作用强的党员则给予表彰奖励,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勇创佳绩。同时,村党支部把解决“四不问题”作为开展“创先争优”的着力点,找准问题,狠抓落实。着重解决了重大事项不公开的问题。在惠农资金、救灾物资发放和林权制度改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作中通过推行“四议两公开”,加大村务、政务公开力度,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赞同。
第五篇:党建观摩示范点简介定稿
创建“六型”示范党组织
构筑和谐家园
——民主街社区党总支党建工作情况简介
民主街社区党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开展“五个年”活动和打造“五个肃州”为主题,以“六个一”(即“一支一特色、一办一亮点、一巷一精品”)为载体,精心打造“六型”(即“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平安型、宜居型、文化型”)示范党组织,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生活便利、诉求畅通、身心愉悦、康乐和谐”的多元化社区。
注重实践,夯实基础,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打造学习型示范党组织。通过建立“五个民情”(即民情信箱、民情接待日、民情热线、民情日记、民情联系卡)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居民反应社情民意的渠道;坚持“一出两进”、周三“下访日”工作机制,开展“五百”民心实践走访活动;召开民情恳谈会集中纳民声,每季度召开一次由社区干部、辖区单位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代表参加的民情恳谈会,汇报社区工作情况,倾听和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并及时受理反馈。
落实自管自治,加强楼院管理,打造宜居型示范党组织。逐步将“两新”组织、散居楼院纳入党小组管理,党员中心户设立“家庭党校”,确保党员管理无遗漏、全覆盖,发挥社区党组织在自管自治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对党员分层管理,实施“五管”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四联”、“三主动二争创一发挥”、“四带两争当”等党性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楼院“设岗定责”;建立健全楼院居民自治组织,将群众拥护、热心社区建设的人员充实到业委会队伍中,定期开展居民议事会、党员会客厅等特色活动,逐步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目标。
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关注民生,服务居民,打造服务型示范党组织建设。社区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做到为民服务阳光、透明,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统筹开展区域内党建和便民利民服务工作;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党员中心户三级服务网络。在每个站点设立“党员热线”、“服务热线”,及时为群众提供相关服务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创新便民服务机制。进一步细化社区党小组设置,结合“1+1”帮扶工作机制,实行“三联系”制度,逐级负责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节、民情恳谈等活动。
开展帮扶关爱机制,打造和谐型示范党组织。建立爱心超市,采取社区补贴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为辖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领取限定数额的物品和低价购物服务;开展帮扶关爱机制,关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动员辖区单位和社区干部与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失学儿童、“问题”少年等结成了帮扶对子,定期走访慰问,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贴心的服务;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服务,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就业。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打造平安型示范党组织。按楼院居住人口和区域状况划分为四个网格,以网格点为单位,开展民情民意收集、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管理;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三精品”、“三延伸”、“五星级楼道”创建工作为重点,建立社区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义务保洁、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等活动;营造和谐平安的生活环境。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举,建立“天眼工程”示范街,落实楼院治安“六包”责任制和“五知五清五掌握”工作机制,推行辖区人口“红、绿、黄”三卡管理,实行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以社区文化工作站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型示范党组织。对党员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妇女之家、流动儿童之家进行了资源整合,配备了各类文体器材,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培训、活动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露天电影放映、举办居民趣味运动会、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开展“和谐单位”、“和谐楼院”、“和谐家庭”等创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