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学党史有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党史有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一篇:学党史有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党史有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19年5月4日,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就像黑夜中的一束光,照进了中国人民被封建思想尘封的心灵,照亮了新的未知世界。

回望历史,从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到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到全国各地学生联合会纷纷崛起,到文界响应、上海工人大规模罢工……,一幕幕掺杂着血与火洗礼的历史事件,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觉醒后的民族凝聚力,冲击着我的眼球,更震撼着我的心灵,也让我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历史史册,“五四”的精神却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当今的我们无需承受战火硝烟,无需面临社会动荡不安、国土丧失的恐惧,但是,面对当下的扶贫工作,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的责任依旧重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脱贫攻坚要实打实干,北国这个大家庭或许没有华丽动人的话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许许多多致力于脱贫攻坚的人们中也并不起眼。但为破解沿黄带红枣发展困境,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步伐。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面对当前项目上时间紧张、当地天气、供电设施等客观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重重阻碍,此刻,我们需要的便是 “五四”精神的引导。

曾经,我们的前辈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有着飞机大炮的美帝主义;现在,我们依旧能齐心协力、充分发挥“五四”精神,敢打敢拼、团结协作向着总书记发起的“三大攻坚战”冲击,打破阻碍,助力当地政府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尽快让当地枣农受益,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添砖添瓦。

第二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想很多。从中明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感慨毛泽东主席深远的目光、科学深入的分析以及他正确的形势判断,更看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奋斗,虽然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于当年,但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信心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感受到中国不仅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更能在今后的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这个作品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了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我们从看这个题目的字面意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禁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么?大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图告诉我们只要发动了农民阶级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实现革命割据,革命力量就一定会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毛泽东告诉我们,星星之火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发展起来是无可估量的。

一九三零年一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毛主席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毛主席采用回信并引发全员学习的方式,来批评并借此教育所有持悲观情绪的同志,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毛主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发展的必然性。”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式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党的工作重心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中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锻炼、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直到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取得革命胜利。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他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这篇文章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指导实践,如果我们在认识上或囿于条条框框,或先入为主,不对周围的情况作深入,全面的了解,具体分析,必将导致行动上的失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表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

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并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通过认识这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向前的发展就知道了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而奠定了群众基础就等同于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当时国情的科学总结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日渐成熟的突出表现。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很多人很远他引领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毛主席永远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并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分辨是非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三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97页-108页

点滴之水,持之以恒,也可穿石,星星之火,抓住时机,更可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这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目的文章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大发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心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撒向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30年1月,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党内的一些同志对时局的估量和行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赞成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首先对这些错误消极的理论做出了批评指正。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半殖民地国家这一本质,说明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工农民主政权的口号的正确性,以及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出通过波浪式发展政权。否定了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的看小犯革命力量的错误认识。其次又通过对中国政治形势的认识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主观力量虽弱但是反革命力量也相对较弱,所以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中国革命力量虽弱但是在“布满干柴的”中国,“很快会燃成烈火”。最后毛泽东在行动策略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革命战术应采取“分兵一发动群众,集中一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信心,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毛泽东作为一名领导人以发展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领者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向着胜利的曙光前进。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一再强调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抓住实质”这一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仅在时局估量和革命方针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现象是事物外在方面,它是表面的、多变的,而且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现象可能是真相,还可能是假象,甚至有时候只是我们的错觉,世间万物变化万象,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如在生活中通过别人的一言一行判断他的性格爱好,在学习中通过对错题的研究找出不会的知识点等,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还教育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畏强权,用于拼搏。

纵观全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不畏强弱的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更多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用血书写的 经验和教训的感动,遗留下来的永生不灭的民族精神,燎原之火正在中华的土地上呼啸着,燃烧着新一代人的激情,奔向民族复兴的新的征途!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正如同广阔平原上的星星之火,只要坚信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思想,为之不懈的努力,就能够看到社 会主义事业的燎原之势。

第四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张凯歌20110803054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林彪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主张,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封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书信)着重论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民主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小块红色政权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以前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仅局限于教科书,近日通过仔细认真地拜读,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和对革命道路的正确把握。时隔83载,这篇文章依旧充满着睿智与震撼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陷入低潮,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的估量开始悲观起来。在信中毛泽东指出林彪同志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同时在区域中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林彪赞成的是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希望通过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显然,他对革命前途的估计过于简单。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时局,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革命力量虽如星星之火,但却呈现出燎原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即是

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后的大革命运动已得了充分的证明。毛泽东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的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一迫切,便会激发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的矛盾和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随之而来,中国内部军阀混战,广大劳动人民与统治者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不得不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各种矛盾聚集在一起,如同干柴,中国革命的熊熊之火必燃无疑。毛泽东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洞若观火,他指出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微弱,“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份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的消灭。在将来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六次大会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十分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党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武装暴动。但革命的发展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精神。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精神之下才有可能。我们感觉党在从前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现在却在一些地方颇有取消主义的倾向了。”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存在的问题,并理性分析

了革命前途,号召大家要对革命充满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的分析中深刻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不得不让我佩服。关于是选择中心城市暴动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问题,毛泽东又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之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最大任务。但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苏维埃的建立,红军之创造与扩大,亦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沈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最大的错误,但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厽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高潮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而且一定会到来!

回首历史,思考当代,我们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理论的正确性。在今年的两会上,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户籍改革制度等问题引人注目,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是

曲折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相信美好的未来不会遥远,幸福中国,和谐中国的烈焰一定会温暖人间。

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邓小平同志也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同志则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党和人民总是把自己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青年一代的身上。“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青年出彩,国家才能出彩。习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我愿做星星之火,融入到十三亿人民群众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点燃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

第五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模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记“优秀班干部”事迹

她,一个文静瘦小的女孩,也许,你会觉得她有点弱不禁风。不!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她是坚强能干的优秀班干部。

在她的初中生活中,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挫折有收获,特别是有那种积极向上,拼搏不止,热心为集体的执着精神。为了实现理想,她认真学习,从不懈怠;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她不怕辛劳,热心工作;为了生活中多一份美好,她献出了一片爱心。芝麻开花节节高

初中学习是忙碌的,已不像小学时那样轻松。她已默默为自己定下了目标:重点高中。她深知,生长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没法比。她没有太多的学习资料,没有现代化的学习用具,比如电脑、学习机。但她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每天清晨,你会看到她勤奋晨读的身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该记的她都用笔打上了记号,一页一页,你会听到她清脆的读书声和“沙沙”的翻书声,这种声音,对她就是天籁之音。因为那里有她的梦想。课堂上,她的眼睛很明亮,渴求知识的目光,使人总会看到希望。她会认真做笔记,积极回答问题,偶尔还会同老师辩论,总会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惜时如金是她的习惯,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报栏前,她在认真阅读文章,不懂的或重要的还用笔做记录,“处处留心皆学问”是她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她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她的梦想——不让自己倦怠。特别是实验课上,她积极的态度,探索的神情,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会让教师赞不绝口。

她的学习成绩很优异,连续三年,都是班里是第一名,但她从不骄傲,依旧勤奋刻苦,每当拿到“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的奖状时,她淡淡的微笑,充满自信,为更高的目标又下定了决心。

愿领群芳共争春

她是班长,能为同学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小帮手”。她看班里的学生学习劲头不大,就和各个科代表商量,同各老师联系,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班里的学习风气一下浓了。随后,她还主张班干部带头办墙报,手抄报,丰富了班里的学习生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班里的纪律也好了,很少有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耽误学习了。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她更是优秀的“小组织者”。体操比赛中,她联系体育老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抽时间排练队形,训练动作,配放音乐,安排服装。几天辛苦下来,她的嗓子都喊哑了,同学们劝她休息,她只说:为了班级荣誉,我不累。书画比赛前,她和书画兴趣小组的同学商量,怎样才会在书画展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午饭时间,她顾不得吃饭,忙着出谋划策,和同学们设计内容,讨论激烈。田径运动会上,她们班的接力赛获得年级冠军,篮球赛场上,她们班精彩的动作,时时浮现在师生的眼帘,班主任夸她是“小助星”。有她在的地方,困难也是很有乐趣的。

为了班级荣誉的同时,她从不忘掉自己是班长,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她不仅组织的好,而且自己也身先士卒,积极参加。区级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竞赛,她的文章《大海的微笑》获得了区级二等奖。英语口语比赛中她获得了“最佳表演奖”,书画赛中,她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面对这些荣誉,她不忘老师的教诲,父母的嘱托,还有同学的帮助。她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的班级好了,我们的同学们都进步了,那我才是最快乐的。

雪中送炭不间断

她热爱生活,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别看她娇小,但她总是在困难面前最勇往直前的一个。生活中,她很俭朴,可是同学一有困难,她都会慷慨解囊。班里如果有同学生病,她肯定会第一个去探望,还会主动为她补习功课,不让一个同学掉队。有的同学家庭条件差,她会组织班里同学去帮助他,比如,共同使用学习用具,一起勤工俭学。她会组织同学们做“环保小卫士”,捡拾学校里的垃圾,并把垃圾分类,将可利用的卖掉,将零钱攒起来,为自己和需要帮助的同学买学习用品。在那次抗震救灾捐款中,她捐出了自己辛苦积攒的50元,这对于一个偏远的山区孩子来说,确实不易。

初中生活,对她而言是一个起点,她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她用善良的品质感染了她的同伴;用她勤奋的行动打动了她的师生;用她优异的成绩为自己打开了理想之门。她记着政治课里的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她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相信,她会追求梦想,也定会在这个过程中,用行动暖人心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