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征稿征文: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本站推荐]

征稿征文: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本站推荐]



第一篇:征稿征文: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本站推荐]

征稿征文: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冯正霖局长在民航局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提出了“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重要思想,并深刻阐述了“三个敬畏”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讲话内容后,深有感触,冯局长讲话重要精神涵盖了民航业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人员,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这三者的组成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一样,构成了当代民航精神的内核,缺一不可。

首先说“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民航从业人员内在要求的高度统一。飞机每天承载成百上千的旅客,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初心,把敬畏生命作为我们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敬畏生命”是金字塔的最顶端,为我们维修人员指引工作方向,照亮职业道路,树立核心思想。生命高于一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把旅客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浓厚意识,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当以3U8633航班英雄机组、抗疫在新冠肺炎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为榜样,全力以赴保障飞机安全飞行。

作为***工程师,肩负着飞行安全、发动机防空停的重要职责,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发动机安全运行是飞行安全和公司发展最基本的前提。自进入民航维修行业以来,在师傅和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下,“安全”二字便牢牢印刻在心中。“不要乱动,不要乱碰”是我经常听到的话。因为我们的工作关系着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工作一旦失误带来的后果将无法估量。通过公司和部门组织学习3U8633航班机组英雄事迹报道、观看习总书记接见英雄机组的讲话、观看《中国机长》电影、学习冯局长对“三个敬畏”的深刻论述,我对“敬畏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每发表一个技术意见、发布一个技术报告、制定一个工程措施都要以案例、数据、厂家指导文件来进行论证;严格履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方针,实事求是,将工作落到实处,持续跟踪、验证,闭环管理;同时,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通读手册,研究线路,一线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细节,认真听取一线维修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科学认真地解决实际维修工作中潜在风险源。这是增加保障旅客生命安全的砝码,也为旅客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我谨小慎微,哪怕是发动机上的一颗螺钉、一根导线的问题,都是我们保障旅客生命安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都认真对待和评估,用科学专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疏漏。因为珍爱生命,因为知道后果,因为肩负保驾护航的巨大责任,所以我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时刻铭记于心。

其次说“敬畏规章”。规章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它包含了民航局颁发的航空业各种规章、咨询通告及行业标准,同时也包含了公司的手册程序、产品设计制造厂家发布的各种持续适航文件和技术规范。对规章敬畏,归根结底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敬畏规章”构成金字塔的中坚。作为维修人员,我们必须严守诚信红线、坚守规章底线,全面落实作风建设的要求,做一名“手册员工”。

学习习近平年来民航业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事件,绝大多数都是违规操作造成的,从这些事件背后调查原因来看,在规章程序的“文文相符”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满足要求的,但是问题往往就出在“文实相符”的环节,总有一部分员工持经验主义工作,忽视规章、手册程序的最低要求,毫无半点敬畏之心,某些维修人员长期处于“理论弱、技能差、胆子大”的状态。要做到树立诚信红线、规章底线的安全意识和氛围,就必须对这类员工严防死守、有效排查,对于资质技能不满足岗位要求的,一律取消授权或调岗处理。近年来,维修工程部为了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意识形态,开展了“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的安全整顿活动:典型维修差错及不安全事件学习;作风建设思想全动员;开展“严谨工作作风、培育工匠精神”研讨、明确作风建设分管责任人;将员工作风纳入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作为绩效考核、职级评定、授权申请、技能能力评价、履职能力评估的重要考量部分;发布红线项目和员工岗位负面行为清单;引导员工形成举手报告的行为习惯;全面开展岗位资质排查。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引导,将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明确奖惩标准、落实问责机制,努力将规章程序转化为维修人员内在的自我约束,通过公司安全监察部检查、部门值班干部检查、质量监察员日常检查的三级监察制度,让全体维修人员做到知法、畏法、守法,将规章意识、手册意识、程序意识植入人心,坚决做到按章操作、按手册运行。

最后说“敬畏职责”。3U8633航班英雄机组在生死关头,第一反应是肩负着一个飞行员的职责,忠于职守,用专业的飞行技能成功将飞机备降,挽救了上百条生命。奇迹时刻,是职责和专业在闪光,对职责的敬畏是每一个民航人须有的职业操守,我们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工作态度,敬畏我们的岗位职责,热爱我们的职业,培养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和优越感,只有对职责怀有敬畏之心,才会有小心翼翼的戒惧意识,才会有如负泰山的神圣责任。守岗有责守岗尽责,将本职工作做好做细就是对敬畏职责的最好诠释,“敬畏职责”组成了金字塔的基石。

作为一名***工程师,敬畏职责不能简单地害怕职责。要做到敬畏职责,首先就是要做到能完全胜任岗位职责,胜任岗位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掌握飞机和发动机的产品知识,要以树立责任意识为牵引,对照工作作风要求和岗位职责,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并主动改进。学习先进、对照先进,增强对岗位职责的认知,按照“当代民航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冯局长的“三个敬畏”内涵丰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知敬畏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是***工程师岗位最低的工作态度要求和价值追求。我们要以“三个敬畏”为思想基础,以案为例,科学地统计世界机队和国内机队同型号发动机的设计制造缺陷案例、人为因素差错案例,对案例做到根本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制定、措施实施效果验证;持续以“优化维修管理,强化工作作风,严防人为差错”为抓手,肩负起保护旅客生命的重大职责,强化发动机工程师的使命与担当,胜任安全飞行“守护神”的角色。

第二篇:演讲: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初中国旗下演讲

心有敬畏 行有所止

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敬畏之心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敬畏什么呢?

敬畏身份。身份,是社会赋予某群人集体归属感的依据所在。身为中学生,我们是到学校学习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不是乡野村夫,市井泼妇。所以就应该说话文明,行为礼貌。因为你所有的行为举止,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也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份,要有一种生怕因某一次疏忽而亵渎了自己穿着的校服、佩戴的校徽的内心敬畏。

敬畏纪律。纪律是对人行为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也是落实各项学习任务的保障,是规范,是秩序,是行为规则。有些人不遵守纪律,时间长了,个人就变成了老油子,班级也被这些人拖得松松垮垮。班级没有良好班风,就会败坏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风气。所以,身为中学生,要对纪律心存敬畏。有句古话:“畏法度者最快活”,讲的是怕法、怕纪律就不会逾越法律纪律的红线,才能坦荡快乐地生活。只要我们把纪律作为言行指南,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一定会开心愉快。

敬畏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都是公平的,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一样的每分每秒。但是,有同学不懂得珍惜时间、敬畏时间,一天的事情,非要三天四天才完成。学习时间没有真正用在学习上,上课不专心、天马行空,课后又把功课抛在一边,我行我素,时间就这样在他手里一分一秒的过去,学业也在他的手里耽搁,一事无成。然而,“昨日骑竹马,今日白头翁”。等我们感觉到时不我待的时候,蓦然回首,就已经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敬畏同学。古人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而所谓同学,更是指在一起学习并为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目标奋斗的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人。实际上,敬畏同学就是尊重同学,就是互相学习。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间大有卧虎藏龙的英才,或在功课学习上高人一等,或在电脑操作上高人一筹,或在学习生活中创意不断;他们或性情豁达,或行事谨慎,或感恩孝顺,总之,身边的同学总有一样或多样的品质优秀于自己、超越于自己。与之相处就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所以说,不管我们身边的同学如何,只要找准了自己和他交往的相同志趣,与人为善地包容别人的不足,放大别人的长处,我们就能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不管人情如何淡薄,相亲相爱的家长老师不会把你往火坑里推。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明白更多道理,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会滋生见贤思齐的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当然,对青少年而言,我们正处于成长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敬畏的也还有很多,比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真实,敬畏规律,敬畏知识等等。不论对象是什么,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诚恳做人,踏实做事。常言道,人无羞耻无恶不作。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他墓碑上刻上“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来表达自己的敬畏;孟子则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警句来表明自己的敬畏。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的我们,特别是中学生,常怀敬畏之心,才不会狂妄、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股正气、庄严与崇高。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心怀敬畏,做个快乐无忧的人!谢谢大家!

第三篇: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敬畏,让人慎独,拥有同理心。这篇关于曾国藩处世哲学的分析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来。然而,只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笑,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后离去。

曾国藩送走客人,回到书房,看到所题的文字,叹了一声气,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便找来李鸿裔说:“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揭穿,使他们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深深地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第四篇:《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李小菲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李小菲

一转眼,投身教育事业已是三载有余,接触愈久,愈感任重道远。终日陪伴在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边,如何使他们顺其天性的自然成长和发挥潜力成了我日常备课工作以外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好在岁月总是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时间流逝,在此中收获了一些感悟,借由本次活动难得的契机,和各位同仁们互相交流一下,希望我们都能丰富授课经验,矢志奉献于教学事业,真正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启明星。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能量。”近来拜读了先生大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大梦初醒般感受到字里行间拨云见日的奥义。恍惚间思量起了自己从事教育行业的初心,思量甚久,大抵是因为“敬畏”二字得来的机缘吧。

孩提时代对“老师”这个美丽又庄严的称呼总有着朦朦胧胧的向往,幻想着自己长大后站上三尺讲台、拈着一支粉笔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讲经论道、挥洒自如的模样。那时的梦想多多少少带有不可言说的神圣光芒。毕业后,当我真正以老师的身份克谨克严的去备第一堂课时,儿时梦想达成的志骄意满全无一分,取而代之的是朝乾夕惕、谨终如始的压力,这种压力在自此以后的每一堂授课时都伴随着我日慎一日,使我日臻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言行。追根求源,压力来自于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敬畏感。所谓敬畏,孔子有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及角色定位后,我时常提醒初入教育行业的自己不要自满于那微不足道的教学经验,更不要好自矜夸使自己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因着敬畏,每一次备课我都竭尽学思的编写教案、设计板书、增加趣味互动,力求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在有限的课堂时长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给予切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最终达到开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因着敬畏,课上课下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克己慎行。我相信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正如《礼记》中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言传身教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既定思维的形成,因此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反躬自省、规范言行,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首先就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职责。当我们怀着对教育岗位的敬畏之心,“传道”就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传播课业知识,在此之外,还要令他们明辨是非、带他们探寻奥义、使他们知晓真理,培养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少年;在此基础上,“授业”也不仅仅是教授课业技能,不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准或程度,而是不断引导并激发他们在完成课业过程中的独立能力和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做到授人以渔;同样的,“解惑”也不仅仅是解释课业疑难,课业之外,作为教师也要细心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及时的提出建议,最终培养学生树立敢于质疑、独立答疑的能力。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三句小诗将教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教育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当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去教学,那么每一堂课都会变得柔软而慈悲。

惟其柔软,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对话。要知道,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头也会在流水千缠百绕的轻抚下磨圆了棱角,变得温润而光滑,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柔软的教学能够从心底贴近学生,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里,他们敢于落落大方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够极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灵活的思辨能力;惟其柔软,才会耐心去捕捉每个孩子异于常人的天赋和闪光点。所谓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陪伴和守护学生成长,怀有柔软心的老师能够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然后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发挥特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惟其柔软,才能让善良、宽厚、真诚的情怀感染着学生,当他们感觉到你可以足够被信任时,倾诉烦恼的时候就需要你这样一位忠诚的倾听者、耐心的引导者和宽容的教育者。孔子在《学记》中有语:“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就是说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人们才会信服、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并且以效仿师长的言行为日常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怀有一颗柔软心就等于拥有了一把打开学生心锁的金钥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教育便自然产生。总而言之,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温润的、温情的、温暖的,而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善良的、慈悲的、无私的。愿我们在余生有限的教学生涯里,时刻充满热情,始终保持敬畏,做一个意志坚定却内心柔软的教学工作者!

第五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对待历史,其实,不仅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应该对历史常怀敬畏之心。一个敬畏历史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受到欢迎的国家,而一个无视历史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受到排斥的国家。

敬畏的意思是敬重和畏惧,敬畏历史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畏惧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汲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一个曾经对世界人名犯下滔天大罪的国家,要想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就必须先敬畏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承认错误。德国在二战战败好,尊重历史事实,承认自身所犯下的错误,不仅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向那些曾经遭受纳粹德国侵略的国家赔款,而且在所有纪念二战烈士的悼念会上,德国总理都会在烈士墓前双膝下跪,以表达对烈士们的深深地愧疚之情。

笛卡尔说过:"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德国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打动了所有欧洲国家,让德国重新受到了欧洲各国的热烈欢迎,并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欧洲经济的领头羊。

但敬畏历史是需要极大地勇气,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像德国这么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日本就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份子。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主动地承认错误,它不仅无视历史,否认历史事实,而且还多次篡改历史事实,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把自己的侵略战争写作是“解放东亚各民族的战争,让东亚各国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

日本政府的这些说法不仅在他们自己国内站不住脚,而且还遭到东亚各国的强烈谴责。

郑善夫说过:“不知自爱就是自害。”日本政府无视历史的态度不仅没有让自己受益,反而让自己受到东亚各国的排斥。在2009年,鸠山由纪夫在一次APEC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东亚”的构想,但这个构想马上就遭到的东亚各国质疑这是日本对东亚各国第二次侵略的战略构想。

30年前,德国只是一个二流国家,但是德国人敬畏历史,得到欧洲各国和世界人民原谅,30年后,德国已经是欧洲的老大哥了。而30年前,日本无视历史,与东亚各国格格不入,30年后的今天,日本依然受到东亚各国的排斥,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由此可知,敬畏历史者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而无视历史者,只会不断地受到排斥,成为别人针对的对象。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