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我代表六年级语文组进行教学反思,课后我们也进行了沟通。
《索桥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简练,但意蕴深远,给人以启迪。但“索桥”什么样?在哪?它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修建的?它有什么故事?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是陌生的,也都是它们想了解的,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及本课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这节课,我启发学生按照旅游线路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通过感悟内容,让学生领会“人们美丽的手和心”,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向往之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特别是课前的预习,同学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掌握了很多和索桥有关的知识,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另外,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图片并结合课本,对巴金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我通过自己的设计,把同学们带到爱心桥上,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人们的辛勤劳动,都是一种付出,一种爱的结晶。但是本课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目的是启发孩子,培养阅读能力,但是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太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当同学们站在这样的桥上会想到什么?”“索桥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等,当同学们把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的时候,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第二篇:索桥的故事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列提纲,教师要肯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再给予点拨、指导。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 1 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索桥什么样子?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4.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5.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7.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8.总结: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三、拓展延伸:
1.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列提纲,交流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于牺牲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教具准备:相关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 8 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 9 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四、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 饥饿威胁 喝上鱼汤 难过激动 走出草地 不吃鱼汤 咽下鱼汤
老班长
合不拢眼 喜出望外 语重心长 壮烈牺牲
皱起眉头 皱纹舒展
衷于革命、舍己为人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3.找出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是者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层次。
2.找出课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1.老师拿出琥珀的标本给同学们看,提问:谁认识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2.解题:提问,谁知道什么是琥珀?老师引导学生读读预习提示,随后补充:琥珀透明而且有光泽,有的里面还有小虫、树叶一类的杂物。
看到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词。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理解新词的意思。
(四)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效果。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在学生自学完后,老师可以用选择字音的方法做巩固练习。
2.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12(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查字典可以找到“猜测”的意思是凭想象估计。通过对比,可以知道“推测”是有根据的,是可靠、可信的;而“猜测”是无根据的。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的合理想象打下基础。
(五)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围绕着课题,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
1.围绕着“琥珀”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老师在学生阅读思考完后,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过程——发现——价值
2.根据板书的提示,给这篇文章分段。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就水到渠成地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这篇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第二段是第2到第13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第三段是第14到第17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第四段是第18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六)找出作者的想象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预习中的问题,并进行画批。2.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提问: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老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 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 16 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必备条件: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板书设计】
第三篇:索桥的故事
第二单元:索桥的故事
——“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
一、微课目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故事,理解“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第一页ppt内容:索桥的故事——“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 解说词:在课文的结尾,作者说“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究竟“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呢?
(二)微课过程 1.第二页ppt内容:
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解说词:课文围绕索桥,有哪些故事?作者看到了分水“鱼嘴”,想到了两千两百年前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从“鱼嘴”想到了人们为了修筑“鱼嘴”和“都江堰”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心”(点击出示:心。)指两千两百多年以来人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点击出示:为民造福、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让作者深受感动,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
2.第三页ppt内容: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
解说词:“这个故事”(点击出示:这个故事)指的是何公何母修建索桥的故事,作者感受到了何公何母的“心”——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点击出示:勇于献身、无私奉献)以至于这种精神给作者带来了“温暖”,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点击出示:温暖)
3.第四页ppt内容:
感悟: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
解说词:两千两百年前修筑分水“鱼嘴”和都江堰的劳动人民,三百多年前修筑索桥的何公何母,他们都具有为了大多数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会一代代传递下去。课文结尾所说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指的就是作者通过故事感悟到的一颗“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点击出示: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三)微课小结 4.第五页ppt内容:
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解说词:作者游览了索桥,得到了“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点击出示“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了熏陶、感染和净化(点击出示:心灵在故事中得到了熏陶、感染和净化)。
第四篇: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2012年春学期课堂教学大赛教案
授课时间:2012年3月8日 授课班级:六年级(1)班 授课教师:王存亮 授课内容:《索桥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和课文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使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感悟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探究——延伸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词汇积累:
安澜桥 桥墩 岷江 逮捕 头晕眼花 雪冤 千真万确
3、思考:
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三、再读课文,赏析感悟。
1、刚才我们通过读重点语句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索桥的建造特点,那索桥究竟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从这些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合作探究:
(1)第一段写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孩子过桥有什么作用? 表现索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2)作者着重写“鱼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鱼嘴”的作用。引出下文的都江堰。
(3)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4)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
五、总结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老师希望同学,做一个像李冰父子、何氏夫妇、勇士柯丹
造福百姓、勇于牺牲、舍己为人、心地善良、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人,给人间留下更美、更好的故事。
六、作业布置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古迹?这些古迹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察并搜集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
七、板书设计
李冰父子
勇于牺牲
索桥的故事 何公何母
不怕困难
勇士丹柯
舍己为人
第五篇:《索桥的故事》课堂实录
《索桥的故事》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视频《拜水都江堰》
一、这座桥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安澜桥。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随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
二、新授
(一)复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索桥的样子.现在回想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索桥的?(桥身—桥面—桥栏—竹架)
(3)桥身有什么特点?(一里光景长、用粗竹索挽成)
(4)桥面有什么特点?(大约有三人并排宽、铺着木板、板有的有洞、有的断折)
(5)桥栏有什么特点?(竹索编的)
(6)竹架呢?(高高的、比栏杆高、有顶盖)
2、索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简单、安全、竹子做的)
3、作者描写索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写索桥的各部分又是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的,这种有条理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我们今后也可以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二)巴金老人在文章最后动情地说:“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那么索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1、是谁在向我们诉说索桥的故事?出示: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是谁在向我们诉说索桥的故事?他们诉说着什么故事?从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
(2)想想你从故事中感悟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3、是谁在诉说索桥的故事?(鱼嘴)
(出示都江堰鱼嘴图)、刚才同学们提出鱼嘴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作用?谁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说?
(出示鱼嘴资料)文中把“鱼嘴”比喻成什么(石头)课文中说“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猜想一下它会说什么呢?
4、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你有什么要说的?(生:李冰父子太伟大了、李冰父子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李冰父子太有智慧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修都江堰的人肯定付出了很多。)(板书:李冰父子)
6、还有谁在向我们诉说索桥的故事?(石碑)
7、谁来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生读我不能说。)(出示五自然段第一句)
8、这个故事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生读第四段)
9、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是何公何母建的、何公建的桥,何母建的桥栏,何公为建桥而牺牲了)
(学生交流安澜桥和故事的资料)
10、看了资料,你想说什么?(何公何母为人民作了件大好事、我想说都江堰工程和安澜桥都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她)
11、(出示3、5段)把大家刚才的3自然段和5自然段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提到了“心”大家再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看看两千两百多年前李冰父子的心和三百年前何氏夫妇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生读)
(出示)那是一颗——的心。
12、李冰父子和成千上万修建都江堰的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心?
(生:造福人类的心、充满智慧、坚忍不拔、为民造福、勇于牺牲)(板书:勇于牺牲)
13、何氏夫妇有一颗什么心?(无比善良、善于创造、不怕困难、为民造福)(板书:不怕困难)
14、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最能概括大家刚才的意见?(伟大的心)
15、下面同学们和老师接读一下。
那是一颗————生: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李冰父子和成千上万修建都江堰的老百姓有一颗——
修建索桥的何氏夫妇也有一颗——
修建紫平铺水电站的年轻人都有一颗——
16、他们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他都会发光,就像勇士丹柯“燃烧的心”那样。(出示燃烧的心故事)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17、索桥的故事自然不至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查找了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四、拓展延伸
多么感人的故事,都江堰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领略索桥都江堰的雄伟、美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心灵也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你还能说出哪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除了有关索桥、有关都江堰的故事,你还搜集了解了哪些具有这样帮助多数人,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也可以讲一讲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1、文章结尾说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2、课文写索桥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
老师小结
几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为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心。所以说都江堰工程和索桥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深的感染了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人物精神的深化。
一首悦耳的歌曲,会使你心情愉悦;一句温馨的祝福,会使你倍感温暖,相信索桥的故事也会在你的心中永存,因为它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五、作业布置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古迹?这些古迹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察并搜集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金鱼公园的“铜城开拓者”,会师楼,靖远的虎豹口,矿山公园的露天矿坑,黄河古渡的水车,景泰的永泰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