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雁”,一个好书记对一个村的发展至关重要。XX县将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打造出一支担当作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打牢基层基础。
一、抓选拔任用,让农村党支部书记源头有“活力”
以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建立起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机制,畅通能进能出渠道,不拘一格择优选人,为农村选优配强“领头雁”。
一要树好用人导向。由乡镇党委牵头,各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今后5年发展规划和具体任务,组织候选人围绕目标和任务开展竞职陈述、创业承诺、辞职承诺,把党员群众的注意力从“选什么人当官”引导到“选什么人干事”上来,形成事业选人的良好导向,也将农村党支部书记“四有四带”标准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确保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
二要改进选人观念。高质量推进“一肩挑”,积极鼓励引导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乡土能人、知识青年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实现“强中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同时,针对一些薄弱小村没有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的现实,拓宽用人视野,探索农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工作,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贫、以大带小的办法,积极为一些薄弱小村培养出一批优秀带头人。
三要储备后备干部。持续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甄选、储备、培养、使用工作,确保每个村至少储备1名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的要求,建立后备人才档案信息库,根据个人特长科学制定培养措施,落实帮带机制,跟踪教育培养。乡镇党委定期考核,每年对后备人才库进行1次清理,对年度考察评议为不称职或存在其他问题的及时清除,并及时选储填补。
四要注重动态调整。探索制定“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农村干部调整处置办法,明确具体标准,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常态化开展“三不”干部排查,对“三不”干部采取免职、责令辞职等方式进行了处理,并从后备干部库中及时补充,不断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
二、抓教育培训,让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有“能力”
针对农村支部书记村普遍存在的知识不够、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问题,结合近年来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经验,从3个方面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培训规划要先行。换届结束后,对农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在乡镇党委抓好日常培训的基础上,村支部书记每年至少由县委组织部轮训一遍,每次时间不少于5天;每两年至少外出培训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天。同时,积极推介村书记参加省、县组织部门的专题培训班,全方位提升村支部书记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在集中轮训中,减少课堂教学,增加实地观摩和集中讨论的时间,并通过严格的结业考试,着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定期举办“书记论坛”,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的方式,邀请优秀支部书记,围绕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传授土经验、土办法。探索农村党支部书记有针对性的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司法所等业务科室挂职锻炼,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能力。
三是培训内容要精准。将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按照集体经济薄弱村、信访矛盾突出村、重点项目涉及村、沿黄流域村等类型分类,在统一设置党性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分类施教、量体裁衣,差异化设置业务课程,确保把相关的政策法规学深学透,让村党支部书记干事有底气。
三、抓工作机制,让农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有“压力”
结合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开展以“强党建、抓发展、提形象、促振兴”为主题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大比武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党支部书记不敢为、不愿为的问题,促进履职担当。
一是突出重点定方向。改变以往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将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设置“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治理有效”三面红旗。其中,“产业兴旺”方面包括“一村一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内容,最终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环境优美”方面包括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推进厕所革命、改善村容村貌、创建文明村等内容,最终建成美丽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最终实现基层有效治理。
二是对标定位明职责。各乡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各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优势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村支部书记,按照“三面红旗”,设定年度工作目标。各村支部书记对标定位,确定年度岗位目标,细化年度工作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规划,并与乡镇党委书记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岗位责任目标清单,向本村党员群众公开作出承诺。
三是擂台比武激活力。以乡镇为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比武竞赛,各乡镇根据年度目标任务,采取实地观摩、村支部书记互评、乡镇相关领导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台上比武、打分排序,其中排名前10%的村为夺杯村。年末,每个乡镇择优推荐1-3个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全县年度擂台比武,同台角逐,每年评选出5-10名县级夺杯村。
四是科学评价促担当。将大比武结果,与村干部绩效工资发放,村党支部书记评先评优、推荐参加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专项考试的重要依据。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夺杯村和党支部书记进行奖补,激发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抓激励保障,让农村党支部书记心中有“动力”
坚持严管厚爱,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营造良好氛围,给他们甜头,更让他们有奔头。
一是经济上有保障。严格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村干部绩效工资发放和大比武活动奖补。逐步提高60岁以上离退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生活补贴标准,并在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和村探索任职一定年限在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采取集体和个人分担、乡镇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为村干部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县委组织部安排专项资金,每两年对村党支部书记体检一次,全方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政治上有出路。积极推荐优秀党支部书记参加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专项考试,进一步完善激励农村党支部书记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让更多的农村支部书记进入到乡镇领导班子,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农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比例,拓宽参政议政途径。
三是社会上有地位。加大对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培植一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出宣传“好支书”、学习“好支书”、争当“好支书”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工作总结
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工作 总结
2020 年,我区着眼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制度创新,健全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人难选、干不着、干不好、干不了”等突出问题,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
一、健全选拔使用机制
围绕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综合能力偏弱,大批优秀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村党组织书记“人难选”问题,畅通选任渠道,让更多优秀人才走上乡村振兴舞台。打破以往“就地取材”模式,采取“内挖、外引、择优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考察选人、考选用人、择优选派等形式,扩大选任范围,先后从机关干部、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优秀群体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 277 名。注重培养青年党员、青年干部、青年人才,建设 18 所“头雁孵化”学校,成立 17 个农村“三青党支部”,实行集中授课和实践锻炼方式,培养后备干部 1680 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带不走、留得住、顶得上”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
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聚焦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报酬偏低、岗位吸引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干不着”问题,建立健全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荣誉、政治上有前途的激励保障机制。大幅提高经济待遇,2019 年以来,区财政累计列支 1.6 亿元用于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报酬,村党组织书记
平均每人每月报酬达到 4100 元,最高的可以达到 6100 元。大力提升政治待遇,“时代楷模”、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挂职区委常委,20 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考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2 名,考录招聘乡镇公务员、事业人员 6 名。
三、健全帮扶培养机制
为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资金、政策等问题,多领域多层次加大扶持力度。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扶上马、送一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选拔 361 名村党组织书记到 XX 大学、XX 农业大学等高校参加专题培训,对全区1006 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 4 期集中轮训,帮助提升素质能力。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整合涉农资金、明确土地出让金的 30%用于乡村振兴等措施,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设立 2 亿元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基金,将“头雁工程”专项资金列入预算,设立 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领办实施产业项目。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为解决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存在的上台前“热情高涨”、上台后“原地不动”等问题,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管理机制。压实乡镇党委责任,每季度开展乡镇党委书记抓“头雁工程”述职考核,全年考核末位的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引导党委书记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每月开展基层党建“四不两直”督导调研,重点抓“四议两公开”落实等村级规范化运行,定期曝光亮丑,倒逼规范履职。
2019 年以来,284 名村党组织书记因工作被动被取消绩效奖励,6人被免职。建立健全村级班子定期分析研判机制,严格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广泛推行村干部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确保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第三篇:村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村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做好融合文章,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聚焦组织建设,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当好“领头雁“。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村“两委”干部到先进示范区参加学习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拓发展思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练好”硬功夫“。针对在家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多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利用党员微信群、村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和转载学习资料,定期组织党员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心得分享会;落实”六岗六员“制度,*名党员认领岗位,引导党员积极投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注重后备力量培育,建好”蓄水池“。确保至少有*名村级后备力量,从3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或转业、退伍军人中发展人选,培育书记梯队人选*人,大专学历以上后备干部*人,为每名村级后备干部落实*名村干部与其结对帮带,主要以谈心谈话、实践指导为主,重点传授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工作技巧。
二、聚力产业兴旺,提升富民强村水平。
多措并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链条,2021年*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万元。突出主导优势产业。做强蔬菜亮点产业,成立正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庙湾里、水背塘小组建成*亩蔬菜大棚基地,多茬种植螺丝椒37-94品种面积每年突破*亩,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形成集土地流转、基地种植、经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创收致富。持续推进富硒蔬菜认证,打造富硒品牌,依托*村蔬菜基地冷库,筹资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打造“千担村”特色品牌。*村注重突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提升产业的致富“造血”功能,年种植烟叶面积达*亩,年产量稳定突破千担,新建*座烟叶烤房,不断提升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草产业经济效益,成为名副其实的烟叶“千担村”。擦亮湖羊产业“新名片”。2022年计划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的运营发展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引进优良种羊,由村集体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三方出资认购种羊,由龙头企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管理、统一收购销售,利润分红,带动农户务工,解决就业,增收创收。
三、聚情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动态监测。健全“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脱贫户、“三类对象”、大病户和突发困难户,实行分类帮扶和因户施策,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严格进行全面排查。定期对全村农户进行常态化排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现场研判,及时制定帮扶措施;赣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以来,共走访“三类对象”*户*次、脱贫户*户*次、一般农户*次,掌握实情、排查问题、精准施策,确保“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强化产业带动就业,引导脱贫户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鼓励扶持其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创收,提高生活质量。
四、聚效基层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多方联动凝聚合力,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织密治理网格。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员入格”模式,着力打造集政治引领、社会治理、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基层治理单元,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包联干部—网格长(村民小组长)—网格员—联系户”的组织架构,每个网格组建“一名指导员、一名网格长、两名专职网格员、四名兼职网格员”的管理服务团队,合力做好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加强法治建设。引导好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和人民调解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法治实践活动中,强化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在每月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和重点节日里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在微信群、村公众号转发法律知识链接等,广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激发自治活力。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小组长、乡贤和“五老”顾问的作用,让村民参与、监督,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主动性,增强了党员群众关系的紧密性。倡导德治思维。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面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亲敬老”等评选活动,持续培育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智治”水平。*村先行试点全省平安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智能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智治”水平。
第四篇: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特色亮点
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特色亮点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强组织、建队伍、壮产业,夯实发展根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选育用管调”培养新机制,建设素质过硬“领头雁”队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健全“选育用管调”全链条培养机制,按照公开考聘一批、培养使用一批、调整退出一批的原则,从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各类人才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今年,党组织书记换届后,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岁、大专文化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个百分点,年龄学历全面实现“一降一升”。
通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抽调政治、能力较强的优秀干部到乡镇学习锻炼,提升村(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用管理干部的思维和标准培育村(社区)干部,实行中期考核、岗位目标管理、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动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吸引*名优秀农民工到村任职,培育*名后备干部、*名农民技术员和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了一批规模较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建立“合作社+”发展新思路,铺就强村富民“幸福路”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立财金互动惠农机制,整合*万元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近年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余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家,其中超过*家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创建国家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场*家、市级示范场*家,吸引*万户群众参与合作社,入社率达*,村级覆盖率达*。
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织密基层治理“连心网”。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纳入全县“十大行动”计划,出台统揽城乡基层治理“*+*”方案,实施“*+*+*”重点任务,推动体制机制、治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纵深发展,构建“一核一约两榜三会五员七个好”“集体经济+自治积分”“阳光用水”等*个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全域治理能力。
整合*余万元资金,建成全响应服务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和*个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汇聚融通党建、综治、应急、交通等*余类基础数据,形成“一网融合”的县乡村三级信息化平台。现在,群众诉求“线上”交办率超过*,办结效率与以往相比提升了*倍,群众满意率达*以上,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培育“多元化”发展新模式,助推集体经济“破茧成蝶”。按照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求,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县所有集体资产进行清查,共清查集体资产*亿元,量化资产*亿元。通过开展集体经济集中连片示范创建,拓展以联村共建、服务创收、资产盘活、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业发展、资产建设为代表的七种经营方式,探索出了集体经济股权、分配、退出、监管成套体系,形成党w统、支部引、企业帮、能人带的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新模式。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万元资金,培育省级、市级、县级村集体经济*个,示范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提升。
第五篇:民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民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我叫藕继利,桐城市嬉子湖镇松桂村汪店人,中共党员,也是一名老支书。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一件又一件民生工程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道路越来越“硬”了、村居环境越来越“美”了、“厕所革命”让以前的粪坑旱厕摇身一变成了水冲式卫生厕所。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这都离不开民生工程的实施,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用富有成效的工作换来群众的“好日子”,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好农村路”助力安全交通提速
进入汪店村民组,是一条不足500米的“砂石路”,尽管走的人很多,但却经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有些人家在修房子的时候,看这路况不好,就自己来修补一下,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又“沦陷”了,家门口的这条路一直是我和乡亲们的“心结”。2018年,好在民生工程“四好农村路”实施,道路有了大变化,一条长1000米,宽3.5米的水泥路如期竣工。“砂石路”华丽蜕变成了平坦而又宽阔的水泥路,村级主干道沿线还新增设了路灯。傍晚,道路旁的路灯绽放出橘黄色的柔光,洒在脸上倍感温馨,既便民又安全。
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宜居增效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过去我们村子的真实写照。而现在村口、路口、巷子里的垃圾不见了,更看不到破砖烂瓦柴草垛了,昔日村子里的“脏乱差”现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保洁员每天穿着“黄马甲”,拉着垃圾车,行走在村道小巷,将垃圾进行分类收进相应的垃圾桶内,由专门的垃圾车运走,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处处透露出现代化的气息,展现出美丽宜居新农村面貌。我深切的感受到,家乡变美了,村民的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了。
“厕所革命”让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说到厕所,更是农村人一件头疼的事。夏天,“茅房”里臭气熏天、蚊虫叮咬、蛆蝇滋生;冬天,四处通风,寒风刺骨。随着民生工程的实施,不堪一幕、臭气熏天的旱厕演变成了水冲式的无公害卫生厕所,粪便冲到沉淀池,进行初步发酵,再后流到储粪池。积累一段时间就可以直接抽出来当农家肥料用。老百姓还不用出一份力、花一分钱就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既方便又干净。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厕所的式样,更是映照着广大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从宽阔清洁的路面,村容整洁的环境,干净卫生的厕所,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能看出这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实打实”的民生账单换来广大群众满满幸福感、获得感。(方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