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精选8篇)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精选8篇)



篇1: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②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 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篇2: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二、(16分)

5.(1)有人 (2) 栖息(3)这(4)离开

6. B(3分)

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

(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分)

篇3: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2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 )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译文: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

【参考答案】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B解析 “枉”应解释为“屈尊”。

2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 )

答案 A解析 ④指刺客的特点;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D解析 “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篇4: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

(4)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山间之朝暮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4、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5、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环绕(2)情趣(3)花(4)植物开花结果。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2、给它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称呼来命名的。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3、C

4、琅琊(山) 酿泉

5、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

6、《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篇5: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篇6: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1】能从二者的论证角度不同来谈,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7: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而叹曰:“傅公死,讨贼无人矣。”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部檄踵至,趣出关。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乔年曰:“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诸将皆曰:“善。”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乔年叹曰:“此吾死所也。”率步卒千余入城守。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以足蹴其首曰:“汝畏死,我不畏死也。”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贼磔杀之。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部檄踵至 踵:接连

B.良玉乘其背 乘:顺应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简:选拔

D.而自勒兵驻城外 勒:统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之官,携二仆 左良玉破而屠之

B.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乔年流涕而叹曰

C.乔年疾驱于商、洛 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D.乔年以足蹴其首曰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3 分)

②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4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汪乔年“不畏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5. B【解析】掩袭,偷袭。

6. B【解析】B.连词,表修饰;A.动词,去,到/代词,代指临颍城;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7. B【解析】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 的省略,要停顿。“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8. A 【解析】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9.(1)①(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解析】括,搜集、搜求、搜括; 分)无以:(1“无法用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1 分)。;句意 1 分。】

②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解析】穴:挖。 分)(1;实:填塞。 分)(1;补充省略“之”1 分;句意 1分。】

(2)①在明知无法抵挡敌人时,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依然勇往直前,领兵作战。(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②在城池被攻下后,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后大骂不止。(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找出两个事例,可以摘抄原文,亦可用自己的话说。注意句意的完整性。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他做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乔年驱马急速来到商州、洛南,没有见到贼兵。贼兵包围了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也来到陕西,两个人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宗龙、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不久,宗龙在项城败亡,乔年流着泪感叹说:“傅先生死去,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过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兵部的檄文接连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灭

亡了。乔年说:“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我一旦出去,便如同用肉去喂老虎。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来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于是召回离散逃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得骑、步兵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在此之前,临颍被贼兵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全部缴获了贼寇抢劫的'东西。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良玉,良玉退守郾城,贼兵围困他们,形势紧急。乔年与各位将领们讨论说:“郾城危在旦夕。如果我们到郾城去救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我听说襄城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我们舍郾城不打,用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撤回兵力救援,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郾城解围之后,我们攻打贼兵的前军,良玉趁机偷袭它的背后,贼兵可以大败。”将领们都说:“好。”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把人龙、嘉栋、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乔年自己则统率军队驻在襄阳城外。贼兵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贼兵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官兵大败。乔年叹气说:“这是我丧命的地方了。”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入城守卫。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乔年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攻下,乔年杀死了三个贼兵,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了,大骂不止。贼兵把他给分尸了。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篇8: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