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2)克之
(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4)亲下堂迎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 (2)攻占、战胜 (3)反通返,返回 (4)亲自
【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魏文侯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魏文侯的人物形象即可。(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篇2:《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1分)
朕 不 与 迁 官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帝素嫌其人 ( )
②良久不去 ( )
③帝怒形于色 ( )
小题3:与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刑以惩恶A.皆以美于徐公。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①帝竟从其请。
小题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朕 /不 与 迁 官
小题1:①一向,向来 ②离开 ③脸色
小题1:C(2分)
小题1: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
小题1: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节奏,还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用来”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赵普劝说皇帝”这两件事来概括即可。
篇3:《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创业与守成孰难 (2)征与吾共安天下 (3)方当与诸公慎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B. 莫不∕得之于艰难
C.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2.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简要分析。(3分)
(2)你怎样看待创业与守成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哪一个 (2)安定,管理 (3)小心谨慎
参考答案:
10.A
11.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2.(1)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具体进行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例如:创业当然很难,非得经过多次磨难才能完成。尤其古代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守成更难,因为人一旦得到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个人的奋斗成果也易失去。所以,本人更同意守成难。(能针对创业或守成一方面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篇4:《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东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帝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乃奏称:“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愿仿前朝侍讲、侍读、近代直崇政、枢密院,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乃置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朝廷议置相,循荐太常卿崔协;任圜欲用御史大夫李琪。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圜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既退,孔循不揖,拂衣径去。重诲私谓圜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圜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蜣之转也。”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诲用事 用事: 任意行事
B. 吾欲面讯之 面讯: 当面讯问
C. 以备应对 应对: 应答,对答
D. 臣既以不学忝相位 不学:没有学问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B.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
/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C.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D.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重诲聪明敏锐,谨慎恭敬。但心胸狭窄,他与李从珂饮酒争吵,记恨在心,多次在明宗面前说李从珂的坏话。
B. 安重诲深得不识字的后唐帝信任,但他也不能通晓朝廷所有的事情,于是设立端明殿学士,选择一些有文化的大臣来共同处理这些事情,以备应对。
C. 安重诲好多事情都听孔循的话,因为孔循熟习朝廷里过去的典章制度,也知道朝廷官员的品行才能。安重诲向皇上推荐的宰相人选崔协就是孔循举荐的'。
D. 任圜反对崔协做宰相,认为他虽然是名家,但认识的字很少,怕被天下人笑话。安重诲就在朝廷上同任圜商量,让崔协暂作备选人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
(2)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答案:
1.【A】(用事:执政当权)
2.【B】
3.【D】(私下里商量)
4.(1)臣只以忠诚的心来侍奉陛下,得以掌管朝内重要机密(或职位或机构),现在的事情还粗粗能够知道一些,至于过去的事情,不是我能知道的。
(2)李琪不是没有文才(或学问或才华),只是不廉洁。宰相只能用端庄稳重有器量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或者成为……典型或者做……楷模)。
篇5:《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4.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6.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B
评分:2分。
15.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篇6:《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辞以军中多务B.以残年余力C.或以为亡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篇7:《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共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号②,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③,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硃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⑤为忠,其所不善者,弗⑥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
注:①[怙]依靠。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③[发舒]放纵。④[颛]通专,专擅。⑤[苛察]苛刻纠察(同僚的过失)。⑥[弗]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⑴度已失期 ( ) ⑵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⑶或说陈王曰( ) ⑷诸将徇地至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⑵由是无亲陈王者。
小题3:【乙】文妻之父为什么遂不为顾呢?(3分)
小题4:综合【甲】【乙】两文,说说陈涉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揣度,推测 ⑵为王 ⑶有人 ⑷攻取(4分)
小题2: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2分,苦字理解错误不得分)
⑵因此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2分,由是、者理解错误各扣1分)
小题3:妻之父对陈涉的傲慢无礼感到愤怒,(1分)看不起陈涉,(1分)认为陈涉必败,不愿投靠他。(1分)
小题4:陈涉有眼光、有远见、有谋略,但骄傲自大、没有主见、缺乏领导能力。(答对3项得1分,答对4项得2分,答对5项以上得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王用作动词,或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苦由是亲,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乙文,读弄内容,抓住描写陈涉行为和妻之父所说的话即可了解陈涉是怎么一样人,理解本题所问。
小题4: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甲文主要表现陈涉正面的形象,而乙文主要表现其负面的形象,从两个方面概括。
篇8:《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之行事。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 )
① 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 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 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4分)
译文: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4)分
译文: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4分)
译文:
篇9:《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篇10:《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古文阅读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⑤。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语之曰(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⑶誉言日至(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小题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⑶ 到 ⑷曾经
小题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古文中有的字词要译成一个短语结构,比如本题中的“语”,要译成“对……说”。另外,要注意古文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比如“使”有多种含义,在本句是“派”。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是”即“是”(古文中少见),“子”:对对方的敬称,“事”:注释中有,巴结;“左右”,指身边人,“以”,连词“来”,“求助”:谋求帮助。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然后注意分析齐威王的行为与影响,抓住“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这句话理解。
篇11:《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译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