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卖花声·题岳阳楼》阅读答案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1.上阕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2.同是被贬,同是登临岳阳楼,本词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相比,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萧条凄凉的洞庭秋景图。(1分)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2分)作用是渲染了一种孤寂伤感的氛围,为下文作者抒发悲凉的情感作铺垫。(2分)
2.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被贬官之后的.失意之情。(2分)作者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内心充满了对国君和故乡深深的思念。(2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是被贬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豁达的心态。(2分)(意思对即可)
3.“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含意丰富,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均在对这一典故的巧妙化用中传达了出来。
简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2:卖花声·题岳阳楼阅读及答案参考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8.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9.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8.王维在渭城送别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作《渭城曲》即本词中所提的.《阳关》曲。(《阳关》本为王维的诗1分,送别友人之作1分。)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化用此典,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包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每句一层,每层1分。)
9.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2分)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不仅借景抒情含义蕴藉、耐人寻味,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4分)
篇3: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语文阅读答案及诗词赏析
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语文阅读答案及诗词赏析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⑵。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⑶。
醉袖抚危阑⑷,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⑸。
注释
⑴卖花声: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敛芳颜:收敛容颜,肃敬的样子。
⑶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引申谱曲,增添词句,抒写离情别绪。因曲分三段,原诗三反,故称“三叠”。
⑷危:高。
⑸长安:此指汴京。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⑴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⑵ 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中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4分)
(3)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答案:
⑴ 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一种浩淼但又凄迷的意境,烘托了作者被贬的悲凉心境。(3分;景象1分,意境1分,作用1分)
⑵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回朝廷效力的愿望)。(在三种情感中写出一种并有分析得2分,能写出两种并分析即可得4分)
(3)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开头呈现的是一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虞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意对即可)
二:
1.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2.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王维在渭城送别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作《渭城曲》即本词中所提的《阳关》曲。(《阳关》本为王维的诗1分,送别友人之作1分。)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化用此典,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包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每句一层,每层1分。)
2.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2分)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不仅借景抒情含义蕴藉、耐人寻味,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4分)
三:
1.简析上阕中“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6分)
2.请结合诗句简析下阕抒发的复杂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 (6分)《阳关》本是王维在渭城送别友人元二时写的诗,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2分)在劝止中运用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遭贬的悲苦和哀怨,情辞恳切而沉痛。(2分)
2.(5分)放眼远眺,只见白云在悠闲地飘动,情绪随之松弛;(1分)下句突然扬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倾吐了词人的心声,表达了无尽的悲哀与痛楚;(2分)结尾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2分)
赏析:
《卖花声·题岳阳楼》是宋代画家、词人张舜民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词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说此诗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篇4:《卖花声题岳阳楼》诗歌答案
《卖花声题岳阳楼》诗歌答案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⑴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⑵ 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中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4分)
试题答案:
⑴ 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一种浩淼但又凄迷的.意境,烘托了作者被贬的悲凉心境。(3分;景象1分,意境1分,作用1分)
⑵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回朝廷效力的愿望)。(在三种情感中写出一种并有分析得2分,能写出两种并分析即可得4分)
篇5:《卖花声·雨花台》 阅读题及其答案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千、小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1)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赏析。(4分)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通过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衰败、冷清的意境。(4分)
(2)①用典:如燕子斜阳,典出刘禹锡的《乌衣巷》
②借景抒情:借六朝古都衰败的秋景抒发内心的伤感之情;
③烘托:借衰柳、潮水、秋草、斜阳烘托一种悲凉的`气氛;
④对比(反衬):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突出强调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4分)
篇6:《卖花声》古诗阅读题答案
《卖花声》古诗阅读题答案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3)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9、(1)借代、比喻。(2分。每点1分)
(2)①远离君王(或遭受放逐)的苦闷;②流落江湖的孤独;③思乡(或思君)的惆怅。(4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
(3)满:动态(1分)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1分),新:暗示年复一年(1分),强化感情(1分)。
篇7: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阅读训练及答案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答案:
(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
(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②。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③。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③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两首曲语言比较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前曲 ,代表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后者 体现了曲野的本色精神。(2分)
2.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5分)
试题答案:
1、前曲典雅工巧或含蓄隽永;后者不避口语,畅达泼辣,(或几近俚语,脱口而出;通俗直白)(每空1分)
2、总析:两首曲子都是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之感叹,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 (1分)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以景做结,寓情于景(2分),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2分)。
如果认为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好,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2分),最后的叹字,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含义丰富,耐人寻味(2分)。
翻译:
美人虞姬自刎在乌江岸,战火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啊!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赏析:
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篇8: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
试题:
(1)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赏析。(4分)
答案:
(1) 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不能少于4个),
营造衰败、冷清的氛围(2分)
(2) 感情: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分)【若只答“物是人非”(1分)】
(3) ①用典(1分):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1分)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
②对比反衬(1分):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1分),突出强调盛衰之感。
卖花声雨花台创作背景:无
篇9: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
卖花声
雨花台①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篇10: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
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为建康的别称。
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
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篇11: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
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涵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
个人资料: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相关推荐:
度大庾岭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