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成长与成功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2.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本文对“成长与成功”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3分)
A.《邓稼先》中的邓稼先
B.《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
C.《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篇2:成长与成功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2分)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追求成长的结果。(成功是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评分标准:语意相近即可。如答括号内的内容,任何一句,1分.
2.(4分)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1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1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分),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1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3分)示例一:邓稼先在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示例二:斯科特看似未取得世俗的成功,实际获得了人生的成长。他未能成为登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但是他以探险的勇气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示例三:范进是一个看似获得成功却未能获取成长的人。他经过多次考试获得功名,但心灵受到摧残,思想受到戕害,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评分标准:表明观点1分,阐述合理2分。共3分。)
篇3:《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我是在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的人物。早年因为想当记者,所以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了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这时他读到了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思想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自传。艾德勒在读到密尔竟然是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的书之后,不但为此哲学所着迷,也开始了他在大学的正式求学。(【A】不过因为他拒绝上体育课,所以没能拿到学士文凭。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的内容大幅编辑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B】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因此,我必须谢谢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汪怡先生。谢谢他那天下午在来来饭店的指点。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所以一方面决定 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也决定自己动手翻译。
但是一旦开始翻译之后,就知道实际的时间多么不够。事实 上,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我的工作,则是把她的全部译稿再仔细校阅一遍。这样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读者发现翻译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现在,就请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略有删减)
9.关于自己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分别概括。(3分)
10.下列句子的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电影《益智游戏 》介绍了查尔斯·范多伦博览群书,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
B.译者坦言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
C.郝明义直到19底在来来饭店和汪恰先生聊天时,才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D.因为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所以共同承担翻译上的责任是句客套话。
11.结合语境,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画线的【A】处,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分)(2)画线的【B】处,“不幸”“有幸”分别指什么?(2分)
12.你认为这篇译序能吸引读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吗?请结合本文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9.自己如何得知这本书;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自己如何翻译这本书。
10. C
11. (1〉补充了对艾徳勒的介绍,增加读者对他的好感以及对这本书的兴趣。
(2)“不幸”是指从亊出版工作二十多年才读到这本好书,太晚.“幸运”是指有了自己的思索和困惑再读这本书,收获更多。
12. 示例:我认为能。理由:译者讲述的两位作者的故亊让人觉得他们才华横溢,对他们的书很期待;译者作为出版人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让读者认为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译者翻译用心,这本书质量一定有保证;这本书畅销60年,历久弥新,足见其魅力;此文的语言风格诚恳朴实,具有感染力,让人愿意接受译者的推荐。
篇4:人生与下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画线句子中“人生的‘棋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又说“这是没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犹如下棋”?请就某一角度分析一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自命为“阳光雨”的网友读了本文后发表了以下留言,请就这则留言,联系本文,给阳光雨一个回帖,并给自己也取一个富有诗意的网名。(字数不少于50字)
相关链接:“人生如戏场场出,世事如棋局局新。不管开局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以一颗执著的心,永不放弃,勇敢向前,迎向未来!” 阳光雨(访客)——20xx—8—1215:31:19
篇5:人生与下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由上文谈下棋之道过渡到下文对学问之道、为人之道的论述。
2.人生的“棋谱” 指前人的成功经验。作者说“这是没有的”,是因为作者认为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过去的话,别人的话,不可不听,也不能全听,一切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行进。”
3.示例1:因为下棋不论输赢都须不伤和气,为人不论胜负也须“酿斯文气氛”。
示例2: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忌恋战”,都须学会放弃。
示例3: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须超脱,方能得享乐”,不宜“过于用心”。(意思对即可)
4.示例:你的话就像你的名字一样让我如沐阳光如润春雨,真被你的一颗进取之心所感染。“人生如诗句句耐细品,世事如棋步步须慎思!”我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好而又短暂的,因此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度过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雁过留声(访客)20xx -11- 21 18:11:23 (意思对即可)
篇6:杂草与乐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杂草与乐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杂草与乐园
①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
②法捷耶夫29岁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主席的交椅。然而,自此以后,他再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去了。
③一座花园无论多么美丽,如果不经常拔草和修剪,仅一个夏季,就会彻底荒芜。一些有建树或想有建树的人,如果不注意排除掉无聊的东西是非常危险的。
④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充满诱惑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它们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人的身上滋生蔓延开来,都足以使生命的火焰减弱或熄灭。然而人又是最不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人有理智和良知,有爱和向往,有意志和判断力,它们如养料一样滋养着人、激励着人。
⑤在一生中,你的花园是否能四季如春、绚丽多彩,关键是看你对待杂草的态度。
14.请概括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开头两段连续列举了两个故事,其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2分)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必须拒绝金钱、地位、名誉的诱惑。
15.(2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同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篇7:竹影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二、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8分)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 ,生动地表明 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4分)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4分)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艺术和美 点拨: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点拨: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4、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点拨:详见“写作特点”。
篇8:《成长与成功》阅读答案
《成长与成功》阅读答案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 长的必然结果。
④ 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3.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14.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追求成长的结果。(成功是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评分标准:如答括号内的内容,任何一句,1分。
14.(2分)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评分标准:共4点,语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