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莫众而迷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莫众而迷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莫众而迷①
晏子聘②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③,今寡人与一国虑④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⑤于季氏⑥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韩非子》,韩非作,今存有五十五篇,它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善于用浅近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②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③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④虑:商议,谋虑。⑤一言:都说一样的话。⑥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 C.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2.晏子和哀公对莫三人而迷有什么不同理解?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总结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D (AD.全 B.第一个 C.一样的)2.哀公认为,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晏子认为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3.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4.莫众而迷;做事不和众人商议,就会迷惑。
译文
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他)说:俗语说: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现在,我(凡事)和全国人商议,鲁国还是避免不了混乱,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子说:古人所说的莫三人而迷,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所以叫莫三人而迷。(可是)现在鲁国的群臣,人数上千上百,却都按季氏(一派)的私心需要说一样的话,尽管人数并非不多,但是说话的只能等于一个人,怎能是三呢?
篇2:文言文的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文言文的阅读题两篇(附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凌空而去
(3)知其贤 (4)天之织女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15.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16.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2分)
17.读了乙文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2分)
参考答案:
13.(1)通避,躲避。 (2)离开(3)他(4)的
14.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 来报答您的大德。
15.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6.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7.(1)知恩图报 (2)好人有好报 (3)恪守承诺 (4)孝敬长辈
篇3: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小题1】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 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 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小题2】“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小题3】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小题4】翻译(6分)
①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①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绸之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解析
【小题1】B.然吾观国人(但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分析的不正确。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4:《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以力假仁者霸(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畔之 ( ) (4)天下顺之( )
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1分)
16.【答案】(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断对一处得1分。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
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①共2分。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
服”可不译。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篇5: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和参考译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和参考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体仁衔之 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 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参考答案:
4. C 与,赞同。
5.A③为崇祯帝所为;④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敢,有③④的'不能选。
6.B(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7. 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殚、徒、隳、各1分,无益于边计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⑵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
(所以、绳图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 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崇祯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篇6:《岳阳楼记》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岳阳楼记》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想境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处、处在
(2)归依
2.(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意对即可)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6.《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篇7:《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课文《鸿门宴》中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28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卫士仆地 (仆人)
B.刑人如恐不胜(胜利)
C.常以身翼蔽沛公 (拿)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如果)
10.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距关,毋内诸侯
D.常以身翼蔽沛公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每字1分)
①戮力而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瞋目视项王( ) ④目眦尽裂( )
12.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2个。(2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5分)
译文: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分)
译文: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
译文:
篇8:《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9. C 10. D 11.lù shuò chēn zì
1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
13.(1)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 七彩教育网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篇9: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11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2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24..请用原文填空。(3分)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那句话: 。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2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1分)
2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24. (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10:文言文阅读做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做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二人一见奇之 奇:以为奇
C.臣愿留以劝军中 劝:规劝
D.虽敌猝犯之 猝;突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时偏将屡为贼败 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B.青以指使见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C.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5分)
(2)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5分)
参考答案:
4.C(劝;勉励,鼓励)
5.A(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表原因。C项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6. C(C项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错。原文欲召见问以方略说的是打算召他进京,实际上他没有离开前线。)
7.(1)狄青从此改变志趣,嘟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折节、由是、益个1分,句意2分)
(2)(神宗)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禁中、御制,祠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