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伤怀之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推荐10篇)

《伤怀之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推荐10篇)



篇1:《伤怀之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伤怀之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迟子建

①我八岁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

②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③一九九一年年底,我终于又在异国他乡重温了伤怀之美。那是在日本北海道,我来到了著名的温泉圣地——登别。问起登别温泉有何独到之处时,日本友人风趣地眨眨眼睛说:人直接面对着十二月的寒风和天空接受沐浴。我吐了下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凌晨五时我肩搭一条金黄色的浴巾来到温泉区。站在室内温泉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④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与伤怀。

⑤此后,久在城市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仍然期待着与你重逢。

⑥去年九月二十日,大病初愈的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豪华船。一天黄昏,我独自来到船头的甲板。天边涌动着轰轰烈烈的火烧云,映红了半面江水。这时节有一群水鸟忽然出现在船头不远处,火烧云使它们成为赤色。它们带着水汽朝另一岸飞去,我目随着它们,突然发现它们身上的红色在瞬间消失了,俄罗斯那岸的天空月白风清,水鸟在那里重现了单纯的本色。真是不可思议,一面是灰蓝的天空和半轮淡白的月亮,另一侧却是红霞漫卷。船长在驾驶室发现了我,便用扩音器送出来一忧郁缠绵令人心动的乐曲。我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独自舞蹈起来。我旋转着,领略着这红白相间的世界的奇异之美。没有谁来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⑦伤怀之美为何能够打动人心?只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关。 (选自《伤怀之美》,有删改)

1.根据文章,简要概括“伤怀之美”的特征。(4分)

2.第②节中说“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3.请简要说明第⑥节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4.文章结尾说“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请探究“珍贵”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②景物是美的,情调是忧伤的;③突然降临,不期而遇;④具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可侵犯。(每点1分)

2.(4分)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喧嚣会干扰人用心去感悟、体会自然之美,人会逐渐变得世俗或庸碌;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失去对“伤怀之美”的敏感。(每点2分)

3.(6分) ①表现了红白相间的世界(自然)的奇异之美;②与前文“期待着与你重逢”相呼应,为后文“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铺垫。(每点3分)

4.(6分)①人、情、景融为一体的情境难得;②人们很难拥有伤怀之美的敏感之心;③无法用金钱衡量;④伤怀之美被世俗的喧嚣淹没;⑤伤怀之美让人超越庸碌,使人沉静。(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篇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庄稼之美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庄稼之美附答案

①庄稼是美的。

②乘着列车穿越大平原,我检阅过它的关;近距离地凝视,我倾听过它们热烈的交谈。庄稼之美,美不待言。每次从田间走过,心里总是平静而又充盈着美感,内心一片绿色的愉悦。高秆的好,矮棵的也好;水田的好,旱田的也好;花时好,穗时也好。只要是庄稼,没有不好的。那些卵形叶子,披针形叶子,心形叶子,掌形叶子,叶叶皆美。叶是庄稼的脸。庄稼是一门艺术,是土地、季节、种子、雨水、日光、化肥、农药、农具和庄稼汉合作完成的一幅大画,是天地之间最流畅生动的线条,最原汁原味的色彩。

③庄稼也爱美。什么时候去看,它们都收拾得清清爽爽的,哪怕是夜深无人的时候。玉米高挑,头发浓密,青绿得发亮,天花是粉绿的,腰须深红色,像流苏;芝麻草绿,穿着朴素,节节高,节节花;麦苗是水灵灵的女孩,妖娆妩媚得很,成为麦穗后它突然端庄了,皇后一样,有一种端庄之美;还有那些顺着沟垄匍匐玩耍的山芋藤,维族少女一般地梳了满头的小辫子……

④庄稼总是很听话。黄豆、玉米、棉花、芝麻、花生,各在各的地里,各在各的队伍里,不乱跑,不大声喧哗。每一块田地,总是行是行列是列的,整齐的队伍,统一的着装,有一种军旅之美。什么时候萌发,什么时候拔节,什么时候扬花,什么时候吐穗,它们都是同步的,倾听号令似的。

⑤庄稼是干净的。泥土是干净的,种子是干净的,风是干净的,雨是干净的.,日月更是干净的;汗水是干净的,劳动是干净的,所以庄稼总是干净的,田中的收获都是干净的。庄稼在于净化,庄稼可以治病,治各种由于庄稼缺失而得上的疑难杂症。这一点我深信。高考落榜后,我一度忧愁郁闷欲死,后来,一头扎进庄稼中间,和它们交上了朋友。是庄稼出手救了我,用庄稼的低调,庄稼的卑微,庄稼的安稳,庄稼的坚韧,救了我。

⑥庄稼是可爱的。那刚出生的样子,那风中拔苗的样子,那节节高的样子,那扬花坐果的样子,那抽穗灌浆的样子,那攀附竞上的顽皮样子,那成熟庄重谦逊的样子,都是那么可爱。都知道庄稼可爱,不曾亲手种过庄稼的人,也会说庄稼可爱,可是说不准,说不深刻;成天面对庄稼的父母心里喜爱,但从不说出口。尽管父亲说,它被庄稼害了一生,他本来在芜湖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的。但他的话当不得真,他对庄稼恨不起来,他话中有话,恨的背后是不能割舍的爱。一个人,只有面对自己种自己管出来的庄稼,自己从小到老相伴相依的庄稼,那种可爱才是深及血液的。那是一种有血缘的可爱。庄稼没有鲜红的血液,庄稼体内流淌着的是绿色的或乳白色的血液,庄稼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是父母领养的孩子,是我异父异母的兄妹。

⑦我承认,庄稼是有性别的,庄稼是女儿身。这是我从父亲母亲对庄稼的不同态度中感受到的。父亲重女轻男,母亲却相反。父亲做事“摸”(慢),移苗的时候,栽插的时候,培土的时候,掐尖的时候,授粉的时候,他总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弄痛了它们似的。母亲则不然,她好像没什么疼爱之心,她总是风风火火,双手如梭,动作干净、麻利、准确,透出一股狠劲,从不拖泥带水.从不犹犹豫豫。她常常责备父亲“摸”,她的一路秧栽到头了,父亲的才开个头。我知道,父亲不是“摸”,他是怜香惜玉,他把庄稼当成自己的宝贝女儿了。

⑧阅读庄稼是阅读天地阅读自然最华彩的一章。阅读庄稼有迷失自我的快感和沉醉。每次乘车从城里回乡下或是从乡下进城,除了冰雪覆盖的冬天,无不是在对庄稼阅读的愉悦中度过的。乡下的路颠簸而又起伏,各色庄稼又随着地势起伏舒展。靠窗坐着,眼睛指挥着目光,目光指挥着心灵,轻风一般抚摩一株一株的庄稼,燕尾一般掠过一块一块的庄稼地:春天的萌发,是春之声;夏天的热烈,是夏之律:秋天的成熟,是秋之韵。庄稼是每个新学期孩子们领到手的簇新的课本,庄稼是名著,是经典。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中“绿色的愉悦”表明眼前所见的画面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B.第⑤段中的“疑难杂症”既指生理上的营养不良,又指心理上的种种消极情绪。

C.第⑥段中的两处“血缘”含义不同,在看似矛盾中传递出作者对庄稼的深爱。

D.第⑧段表现出作者在阅读庄稼的过程中达到了忘我的享受与陶醉的境界。

E.本文描写细腻,善用排比和比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庄稼的赞美之情。

18.根据文意,概括“庄稼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19.解释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都知道庄稼可爱,不曾亲手种过庄稼的人,也会说庄稼可爱,可是说不准,说不深刻;成天面对庄稼的父母心里喜爱,但从不说出口。

20.文中作者父母对庄稼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丁200字)(12分)

答案

17.AB(4分)

【评分参考】

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8.(5分)

【答案要点】

①庄稼外在之美(姿态、色彩)。

②庄稼整齐统一的应时之美。

③庄稼的低调、卑微、安稳、坚韧能够净化和抚慰心灵。

【评分参考】

要点①答出“姿态、色彩”中的任一点即可得1分;要点②答出“整齐统一”即可得1分,答出“应时之美”得2分;要点③答出“低调、卑微、安稳、坚韧”即可得1分,答出“净化心灵”或“抚慰心灵”得2分。

19.(6分)

【答案要点】

①爱的表达方式有不同,有人说出口,有人从不说出口。

②经历和体验的差异,决定了爱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③浅层浮泛的爱可以轻易说出口,深层的大爱无需说出口。

【评分参考】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2分)

第一问示例:父亲对庄稼呵护入微,母亲对庄稼严厉。意思对即可。

【评分参考】

明确文中父母态度:照抄原文中父母的做法各得1分,写明态度各得2分,共4分。

联想感悟: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言之成理,4分。

语言表达顺畅得体,4分。

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篇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 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③,①,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4分)

答案:

1.(2分)用品藻人物的词语去评论文章。

2.(3分)C

3.(3分)指出魏晋人议论人物偏于审美的一面的原因(1分),承接上文内容(1分),引出下文把品评人物的词语用于艺术的内容(1分)。

4.(2分)风骨精神在汉魏时尤为强烈,并深刻影响后世。

5.(3分)D

6.(4分)文章先提出讨论的话题——文章的风骨,然后探究风骨说法的来源,接着比较汉魏两朝议论人物的侧重,再梳理“风骨”一词用于文学品评的源流,最后揭示“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影响。全文逐层深入,行文严谨(答出五点给4分,答出四点给3分,以此类推)

篇4:无言之美阅读附答案

①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美术作品也是如此,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在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有弹性所以不呆板。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譬如莎氏乐府所以在艺术上占极高位置,就因为各种阶级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欢喜读他。有弹性所以不陈腐。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凡是经不得时代淘汰的作品都不是上乘。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②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③无言之美,不只就美术一方面着眼。其实这个道理在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及实际生活各方面,都不难发现。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潜移默化,所以拿时雨春风做比喻。佛教及其他宗教之能深入人心,也是借沉默神秘的势力。幼稚园创造者蒙台梭利利用无言之美的办法尤其有趣。在她的幼稚园里,教师每天趁儿童顽得很热闹的时候,猛然地在粉板上写一个“静”字,或奏一声琴。全体儿童于是都跑到自己的座位去,闭着眼睛蒙着头作伏案假睡的姿势,但是他们不可睡着。几分钟后,教师又用很轻微的声音,从颇远的地方呼唤各个儿童的名字。听见名字的就要立刻醒起来。这就是使儿童可以在沉默中领略无言之美。

④就实际生活方面说,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到宇宙人生诸问题方面去。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在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况就是无言之美。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

⑤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风涛虫鸟的声息有多么和谐!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无言之美何限?让我这种拙手来写照,已是糟粕枯骸!这种罪过我要完全承认的。倘若有人骂我胡言乱道,我也只好引陶渊明的诗回答他说:“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作品中还有一大部分的美作者无法表现出来。

B.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要把鉴赏诗词无言之美的能力培养得非常敏捷。

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伦理哲学中也有无言之美。

D.我们所居的世界看起来是最不完美的,但实质上这正是它最完美的地方。

2.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原理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参考答案

A

C

篇5:简单之美阅读答案

1.示例:我们应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意思对即可)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具体论证了“简单可以成事”的观点。

3.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具体论证了“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是一种洒脱的德行。但简单不是退步,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意思对即可)

5.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篇6:大美之美阅读答案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阅读练习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篇7:《简单之美》阅读答案

杨武平

【原文】

①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如余先生所言,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作为支撑和引导。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

③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小学时,依稀记得,一节美术课,老师让画人物肖像,座中的呀呀童子们不知所措。于是老师说,这很简单嘛,人不就是眼睛鼻子嘴。于是在这种简单如新江淡水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作画,如今忆起,又念之古今中外多少作出美丽图画的艺术家曾受过如此教育呢?简单,延伸开来再铺展过去,其本依旧,灼灼生辉;其华亦明,益张本德。哲学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与同一性,如是看似简单的是非题唤醒了人类智慧的繁星闪烁;五行家们撇掉了万物纷繁的'外衣,将它们归之于木、火、土、金、水五德;阴阳家们俨然“非黑即白”的阴阳学说,为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千百年来的数学家、科学家们又经过大量的演算,推演出各类公式定理,为后世人的计数算学简化了不知多少。这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简单”,其中智慧我们至今仍受益非浅。

④简单还是一种洒脱的德行。在竹林中,在空山里,没有翻山越岭的赶路急促,也没有伐竹樵木的营生喧嚣,有的只是琴中的啸声、寺中的木鱼声、泉水的潺潺声。月光在石上漾远,今天的我们难以知道当年王维是否是一箪食一瓢饮、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悠然神仙,也不知道他可曾效法先人种豆荷锄、带露披星,只知那一篇“竹喧归浣女”引得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时人常叹“回不去的……”,且得月明星稀,大浪涤去,身前多少名与利,堪与谁人能听?何必自己囿心于程序般的生活中,为外物戚戚,不如把人生当作修行,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住什么,这样简单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洒脱道人般的快乐,而你只是不愿拨开眉下的淫雨霏霏。

⑤或言,如君述,我们都去荒山野岭垦一片地,立木建屋,诵读养性,那岂非回到久远的鸡犬桑麻时代?不,简单不是退步,更不会导致人们脱离时代而落后,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其实结庐在野境绝非“简单”,只不过是为了简单而举行的繁复仪式。真正的简单不拘于外,你可以结庐在人境,也可以经纶事务、鸢飞戾天,只消一个善良的愿望置于膺间,一个简单的想法存在心里,那么你的人生将会简单而完美。履过了工业革命与商业文明,人们渐渐由浮躁的奢华转向了低调的简单,近年风行的简约主义不正是在展示简单之美吗?

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

(选自《青春》,刁国巍文)

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列举小学时学画人物肖像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概括“简单之美”的内涵。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篇8:《爬山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爬山虎》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11分)

①我叫爬山虎,在植物类中属葡萄科。我的卷须端长有吸盘,使我成为爬山爬墙的好手。②我占地少,生长快,覆盖面积大。我国不少城市绿化覆盖率较小,房屋毗连,大量开辟庭院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洲地面积目前只有0.96平方米,绿洲地覆盖率只有11.7%。而我只需利用围墙一角,便能生根发芽,攀墙生长,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2年,墙面的绿洲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爬满。

③我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我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形。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我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我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我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温度。我的绿洲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我的枝叶攀缘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④[ ],我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我喜阳,又较耐阴,耐干旱,种植后一般不需管理,只是在夏季久旱不雨、土壤过干时,浇些水就可以了。我既可地栽,又宜盆植,播种、压条、扦插都能繁殖生长,但最简单的是扦插。早春时剪取藤枝一段,直接插入土中,5月中旬就能生长发芽,倚墙攀缘。不久,我便能送给您一片绿阴。

小题1:在第④段[ ]内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2分)

A.我耐干旱B.我生性随和,适应性强

C.我的繁殖方法多种多样D.我能给您送上一片绿阴

小题2: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②段“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中的“至”能不能改为“或”,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完后,你觉得本文与一般的说明文有所不同,于是,你想将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你会这样写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要点:(1)降低温度;(2)调节温度;(3)制取氧气;(4)吸收噪音;(5)吸附尘土。(答足3点就给全分)

3.略

4.略

篇9:记叙文阅读《父子》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父子》附答案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9、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10、文中的“老爹”是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4分)

1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表明父亲想给儿子打个招呼,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窘迫心理。

B.“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环境描写暗示时间已经很晚,烘托了陈双喜找不到父亲的焦虑。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老爹”的形象。

D.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儿子及其同学们缺少的恰恰是父辈的美德。

13、“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

9、双喜为聚会安排来校看望自己的父亲看电影,又不愿接受扫把,在父亲动怒后发生转变。

10、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陈双喜:虽然爱慕虚荣,但他热爱父亲,知错能改。

11、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12、A.

13、(1)发扬父辈的美德;(2)珍惜父母之爱;(3)善待父母之爱;(4)要学会感恩(其它感悟合情理也可给分)

篇10:《影子》节选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影子》(节选)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费雷拉

类似今天这种日子,用我这样一位度假诗人的粗俗话语来说,通常称之为“不协调”的日子。从清晨开始,蓝色的天空的颜色就深浅不一,犹如一幅劣等画,显得十分生硬。我刚把鼻子伸出门外,就立刻预感到今天的这种不协调,这一点从蓝色的天空与在街上推搡我的那些行人的讨厌而丑陋的面孔的不协调中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我这张面孔也大概令人生畏。”我默默想,然后便偷偷地在一个橱窗侧面的镜子里照了照。然而戒未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再次惊讶从我家里走出来的是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人而已,接着便重新上路了。

一场最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我。

刚拐进一条空无一人的街道,当我漫不经心地跟随着地面上的影子向前移动时,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的皮肤油光闪亮,一件刚刚把她肥胖的身体裹住的黑色衣服也油光闪亮。

这个女人用分析的目光迅速地打量了我一眼,然后使出其不意仿佛杂技演员那样灵巧的抓住了我的那只手腕,把我推到墙上,用身子紧紧压住我的'胸口,几乎使我喘不过气来。接着她便以哭泣为武器,用哀求的声音恐吓我说:“我的母亲快要死了!我绝对需要二十葡盾。给我二十葡盾!”

我茫然失措,身子几乎被她那巨大的块头压碎,呼吸几乎被她那难闻的汗味窒息,已经没有力量来进行反抗,只好颤抖着把一张二十葡盾的纸币交给了她。

如此轻而易举的成功使那位冒险者感到十分开心,当瞥见我的钱包里还有钱的时候,她决心再尝试一次。

她又以眼泪为手段,再次抓住我的手腕,重新把她那肥胖的身躯压在我身上,用一种真诚的声音勒令我说:“我母亲生命垂危,我绝对需要四十二个半葡盾去买药。你再给我二十葡盾。”

这一次我没有屈服。我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变得怒不可遏起来。我摇晃着她,高声喊道:“不,不,不!”接着就拔腿逃走了。

我羞愧万分。我受尽侮辱。我怒气满腔。我深深可怜起自己来,也极想开始发泄自己的种种悲伤:

“啊,我是多么的不幸!啊,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我突然闭上了嘴巴,因为这时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

正如我刚才所讲的,我闭上了嘴巴,因为这时候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

我映在地面上的的影子突然用一只手掩住了我的嘴巴,迫使我沉默下来。

“嘘,别出声!如果你想抱怨的话,就回家去,把自己关进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免得打扰其他人。现在不要出声,你听见了吗?”

仿佛从我惊呆的眼睛里看出了不肯服从的闪光,影子没有就此罢休,站超来,给了我一记耳光。

然后就安安静静的重新躺在洒满阳光的地面上,一双眼睛望着蓝色的天空……

(原载《世界文学》1995年第1期,局部有改动)

1.文中开头部分,反复地写“不协调”,请联系全文分条回答“不协调”的具体内容。(5分)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3.胖女人采取了哪些方法对我步步紧逼,实施勒索?这一情节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6分)

4.请概括小说主要内容,并分析小说主题。(5分)

参考答案:

1.(1)蓝色天空的颜色探浅不一,犹如一幅劣等画,显得十分生硬,不协调。

(2)天空的纯净与丑陋的人情的不协调。

(3)阳光明媚的天气,与人物灰暗的心理不饰词。

2.第一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背景介绍,转入具体的事件描写,“最大”、“迸”留给人们很多悬念;第二处具有总领下文的作用,自然过渡到虚构情节描写,“离奇”指出了后史情节的性质。

3.第一问:

(1)用目光观察寻找对象,

(2)用动作威逼直接下手,

(3)从情感上感化博得同情,

(4)得手后实施二次勒索。第二问,写出了这十女人凶悍狡诈,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性格特征。(第一问4分,答对一点得1分,第2问2分)

4.小说写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哀愁的人,在大街上被一个同样充满哀愁的女人勒索后,陷入更深哀愁之中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固然有很多不幸,但我们不能通过哀愁甚至勒索的方式将个人的不幸转嫁到他人的深刻主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