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虎子智送情报现代文阅读答案
虎子智送情报现代文阅读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有一个小孩儿叫虎子。一天,他去给八路军送情报,必须经过一座桥,而桥上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禁止人们过桥。
虎子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仔细观察桥上的敌军,过了一会儿,他有了主意。
一会儿,敌人开始换岗了。虎子利用换岗的极短的时间冲到桥中间,转身向自己原来所在的桥一边走。这时敌人正好出来,他们看到虎子,立即叫住了他,让他退回去,不要再往前走,否则就开枪。于是虎子便立即转身,向桥的那一边跑去。
虎子顺利地过了桥,把情报送了出去。
(1)虎子送情报的难度大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表现了虎子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有勇有谋,善于观察。
(3)勇敢、机智,善于动脑。
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1.整体感知
(1)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自发人生哲理。
①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②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③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④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主旨即在物与理相通处。
(2)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
(3)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思路,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
(4)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祥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理解。
2.注意几种关系。
(1)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都会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答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仔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
(2)文章与文段。
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精深入的解。
(3)文段与中心句。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4)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
(5)题面与题眼。
题眼,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一一选文 写的是什么?善于抓题目。散文的题目往往有深层含义。
第二遍精读,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随读随把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用铅笔圈画出来。在精读课文时,要抓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要重视开头段、结尾段。重视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睛的句子。重视托物言志类哲理性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阅读理解记叙顺序作用解答方法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篇2:送春现代文阅读答案
送春现代文阅读答案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
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答:
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3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3分)
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6分)
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一点2分,共4分)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篇3:送阳光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送阳光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1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中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③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④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保护它,绝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⑤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⑥当然,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
⑦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0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⑧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 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第⑦段中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2第⑧段加点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4分)
“暴发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忆症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联系第①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什么(4分)
5.下列文字放在第________段和第________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5分)
这里说的城市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而是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经过筛选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参考答案
1、举例论证(1分) 用四合院改为四合楼的破坏性为例,有力地论述了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3分)
2、高楼大厦林立的表面繁华(2分);失去了城市的史脉与传衍(2分)。
3、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3分)
4、因为自觉记忆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记。城市记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觉悟到要保护城市中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使地域气质和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是为了不被忘却。所以,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 (4分)
5、6、7段之间(1分) 因为这段文字阐述了城市记忆要“进行筛选”,这承接了第6段“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 (2分);同时,第7段“如何对待城市记忆”的阐述,则承接了这段文字的结尾“留下的记忆解决守住” (2分),所以,这段文字应放在6、7段之间。
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对了一半。对的一半就是,阅读理解读是基础。所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熟读文本。读,也要多管齐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包括听读,朗读与默读等等。古人的话错的一半是,“其义自见”的“自”字太被动,效率低,跟不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此,要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是提高阅读理解兴趣与能力的必由之路。
小说阅读表达技巧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等),叙述顺序的安排(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附:白描作用: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
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篇4:《说知论智》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说知论智》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王蒙
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的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工巧匠,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有智慧。
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智慧是永无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拢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时代,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成绩,更不要说胜利了。
怎么获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节选自2011年1月21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设计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2)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主人说公仆几句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说明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2)①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胸怀;②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的品质。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根据第1段的内容来看,多学问的人不一定能称为有智慧的人。C、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品质与境界的高低。D、体现的是“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
小题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举老子的例子目的主要是为了论证“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这个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4、5两小节的内容来分析官员的智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