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高翥的春怀的阅读题及答案(共12篇)

高翥的春怀的阅读题及答案(共12篇)



篇1:高翥的春怀的阅读题及答案

高翥的春怀的阅读题及答案

春怀

高翥①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日暮酒醒闻谢豹② ,所思多在水云间。

【注】①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游荡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称。②谢豹,杜鹃的.别称,啼声如“不如归去”。

8.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如何理解本诗最后一句的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本诗塑造了一个羁旅漂泊、孤独寂寞、满腹哀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旅居江南,春天已经过去,仍感觉春寒凌人,虽添尽征衣仍需关紧房门。诗人借酒浇愁,日暮时分酒醒后,听到杜鹃声声在耳边哀啼。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苦及他内心的哀愁。(3分)

9.杜鹃啼后,诗人应归却不得归,所思常在云水之间。(2分)“水云”可以指代家乡,该句表明诗人浓浓的思乡盼归之情。(2分)“水云”还可以指代远离官场的江湖,该句也表明诗人对官场的不屑与诗人出世归隐之志。(2分)

篇2:春之怀谷阅读题及答案

春之怀谷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春之怀谷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桔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乌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问题】

17.文章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绘春天的?试做简要分析。(3分)

18.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景象中体现出来的?请分点归纳。(3分)

19.说说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景物怎样的景象。(4分)

(1)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

(2)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

20.文章多次山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一句话,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3分)

21.文章结尾说“穿越烟囱与烟肉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7.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春天。“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从视觉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景象;“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听觉写出了溪流欢唱的景象;“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从触觉写出了泥土酥软、温暖与芬芳。(3分,一点1分)

18.①春雨、春花“惹”、“斗急”、“不讲理”等体现春天的娇俏可爱(或“顽皮活泼”);

②桃花“攻陷”、柳树“控制”,蜂飞蝶舞等体现春天的生意盎然(或“活力四射、生机蓬勃”);

③桃红柳绿体现春天的明媚美丽。(3分,一点一分)

19.①运用比喻,写出了山上积雪消融,色彩斑杂的景象;

②运用拟人,“急”字写出了杜鹃花竞相开放的景象。(4分,每句各2分)

20.从结构上看,串联起全文内容,使对古之春天的怀念成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从内容上看,用带有怀念追思的感情色彩的句子扣题,从侧面暗示了主题。(3分,结构1分,内容2分)

21.从结构上看,“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一句收束全文,“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照应题目“春之怀古”;从内容上看,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被污染了的春天的否定。(4分,写出一点得2分)

篇3:高翥《晓出黄山寺》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高翥《晓出黄山寺》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晓出黄山寺

(宋)高翥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篮舆:竹轿。

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表现了山间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情,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悟美的真谛。

赏析

《晓出黄山寺》描写了青水秀的春色同寺庙里沉静肃穆的气氛一比较,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自然心情更舒畅,兴致愈勃发,所以诗中处处透露了诗人的.欢欣愉悦之情,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

篮舆,及竹轿;宝坊,是对寺庙的敬称。作者首句即点题,说明自己天一破晓便乘竹轿离开寺庙了。这里没有申说留宿寺庙的原因,宋代和尚多有能诗者,有些使命还很大,作者也许昨夜是与黄山寺一位诗僧切磋诗艺,探讨哲理,大有所得,余兴犹存;出的庙门,又见一路春光扑面,春色宜人,因此格外高兴。“野塘山路尽春色”一句,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景物。这里作者之所以没有细细勾勒野塘边、山路旁的景色,是由于天刚破晓,景物尚在朦胧之中,不宜看得真切,加上作者又是乘坐竹轿,不比步行能驻足细赏。但一个“尽”字,见一路映入诗人眼帘的尽是明媚的春光,已足以传达出满心愉悦之情了。

山路曲曲,松林层层。从“穿松影”一语可见下到山脚,登上坦途,太阳已经升起了。黄山寺已被层峦叠翠所遮,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山之高、林之密、路之远,尽在不言之中。

下得山来,“平陆”的春光与“山路”相比,又有动人之处。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写出了春日田野风光的特征。一条小溪,蜿蜒曲折,碧波荡漾;溪岸两旁,郁郁葱葱,碧草吐芳。草在岩上绿,水在岸下绿,是水绿了草?还是草映绿了水?一片片菜花翻波涌浪,一排排杨柳婀娜多姿,菜花黄得浓,柳丝黄得淡,浓淡相间,深浅相配,协调和谐,宛如画境,真可谓”撩人春色不须多”。置身于这生气盎然的一片大好春光之中,谁人能不动情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诗人在撩人春色的诱下,终于从竹轿上走下来了。他不满足于“坐轿观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细细地欣赏体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春天里的万紫千红,匆匆流览,岂能深刻体会到个中三昧?所以诗人劝告同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这里既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在观赏美景时,应该保持一种高度闲适的心境,细细观摩,慢慢体味,才能深入认识美的事物的真谛,而不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作者在《天台曹园》诗中也说:“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蜜蜂采花是为着酿造蜂蜜,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功利的表现;诗人赏花是为着审美,而审美在形式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观照,而不是一种功利的欲求,所以审美时应该抛弃功利之心,进入一种专注忘情的境界。也许,诗人昨夜在黄山寺庙同和尚谈论的正是这类道理吧?

篇4:高翥《秋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8.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4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4分)

答案:

8.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9.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篇5:高翥《秋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8.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答案:

8.(5分)

“衔”字可以写出小草的神韵。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答出“衔”字,给1分:答出运用的手法,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

9.(6分)

后两句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体分析,给2分;答出诗的意境,给2分:答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给2分。

篇6:《客怀》阅读题及答案

《客怀》阅读题及答案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2、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写了 “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 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2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1分)(其他手法合理,亦可得分)

2、“愁”字。(1分)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 展开,(1分)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1分)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1分)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迅,便是更添愁苦;(1分)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1分)。

大意

旅客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适宜秋天的,因为秋天到了,梧桐落叶让旅客更加愁苦。想念故人却没有书信到来,鸿雁声声,远在夕阳所在处的楼外。

简析

本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篇7:《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原文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习题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4.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情感意蕴”答两处3分,三处4分。适当分析1分。

篇8:《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

(金)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生, 虚堂①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②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 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释】

①虚堂:形容自己租住的房屋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②候虫:蟋蟀等秋虫。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简要分析诗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诗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学生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烘托)。(3分;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作用1分)

(2)诗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4分;手法1分,分析1分,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第二联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悲秋情绪?请结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5分)

2.尾联中加点的“明”字是什么意思?据此请简要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6分)

【答案及简析】

1.①表达了诗人因思乡之苦而产生的时光流转、人生易老的感慨和悲凉(2分)。②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菊花与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表现时光的流逝(1分);通过色彩鲜明的对比,说明菊花生机勃勃,诗人白发满头,表现其思乡之苦(1分)。

2.①“明”是明亮、喜悦之意(1分)。②诗人的感情原本是愁苦的,前六句触景生情,各种秋天的景物,秋叶、秋雨、秋虫、寒鹊等使诗人倍感寂寞悲凉(2分)。在孤独愁苦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是走不完的“石岭关头路”,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3分)。

【赏析】

首联以凉叶萧萧、秋雨淅淅、寒霜清冽起兴,烘托诗人悲秋的情绪——独处于四壁皆空的租房,一无所有,只有凄凉的秋景为伴,该是怎样的心寒意冷。颔联和颈联将诗人悲秋的情绪具体化。三四两句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写菊花仿佛和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而“我”这个漂流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菊花”和“白发”,对比鲜明,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金黄的菊花生机勃勃,白发的诗人未老先衰;“约”字将菊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明时光流转,周而复始,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更容易衰老的感慨和悲凉。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秋寒中悲鸣的秋虫,声气衰弱,一声不如一声,上气不接下气,经常在梦中被寒鹊悲凉的啼声频频惊醒。尾联诗人的情感陡然发生逆转,在穷愁潦倒、寂寞凄凉之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的“石岭关头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全诗意境苍凉,情感悲怆,但情感基调并不压抑,结尾对家的向往,有柳暗花明之妙。较之许多格调低沉的同类题材的作品,这首诗的写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篇9:《春之怀谷》阅读答案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在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25、第①段中主要运用了那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6、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4分)

2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B、“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C、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象、怀念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烟囱如林的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D、本文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参考答案:

25、拟人、比喻。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春景描摹得生动形象,美不胜收,体现出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26、春的娇柔、春的敏感、春的无处不在、春的浑沌无涯、春的顽强。

27.C

篇10:高翥《秋日》裘万顷《早作》比较阅读答案

高翥《秋日》裘万顷《早作》比较阅读答案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①传响答寒螀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早作

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③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释】①蛩:蟋蟀。②螀:蝉类。③北斗星的勺柄。

1.对这两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两首诗歌都从富有秋季特征的景物着笔,如《秋日》中的秋草、寒虫、豆荚花,《早作》中的落叶、篱菊,在诗人眼中,秋季时节的景物,似乎触处皆是诗。

B、两首诗歌对秋景的描写各有侧重。《秋日》侧重描画夏末秋初之景,如蟋蟀和蝉感阴气而啼,豆荚花夏末始发,而《早作》侧重描画秋天黎明时分的景色,如北斗横斜,银河隐没,群鸦鸣噪。C、“衔”字用词精妙,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传神地刻画出了在秋色还不明显的时节小草叶尖上泛起的那一点黄色,使人联想到随之而来的会是秋意浓厚的金色庭院。

D、“缄”字用词精妙。篱边的菊花含苞待放,香气尚未发散,故曰“缄香”,写出了浓浓的秋意,极有情韵。

E、《早作》描绘了一幅雅洁的秋晨图,诗人由近及远,很有层次地展现了农村黎明时的景色,诗中的篱菊、远山,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从中透露出淡淡的归隐情怀。

2.这两首宋诗对秋景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所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C(3分)E(2分)。

【解析】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为”拟物手法”。E项“淡淡的归隐情怀”错误,本诗并不象陶诗那样偏于静态和心境的描写,本诗用“乱鸦鸣”三字收束,点染出黎明时的'欢闹气氛,这里的菊景山色,在晨风啼鸦的烘托下,显得颇有生气,并无归隐的心境。

2、表现手法:①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秋日》中秋草泛黄、豆荚花伸向邻院为视觉描写,蟋蟀、寒蝉啼鸣为听觉描写;《早作》中井边的梧桐叶飘飞、篱菊待放、北斗横斜、银河隐没、青山数座为视觉描写,乱鸦啼鸣为听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秋景之美。②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秋日》中“似解通邻好”一句把豆荚花人格化,写豆荚花似乎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话,藤曼殷勤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早作》中“送”和“待”字运用拟人手法,写落叶传达着秋天的声息,篱菊等待着傍晚时的雨霁天晴,富有情趣。(任答一点给4分,共4分。其中答对手法给2分,分析准确给2分)

表达的感情:①相同点: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秋日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篇11:怀鲁迅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怀鲁迅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2、(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3、(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怎么做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题除了上面最核心的技巧以外,当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方法。做语文阅读会遇到很多题型,同学们如果能大致了解这些题型怎么答,就会在考试时更有把握,答题时也会更游刃有余。

语文常见的题型有某句话的作用,一般考的都是开头或结尾的话,那么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点题、引领全文、做伏笔,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照应等;考查文章主题的题型就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什么主旨等等,也是有模板的,可以自己总结;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修辞都有哪些作用,这都可以事先背诵,然后考试时套用模板答题,不仅能提高答题速度,还能提高准确率。

篇12: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0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

盼 春—— 绘 春—— 迎 春—— 赞 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幅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词语赏析:

A、“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中“酝酿”一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酝酿”一词的本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B、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极具表现力,试选一个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生长极为迅速、让人不知不觉;“钻”表现了小草冲破冻土的挤劲儿与力度。这两个词都体现了春草无限生机与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闹”一词既突出了蜜蜂的多、叫声大,还将蜜蜂人格化,表现了蜜蜂采蜜时的喜庆气氛,流露出作者看到这浓浓的春意时的欣喜之情。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这个词表现了春雨洗涤后的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5、语句赏析:本文中有许多的比喻和拟人句,找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提炼表达句式:比喻句——运用比喻,把什么比成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拟人句——运用拟人,将什么人格化,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表达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什么态度)。

6、最后三段,分别出写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

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

不能交换。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语文散文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格式

行文思路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表达作用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答题格式:

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形象分析答题格式:

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人称类答题格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技巧分析答题格式:

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说明文阅读分析文章说明顺序方法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