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夜走巴山 阅读答案(共11篇)

夜走巴山 阅读答案(共11篇)



篇1:夜走巴山 阅读答案

李汉荣

天黑下来,我仍在山野里行走,山影嶙峋交错,仿若剑戟铿锵,再现古代某个严酷战阵。我想起了那些厮杀、血腥和悲凉的牺牲,心里划过惊惧和悲悯。此时,星星依序出现,很快布满天宇。视野渐渐亮开,山影变得敦厚温和,细细山路在月光里蜿蜒,如持续流淌的乳汁。我感到了无情宇宙在无意识里呈现的几分仁慈。为了一个小小的夜行者,宇宙竟然动用了它的全部照明设备:北斗星、织女星、天狼星、天蝎座、天琴座、室女座……此时全部为我满负荷工作,那凶猛天狼,也在为我殷勤地发电照明,头顶的每一颗星星,全部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神速,向我空投光芒和柔情。

此时,我行走在群山的皱褶里,我也行走在浩荡的天意里。

嚓、嚓、嚓,连续三颗流星划过头顶靠南的天空,山巅似有被灼痛的云絮,凌乱飘起。山村的狗们,大声狂吠,对天空发出持续质疑和询问。由于天文学知识过于匮乏,它们的发问比起它们的祖先,显然毫无长进,仍止于纪元前的幼稚和天真。尽管,流星们在天上制造了不小的动静,挑逗了无知的狗们的猜测和询问,却丝毫未打断避暑山庄里富豪们的赌局,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熟谙经济学的精明赌徒们,陶醉于他们的天文数字,却不需要也不屑于别的什么天文学,不需要也不屑于向天空注目和发问,除非星辰坠落,为他们降落下大量黄金和巨额利润。

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竟有了几分尊敬:在这个被商业和经济学主宰的大地上,在这个市侩当道、失去天真的夜晚,对尘世和天上的动静,发出好奇的追问。

隔着一个山涧,走在山路上的我,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几乎与我并排而行。我看见一辆辆呼啸的车,一组组飞旋的轮胎,我看见疾驰的现代,载着时光和欲望,弃我而去,弃我而去。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我索性掉头,折进一个山湾,四周是无边密林,林间一泓碧水,这时,我才忽然发现:现代已载着现代远去,我留下来,留在古代的密林,留在古老的深山。

抬起头,我看见了山间的月亮,被林涛和山风梳洗得眉情目秀的月亮,他不慌不忙地漫游在李白的苍穹,行走在苏东坡的意境里,仔细抚摸着山上的苔鲜和留下始租鸟爪痕的玄武岩——那上面保留着两亿年前时光的表情。

这时候,我恍然大悟“白驹过隙”这个词的深意。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现代载着现代快速远去,最终能留下来的——

注定还是大地、青山、始祖鸟的玄武岩和礼拜的明月。

已是后半夜了,明月西斜,天河渐落,山影隐约。早起的鸟开始集体朗读,山野有鸡鸣声起。路边,几户农家的灯陆续亮起,我在一旁的院子里停下,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说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他与老伴种地,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还养着一头奶牛。他一边挤奶一边说,山里不缺草,牛吃得好,奶多。提前把奶挤了,等会儿把奶卖给奶贩子,他们又卖给城里的奶厂。他说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挣一点,补贴家用,也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我蹲下来,看他挤奶,奶牛温顺地站着,它不计较那哗哗流进奶桶的是什么,它似乎陶醉于释放的快感,或者,它知道那是什么,但它不愿说出口,不愿计较,它只觉得放养它的人有恩于它,青草和溪流有恩于它,那流出去的都不是它的,是天的,是地的,是人的,而属于它的身体,还原封不动在它这里,这让它已很满足。星光照在奶牛身上,照在老人身上,被星光雕塑的老人和奶牛,宛如黎明的神灵。奶桶已经快盛满了,而牛奶还在注入,星光也在注入,满当当的桶里,荡漾着星光和牛奶。我再一次从老人脊背和奶牛的脊背向天穹望去,我看见,那渐渐沉落而暗淡的银河,似乎已向宇宙献出了足够多的乳汁……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删除”在句中的含义。(4分)

(1)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

(2)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来写奶牛?(3分)

14.文中多处写到月亮、月光,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5.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点思想感悟。(4分)

参考答案

11.(1)遮掩、覆盖的意思。指富豪们沉醉于的狂欢,完全无视外界的存在。 (2)消解、消除的意思。指现代社会因过分追求速度而缺失了各方面的沉淀。 (4 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2. 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批判;用“咆哮”“狂奔”形容社会现状,化抽象为形象,突出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4分,语言形式2分,内涵分析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3.写奶牛,既赞颂了不计得失、懂得感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又与现代人生活贪婪、追逐功利、不知感恩等现象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4.内容上,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引出对宇宙、自然、古代文化和生存意义的思考;结构上,从月光淡淡到月亮升高,后半夜明月西斜,表明了时间的变化,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5分,内容上3分,结构上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5.示例:要追求淡定、平和的生活,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具有思想和文化的积淀;要懂得对自然天地、传统文化的感恩,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4分,每点2分。体现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2:《夜》阅读答案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问题】

16.诗的'1~3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突出夏日夜晚的什么特点?(4分)

答:

17.第4节中有三句诗都与第2节一样,诗人运用反复手法,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4节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4分)

答:

篇3:《夜》阅读答案

16.突出夏日夜晚静谧、美丽的特点。

17.诗人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进一步强调夜的静谧、美丽。

18.从内容上看,前三节是具体描写夜的景色,河流、小溪和青草的寂静无声,显示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一节总写大自然的夜色非常美好。从结构上看,前三节是分写,第4节是总写,前后是总分关系。

篇4:《穿越巴山》高三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穿越巴山》高三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当我驾驶着我的宝来,从安康出发,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南行进;当道路在我的面前遇山开洞,遇沟架桥;当风在窗外霍霍有声,巴山以不同的姿态向我迎面扑来,又迅疾地向后退去,我确信,我仍然走在巴山的皱折里,即便手机显示,我已进入四川地界。

这些山,高大、清峻、奇崛、硬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房屋们,像筑在树上的鸟窠,择枝而栖,让这一片浩莽无际的沟壑山岭顿时有了亮色。蜿蜒的小路,像一根根绳索,串起房屋与庄稼、河谷与山岗、山里与山外。这些,我所熟悉的事物和景象,在巴山北坡,它们以故乡的名义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它们还将以屹立不倒的姿态长久地存活在我无法看到的更遥远的未来。

巴山北坡,有一个叫岚皋的小地方,清朝宣统年间,我的祖先从两湖一带迁移至此,迄今已传六代人,历时百余年。

乡下的老家,承载过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它早年的样子:三月的晨风里,姐妹们肩挎竹篮,头顶阳光,从东山追到西山,将鲜嫩的茶叶一枝一瓣从茶树上掐下来,丢进筐里;兄弟们在飘着雨丝的黄昏,将一捆捆从山林里打下的柴禾,抬着扛着,搬回家中。还有田坎边紫色的桑葚,门楣处筑巢的燕子,玉米地里甜得透心的苞杆……大年三十夜,家家门头的灯笼最红最亮,古色古香的造型,别致优雅,人见人爱。孩子们一群一伙,放鞭炮,打纸牌,呼进涌出,其乐融融。那年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家大院节日里呈现出的吉祥和温暖,那些温暖,曾伴随我的童年,一点一点长大。

当然,也有过悲痛。悲痛始于一个黑色的夜晚。是我的祖母不在人世了。她身着盛装被人们抬到后山埋掉。二十年后,我亲手将父亲掩埋在更远的另一座山梁上。在岚皋,方圆五十里地,还有我的舅舅、伯伯、姑姑、姨姨们,他们也都长眠于此,再也无法走出岚皋的地界,巴山的地界了!

除了大山,家乡岚皋还有三条穿境而过的大河,一条名叫岚河,轻舟慢摇、岚雾缭绕的一条河,发源于平利化龙山,流经平利八仙、岚皋花里、县城、佐龙,自杜坝注入汉江瀛湖;另一条源于岚皋与重庆城口交界的巴山之巅,名叫四季河,春夏秋冬,四季长流,在水围城岚河漂流码头汇入岚河;还有一条河位于岚皋西部,同样源于大巴山,河流没有统一名称,随流经地域各喊各叫,从上游至下游分别叫横溪河、小沟河、石门河、民主河、大道河,经大道镇流入汉江。三条河,均归入汉江,归入大海。大海,是所有河流最后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家乡的河流,在我的心中,是一条长长的青藤,缠绕着乡情,解也解不开;家乡的河流,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连接着我的前世和今生。

父亲在世时,曾站在家门口,指着远方的一座大山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吗?那得靠你自己去走,走过去,翻过去了,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可那些山,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绵长而悠远,令人望而生畏,岂可轻易翻越?但我终究是翻过来了,一步一步从山里走向山外,从县城走到了省城。只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些,原本,我是为了走给他看的。如今回头再看那些曾被我走过的巴山,仍觉有许多迷茫。我不能说对它不够了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大巴山,如同被壳叶包裹着的玉米棒,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深不可测;又如一颗即便砸开、里面也是布满沟壑的野核桃,需用针尖,才能挑出深藏其中喷香的美味。

每年春节,都还是要回去的,纵使那条通往小学的道路已被河流改变了方向,无从辨识;纵使亲人坟头的蒿草,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纵使再也找不见当年盛装青茶的竹筐、燃烧殆尽的柴禾,以及老家门楣朦胧模糊的大红灯笼……龙潭里裸浴的身影还在,小沟里摸鱼的笑声还在,岚河里摇船摆渡的喜悦还在。可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过紫阳,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

(有删改)

16.文章结尾说,“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17.第四段作者描写童年的记忆,为何只选择了“三月”和“大年三十夜”这两个时间?请作简要分析。(5分)

18.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6.①家乡并不是作者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或“作者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1分)②作者经历艰难走出大山,已非曾在家乡的那个孩童。人生无法回转。(1分)③作者回头再看家乡,家乡已经物是人非,变得陌生、难以理解。(2分)

17.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查看高中文学文本类阅读训练答案集100则(本份资料完整答案在第二页)…年。童年的温暖伴随着他一点一点长大。

③悲痛。祖上一代又一代人都被封闭在大山里,他们在山里终老一生。

④无奈。走出大山之后,重返家乡之时,作者变成了家乡的过客。他难以透彻地理解自己的家乡。(一点2分,三点6分)

篇5:《夜泉》阅读答案

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附赏析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赏析: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受。“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由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的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月色幻化出霜的想象,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篇6:《夜泉》阅读答案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篇7:夜雁阅读答案参考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 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 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雁过秋空夜未央 ,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 隔窗烟月锁莲塘 的 锁 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 沉水香消金鸭冷 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 候虫声接杵声长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首词在哪些地方体现了秋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篇8:夜雁阅读答案参考

(1)D(3分)[末句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 与故人天涯相隔 为核心。答 寂寞冷清 冷夜无依 青春空度 ,可酌情给1分。

赏析:

《定** 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 无我之景 。一个 锁 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 往事 内容如何,只写 故人迢递在潇湘 而使她深感 惆怅 。由此一笔,则所谓 往事 ,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 潇湘 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应是 故人 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 故人 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 故人 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 意 而以 回文重叠 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 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 回文重叠 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 意 字是相对于 笔 字而言的。前加 纵有 ,后缀 谁寄 , 意 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 愁水 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 杵声 和 候虫声 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 花间派 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 清疏 之感。

历史评价

关于这首词,况周颐认为: 盖寓故国故君之思,非寻常之语也。

篇9:杜甫《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篇10:杜甫《夜》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15.“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

14.C

15.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C项,“……从侧面烘托”错误。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干中的“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然后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注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分点作答。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写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心系为战乱所苦的百姓,对百姓苦难展现深沉的忧思。

“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诗人地处偏远的夔州“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通过对比,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篇11:村夜阅读答案

在霜草苍苍、行人绝,独出门前、月明花如雪的意境中我们一起欣赏《村夜》原文及阅读答案吧!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阅读题目: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村夜》阅读答案:

16、(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