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偶题朱熹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所创作的组诗作品。
原文:
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
偶题三首字词解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堆:一大堆,这里指团团。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偶题三首翻译:
【其一】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其二】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其三】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偶题三首阅读答案:
试题: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答案:
(1)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B
偶题三首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了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偶题三首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个人资料: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相关推荐:
偶题 杜甫_偶题赏析
偶题 温庭筠
篇2:偶题 朱熹阅读答案
偶题三首是南宋朱熹的诗作,诗人取意于水中行舟,想到人生必须寄存于风雨之中这一观点,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别有一番感悟。
原文:
偶题三首
作者: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hú )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 )随处弄潺(yuán )。
问题: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篇3:偶题 朱熹阅读答案
2、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偶题三首翻译:
其一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其二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其三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偶题三首字词解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堆:一大堆,这里指团团。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偶题三首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了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偶题三首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这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Y郎,小字季朱熹(xī )朱熹(xī )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相关推荐:
题榴花 朱熹
春日 朱熹解析
篇4:题红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红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红叶
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诗中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着痕迹慨叹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和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的诗句是: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2)诗中用折射手法,托物寄意,表达诗人对自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冲破攀笼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4)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译文:
流动的河水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宫里整日清闲空虚。
感谢勤劳的红叶,好让它带着我的空虚流到宫外人们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像宫人的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篇5: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理学家、著名诗人周敦颐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原文: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题春晚字词解释:
⑴春晚:暮春傍晚。
⑵夕晖:夕阳的余晖。
⑶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傍:围绕。
⑷吟:诵读诗文。阑(lán)干:栏杆。
⑸樵(qiáo)渔:樵夫、渔夫。
题春晚翻译: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题春晚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3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3分)
答案:
(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对暮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对写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
(2)本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 人”在“归”,(分析“静”,得2分;分析“不寂”,得2分。)
题春晚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一个暮春之晚,见景色动人而作此诗。
题春晚赏析: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个人资料: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相关推荐:
周敦颐名言
半山春晚即事
篇6:《题潼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潼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注释】
1、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3、华阴:位于关中平原东部,西距西安120公里,东距洛阳230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⑴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⑶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⑴写客行之中匆匆登楼,点题;引出下面登高所见的景象描写。
⑵运用拟人、夸张、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
⑶赞美潼关一带山河壮丽,感叹潼关的地势险要;表达浓郁的思乡愁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
【参考译文】
雨过天晴,我这匆匆赶路的游子巧遇此楼,乘马歇脚之际,我登上了这座靠近渡水的关楼。周围山势雄伟,保护着京畿的三辅之地;关口险要,扼守着通往九州要道。广阔的平川由此向陕州之路通去,滚滚黄河环绕着华阴一路奔流。夕阳西下,凭栏远眺,一片风烟迷离,我这漂泊万里之人顿感无限忧愁。
赏析:
崔颢向以使李白也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诗著名。如果说《黄鹤楼》诗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是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广远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开始两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忽然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津楼”(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气势。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公元前1(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南以西。这里的“三辅”,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九州”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这里是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两句突出“关门”的险要,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这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划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生动形象而有力的“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陕路”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了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派极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最后一联,诗人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诗人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之中渐渐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显得一片苍凉。触动了诗人的愁绪。这里的“愁”字包含着浓郁的乡思,因为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是在“客行”,行役之人时值“向晚”,产生思乡之念,但这里的“愁”,又不仅仅是乡思。在潼关楼上,面对从古至今如此险要的关口,作者自然也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败、藩镇作乱的迹象,都已经清楚地显露出来,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愁”,深沉而复杂。
这首诗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与《黄鹤楼》相比,格律上更加严谨工整,手法上显得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
崔颢
(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天宝初(742—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篇7:《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中月夕
刘因
满怀幽思自萧萧,况对空山夜正遥。
四壁晴秋霜著色,一天明水月生潮。
歌传岩谷声豪宕,酒泛星河影动摇。
醉里似闻猿鹤语,百年人境有今朝。
【注】刘因,宋末元初诗人,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不肯受召的臣子)
(1)诗人在山中有哪些具体的活动?请结合全诗概括回答。(4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静思、赏月、放歌、饮酒。(每点1分。)
(2)亡国的悲痛之情,独处的寂寞之情,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借酒行乐的豁达之情。(每点1分,4分)
译文
独自一人在萧瑟的秋风中幽思满怀,何况漫漫长夜有面对空山。皎洁的月光洒满四周,周围的树木已生起了白白的寒霜,白白的'寒霜就像月下涨起的潮水,漫天都充满了白白的水珠。山谷中传来豪迈的歌声,星光下树木摇摆,我独自一人喝着酒。朦胧的好像感觉到猿鹤传来的鸣叫,人生百年能有今朝这如此境界也就足够啦。
赏析
前两句通过“自萧萧、空山、夜正遥”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感。刘因,宋末元初,被元世祖成为“不召之臣”。因此,满怀幽思又充满了亡国的悲痛之情。三四句通过清冷的月光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一天明水月生潮”采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使氛围更加凄清。五六句山谷的歌声和星光下泛酒,作者故作旷达。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自我满足。
篇8:《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1.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她们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