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天净沙·秋思》阅读理解附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1)这首小令以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情。结合具体劲舞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与其余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协调。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身处这种凄凉、清幽、寂寞的环境中,看到“流水”边“人家”,更增添了一缕思乡的愁绪。
篇2:《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附赏析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练习及答案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
[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的萧瑟的深秋景象。
5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
答:深秋晚景图(1分)
(6)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即可)
7.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2 分)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一点 1 分,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
8.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
①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意对即可。 2 分)
9.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二: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
3、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枯藤、昏鸦。
4、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
6、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
篇3: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
【原文】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 】,《天净沙秋思》则是【 】。(2分)
7.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参考答案】
6.(1分)热爱
(1分)悲凉
7.(2分)c
篇4:《天净沙 秋思》阅读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
答: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
【答案】(1)深秋晚景图(1分)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即可)
22.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2 分)
23.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
参考答案:
22、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一点 1 分,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
23.示例: ①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意对即可。 2 分)
篇5:《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和参考答案】
9.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1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篇6: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题目:
1.“天净沙”是_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
2.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答案:
1.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断肠人在天涯。
3.D
篇7:《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分)
(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15.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2分)
答:
16.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15.萧瑟(萧索)(1分)、荒凉(1分)。
16.孤寂愁苦,思念家乡。(2分,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篇8:天净沙·秋思经典古诗阅读及答案
天净沙·秋思经典古诗阅读及答案
【原文】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胡腾老树昏鸦,下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7.《天净沙·秋》中“【 】”和《天净沙·秋思》中“【 】”,表明两首小令写的`都是黄昏之景。(2分)
8.选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小令是同一曲牌,所以韵脚相同。
B.两首小令都描写的萧瑟荒凉的秋景。
C.两首小令写景都由远及近、实虚结合。
D.两首小令都抒发了游子思归的情怀。
【参考答案】
7、落日、残霞;昏鸦、夕阳(错一格扣一分)
8、A(2分)B
篇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背景]
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流落天涯,在萧瑟的秋日黄昏独自漂泊。此曲正是以这样的画半辈子切入,表现了“秋思”。而此情此景应该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境况。
[注解]
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译文1: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译文2: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作者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之前,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3,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 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 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 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 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