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黄庭坚阅读理解答案翻译(精选8篇)

黄庭坚阅读理解答案翻译(精选8篇)



篇1: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这是诗人黄庭坚的触景生情之作,运用对比手法,说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翻译】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阅读训练】

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篇2:《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C.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诬: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配:配得上、相当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 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 丐郡,得知太平州

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 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D. 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阅读答案:

A(举:考中、考取。)

B A项“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母”旬反映他韵孝顺。

C项“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缗他的名号的来历。

D项“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

A 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原文并未表现出指使之意。

(1)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及”“几”各1分,句意一分)

(2)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直辞”“壮”各1分,句意一分)

(3)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泊然”“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每处1分)

【参考译文】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能,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感到心安。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和苏轼相当,所以并称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潜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这些地方林泉的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篇3:《论语》阅读理解翻译和答案

《论语》阅读理解翻译和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篇4:《论文偶记》阅读理解答案及翻译

《论文偶记》阅读理解答案及翻译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5分)

论文偶记(节选)刘大(清)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3分)

(1)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2)物相杂,故曰文。

(3)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4)故文者,变之谓也。

(5)《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6)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1)(3)(5)(6) B.(1)(3)(4)(6)

C.(2)(3)(4)(6) D.(1)(2)(5)(6)

2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7)段强调诵读要(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分)

2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六)

21.用虎和豹的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出美丽的色彩,形象生动地比喻文章唯“变”,才是珍贵的`为文之道。(2分)(形象生动或比喻1分,作用答到作文要变1分)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4分)

秋水: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大将军李广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用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4分)

2、《史记》之文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文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人物项羽、刘邦、张良的特点。以一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人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3分)

篇5:GRE阅读理解绿皮书答案及翻译

This is not to deny that the Black gospel music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iffered in important ways from the

slave spirituals. Whereas spirituals were created and

disseminated in folk fashion, gospel music was composed,

published, copyrighted, and sold by professionals.

Nevertheless, improvisation remained central to gospel music.

One has only to listen to the recorded repertoire of gospel

songs to realize that Black gospel singers rarely sang a song

precisely the same way twice and never according to its exact

musical notation. They performed what jazz musicians call

“head arrangements” proceeding from their own feelings and

from the way “the spirit” moved them at the time. This

improvisatory element was reflected in the manner in which

gospel music was published. (122 words)

1.The author mentions “folk fashion” most likely in order to

(A) counter an assertion about the role of improvisation

in music created by Black people

(B) compare early gospel music with gospel music

written lat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gospel music and

slave spirituals

(D) introduc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dissemination of

slave spirituals

(E) describe a similarity between gospel music and

slave spirituals

10.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have immediately preceded the passage?

(A) Few composers of gospel music drew on traditions

such as the spiritual in creating their songs.

(B) Spirituals and Black gospel music we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musical tradition.

(C) The creation and singing of spirituals, practiced by

Black Americans before the Civil War, continued

after the war.

(D) Spirituals and gospel music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one another.

(E) Improvisation was one of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spel music created by Black musicians.

1.文章在做两者的比较,提出其中一种的特点,目的也还是为了比较;答案C;

B 选项无中生有的多了一个限定;

2. 一直说丌同点,那么前一段正常来讲会说相同点,答案B;

篇6:GRE阅读理解绿皮书答案及翻译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such public facilities as power plants, schools, and bridges)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governmental planning, sometimes this development can be planned more flexible and realistically by private investors who anticipate profi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user fees…..During the economic boom of the 1980s, for example…The unwillingness of investors to finance this project does not negate the viability of privately financed roads, rather, it illustrates a virtue of private financing.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a)Build a case for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b)Advocate an alternative to government financing of infrastructure

(c)Explain the failure of a privately financed venture

(d)Suggest the types of infrastructure most appropriate for private financing

(e)Argue against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developing new infrastructure

首先我们需要花1分钟左右来预览这篇小文章。预览的要求很简单,不要陷入我上面提到的3大误区(完美主义、过于追求文章的理解、过于追求文章中长难句的语法分析),考生重点关注的应该是确定信息的层次感,即确定那些信息是主要的文章观点和重要考试逻辑点,那么信息是文中的细节例子等支持性信息。第一句中根据Although这个词我们就知道这里是一个让步逻辑,所以这句话应该是重要的逻辑考点。第二句话根据标志词 “for example”考生就应该明确这句话是相对细节例子,所以可以略读或者跳读。第三句话中出现了 “rather”这个词就知道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转折,那么很有可能这句话是一句作者观点了,下面考生只要预测作者的观点是相对正还是相对负就可以了。后面这句话中有一个明显的 “virtue”, 这个词是美德的意思,那么这里可以解释为优点的意思,所以作者在这里的观点应该是相对为正。所以这句话为作者的主要观点,而对应后面最有可能的题型是应该是目的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这道题是考察的是目的,所以和文章的观点的直接相关,刚才考生其实已经在最后一句话中读到了作者的主要观点virtue为相对正。

(a)Build a case for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b)Advocate an alternative to government financing of infrastructure

(c)Explain the failure of a privately financed venture

(d)Suggest the types of infrastructure most appropriate for private financing

(e)Argue against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developing new infrastructure

a选项没有观点正负给出

b选项有一个关键词advocate,这个词对应了文中的 “virtue”, 选项中的alternative to government对应了文中的 “private financing”, 因此b是正确答案

c选项的观点用词是failure, 意思就是绝对反对private financing,这与文中作者观点正好矛盾,所以排除

d这个选项没有观点正负所以

e Argue against 是反对的意思,与文中作者 “virtue” 相对正向观点矛盾, 另外government restrictions与文中的 “private financing” 不对应,因此不选。

其实总结一下可以看出,具有观点相对正负的选项在这里正好是有3个,所以a和d这两个没有观点相对正负的选项是可以不用考虑的。根据文中观点的相对正负方向以及对象的确定,最终考生可以轻松确定b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在读文章的时候就和后面的做题构建成了一种观点和逻辑层面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考生对于题干的理解能力并降低错误选项的干扰性。这个时候我们就算第二次回归原文的话,我们也能明确的定位并确定答案,而不是茫然于无数GRE生词和长难句中去寻找答案了。

GRE阅读高频词汇分享1

Ban 禁止

Binary 二进制的

Biochemical 生物化学的

Blob 颜料,涂料

Broadly 概括地

Capillary 毛细血管

Capitalistic 资本主义的

Carbonate 碳酸盐

Categorize 分类

Catholic 天主教的

Causal 原因的,构成因果的

Cerebral 大脑的

Choreographer 编舞者

Clash 冲突

Climatological 天气学的

Cline 渐变群,生态群

Codify 整理,使系统化

Cognitive 认知的

Coherence 连贯性

Coherently 前后一致地

Comparatively 相对地

Compensation 补偿

Competitor 竞争者

Concomitant 相伴的,附随的

Condescend 屈尊;以施舍者般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

Conducive 有助于…的

Conform 使…一致

Confrontation 冲突

Conifer 针叶树

Consciously 有意地

Consecutive 连续的

Consequent 随之发生的

Conspicuous 引人注目的,明显的

Constellation 星座,星群

Contraction 收缩

Convincingly 令人信服地

Cooperation 合作

Counteract 抵消

Cytoplasm 细胞质

Defenseless 无防御能力的

Deficient 不充分的

Deformation 变形

Degradation 降解

Degrade 降解

GRE阅读高频词汇分享2

Absurd 不合理的,奇怪的

Accentuate 强调

Accessibility 可达性,可及性

Accompaniment 伴奏

Acknowledgement 承认

Acquaint 熟知,了解

Activist 政治激进主义者

Adaptability 适应性

Adjacent 邻近的

Adjustment 调整

Admonish 告诫

Adulthood 成年

Aerodynamic 空气动力学的

Aesthetically 从美学观点上

Affirm 证实

Akin 类似的

Albeit 尽管

Align 调整,排列

Alignment 结盟

Alkali 碱

Allusion 暗示

Ambivalent 矛盾的,正反感情并存的

Amnestic 遗忘的

Ancestral 祖先的,祖传的

Anthropological 人类学的

Antipathy 憎恶,反感

Antiquity 古代

Appeasement平息,缓和

Appraise 评价

Appropriateness 恰当性

Apt 易于…的

Arbitrarily 任意地

Archaeology 考古学

Archaic 古代的

Archival 档案的

Ascribe 认为,把…归于

Assault 抨击

Astound 使…震惊

Asymmetric 不对称的

Aurora 极光

Authentic 真实的,可信的

Authorial 作者的

Avoidance 避免

Bacterium 细菌

篇7:樊哙传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樊哙传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列选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B、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C、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D、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人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弟子为舍人。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遗老:一般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臣民。本文指“前朝的旧臣民”。

D、《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②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5分)

10、B

11、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12、D(没有怀疑态度)

13、(1) 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把守封闭函谷关的事。(重点解释“从”“因”“谢”“无有”,各1分,句意1分。)

(2) 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让大臣人见(重点解释“恶”“诏”“入”,各1分,补出“卧禁中”省略的“于”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一起隐居。他最初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任命樊啥为舍人。跟随高祖进攻胡陵、方与,回兵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攻打泅水郡监的军队,打败他们。项羽在戏下,要攻打刘邦。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把守封闭函谷关的事。(重点解释“从”“因”“谢”“无有”,各1分,句意1分。),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身在营外的樊哙听说情况紧急,不顾卫士阻止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项羽用眼盯着他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当日,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

当初黥布造反时,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让大臣人见(重点解释“恶”“诏”“入”,各1分,补出“卧禁中”省略的“于”1分,句意1分),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高祖笑着起来了。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篇8:《明史·孙传庭传》阅读理解答案及翻译

《明史·孙传庭传》阅读理解答案及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孙传庭,代州振武卫人。万历中进士,授永城知县。陕西巡抚不能讨贼,秦之士大夫哗于朝,乃推边才用传庭,以崇祯九年三月受代。高迎祥乱关中,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黑水峪,擒之,献俘阙下。录功,增秩一等。河南贼马进忠等入渭南,复合河南兵夹击之,斩首千余级。关南稍靖。他贼出栈道,谋越关犯河南,还军击,复大败之。西安四卫,旧有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余顷,其后田归豪右,军尽虚籍。传庭厘得军万一千有奇,岁收屯课银十四万余。帝大喜,增秩,赉银币。杨嗣昌条上方略,期百日平贼。传庭移书争之,嗣昌大忤。部议,秦抚当一面,募土著万人,给饷银二十三万。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嗣昌言军法不行于秦,自请白衣领职,以激帝怒。传庭奏曰:“使臣如他抚,籍郡县民兵上之,遂谓及额,则臣先所报屯兵已及额矣。况更有募练马步军,数且逾万,何尝不遵部议。”嗣昌无以难,然衔之弥甚。明年,帝移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疏请陛见。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传庭愠,引疾乞休。嗣昌又劾其托疾,帝遂发怒,斥为民。十五年,闯王李自成者,破河南,犯开封,起传庭兵部右侍郎。九月传庭出师潼关,大雨连旬,自成决马家口河滩开封。开封已陷,传庭趋南阳,自成西行逆秦师。是役也,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明年九月,破贼宝丰、唐县,进逼襄城。大军时皆露宿与贼持,久雨道泞,粮车不能前。士饥,流言四起,不得已还军迎粮。自成空壁蹑我,官兵狂奔四百里,至于孟津,死者四万余。贼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传传庭跃马大呼而殁于振,尸竟不可得。时年五十有一矣。

(节选自《明史·孙传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B.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C.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D.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是周代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其故址在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一带,故古人以“秦”指称陕西一带。

B.“秩”,是官吏的官、品级。古代常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文中“增秩”即根据功劳提升官吏的品级和俸禄。

C.“课”,即赋税,需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与“役”不同,“役”亦称徭役,即平民为统治者提供的无偿劳动。

D.“陛”,本指借以登高的台阶,后又特指皇宫的台阶。这里的“陛见”指孙传庭到朝廷拜见杨嗣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传庭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杨嗣昌上奏百日平贼的方略,孙传庭向皇帝上书与之争论,他认为杨嗣昌的命令不合适而坚决不执行。

B.孙传庭谋略过人,战功赫赫。孙传庭设计活捉了乱贼高迎祥,又与他人联合击败马进忠,关南平定后,又打败了企图进犯河南的乱贼。

C.孙传庭忠君为国,却屡遭陷害。孙传庭为国多次平乱,又凑银两招兵买马为灭贼做准备,却多次遭杨嗣昌弹劾,曾一度被罢官为民。

D.孙传庭勇猛善哉,却不得天时。孙传庭两次战败都是因为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而粮草不济。传庭虽勇猛力战,竟死于敌阵,尸骨无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臣如他抚,籍郡县民兵上之,遂谓及额,则臣先所报屯兵已及额矣。

(2)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

试题答案:

10.B(这句话的意思是“传庭知道这种办法行不通,于是清理库藏,积存赎款,凑集了四万八千两银子,收兵买马,自行置办灭贼器械,不采 用兵部的意见。当各地巡抚都上报招募士兵的数额时,只有传庭的奏疏没送上来。”)

11.D(在文中“陛见”,指的.是拜见皇帝。。)

12.A(“向皇帝上书”错。“移书”指送书信给某人。不执行的是“部议”。)

13.(1)假如我像其他巡抚那样,登记府县的民兵报上去,就(说是)足够数额了,那么我先前所报上的屯兵数额已经足够数额了。(使、籍、及额各1分,大意2分)

(2)嗣昌大为吃惊,以为传庭要扳倒自己, 就喝令来的仆人把奏疏还给传庭。(谓、倾、赍疏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孙传庭,代州振武卫人。万历年间考中进士,授任永城知县。陕西巡抚不能讨平贼寇,陕西的士大夫在朝廷争吵,朝廷于是推选边才,任用了传庭,在崇祯九年三月里受命接任。高迎祥在关中作乱,传庭制定了战略规划,亲自在黑水峪进攻迎祥,活捉了他,把俘虏送到了京师。朝廷论定战功,给他加官一级。河南的贼将马进忠等进入渭南,传庭又联合河南部队夹击他们,斩敌一千多人。潼关以南稍稍平定了一些。别的贼军开出栈道,打算越过潼关进犯河南,传庭回师打击他们,又把他们打得大败。西安所属的四卫过去有屯军两万四千人,田地二万余顷,后来田地被豪强占有,部队都是空的编制。传庭对此加以改正,召集了一万一千多士兵,每年收入屯田的税银十四万多两。皇帝非常高兴,给他加了官,赏了银币。

杨嗣昌向皇帝帝陈述了用兵方略,约定一百天消灭贼寇。传庭写信过去和他争论,嗣昌很不高兴。兵部决定,陕西巡抚抵挡一个方面,应招 募当地兵一万人,发给饷银二十三万两。传庭知道这种办法行不通,于是清理库藏,积存赎款,凑集了四万八千两银子,收兵买马,自行置办灭贼器械,不采用兵部的意见。当各地巡抚都上报招募士兵的数额时,只有传庭的奏疏没送上来。嗣昌说军法不能在陕西推行,自己请求不担官职过去领兵,用来激怒皇帝。传庭上书说:“假如我像其他巡抚那样,登记府县的民兵报上去,就足够数额了,何况还有召集起来正在操练的骑、步兵,数量将超过一万,何尝不遵守兵部的决定呢?” 嗣昌无法责难他,但对他恨之入骨。

第二年,皇帝改派传庭去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传庭上书请求朝见。嗣昌大为吃惊,以为传庭要扳倒自己,就喝令来的仆人把奏疏还给传庭。传庭恼怒,就上书称病请求离任,嗣昌又弹劾他假称生病,皇帝于是发怒,把传庭罢官为民。崇祯十五年,闯王李自成打下河南,进犯开封,皇帝起用传庭为兵部右侍郎。在九月,传 庭出兵潼关,大雨下了几十天,自成挖开马家口一带的黄河淹没 了开封。开封失陷后,传庭 进兵南阳,自成向西来迎击陕西部队。这次战役,天下着大雨,军粮没送来,士卒们只能采青柿子吃。既冷且饿,所以大败而回。第二年九月,敌兵攻破宝丰、唐县,进军逼近襄城。官军当时都是露天宿营跟贼军相持,下了长时间的雨,道路泥泞,粮车不能过来。士卒饥饿,一时间流言四起,传庭迫不得已让部队回过头去迎接军粮。自成倾兵而出追在官军后边,官军狂奔了四百余里,到达孟津,死掉了四万多人。贼兵乘胜打下潼关,把官军打得大败。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跨着马,大声喊叫着冲入敌阵,死在了战场上,尸体最终都没有找到。传庭死的时候已经五十一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