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24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冶金制取的。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人造金属”。近年来,它的发展极为神速,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还能导电传热,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
“人造金属”最奇特的功能就是它的导电性。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人造金属”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性结构,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并带来较多的“自由”电子,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能够导电。它的导电率比铜、银还要高。普通金属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但这种低温很难得到。而人造金属却相反,随着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因而导电性增大,在常温下就呈现出超导电性能。实现超导,由低温变成常温,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 98%,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并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最终解决能源的问题。 “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用它制成新型电池代替笨重硕大的铅蓄电池,可以使A&q长期盼望的用蓄电池做动力的汽车有了实现的可能。“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都能产生电场效应,把它装在扩音器上,能将声音放大;把它装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此外,“人造金属”塑性大,易加工,重量轻,耐磨蚀性能好,强度大,成本低。
第1题 下面对“人造金属”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造金属”和普通金属的制取方法不同,但原料相同。
B. “人造金属”是由聚乙炔、聚苯乙炔、聚苯硫醚等材料制成的。
C. “人造金属”既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传热。
D. “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是金属中的一类。
答案:C
第2题 对“人造金属”导电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造金属”改变了塑料的物理性能,因而能够导电。
B. “人造金属”在常温下的导电率比金属在常温下的导电率高。
C. 温度越高,有时导电性越强。
D. “人造金属”实现超导的温度略比常温高。
答案:B
第3题 对“人造金属”用途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造金属”制成的发电机,效率可从30%提高到98%。
B. “人造金属”的超导功能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
C. “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比常规电池高10倍的电力。
D. “人造金属”可能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
答案:B
第4题 下列判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造金属”之所以称为“人造金属”,是因为它能导电。
②“人造金属”的导电率比铜、银不低。
③“人造金属”电池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
④“人造金属”电池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不会污染环境。
⑤“人造金属”可以创造新能源。
⑥“人造金属”的制取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D
第5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他们操纵着世界股市的升降,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是幸福或是眼泪,都系在这交易所里电子数字的显示牌下。我徜徉在这热闹的街头四顾,灿烂似锦、似花,但我都看不出它的美丽。我感到了这里的复杂,却不认为有多么神秘。__________但我们之间仍是缺少了一些缘分,我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的、匆忙的过客。
①好像我有缘,才走在这里
②这里有一切,这里没有我
③我走在这里,却与这里远离
④像一切都没有,唯独只有我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①③
答案:B
第6题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如法炮制 炮烙 炮轰 枪炮
B. 自给自足 给予 补给 供给
C.横行霸道 横祸 蛮横 横跨
D.强词夺理 勉强 强迫 倔强
答案:B
二、(16分。每小题4分)
第7题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坦诚地描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②坦诚地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③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追求。④抒发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追求和理解。⑤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人品与文品,是合二为一的。
⑥在他这里,艺术与生活、文品与人品,是合二为一的。
A. ①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③⑥
答案:B
第8题 下面一段选自《读好书文库·名著的选择》,其中画线处应选填的恰当的语句是( )
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书富如海,百货皆有。”既然“百货皆有。”那么,__________
A. 读书之初,必先要下一番选书的工夫。
B. 读书之时,当广为涉猎以求兼收并蓄。
C. 读书之后,定能有所收获甚而满载而归。
D. 读书前后,应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答案:A
第9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山东石白港的建设进行顺利,__________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②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______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__________却很冷淡。
④我们几天的__________证实了敌人兵力的部署情况。
截止 启用 反应 侦查
截至 起用 反应 侦察
截止 起用 反映 侦查
截至 启用 反映 侦察
答案:B
第10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离实际,凭主观想像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B. 教练总是指责球员训练不刻苦,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失误?
C. 人代会闭幕那天,会场外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上汽油资源的开发一马当先,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答案: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第11题 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5分)
答案: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第12题 在第8自然段中,(1)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就是在脑海中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谈对生活的慨叹、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2)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证明。
第13题 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心态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是为了铺垫下文对“生命”问题的设问。
第14题 分别用不超过4个字的词语概括文中所述四种人的特点。(8分)
(1)第一种人:__________
(2)第二种人:__________
(3)第三种人:__________
(4)第四种人:__________
答案:(1)逃避。(2)抗争。(3)慈悲。(4)创造发明。
第15题 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5分)
答案:生命中的困难或危机。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浣溪沙
苏 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赛神:也叫迎神赛会,是农村的一种庆祝丰收的迷信礼俗,用仪伏、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第16题 这首词采取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那位老人因为高兴多喝了酒 而醉卧道旁,表现了什么样的民风?(5分)
答案:这首词不是直接抒情,也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通过叙述展示自己的情感。表现村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作者对朴实民风的赞赏;古朴的民风或自然平和。
第17题 从词中看出“使君”与村民的关系如何?村民的情绪怎样?(4分)
答案:从词中叙述来看,“使君”与村民的关系很融洽,很受民众欢迎。民众挤在“棘篱门”争相目睹,以致“踏破”了裙子;下阕的“老幼扶携”、“乌鸢翔舞”、“醉叟卧黄昏”,反映出村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为殃。是谓小康。”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第18题 “大同”社会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4分)
答案:百姓生活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罪恶的事情发生。
第19题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6分)
答案:人们厌恶货物丢弃在地上,但是拾起丢在地上的货物,并不是要自己占有。人们以公众事上没有自己出的力量为不高兴的事。所以当时没有阴谋、愚昧的事发生,也没有偷盗作乱的事发生。
第20题 文中“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案:主要区别:“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人与人关系各自的特点是:“大同”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小康”社会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五、作文(60分)
第21题 请以“信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 体自选(诗歌除外)。(60分)
答案:略。
篇2: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模拟题及答案(word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2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2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29.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壬:
30.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宇宙大化:
31.茫茫百千万劫。
劫:
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曷:
33.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兵燹:
34.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事:
35.请以遗之。
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3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案驼传》)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8.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马伶传》)
无虑数十辈:
39.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刘报一丈书》)
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而今安在哉:
篇3: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模拟题及答案(word版)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试说明苏轼《前赤壁赋》的时代背景。
42.试说明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是怎样阐释治学的目的的?
43.说明司马迁通过李广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4.请解释《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45.对于培根的“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这句话我们应如何理解?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门槛》开头这几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面传出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46.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的象征意义?
47.说明《门槛》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其是否有边缘性?
(二)阅读《长亭送别》中三宫调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几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8.莺莺是怎样看待这次送张生进京赶考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情?
49.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50.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什么样的艺术描写?
52.沙子龙为什么要在夜间关好了门,才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四)阅读《山居秋暝》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3.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文意是什么?
54.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5.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中有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七、作文(50分)
5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篇4: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共24分,每小题4分)
第1题单选 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__________。
②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__________ 在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__________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 私自 修建
B.遏止 擅自 营造
C.遏止 私自 修建
D.遏制 擅自 营造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国内体育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
C.这部刚获得梅花奖的剧本深刻地揭示了新与旧、美与丑、文明与野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业经济海外联谊会第一批发展团体会员上百家、海内外理事近百人,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社团。
B.文章中间某些方位的说明仍欠模糊,如“土地上”的表述不明,应该为“画面上部右侧”,这才能把“挖井人”的位置确定下来。
C.一条广告语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D.适度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越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
参考答案:D
第4题单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倍增(成倍地增长) 倍尝辛苦 股份 恰如其分(办事的做法正合适)
B.毕露(全部显露) 毕恭毕敬 辨析 辩才无碍(泛指能言善辩)
C.雏议(自己的议论,谦辞) 雏凤展翅 假寐 不假思索(无须假装思考)
D.厉行(严厉实行) 厉精图治 精萃 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常人)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 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和、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 ③没有一片完整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pian) 片面 片刻 分片 片言只语
B.强(qiang) 强大 强制 坚强 强词夺理
C.供(gong) 供销 口供 提供 保证供给
D.仆(pu) 仆人 仆从 公仆 前仆后继
参考答案:A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第7题单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第二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25分)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竞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工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第11题简答 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5分)
参考答案:城市在粉刷装修,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许多人以鲁迅为饭碗,使作者兴趣索然,全没有了当初的美好感觉。
第12题简答 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那次初访?(6分)
参考答案: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两次写那次初访,一是为了与现实作对照,二是为下文由于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结果获得了新的发现作铺垫。
第13题简答 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之路的原因。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经历中寻找答案,鲁迅的选择应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
第14题简答 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语。(至少写出4个)(4分)
参考答案:令人愉快,盼着再重复,感觉非常新鲜,亲近的冲动。
第15题简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 A C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19题简答 自古诗人以梅花人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请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早”字的?(4分)
参考答案:寒”突出了早梅凌霜独开;“不知”和“疑是”是从人的感觉上写出此株梅花与众不同,早于其他梅树而“花先发”。
第20题简答 有人说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本篇可谓异曲同工,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同:张、王二诗都是先疑为雪,后知是梅。
异:张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王诗则从嗅觉上写出梅的香气,并由此判断出那不是雪。
五、阅读下面苗得雨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第21题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既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保守了秘密。
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略
篇5:成人高考高起点英语模拟题及答案
Ⅲ. Cloze (20 points)
Directions:
For each blank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given below and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is most suitable and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hen Pat Jones finished college, she decided she wanted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and see as many foreign places as she could _51_ she was young. Pat wanted to visit Latin America first, so she got a job _52_ an English teacher in a school in Bolivia. Pat spoke a little Spanish, _53_ she was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students even when they didn't know much English.
A sentence she had read somewhere stuck in her mind: if you dream _54_ a foreign language, you have really mastered it. Pat repeated this sentence to her students and hoped that someday she would dream in Spanish and they would dream in English.
One day, one of her worst students came up and explained in Spanish that he had not done his homework. He had _55_ early, and had slept badly.
“What does this have to do with _56_?” Pat demanded.
“I dreamed all night, Miss, Jones, and my dream was in English!”
“In English” Pat was very surprised, since he was such a bad students. She was _57_ secretly jealous. Her dreams were still not in Spanish. But she encouraged her young student, “Well, tell me about your dream.”
“All the people in my dream _58_ English,” the student said, “And all the signs were in English. All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all the TV programs were in English.”
“But that's wonderful,” said Pat, “What did all the people say to you?”
“I'm _59_, Miss Jones. that's _60_ I slept so badly. I didn't understand a word they said. It was a nightmare!”
51.A. as B. while C. if D. since
52.A. for B. of C. as D. like
53.A. and B. but C. so D. yet
54.A. in B. about C. of D. for
55.A. got up B. gone to bed C. fallen asleep D. woken up
56.A. you B. me C. your dream D. your homework
57.A. usually B. seldom C. also D. still
58.A. read B. liked C. spoke D. learned
59.A. shy B. silly C. sorry D. sad
60.A. how B. why C. when D. where Ⅳ. Reading Comprehension (60 points)
Directions:
There are four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five questions. For each question there are four suggested answer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one best answer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Passage One
According to an old story, a farmer once found that a bag of corn had been stolen from his house. He went to the judge and told him about his loss. The judge ordered all the people of the farm to come before him. He took a number of sticks of equal length and gave one stick to each man.
He then said, “Come before me again tomorrow. I shall then know which of you is the thief because the stick given to the thief will be one inch longer than the others.”
The thief was afraid of being found out, and so the cut an inch off his stick. The next day the thief's stick was found to be one inch shorter than any of the others. In this way the thief was found out, and was at once taken away to prison.
61. A bag of corn was found ________.
A. to be stolen B. stolen C. being stolen D. having stolen
62. The judge gave each man a stick _______.
A. to change back the farmer's corn B. to beat the thief
C. as a tool to find out the thief D. so as to play a game together
63. According to the judge, the next day the thief's stick would be one inch longer than the others' because _______.
the thief's stick would grow one inch longer
the other's sticks would become one inch shorter
something wrong would happen to the thief's stick
the judge had given the longer stick to the thief
64. Since the thief cut the stick short, ________.
he was found out
the judge couldn't catch him
his stick had an equal length with the others'
his stick wouldn't be any longer
65. The wise way the judge found out the thief in the end was to make ______.
the thief to cut an inch off the stick
the thief cut an inch off the stick
the stick grow an inch longer
the thief tell him what he had done Passage Two
The home computer industry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last ten years. Computers used to be large, expensive machines that were very difficult to use. But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have been making them smaller and cheap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been made easier to use. Asa result, their popularity has been increasing as more people have been buying computers for their homes and businesses.
Computers have been designed to stor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 problems that are difficult for human beings to work out. Some have voices that speak with the operators. Stores use computers to keep records of their inventories (????) and to send bills to their customers. Offices use computers to copy letters, record business and keep in touch with other offices. People have been using computers in their homes to keep track of the money they spend.
One important new use for computers is for entertainment. Many new games have been designed to be played on the computers. People of all ages have been playing these games. People also have been buying home compute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tch movies and listen to concerts at home. They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deed.
66. Computers used to _______.
A. work rapidly B. be large and expensive
C. be easy to use D. be used for fun
67. In recent years, computers are being made _______.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 B. smaller and cheaper
C. more difficult to use D. to work more slowly
68. Home computers can be used for _______.
A. writing letters B. playing games C. doing business D. all of the above
69. Salesmen use computers mainly to _______.
check the list of goods and materials that are kept in the store house
play games for pleasure
talk with their friends
write letters
70.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would be _______.
A. New Uses For Computers B. The Popularity of Home Computers
C. The Home Computer Industry D. Computers At Home Passage Three
Mr. Chen living next door to us has a habit of drinking. The best present to him, of course, is wine, Now his eldest son brought him a bottle of Mao Tai. He was glad and stared at it for some time, then wrote “105” on the corner of the trademark with a pencil, meaning he had already drunk 105 bottles of the famous wine. Two days later a stranger came. He offered to pay 5 yuan for the empty Mao Tai bottle. Mr. Chen was pleased and sold it. Several weeks later, his second son brought him another bottle of Mao Tai. While examining and enjoying it, he was suddenly terrified-he found “105”-the very mark on it.
71. The story is mainly about _______.
A. two sons of Mr. Chen's B. wine, the best present
C. the secret of “105” D. an empty bottle worth 5 yuan
72. The story tells that the stranger was a man who _______.
A. took back empties B. produced famous wine
C. promoted (促进) the sale of Mao Tai D. knew how to meet people's needs
73. Mr. Chen sold his empty Mao Tai bottle because ________.
he had already numbered it “105”
he knew his second son would bring him another
the price offered was high enough
he hoped the bottle could be used again
74. When examining and enjoying the wine sent by his second son, Mr. Chen was terrified because he found _______.
A. the wine was mixed with water B. he should have marked it “106”
C. the wine had exceeded (超出) the time limit D. his second son had been cheated
75. According to the story, who do you say learned a lesson?
A. The stranger B. Mr. Chen C. His neighbour D. Mr. Chen's eldest son Passage Four
Do you find getting up in the morning so difficult that it is painful? This might be called laziness, but Dr. Kleitman has a new explanation. He has proved that everyone has a daily energy cycle.
During the hours when you labour through your work you may say that you're “hot”. That's true. The time of day when you feel most energetic is when your cycle of body temperature is at its peak. For some people the peak comes during the forenoon. For others it comes in the afternoon or evening. No one has discovered why this is so, but it leads to such familiar monologues (自言自语) as: “Get up, John! You'll be late for work again!”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to the trouble is that John is at his temperature-and-energy peak in the evening. Much family quarrelling ends when husbands and wives realize what these energy cycles mean, and which cycle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has.
You can't change your energy cycle, but you can learn to make your life it better. Habit can help, Dr. Kleitman believes. Maybe you're sleepy in the evening but feel you must stay up late anyway. Counteract (对抗) your cycle to some extent by habitually staying up later than you want to. If your energy is low in the morning but you have an important job to do early in the day, rise before your usual hour. This won't change your cycle, but you'll get up steam (鼓起干劲) and work better at your low point.
Get off to a slow start which saves your energy. Get with a leisurely yawl and stretch. Sit on the edge of the bed a minute before putting your feet on the floor. Avoid the trouble some search for clean clothes by laying them out the night before. When ever possible, do routine work in the afternoon and save tasks requiring more energy or concentration for your sharper hours.
76. If a person finds getting up early a problem, most probably _______.
he is a lazy person
he refuses to follow his own energy cycle
he is not sure when his energy is low
he is at his peak in the afternoon or evening
7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lead to family quarrel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Unawareness of energy cycles. B. Familiar monologues.
C. A change in a family member's energy cycle.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energy cycle of other family member.
78. If one wants to work more efficiently at his low point in the morning, he should _____.
A. change his energy cycle C. get up earlier than usual
B. overcome his lazinessD. go to bed earlier
79. You are advised to rise with a yawn and stretch because it will ______.
help to keep your energy for the day's work
help you to control your temper early in the day
enable you to concentrate on your routine work
keep your energy cycle under control all day
8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Getting off to work with a minimum effort helps save one's energy.
Dr. Kleitman explains why people reach their peak at different hours of day.
Habit helps a person adapt to his own energy cycle.
Children have energy cycles, too.
Ⅴ. Writing (20 points)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2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of about 80 words on the title: Fake Commodities.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1.假冒伪劣商品是个严重问题。
2.一些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3.为了扫除假冒伪劣商品,……
篇6:成人高考高起点英语模拟题及答案
Ⅰ. Phonetics (10 Points)
Direction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of words, there are four underlined letter combinat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ompare the underlined parts and identify the on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pronunciation.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A. nurse B. thirsty C. universe D. surprise
2.A. belief B. niece C. field D. variety
3.A. surprised B. pleased C. refused D. increased
4.A. temperature B. change C. average D. surface
5.A. construction B. coral C. cross D. model
6.A. mental B. metal C. total D. metallic
7.A. detective B. decide C. nephew D. desire
8.A. determine B. demand C. medical D. belief
9.A. peasant B. present C. promise D. possession
10.A. speech B. stomach C. charge D. church
Ⅱ.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40 points)
Directions:
There are 40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1. Luckily, the fire fighters arrived and _______ the terrible fire.
A. put on B. put out C. put down D. put away
12. For miles and miles, I could see nothing _______ a great fire and lots of smoke.
A. beside B. besides C. except D. without
13. The shop assistant didn't give me the right ________.
A. change B. money C. serve D. note
14. The prices of fridges have been ______ recently.
A. pressed B. brought out C. cut off D. brought down
15. This means the boy may be out of job for some time. In this sentence “be out of job” means _______.
A. be on their days off B. go outside
C. lose his job D. finish his work
16. The TV play we watched last night was very ________.
A. frightening B. afraid C. fright D. frigghtened
17. We took soft drinks to the _______ and our friends took beer there.
A. bench B. beach C. bank D. bend
18. Who will ________ the bill?
A. pay B. pay for C. pay off D. pay out
19. Their debts _______ 700.
A. added to B. adds up C. add to D. add up to
20. There is _______ bread in the cupboard, ________?
A. no more…is there B. not any more…isn't there
C. no longer…is there D. not any longer…isn't there 21.-Would you please go out for a walk with us? 21-______, but I'm very busy now.
A. Of course not B. I'd like to C. That's all right D. That's right
22.-Can I get you a cup of tea?
-______.
A. That's very nice of you B. With pleasure
C. You can, please D. Thank you for the tea
23.-When can I call on you, afternoon or evening?
-________. I'll be at home all the time.
A. Any B. Either C. Both D. Neither
24.-Has anyone seen my glasses?
-________.
A. Here it is B. It is here C. Here are they D. Here they are
25.-May I use your phone?
-_______.
A. No, I don't mind B. Yes, you do it
C. Yes, my pleasure D. I'm afraid not
26. He is much more _______ a German
A. like to be B. liking to be C. likely to be D. likely
27. I had a new tap _______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 fix B. fixing C. to be fixed D. fixed
28. We couldn't eat at a restaurant because _______ of us had _______ money on us.
A. all…no B. any…no C. none…any D. no one…any
29. Have you any rooms _______? We'll stay here for only two days.
A. to spare B. to spend C. to take D. to borrow
30. I was so ______ moved by his words that I couldn't fall asleep ______ into the night.
A. deep…deeply B. deep…deep C. deeply…deeply D. deeply…deep
31. The crowd cheered ______ the sight of the honoured guests' motorcade.
A. at B. on C.as soon as D. in
32. He's a new comer. So we try to be as _______ to him as we could.
A. friend B. friends C. friendly D. good friends
33. She had a good time last night, _______?
A. hadn't she B. had she C. didn't she D. did she
34. Don't _______ the child, it will frighten him.
A. call at B. laugh at C. shout to D. shout at
35.-________?
-He is a tall young man with blue eyes and broad shoulders.
A. What is he like B. What does he look like
C. What does he like D. How is he
36. She no longer talked and laughed _______ she used to.
A. like B. as though C. as D. just as
37. I don't know why _______ late for class.
A. you are B. are you C. are you being D. being you are
38. As both dictionaries were good, he said he would take _______.
A. any of them B. all of them C. either of them D. either ones
39. _______ of them knows much English.
A. No B. None C. Both D. Not all
40. Will you ______ the book Tom Sawyer ______ him if he wants to _____ it _____ you?
A. lend…to…borrow…from B. lend…to…borrow…of
C. borrow…to…lend…from D. lend…for…borrow…of
篇7: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前模拟题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前模拟题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24分,每小题4分)
第1题 放在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人才和奴才难以兼得,__________,爱人才的得不到奴才。
A.不爱人才的爱奴才 B. 爱奴才的不要人才 C. 爱奴才的得不到人才 D. 不爱奴才的爱人才
答案:C
第2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姿态 想往 面临 机遇 辨识 B. 谦虚 幽默 蔓菁 苔藓 鉴赏
C. 偏面 赘余 绮丽 濒临 气馁 D. 谬论 内疚 恬静 贯性 叱咤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凝聚物物理研究部威克斯曼博士和该院哈维德·施密斯索尼亚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洛比教授,在日前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对宇宙伽马射线成因提出的理论模型,以求破解这一困扰至今的天体物理之谜。
根据这一理论模型,科学家认为,到达地球的大部分伽马射线,实际上是引力引起的巨大冲击波的剩余能量。引力使星系气云自我坍塌,并产生巨大的疏散星团。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以每秒l85000英里(1英里=1.6093公里)的速度运行,这些高速运动的电子与被称之为大爆炸“回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低能量光子相碰撞,碰撞使其部分散射出的光子能量增加形成伽马射线。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在宇宙中观察到的伽马射线背景辐射便由此形成。
以色列科学家提出的这一模型与大爆炸粒子理论相符合,使星系气云中被俘获的气体物质数量逐渐清晰起来,从而也可解开另外一个长期困扰天体物理学家的“物质丢失”之谜。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中与暗物质相对的初始物质的数量远远大于观察到的行星和星系物质总和,大多数初始物质可能被俘获在星系气云之内,观察到的伽马射线可能是这些神秘物质存在的第一个信号。
科学家近年将利用美国宇宙伽马射线辐射研究卫星的探测结果和地面无线电探测收集到的数据验证这个模型。
第3题 伽马射线形成的条件有哪些?不符合模型理论的一项是 ( )
A. 引力引起星系气云的自我坍塌
B. 星系气云坍塌产生的电子以每秒18.5万英里的高速运行
C. 碰撞后一部分散射的低能量光子能量加大
D. 星系气云俘获为数不少的初始物质
答案:D
第4题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威克斯曼博士和洛比教授认为到达地球的伽马射线是由引力引起的巨大冲击波的剩余能量。
B. 以色列科学家提出的这一理论模型和大爆炸粒子理论相合,因而也可以解开天体物理学里的“物质丢失”之谜。
C. 这一理论模型破解了困扰至今的天体物理之谜,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D. 美国宇宙伽马射线辐射研究卫星的探测结果和地面无线电探测收集到的数据将被用来验证这一理论模型。
答案:D
第5题 文中画线句“科学家认为……由此形成”实则要强调突出的意思是( )
A. 宇宙伽马射线背景辐射形成的原因
B. 宇宙伽马射线形成的原因
C. 宇宙伽马射线背景辐射与宇宙伽马射线形成有关
D. 宇宙伽马射线实际上是宇宙中的一种背景辐射
答案:B
第6题 “这些神秘物质”是指 ( )
A. 宇宙中的暗物质 B. 星系气云中被俘获的气体物质数量
C. 与暗物质相对的大多数初始物质 D. 被俘获在星系气云内的初始物质
答案:D
二、(16分。每小题4分)
第7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
B.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C.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
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答案:B
第8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装潢决择殚精竭力殉私舞弊 B. 融洽流览提纲挈领寸草春辉
C. 赡养诙谐汪洋恣肆史无前例 D. 严峻部置旁征博引励精图治
答案:C
第9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乔安山被诬陷、被误解的遭遇,只能说明社会风气有待净化,用人心惟危来概括,显然有失偏颇。
B. 他把这些年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一览无余地告诉了我。
C. 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D. 家庭温暖,事业有成,李容却突然皈依佛门,让人不可理喻。
答案:A
第10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 侦察员在现场偶然(偶尔)发现了一个小纸条,这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B. 由于他精神过分(过度)紧张,这次面试没有通过。
C. 我跟单位几个同事合计(核计)了一下,决定利用公休日去基层考查。
D. 班主任跟她谈了半天,可是她一点反应(反映)也没有,令班主任十分着急。
答案: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后,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相。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欺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公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一——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灭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劳动者离去了,但他们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骄傲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真理和正义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l
第11题 文中有两个“她”不是指代乔治·桑的。找出含有这两个“她”的句子,并说明这两 个“她”分别指代什么。(4分)
答案:“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她”指代乔治·桑的思想;“为她争光载誉”,“她”指代法兰西。
第12题 从全文看,乔治·桑引起雨果爱慕、钦佩、崇敬、祝贺、感激的原因有哪些?(7分)
答案:(1)她的灵魂和作为是伟大的、美好的;(2)她具有自由自在的思想;(3)当祖国遭到欺辱时,她能挺身而出;(4)她是一位荣誉等身完美无缺的女性;(5)她创作了许多杰作;(6)她因为善良招来了某些人的仇恨和辱骂;(7)他留给人们以女权,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8)她是一位预言真理和正义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
第13题 “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句话中“消失了”的
答案:躯体(或肉体) 思想(或精神)
第14题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公众的记忆又有何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答案:乔治·桑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不必赘述。
第15题 根据倒数第二段的文意,乔治·桑的“英灵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乔治·桑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16题 请指出诗中颔联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分)
答案:对偶、比喻。借景抒情。
第17题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抒发了对诸葛亮的怀念崇敬之情,对当时朝廷官员的失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日:“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①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日:“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注】①仓廪:藏谷、藏米的地方。
第18题 把文中““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①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意。(6分)
答案:如果你不守城,县城就会被贼人所得,仓库里的粮食都是他们的(指贼寇),府库里的钱财都成了他们的,百姓也变成了他们的战士,那国家还能有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寇至当守,反对逃跑和分析逃跑的后果。
第19题 文中杨氏对“叛军”攻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她对胥吏百姓的一番话为什么使得“众皆泣”?(4分)
答案:采取的态度是“寇至当守”;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一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第20题 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说理特色和性格特点。(6分)
答案:假设推理、分析危害;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五、作文(60分)
第21题 请以“有志与事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分)
答案:略。
篇8: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习题及答案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习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24分,每小题4分)
第1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在公众场合大谈社会如何****,暗地里却收被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B.近期,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与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占了便宜。
C. 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理解诗的意义和道理。
D. 抗日战争的时间之长,地域之广,是一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
答案:D
第2题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山青水秀 磨拳擦掌 大声疾呼 苦心孤诣
B. 出类拔萃 防微杜渐 再接再厉 天网恢恢
C. 言简意赅 因地制宜 强弩之末 萍水相逢
D. 永葆青春 变幻莫测 孤注一掷 余勇可贾
答案:A
第3题 下列各句中,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答案:C
第4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姐妹情深,我怎么能丢下残疾多病的姐姐和妹妹,一个人嫁到外省去呢?
B. 这个项目能否上马,决定于我们现在是否具备了条件。
C. 所谓“关键”词语,是指与文章内容有密切关系,重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D. 作为一个领导,你应该把群众的意见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能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呢?
答案:C
第5题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言实词数量很大,词义__________丰富,用法也比较复杂;文言虚词__________数量有限,但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是多方面的。__________,正确理解词义和判断使用功能,__________成了读文言文的基础。
A. 相当 则 却 因此 就 B. 相当 虽然 却 因此 就
C. 不但 则 仍 当然 必然 D. 不但 虽然 仍 当然 必然
答案:B
第6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
B.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C.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
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答案:B
二、(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最近透露,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表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参加该项目的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川本辰男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利等科学家,近日在不同场合分别宣布了上述消息。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最早在30年前预言了玻色子的存在,但科学家至今没找到它的踪迹。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按理论假设,其他粒子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对完善粒子物理学理论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曾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标准模型以夸克、轻子作为基本粒子,以弱电统一和电子色动力学理论为主要框架。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几乎都已被实验所证实,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但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因此观测起来难度极大。为“捕捉”该粒子,物理
学家们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让高速运动的粒子相互撞击,如果碰撞过程中产生足够高的能 量,就形成希格斯玻色子。由此形成的希格斯玻色子往往很快就衰变为其他一些粒子,衰 变后的粒子有特定的组成,据此可间接证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的4项实验的观测数据进 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 子的衰变来解释,也就是说,他们在实验中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但他们也指出,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才能确认其可靠性。
第7题 文章说“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
A. 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观测起来难度极大
B. 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尚未成熟
C. 科学真理是可以重复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的证实
D. 只有一个科研机构在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答案:C
第8题 把物理学家们通常遵循的理论、采用的方法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项目,__________,遵循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加以比较,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理论和方法都相同 B. 理论相同,方法不同
C. 理论不同,方法相同 D. 理论和方法都不同
答案:A
第9题 文章说“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该成果是指哪一项?
A. 它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B. 它可以证明物质质量的存在 C. 它完善了粒子物理学D. 它找到了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最后一种
答案:C
第10题 下面的说法中不能成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的理由是哪一项? ( )
A. 现在的办法都只能间接证明它的存在
B. 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C. 科学家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实验观测,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
D.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认为“这些非同寻常的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来解释
答案: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l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沉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水面慢慢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加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柄、刀子筝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第11题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怎么理解?(5分)
答案: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第12题 (1)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2分)
(2)这个转变是否太突然?(2分)
答案:(1)孩子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回到他的身边。
(2)这个转变在前边有铺垫:即使他父母嫌老人“背运”,孩子在第85天早上仍然准备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可见他一直崇敬和依恋老人。
第13题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衬托的手法。
第14题 阅读本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85天出海的时候,曼诺林为什么没有跟着老人一起去?(2分)
(2)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怎么理解?(3分)
(3)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答案:(1)因为前84天老人什么收获也没有,他们嫌老人运气不好。
(2)狮子为百兽之王,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是力图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
(3)老人是一个面对厄运而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第15题 “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这句话怎么理解?(5分)
答案: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①。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②,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③,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日:“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日:“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日:“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榜④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
第16题 简单概括世宗、海瑞的突出的人物特征。(6分)
答案:世宗是一个知错不改的国君,海瑞是一个以国家为重的忠臣。
第17题 用现代汉语写出“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文字的大意。(6分)
答案:这个人向来就有固执的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清楚地知道触犯了皇上当死,他自己买了一口棺材,跟妻子做了诀别,正承担着罪名,在朝廷等着惩罚呢,连他身边的随从都已经走了,这表明他是绝对不会逃跑的。
第18题 文中为海瑞市棺上疏,埋有伏笔,请指出文中伏笔之句。(4分)
答案: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鱼梁:指鱼梁洲,在襄阳岘山附近汉水之滨。
梦泽:云梦泽,在今湖北监利以北。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的碑。
第19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答案:表达了整个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哲理;语言朴素,通俗易懂。
第20题 这首诗的作者吊古伤今,写“羊公碑”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读罢碑文会“泪沾襟”? 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写“羊公碑”是借此抒发感慨;因为羊祜曾经建立了不世之伟业,而诗人却一事无成,怎能不泪湿衣襟呢?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羊祜的倾慕及对自身境遇的不满。
五、作文(60分)
第21题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想把一件事做成功,就要事先做好准备,这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道理。请以“准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分)
答案:略。
篇9: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预测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浚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