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饮归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饮归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饮归亭记
曾 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2)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些。(5分)
参考答案
4.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这里的“汲汲”应理解为“急于得到“急切地投身”。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2)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兢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
【参考译文】
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就是射技;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礼记》所谓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就是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札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
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而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现在汪县尉教导射技不能跟礼乐相比雨重在技巧与力度,学的人虽然少,但是旌旗镯鼓,矛、戟、弓、剑、戈五种兵器,去熟悉它们的锋利,和行走止步疾缓的节奏,都应该有方法,所以汪遘教授的不仅仅是射箭啊。他幸运在生活于国家安定之时,得以安逸地卫护辖区镇守百姓。要是不幸生活在杀人越货,惊扰民间,而相互追逐于深山峡谷阅的时候,就要顶着早晨黄昏,蒙着露珠雾气,奔赴危险之地,不回避利箭、石块、沸水、烈火的危难,出兵千里之外,与敌人恶战,那么平时能不告诉他们如何应对么?现在建造这座亭子是用来教导青年的,汪遘又认为古代军队凯旋后必定套在庙堂宴饮,以此来纪念胜利。现在庙堂废弃后并没有设立,也希望青年们胜利归来时就在这里宴坎,于是用“饮归”命名刚刚建立的射亭。汪君的志向,跟他的职位可以说是一致啊!
有的人说汪君是一介儒生,县尉这个官职又是文官,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应该可以止住,而他竟然学习格斗而喜好胜利,这样正确么?治理百姓本来不能不文武兼施,而在府堂上给予恩惠,穿冕服插玉笏,使士兵变得跟平头百姓一样,作奸犯科的人不再扰乱社会,本来也在于他们而不在于施政方式。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就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不在意他的官职卑微,这难道不是有志向的人幺。
篇2: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2)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些。(5分)
篇3: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这里的“汲汲.应理解为“急于得到“急切地投身.。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2)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兢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
篇4: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 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就是射技;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礼记》所谓 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就是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札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 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 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
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而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篇5:《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③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
【注释】①谖(xuā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②瞒:汁液。③瘿:(yǐng)赘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惩:更改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临:面对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凑:汇合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且焉置土石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外连衡而斗诸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
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
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
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3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4分)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参考答案:
4.A【解析】惩:惩戒。
5.D【解析】A项:介词,表凭借/ 连词,表并列;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代词,表疑问; C项:介词,可译为“在” /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D项:连词,均为顺承关系。
6.C【解析】“即使践踏它的形体”,无据。
7.(1)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故”1分,补充出省略动词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2)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有远超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抱”1分,“以”1分,“诚”1分,语意通畅1分。)(4分)
(3)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怎么是无意义的呢?(“名”1分,“徒”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篇6:欧阳修《岘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欧阳修《岘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2.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 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 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参考答案
1.A(盖:超过)
2.D(“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3.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4.B(“在此与吴激战”误)
5.(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述。
篇7:楮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楮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①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栌②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H③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②:柱上的方木。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③H(huì):洗脸。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人的提议?
25.(3分)第①段结尾处提到《宥老楮诗》,有何用意?
26.(3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7.(4分)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1点1分,共3分)
25.(3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分)
26.(3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表达方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2分)
【译文】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篇8:《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扫叶席草
B.子瞻杖策载酒
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3分)
A.①陂阤蔓延,涧谷深密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6.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一自然段的划线句断句。(4分)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②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参考答案
1.B(效:呈现。)
2.D(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3.B(A名作意动 C名作动 D名作状)
4.B(A项中“幅巾迎笑……“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萧然绝俗”的'景象。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萧然绝俗”的景象。)
5.A(“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6.(1)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满分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2)①“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3分)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3分)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锦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水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丰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拨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篇9:道山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冷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得平地,小为县,大为 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绶,或垂崖如一发,或倒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踱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休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味间,或衡缩绿揉,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楼,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圣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年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说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樣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箄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事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之外,其志壮我!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旗,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石错出其间 错:交错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聚集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滩涂
D.以寓其耳目之乐 寓:寄托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累数驿乃以得平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闽以险且远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程公能因其地之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亊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4分)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4分)
请简耍概括程公修造道山亭的原因。(4分)
答案:
6.C (道路)
7.D(D凭借;A才/竞然;B并列/目的;C而且/将要)
8. (1)即使是本地土生土长生活在水边的人,如果不是生来就熟悉水性,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贵。(虽:即使;土长川居:本土生长又住在水上;习水事:熟悉水性;以舟楫自任: 担起行船的职贵。每点1分)
(2)人们用自己房屋的巨大华丽相互夸耀,即使是卑下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华 盛。(矜:夸耀:下贫:卑下贫苦的人:丰:使……华盛;其:自己的*每点1分)
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像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之间,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坑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被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候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阳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出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 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害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谏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道山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0: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 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 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1.B(滋:滋生、蔓延。)
2.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B(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公之乐”; 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 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⑥ 是写“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的人)
4.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5.(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3分,翻译对关键词“或”“即”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3分,翻译对关键词“夷狄”“宜”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3分,翻译对“同游于此”和“其可”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仅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的地方,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候,游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山水,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美,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曾巩又可以凭借这篇文章依托在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