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创新不言败》阅读练习附答案(共8篇)

《创新不言败》阅读练习附答案(共8篇)



篇1:《创新不言败》阅读练习附答案

《创新不言败》阅读练习附答案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___________”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因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是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迭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2.(示例)失败是成功之母

3.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意对即可)

篇2:创新不言败阅读题答案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创新不言败阅读题答案

1、①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2、示例:失败是成功之母。

3、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篇4:创新不言败阅读题答案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___________”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因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篇5:《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释:放弃,丢掉

B.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C.专以其事责其功 责:责求

D.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 劫:胁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明君的制臣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②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 ③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⑤越官则死,不当则罪⑥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结果齐简公失去了奖赏大权。

B.国家的恩威赏罚不可授之以人。君主一旦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轻则被蒙蔽,重则导致国家危亡。

C.昭侯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3分)

(2)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3分)

(3)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选自《晏子春秋》)

9、B(徒:仅仅,只是)

10、C(①句是奸臣的.做法。②是子罕的权术⑥是君主的欲望外露后的后果。)

11、D(“子之投齐桓公所好”错,子之蒙骗的是燕王子哙。)。

12、(1)(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觉” “说”“左右”各1分)

(2)(韩昭侯)不是不讨厌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厉害。(“恶” “侵官” “甚于寒” 各1分。)

(3)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夺、因、侵各1分)

13、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收拾的酒器很清洁,卖酒的标识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宋人)去问乡里的一个人是什么缘故。乡里人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别人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篇6:《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作者看落叶,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从文中找出答案。(3分)

2.揣摩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3分)

3.古人经常会“见落叶而知秋”,那表现的是古人什么样的感思?本文作者见到落叶后的感思与古人有什么区别?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4.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5.生活中有许多人或事物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请你试举几例,并简述你对他们评价。(3分)

【答案】

1.“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

3.古人的感思基调是感伤;作者的感思是积极进取的。

4.例:托物寓意。作者借落叶这一具体事物,通过描写它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5.略。

篇7:《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原文】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贵州铜仁)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011·贵州铜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四川成都)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写法: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

篇8:《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