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用酒精造纸浆的阅读题及答案
用酒精造纸浆的阅读题及答案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21.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3分)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
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23.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试题答案:
20.(2分)B
21.(3分)A
22.(2分)D
23.(3分)A
篇2: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阅读题答案
在太空时代的地球保卫战中,法国科学家建议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这个有趣的想法并不完美,因为它有可能使地球“沐浴”在大量的小行星碎块当中。但是,比起让整个人类文明遭受小行星的攻击而最后毁灭来说,这仍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颗小行星会与地球发生碰撞。但从地球上发现的那些巨大的陨石坑来看,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的小行星。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思索用各种方法来改变其轨道或摧毁它,比如用太阳帆移动它们,用火箭攻打它们,或者用核弹来对付它们,但一直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案。
法国科学家的这个新构想就是捕捉一颗相对较小的小行星,至于如何捕捉它,科学家认为可以向它发送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在小行星的表面上将物质推向宇宙,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把小行星逐渐推向拉格朗治点。拉格朗治点是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物体的引力作用下的宇宙空间中的一个点。科学家就是计划将捕获的小行星推向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治点。科学家知道天体在拉格朗治点不需要能量就能保持稳定。这个“岩石武器”就被控制在那里,它会在地球的前面或者后面绕着太阳转,直到我们需要使用它为止。
假如哪天我们发现有一颗小行星将要碰撞地球,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与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发生碰撞,将其分解成无数个碎块。碰撞后的碎块是分散的,大约只有10%到20%的碎块会撞向地球,但这些碎块会分布到整个地球表面,不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颗大小正好适合作为保护地球武器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叫做20xxSG344。可以利用的类似的小行星还有很多。
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方案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捕捉小行星和用它撞击另外的小行星这两个问题上,我们对前者更有信心。在最后碰撞阶段,小行星必须经过的轨道,是非常不稳定的,对此我们还需要作深入研究。”
篇3: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阅读题答案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4分)
(1)这个“岩石武器”就被控制在那里。
(2)我们对前者更有信心。
16. 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 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2分)
17. 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5分)
18. 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3分)
(1)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并捕捉到可作为保护地球武器的小行星,地球文明将免受毁灭性的打击。
(2)在众多的保卫地球的方案中,“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这一方案最为理想,它已经可以付诸实施。
篇4: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阅读题答案
15.(1)用来撞击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的那颗小行星(2)捕捉小行星(4分,各2分)
16. 机器人在小行星的表面上将物质推向宇宙,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把这颗小行星推向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17. 发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利用机器人推动物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把它控制在拉格朗治点;用同样的方法把这颗小行星推向将要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并击碎它。(5分。三个要点,分别1分、2分、2分)
18.(1)目前只是发现,尚未捕捉到可作为保护地球武器的小行星。
(2)此方案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用以撞击的小行星尚未捕捉到,其运行轨道不稳定的问题尚未解决。(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篇5:用什么点亮黑夜阅读题及答案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有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置,收集人产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身上多余的力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赂自然界索取能源。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学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南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南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3月,电影票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的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第3期 有删改)
1.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下面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打比方,形象说明我们一头使用着清洁的电,别一头却在污染破坏着生态环境。
B.“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列数字,准确说明火力发电对煤等常规燃料的消耗大。
C.“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举例子,具体说明水力发电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D.“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核能利用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答案:1.B 2.D 3.C
篇6:用善良做底色阅读题及答案
用善良做底色
松 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 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问题:
28.文章开头第一段 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29. “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为什么会觉得“温暖而香甜”?(2分)
30. 年轻人在作出为“我”家劈柴的决定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联系上下文,用文字写出来。(3分)
31. 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 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3分)
32. 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
答案:
28. 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年轻人的出场作铺垫,同时天气的寒冷与人情的温暖形成对比,借以突显文章的主题。
29. “我”吃纯素馅蒸饺所觉得的“温暖而香甜”,完全是因为被这种人与人间纯洁的真情所感染,才会有这种感觉。
30.这一家人真是太好了,既给吃的,又给穿的,却没有拿丝棉,我得为他们做点什么,不然对不住人家对我的关爱了。对了,这院子里有柴没有劈,我就帮他们吧,也算是一点回报。
31. 年轻人不是讨饭的,如果不让他做,他心里会觉过意不去,让他做,虽然有些不妥,但让他心安。
32.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就如同文中的一家人一样,如果没有他们的善良,单纯得让人看了觉得耀眼的善良,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篇7:用微笑面对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老实说,我不习惯山区生活。而且做梦都不曾想到我会分到一所除了山还是山的中学!
领取派遣证的那天,我四肢酸软,全身乏力,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是学生会干部,系里的高材生,留城的指标非我莫属。可结果:留城的是平素学习不太认真,能力平平,整天只知道甩老K,毕业拼命找关系的同学。
我百思不得其解:生活难道就这么不公平?
报到的那天,一位看门的老者步履蹒跚地迎上来给我提包裹。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山里人善良。我们边走边侃。老人家忽然放慢脚步热情而又认真地告诉我:他的儿子与我同年同月,去年外出打工在一家合资企业因事故而永远没有回来;老伴已是肝癌晚期;祸不单行的是老人家自己砍柴从山上摔下来折断了腿。
“现在还没有好完全。”老人家挽起裤腿给我看,“我这老头子呀,能有多大活头?可政府关心我,照顾俺事做,我就活得心顺。”说完,老人家爽朗地笑起来,并且用巴掌在自己的心窝“嘭”地拍了一下:“日子会好的!”面部表情坚定、自信,丝毫看不出痛楚。
一位多么朴素而又真实的老人!我突然想,假如这位老人承受不住失子之痛,假如老人不堪家庭重负,假如老人腿摔断以后不再爬起来,这一切又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我默默无言。不禁对眼前这位一瘸一拐但始终面带微笑的老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报到以后,我换了一种心情,像老人那样: ,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学生们打心眼里敬佩我;我的教学论文连连在省市获奖。那次市主管教育的领导给我们发奖,座谈之中,我大胆地陈说我校过时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并期望推行我与同事们合作研究出来的“新招”,不久也被采用了,且个人受到了市教学改革奖。也巧,不久后友人来信说那位留城的同学在竞争中下岗了。
是啊,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心情。人生一世,不可能永远鲜花似锦,阳光灿烂;有花香鸟语,也有 。但只要你善于自持,处“变”不惊,面带微笑,热爱生活,就能时时萌发新鲜而美好的激情,获取生活丰厚的赐予!用微笑面对生活阅读答案
篇8:用微笑面对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1.①脚腿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②陈旧、不合时宜。
2.第七段:用微笑面对生活第八段:急流险滩(意近即可)
3.引出文章所要叙述的故事,点明文章中心(正面反映文章主题)。
4.从反面论证了写作中心,使写作主旨更加突出。(意近即可)
篇9:用微笑面对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蹒跚:
②过时:
2.根据文章内容,在第七段、第八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第七段:
第八段:
3.联系全文思考,文中设计看门老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5.第七段画线语句不能删去,其作用是: 。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我”四肢酸软,全身乏力”的原因是:“我”是系里的高材生,应该留城,“我”不习惯山区生活;可留城的是能力平平、拼命找关系的同学。( )
B.文中“看门的老者”的性格特点是:善良、乐观,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热情、信心。( )
C.联系全文看,结尾段中“处‘变’不惊”的“变”应为挫折、失败的含义。( )
D.从文章开头“生活难道就这么不公平”的发问,到后来由于“我”努力工作,很快得到回报的介绍,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歌曲《步步高》中的两句歌词来概括,这两句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
篇10:造车的人阅读题目及答案
原文 :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
①越:越国。
②“辐(fú )”与下文的“辊(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原文 :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
①越:越国。
②“辐(fú )”与下文的“辊(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败:破败。
④尝:曾经。
⑤诸:相当于“之于”。
⑥固:本来。
⑦相属:一下接着一个。
⑧绐(dài):欺骗。
⑨顾:理会。
⑩终不知其车也:终究未知好的车子应该是怎样的。
翻译 :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 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 但是越人的家乡没有.于是用船载回去,并且告诉乡亲们,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以为坚固的车就是这样造的,就都纷纷效仿做成相似的样子.一段时间后,别的国家的人看到了笑话他们车子的拙劣.越人不信他们的话,没有理会.到了有外敌侵略越国的时候.越国就用这样简陋的车去御敌.结果,车都坏了 打仗败给了敌人,但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
启示:向别人学习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是连糟粕也一并纳入怀中,就会栽跟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