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与答案(锦集10篇)

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与答案(锦集10篇)



篇1: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与答案

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与答案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河畔 揣靡 云彩 神采飞扬

B.斑谰 漪轮 诚恳 开肯土地

C.溶解 融化 悲愤 奋勇向前

D.家圆 山峦 犹郁 犹豫不决

2.下列音节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C.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下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B.我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C.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í)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xiào)

C.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

D.在星光斑斓里放歌(bān làn)

5.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使用倒装句,请把没用倒装的一句找出来。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6.对《再别康桥》一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放歌破坏这宁静的美景

B.因为我不是歌唱家,我只是个诗人

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因为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

7.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一句运用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过程。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一句通过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结果。

C.“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珍珠般的水珠由小变大的过程。

D.“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这沟死水已成为肮脏污浊的乐园,蚊子肆虐的天堂。

8.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 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再别康桥》中,他把河畔的金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以拟人的的手法写出了河中“长长的水草”“ 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_________________ !”

9.写出诗人徐志摩对康桥具体感受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

10.“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成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节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猛虎集》是现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诗集,其代表作是《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战士。著名诗集有《 》、《死水》。________________原名查良铮,《 》表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壮心声。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12—13题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2.《再别康桥》习题与答案

3.再别康桥练习题

4.再别康桥课堂阅读练习

5.《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6.《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及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7.再别康桥课文练习题

8.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

9.再别康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篇2:《台阶》课堂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台阶》课堂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字是( )

⑴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 。

⑵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 。

⑶ 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 材料,干到半夜。

⑷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 上了高空。

① 阴躁 划 蹿

② 阴燥 画 蹿

③ 荫躁 划 窜

④ 荫燥 画 窜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⑴ 非常渺小,不值一提。( )

⑵ 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

⑶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⑷ 神色、态度不自然。( )

3、调整下面句子的顺序,使之组成一句连贯的话。

⑴ 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⑵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

⑶ 垒在门墙边

⑷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

⑸ 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⑹ 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

⑺ 把柴靠在墙根上

答: 。

(一)语段点将: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答: 。

2、第二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3、写出自己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关父亲的感人形象的名篇。

答: 。

(二)迁移过关

抚琴的女子

临窗,一张古色的琴横在案上。香炉里的檀香似有似无,袅袅娜娜地飘向窗外便融入鸟语花香之中了。

女子又独自坐在案前,长发松松地绾着,眉峰微蹙,眼底眉尖笼着淡淡的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枝盛开于十丈红尘之外的百合。

她抬起手开始弹奏,手指纤长白皙,一触琴弦,美好的音质便若高山流水倾泻而出。急时如百鸟齐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弦上的手指灵活多变,拨、挑、抹、按、划。如果单看这手指,像是一株染了仙气的兰花在乐曲下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四周静谧无声,惟有余音绕梁不止。

女子又恢复了静坐的姿势,刚才在弹奏时脸上专注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落寞和茫然,她的美丽看起来也似乎更遥远了。是觅不到知音吗?是感怀飘零的身世吗?还是──思念逝去的情人呢?

我──一个有着浪漫思想的偷窥者,不由得在脑海里为她杜撰了几个没有根据的故事,然后像每次一样悄然离去,不惊动这位抚琴的女子。

1、首段是背景描绘,意趣高雅。写了 和 ,又通过两个柔美的动

词 和 初显情致,那音符也像似有似无地被读者感受到了,显得意趣盎然。

2、作者使用了一连串通感的意象来描绘乐音飞扬所引发的美好感受,写尽了琴声的变化多姿,又无不雅致脱俗。试写出这些语句。

答: 。

3、文章情韵无限,引人遐思。这样一位心地纯洁、意趣高雅的美丽女子,抚琴后并未得到安慰,反加深了痛苦,从 和 这两个词语便知,让读者不禁生出怜惜。

【参考答案】

1、①

2、⑴ 微不足道 ⑵ 大庭广众 ⑶ 若有所失 ⑷ 尴尬

3、⑷⑹⑵⑺⑴⑸⑶

(一)

1、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了,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表现父亲的衰老

3、《背影》

(二)

1、琴 檀香 飘向 融入

2、急时如百鸟齐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3、落寞 茫然

篇3:《核舟记》课堂练习题题目设计与答案

《核舟记》课堂练习题题目设计与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魏学伊( ) 罔不( ) 尝贻( ) 箬篷( )

壬戊( ) 篆章( ) 多髯( ) 峨冠( )

2、区别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 罔不因势象形( )

⑵ 尝贻余核舟一( )

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⑷ 其船背稍夷( )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文学常识:

⑴ 《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本文引用了宋代苏轼的名句,它们是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苏东坡的诗句吗?请写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假字较多,请你举出三例,并具体说明。

二、教材探究

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课文中第一段文字共写了哪些景物,说明顺序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称“栩栩如生”,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

最深?试举例简要说明。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5、文中议论的`一句是什么?

三、读写链接

《核舟记》一文中对苏东坡、佛印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人物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请你用150字左右描写你熟悉的人。

【参考答案】

一、1、yī wǎng yí ruò xū zhuàn rán é

2、奇──特别、余数;可──大约、可以;端──右端、端正;木──木头、树木

3、⑴ 无不、全都

⑵ 赠

⑶ 高高的帽子

⑷平

4、⑴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⑵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5、⑴ 魏学伊 《虞初新志》

⑵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二、1、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

2、船、舱、窗、雕栏、刻字、空间顺序

3、佛印的人物描写;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

4、不可以,连用九个“为”,细致地罗列了核舟人物的数量,简洁而生动,突出了众多的人和物都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者”上,再次强调了其技艺的高超。

5、技亦灵怪矣哉

三、略。(适当运用描写方法,及整体把握描写人物的顺序)

篇4:“父母与孩子课堂之间的爱”练习题答案

“父母与孩子课堂之间的爱”练习题答案

一、基 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dàn生 刹shà那 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 渊yuān源 秩zhì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 他不 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 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 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 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 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8~11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 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 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 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 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 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4.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6.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7.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8.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9.对比论证 。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 ,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篇5: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 笙箫( )

解析:平时需注意积累字词知识。

答案:xìng gāo sù shēng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1)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3)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初步感知能力,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感知把握。

参考答案:(1)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解析: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并没有多少欣喜乃至礼赞的意思。

答案:A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解析: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并没有妨害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答案:D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诗歌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你找出本诗的意象有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解析: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参考答案:(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4.试分析诗的最后一节的作用。

解析:从诗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5.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你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句?请举出例子来。

解析:从你熟悉的诗词中选择写离别的即可。

答案示例: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如果把上题你举出的例子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解析:徐志摩诗中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送别对象的不同正是作者的别巨匠心之处。

参考答案: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30分钟训练(巩固类练习,可用于课后)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河畔(pàn) 漪沦(qí) 青荇(xìng)

B.绮(qǐ) 浮藻(fú) 长篙(gāo)

C.荡漾(yàng) 笙箫(shēng) 发酵(jiào)

D.漫溯(sù) 相形见绌(chù) 锲而不舍(qiè)

解析:A项“漪”应读“yī”。

答案:A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斓 安然无恙 高瞻远瞩 罗网

B.猝然 长逝湛蓝 眼花缭乱 挑衅

C.脍炙人口 恻隐之心 略胜一筹 竹蒿

D.戛然而止 颀长 风靡一时 虚张声势

解析:C.“竹蒿”应为“竹篙”。

答案:C

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解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答案:C

4.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答案:B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 ②不是断线的风筝 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上比较鉴赏6—8题中的诗句。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答案:C

6.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前句写明月在奔涌的潮水中升起,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中显静;后句写明月升临夜空,月光如泻,俯照大海,意境雄浑,静中显动。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前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后者仅停留在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方面。

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都是用了拟人写法,前者是说月光有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徘徊不忍去;后者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深厚的感情。

9.选出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A.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散发出时代生活的气息。

B.“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两句诗极富想象力,语言生动,使诗的画意极富动感。

C.“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第一句暗示作者是一个书斋里的书生,偏爱民族文化传统的诗人。第二句突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理想。

D.诗中最后一句,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这是作者对自身的严酷反省;对旧我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解析:诗歌鉴赏要深入理解作品,A项有失片面。

答案:A

篇6:再别康桥课堂练习题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篇7:《再别康桥》习题与答案

《再别康桥》习题与答案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分)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考试题(18分)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参考答案:

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意境

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 ,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 ,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 ,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再别康桥》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 ,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 “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篇8: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新唐书 卷二零二》

注:1.任侠:以“侠义” 自认。 2.谪仙人: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3.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遁:隐藏

B.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擿:挑剔

C.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辟:征召

D.还寻阳,坐事下狱 坐:因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知章见其文,叹曰/问之人以穷其短

C.帝赐食,亲为调羹/为仲卿母所遣

D.白犹与饮徒醉于市/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 )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地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B.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就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C.作为文人的李白是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本文就体现出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D.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反叛而被判死刑,但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后又被宋若思征召为参谋。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解析】选A。“遁”应释为“逃走”。

10.【解析】选C。C组前一个“为”,介词,引进省略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之”,可译为“给”、“替”;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代称第三者,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11. 【解析】选C。①陈述对象是李白的先人,⑤是指高力士有意陷害李白。

12.【解析】选D。“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有误,实际上是郭子仪请求用自己的官职赎的李白的罪。

13.(1) 答案:这个青年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2) 答案: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驯,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3)(4)略

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廷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觉得非常惊奇诧异,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且常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并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突然之间意识有些感慨,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召见并设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还替李白脱鞋,把这深深地当作耻辱,于是他就挑剔他诗中的行病,并加以附会,用以把杨贵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老是一直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锦赏赐于他,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普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郭偷偷地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以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篇9:政治常识练习题与答案

精选政治常识精选练习题与答案

1.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的生理活动过程 D.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话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是()。

A.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首位

B.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D.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3.“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在党的十五大第一次肯定的新的分配方式是()。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5.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

A.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B.同一矛盾的双方,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C.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矛盾普遍存在,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电脑以其卓越的性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复杂而繁重的某些工作。如两名美国科学家用电脑做完了200亿个逻辑判断,终于证明了“四色定理”。这一事实说明()。

A.电脑能模拟人脑的思维 B.电脑的.思维将指挥人脑的思维

C.电脑的思维将超越人脑的思维 D.电脑的思维能完全代替人脑的思维

7.随着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关专家却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垃圾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段话()。

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8.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把()。

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

C.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放在首位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A.党内民主 B.党内团结 C.党纪律 D.党的先进性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A 6.A 7.C 8.C 9.A 10.A

篇10:《醉翁亭记》练习题与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与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 ) 环滁( ) 晦明( )

伛偻( ) 觥筹( ) 林霏(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泉香而酒洌( )

③负者歌于途( )

④树林阴翳( )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 )

表示解释语气的:( )

表示肯定语气的:( )

表示感叹语气的:(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9.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二)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11.概括本段大意。

12.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

14.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5.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16.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17.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三、作文

18.我们的家乡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一处向游人介绍。

要求:自拟题目,语句通顺,200字以内。

答案

一、

1.lánɡ yá chú huì yǔ lǚ ɡōnɡ fēi

2.①情趣 ②清 ③背负东西 ④遮盖

3.①醉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①③ ②⑥ ④⑦ ⑤

二、(一)5.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6.B

7.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8.B

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二)10.醉翁亭记

11.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12.醉能同其乐

13.人 太守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三)15.①三十里为“一舍” 房舍 ②抬 全

16.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17.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三、18.提示:要写出概貌和特点,条理清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