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处之不易文言文阅读答案
处之不易文言文阅读答案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4分)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2.(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3.(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如何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篇2:《处之不易》阅读答案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解:
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17.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这句话给人怎样的启示呢?(2分)
答案:
15.(4分)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16.(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17.(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篇3:《处之不易》阅读及答案
《处之不易》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8分)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
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17.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5.(4分)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16.(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17.(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篇4:处之不易文言文翻译
处之不易文言文翻译
处之不易文言文翻译
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原文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相关阅读:《处之不易》及阅读答案
阅读《处之不易》,完成下列题目。(14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处:居于高位。殷仲堪:人名。 俭:荒年。率物:为人表率。豁:放弃。尔曹:你们。存:谨记。
9.(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既为荆州( ) 2虽欲率物( )
3斗折蛇行( ) 4圣人非所与熙也( )
(2)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以啖之
D.全石以为底
10.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停顿。(1分)
云 我 豁平昔 时 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12.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参考答案:
9(1)已经 、虽然 、像北斗星一样、同“嬉”,开玩笑 (2)B
10云我/豁平昔时意
11(1)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2)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2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达到2点即给全分)
篇5: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篇6: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篇7: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小题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
③一士人善画 善:(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案
【小题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 作 逼 真 (2分)
【小题2】①类似,像 ②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4分)
【小题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6分)
【小题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分)
篇8: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翻译下列句子.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A
3.C
4.翻译。(6分,每小题3分)
译文:(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译出宁、更得1分,整个句子通畅2分)
篇9: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篇10: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篇11: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辏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暌曰袷私。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晔酥邻梢榇蠓颍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辏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暌蚨得以进入仕途。鲜于旮湛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旯僦邻梢榇蠓颍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