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李泌献计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李泌献计阅读答案(精选11篇)



篇1:李泌献计阅读答案

(唐德宗)贞元中,咸阳人或上言:“臣见白起①,令臣奏云:‘请为国家捍御西陲。正月,吐蕃②必大下,当为朝廷破之以取信。’”既而吐蕃入寇,边将败之,不能深入。上以为信然,欲于京城立庙,赠司徒。李泌曰:“臣闻‘国将兴,听于人。’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臣恐边臣解体矣!若立庙京城,盛为祈祷,流闻四方,将长巫风。今杜邮有旧祠,请敕府县葺之,则不至惊人耳目矣。且白起列国之将赠三公太重请赠兵部尚书可矣。”上笑曰:“卿于白起亦惜官乎!”对曰:“人神一也。陛下傥③不之惜,则神亦不以为荣矣。”上从之。

【注释】①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封武安君,战胜攻取七十余城。②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③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咸阳人或上言   ▲          ⑵既而吐蕃入寇    ▲

⑶上以为信然   ▲            ⑷上从之         ▲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且 白 起 列 国 之 将 赠 三 公 太 重 请 赠 兵 部 尚 书 可 矣。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3分)

A.臣闻“国将兴,听于人。”  闻寡人之耳者    B.卿于白起亦惜官乎 欲于京城立庙

C.若立庙京城     若为佣耕    D.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正月,吐蕃必大下,当为朝廷破之以取信。

5.从文中看,唐德宗和李泌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1)有人    (2)不久    (3)确实这样     (4)听从                            评分标准:共4分,各1分。

2. 且 白 起 列 国 之 将/ 赠 三 公 太 重 /请 赠 兵 部 尚 书 可 矣。                评分标准:共2分。

3.D      评分标准:共3分。

4.人和神是一样的。倘若陛下不珍惜官位,神也就不认为追封官位是荣耀的了。评分标准:共3分。

5.唐德宗:相信迷信,认为是白起显灵,保护国家;善于听取意见,听从李泌的意见,没有大修庙宇,也没有大封官职;

李泌:委婉劝说,有智慧,不迷信知道守护边疆的是将士,劝说皇帝放弃修庙,封官,不助长迷信风气。                                              评分标准:共4分。每个人物各2分。

篇2:李将军 阅读答案

李将军 阅读答案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

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参考答案:

1.(1)传授(2)它,代石(3)距离(4)跑

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篇3:李将军阅读及答案参考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篇4:李将军阅读及答案参考

1.(1)传授  (2)它,代石 (3) 距离 (4) 跑    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篇5:《送李端》阅读答案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3分)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18.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7.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8.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悲 掩泪 (2分)

8.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3分)

8.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9.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篇6:李贺作诗阅读及答案

李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注释

1、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2、辄(zhé):立即,就。

3、就:完成。

4、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5、《高轩过》:(杂言古诗)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6、自是:从此。

7、呕:吐。。

8、从小奚奴:带着小奴仆。奚奴:童仆,奴仆。

9、牵合:牵强符合。

10、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11、率:特殊

12、省:反省。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①皇甫铈始闻未信,信:               ②援笔辄就如素构。就:

③每旦日出,旦:                     ④及暮归,足成之。及:

2、下列句中的“之”与“及暮归,足成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鞭数十,驱之别院            B.至之市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翻译下列句子。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在孩提时代的作诗轶事,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相信   ②完成  ③早晨   ④等到

2、A

3、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4、注意积累好词佳句。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多思多想,用心创作。

译文

李贺长得纤细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读书很努力,写文章速度很快。每天早上出门,与朋友们一同游玩的时候,李贺不会先拟好题目再来作诗,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牵强附和古人的诗作,也不会被格式所限制。常常带着小书童,骑着瘦驴儿,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书囊就出门了,遇到有灵感了,就马上记下来,放在书囊里,等晚上回去的时候,老夫人让婢女去查看书囊,发现李贺写了很多。老夫人就感慨说:“这孩子非得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准备好油灯和食物后,李贺便让婢女拿来书囊里的诗稿,研好墨叠好纸,把诗补充完之后,就放入另一个书囊中。

篇7:《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   (舍弃)      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           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则名微而众寡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2.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9.A(3分)

20.A  C(4分,各2分)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篇8:李存审阅读答案

李存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李存审1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zú)2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3生于膏梁4,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粱,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即可,2分)

尔 父 少 提 一 剑 去 乡 里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尝戒诸子曰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因授以所出镞

小题3:翻译“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2分)

小题4: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小题1:曾经 中间 离开于是,就

小题1:(你们)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是这样的艰难。

小题1: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课内重点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能力。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重点词语当、尔等。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9:《桑中生李》阅读答案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

说 “令”。“令”是个多义词: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四、指“县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禾 ②去 ③顾 ④乃 ⑤间

2、翻译:①因植焉 ;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

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

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欲持去( )(2)因植种( )

(3)间一岁余( )(4)乃我所种耳( )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18.写出教材中与“谢之以豚”句式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19.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 (2分)(1)离开 (2)于是 (3)隔 (4)是

17. (2分)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18. (2分)(参考):(1)饮于河、渭(《夸父追日》)(2)求石兽于水中 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受地于先王 (4)子墨子起于鲁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投以骨

19. (2分)传闻容易失真,轻信就会上当;消除迷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揭示事实真相。

篇10:李锐《看海》阅读答案

李锐《看海》阅读答案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 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7、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正确的词语。 (3分)

①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感受极深,牢记于心,不能忘怀。

② :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③ :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8、作者为什么要带女儿去“看海”?(2分)

答:

9、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请按要求答题。(4分)

①两次相遇: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②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 ,与大自然,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10、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进行简要的赏析,然后仿写句子。(4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①赏析:

②仿写:

11、结合全文,对文章最后一段该做怎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下大海时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

B、只有和大海相遇,才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C、大海是博大的,我们对大海的认识还只是“刹那间”的。作者意在表达我们应该亲近大海,享受这份恐惧和惊喜。

D、大自然是博大的,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作者意在表达我们应该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参考答案:

7、刻骨铭心 不可企及 麻木不仁

8、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

9、①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腹地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 ② 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 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

10、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11、D

篇11:李将军列传阅读答案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今乃得一当单于当:

②其势不屯行屯:

③固自辞于大将军辞:

④军亡导导: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自以精兵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以东道

B,为中将军从大将军无老壮皆为垂涕

C,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且广年六十余矣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译:

②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译:

25,请概述选文第一段的内容。(2分)

答:

26,太史公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举出某一类人物来说明吗?(2分)

答:

[答案]22、①当:抵挡;②屯:驻扎;③辞:不接受;④导:向导(2分。每个0.5分)23、C(2分)24、①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十分恼怒地到达指定的军部。(“谢”“就部”的翻译要准确,一点1分)②卫青打算上书报告天子这次军队(失利)的委曲。(“曲折”的翻译要准确,否则扣1分)(4分。每句2分)25、李广出塞后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因迷路(失道)贻误战机,愤而(含冤)自杀。(2分。要点:并入……军中,迷路(失道),愤而(含冤)自杀)26、谚语意思: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1分)人物列举:如教师等。(1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