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冯妇》阅读答案及翻译(集锦11篇)

《冯妇》阅读答案及翻译(集锦11篇)



篇1:《冯妇》阅读答案及翻译

《冯妇》阅读答案及翻译

东瓯①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②,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双、文锦十匹,命贾人为使者,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注解】①东瓯(ōu):瓯,浙江温州的别称。 ②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引申指砖瓦。

19.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人咸苦之 ( 都 ) B.归以语东瓯君 (话语)

C.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认为 ) D.虚左,迎之于国门外(虚伪)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东瓯之人谓火为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而冯妇死弗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火迫于宫肆/于厅事之东北角 D.以马十驷/蒙辞以军中多务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译文:

(2)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

译文:

22.为什么冯妇到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答:

参考答案:

19、A ( 3分

20、BD 2分

21、(1)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其中“覆”“ 以”“故”等字漏译、错译各扣0.5分)(2分)

(2)这时大火逼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其中“迫”“趋”“灼”等字漏译、错译各扣0.5分)(2分)

22、因为冯妇不知道“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2分)启示: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以上问题用自己的话回答只要意思对就可] (2分)

翻译: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用茅草盖屋子,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海边有一个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空出左边的尊位,亲自在国门外迎接她,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集市上起火,国人跑来告诉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却没有找到老虎。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篇2:阅读答案翻译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篇3:阅读答案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10.D【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11.A【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13.B【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篇4: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日: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日: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日:几何数?日: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日: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吱。客多负,私快快日: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日: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日: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日: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③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善酿致富。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遣童婢沽 遣: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逾期不肯偿,将讼。逾: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3)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小题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凭借,依靠。(2)派遣,打发。(3)超过。(4)快步走。

小题2:(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小题3:(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的通假。课下对以的用法作总结,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聚饮 相咨。2句中连日以饮啖的意思。3句中匪智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篇5:阅读答案翻译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③。还,进位司空,镇寻阳④。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⑤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鹤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抹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号。②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③禳鬼:驱除鬼神。④寻阳:地名,即江州。⑤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

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其皆出于此乎

C.皆释而遣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乃脱帻投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道济为前锋,径进洛阳 ②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③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④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⑤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

篇6: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答案及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而则   B.乃而故

C.乃以则 D.遂以故

解析:选B。乃:竟然;而:连词,表承接关系;故:所以。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释之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选D。A.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B.三个“于”均为介词“在”之意。C.两个“也”均为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D.“释之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者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告。”

篇7:《狼》阅读答案及翻译

《狼》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顾野有麦场。( )⑵其一犬坐于前。( )

⑶一狼洞其中。( )⑷眈眈相向。( )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

B.盖以诱敌。 盖竹柏影也。

C.以刀劈狼首。 何以战。

D.屠乃奔倚其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4.结合选文内容,用二字词语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遇狼→( )→( )→杀狼

2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屠夫和狼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从狼与人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参考答案

21.⑴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⑵像狗似的⑶打洞⑷注视的样子。

22.狼也很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23.B

24.惧狼(怕狼),御狼(拒狼)

25.示例:屠夫:机智、果敢。狼:狡猾、贪婪、自作聪明。

启示: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对待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等。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启示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面对“狼”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篇8:《王冕》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冕》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练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_____ (2)乃不知有汉:_______ (3)乃入见: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参考答案: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篇9: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选自《孙子?谋攻》)

【注释】①知:预知。②用:使用,运用。③虞:准备。④御:干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齐师败绩( ) ⑵ 下视其辙( )

⑶ 上下同欲( ) ⑷ 每战必殆( )

⑸ 一胜一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9.甲文长勺之战的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说明。(2分)

20.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文重在叙述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乙文则重在阐述“知胜之道”。

B.两文中“公问其故”“故知胜有五”“故曰”中的“故”的意思是一样的。

C.甲文中的公(鲁庄公)是一个昏庸无能、胆小懦弱的君王。

D.依据前后文可以推断出乙文空白处应填的句子是“知己知彼”。

18.(1)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2) 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参考: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知彼知己”。(共2分。答到两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20.A. (共2分。)

【参考译文】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原则。所以说: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实力而了解自己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篇10:《明史》阅读答案翻译

《明史》阅读答案翻译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

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 ,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屈服

B.用李东阳荐:任用

C.众莫敢为直:伸冤

D.初相得甚欢:投合

11.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东林书院便是会 讲式书院。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何景明年少扬名,仕途曲折。十五岁中举,十九岁成进士,做官之后经历了被免官和久不提拔之事。

B.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刘瑾窃权,上 书许进,劝诫语气激烈;乾清宫受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C.何景明精于治理,善于教学。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何景明惩治了廖銮的.随从人员。又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经,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经学。

D.何景明蜚声文坛,成就显著,与李梦阳不仅在诗文上相互唱和,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同属“四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

【参考答案】

10.B B.用李东阳荐:因为,凭借。

11.C 错在说吏部是掌管文武官员的。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12.D (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 不对)

13.(1)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被免官。(已:后来/随后;谢病:称病告假;逾年:过了一年;在告者:告假;坐罢:获罪免官)

(2)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古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是名家大作,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画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交欢:结交;题:题名/字;此名笔:这是名家手笔(判断句);污:玷污;经年:一年)

参考译文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中举,年纪刚刚满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看望,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但能与梦阳抗衡。

正德改元,刘瑾窃取政权。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把握住政权,不要向刘瑾屈服,语气极为激烈。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刘瑾被诛,由李东阳的推荐,景明官复原职,掌管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大家不敢为他申冤,而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援救。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大灾,景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京城不应留住边防军,不应宠信西域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被扣压,未进呈后端。久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管制敕。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大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画出于名家之手,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横行霸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景明将他们逮捕鞭挞。他所教育的诸生专以经学、儒学及时务为主。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因病归家,不久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景明为人正直,重节义,鄙视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之风度,两人学诗做文,开始一唱一和,成名之后却相互诋毁。梦阳主张摹仿,景明则主张创造,各树旗帜,互不相让,两人交游也分手了。有人说景明之才本不及梦阳,但其诗则比梦阳的诗好。然而,天下人在谈论诗时,则必何、李并称,与边贡、徐贞卿合称为“四杰”。

篇11:毛遂自荐阅读答案及翻译

毛遂自荐阅读答案及翻译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参考答案: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毛遂自荐译文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