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魏公叔痤病》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回答)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希望)
③秦果日以强(一天天) ④悖者之患 ( 错误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www.同的一项是(2分)( C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论语>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2:《魏公叔痤病》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论语>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参考答案]
1. (1)①回答
②希望 ③一天天 ④错误
(2)C
2. 此/非/公叔之悖也
3. (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 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
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3:魏公叔痤病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病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参考答案]
1. (1)①回答 ②希望 ③一天天 ④错误
(2)C
2. 此/非/公叔之悖也
3. (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 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
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文言阅读实词释义题方法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篇4:魏公叔痤病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魏公叔痤病的阅读及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回答)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希望)
③秦果日以强(一天天) ④悖者之患 ( 错误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www.同的一项是(2分)( C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5: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
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③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注释]1. 公叔痤(cuó):魏相。 2. 不可讳:不幸去世。 3. 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 4.为,如果。 5.竞,同“境”。 6.悖:糊涂、昏聩。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愿 王 以 国 事 听 之 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惠王往问之( ) (2)以公叔之贤( )
(3)孝公受而用之( ) (4)魏日以削( )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非公叔之悖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2)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1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9.(1)去、前往 (2)凭 (3)接受 (4)削弱 (4分,一个1分)
10.D(2分)
11.(1)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2分)
(2)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2分)
12.:①目光狭隘,不能慧眼识人; ②固执己见、盲目自信;③虚伪,假意征求意见但却不采纳。(4分,一点2分,答到2点即给全分)
(翻译: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多么悲哀啊!像公叔痤那么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公孙鞅决定,不是糊涂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篇6:魏公叔痤原文及翻译.
魏公叔痤原文及翻译.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译文:
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多么悲哀啊!像公叔痤那么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公孙鞅决定,不是糊涂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篇7:《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文言文翻译:
公叔痤做魏国的将领,同魏国、赵国在浍水北岸交战,擒获了赵将乐祚。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痉,并赐田百万亩作为他的食禄。公叔痤反身退走,然后拜了两拜辞谢说:“能使士兵不溃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强敌压己而不退却的,是吴起留下的教导,臣下做不到。在军队前踏察地形的险阻艰难,判断有利有害加以防备,使三军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宁、爨襄的`功劳。在战前悬赏罚,战后使百姓明白无疑而信任的,是大王圣明的法度。看见可以进攻敌人了,击鼓进军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大王只是因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赏赐臣下,为什么呢?假如认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魏惠王说:“好。”
因此寻找吴起的后人,赏赐土地二十万亩。巴宁、爨襄受赏土地各十万亩。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又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2”所以又赏赐给他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没有积蓄,认为已经替别人做了,自己才更富有,认为已经给予别人了,扇已的财富才更多。”公叔痤当是这样的人啊。
篇8: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8、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8、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2分)。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分析,3分)
9、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总说对比的作用,2分)。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分说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3分)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总括,1分)
篇9: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金罍léi:泛指酒益。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16.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C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尾联的“新诗”指的.是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
16.佳节却要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碉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10: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仍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稀饭有,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篇11: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 )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答案】
1、说 获得,得到
2、A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
篇12: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 ②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 有中,人名 ③冢:坟墓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1分)
云( )耕者入坏冢而得(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小题3】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1分)
答案
【小题1】说,获得得到
【小题2】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小题3】待人宽厚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围绕文章中对“韩魏公”的描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