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及答案(通用8篇)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及答案(通用8篇)



篇1: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9.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暇更录唐、宋人诗⑵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⑶未尝寝⑷辄指壁间诗歌

10.翻译下面句子。(2分)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11.选出与文中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曹刿)问:何以战?B.不以物喜

C.何不试之以足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2.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读完本文,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2分)

参考答案:

9.(1)空闲(2)生病(3)睡觉(4)就

10.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11.D

12.能抓住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来谈即可

篇2:《鸣机夜课读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鸣机夜课读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暇更录唐、宋人诗 暇_____________

(2)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病_____________

(3)未尝寝 寝_____________

(4)辄指壁间诗歌 辄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文中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曹刿)问: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何不试之以足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读完本文,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空闲;(2)生病;(3)睡觉;(4)就

2.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3.D

4.略。(能抓住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来谈即可。)

篇3:《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暇更录唐、宋人诗 ⑵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⑶未尝寝 ⑷ 辄指壁间诗歌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3.选出与文中“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曹刿)问:“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 何不试之以足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 诵声琅琅然”、“ 持书诵于侧”。读完本文,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2分)

参考答案:

1.(1)空闲 (2)生病 (3)睡觉 (4)就

2. 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3.D

4.能抓住“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来谈即可

篇4:《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②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③,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④。母微笑曰:“病少差④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暇:空闲。③痊:病愈。④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④差:同病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暇更录唐宋人诗(2)未尝寝()

(3)辄指壁间诗歌()(4)然则何以解忧()

(5)铨即持书诵于侧()

2.选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铨则坐枕侧不去委而去之B.然则何以解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铨即持书诵于侧战于长勺D.铨诵声琅琅然满目萧然

3.翻译下列句子。

(1)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抄写(2)曾经(3)就(4)这样那么(5)拿着

2.B

3.(1)母亲就抱着蒋士铨在屋内来回行走,不曾入睡。(2)儿子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3)从那以后,母亲一有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4.蒋士铨回忆少年时母亲悉心培育他的经历。

5.望子成材,期望殷切。

6.从“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的角度回答。

译文:

蒋士铨九岁时,母亲就教他读《礼记》、《周易》、《毛诗》,他都能背下来;空闲时母亲就抄唐诗宋词,教给蒋士铨,让他用抑扬的声调念诵吟咏。蒋士铨每次生病,母亲都抱着他在屋内行走,不曾入睡;不久,蒋士铨的病痊愈了,母亲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给儿子小声吟咏,让儿子把它当作游戏。母亲生病时,蒋士铨就坐在母亲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蒋士铨,竟无话悲伤起来。蒋士铨也随之哀痛悲伤,舍不得离开,曾经问母亲说:“母亲,您有什么忧虑吗?”母亲说:“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除您的忧愁呢?”母亲说:“你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样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蒋士铨背书的声音十分响亮,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轻轻一笑说:“病好多了。”从此以后,母亲一生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篇5: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理解的答案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②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③,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④。母微笑曰:病少差④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暇:空闲。③痊:病愈。④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④差:同病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暇更录唐宋人诗() (2)未尝寝()

(3)辄指壁间诗歌( ) (4)然则何以解忧()

(5)铨即持书诵于侧( )

2.选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铨则坐枕侧不去委而去之B.然则何以解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铨即持书诵于侧 战于长勺D.铨诵声琅琅然满目萧然

3.翻译下列句子。

(1)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抄写(2)曾经(3)就(4)这样那么(5)拿着

2.B

3.(1)母亲就抱着蒋士铨在屋内来回行走,不曾入睡。(2)儿子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3)从那以后,母亲一有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4.蒋士铨回忆少年时母亲悉心培育他的经历。

5.望子成材,期望殷切。

6.从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的角度回答。

篇6:《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 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来源:学.科.网]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4.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⑵苦儿幼不能执笔( )

⑶无误,乃已( ) ⑷与轧轧相间( )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⑵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

⑶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28.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23.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 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24.(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若答“勤奋读书”一类,只给0.5分,不合要求不得分)(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1分)。

26.⑴每天⑵苦于⑶停止⑷间杂

27.⑴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⑵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

⑶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

28.赞同。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篇7:鸣机夜课图记的阅读答案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3)无误,乃已( ) (4)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每天 苦于 停止 间杂

2、D

3、(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4、答:.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篇8:《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阅读《鸣机夜课图记》,完成第 31 ~ 34 题( (16 分) 鸣机夜课图记 [ 清 ]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 ① 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

(2012 扬州)阅读《鸣机夜课图记》,完成第31~34题((16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