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四月阳光》阅读答案(精选8篇)

《四月阳光》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四月阳光》阅读答案

①天终于放晴了。西面的窗也进了阳光,北屋终于有了暖意。我把坐椅移到阳光里,把猫咪黑妹妹捧到坐椅上。自从为它治疗耳道肿瘤以来,它已整整十八天没见太阳了。我端只小凳坐到一旁看书。窗外传来割草机的轰鸣声,清香味充满了整个空间。一行行字和一口口清香,天堂无非如此。

②阳光会走。我不断地把座椅往东南方向推移,黑妹妹睡得很香,但有时还会站起来,弓起背,撑直腿,发抖似地使一使劲,再重新趴下,调整出一个更舒服的姿势。这是它手术后睡得最香的一次,像一个孩子睡在摇篮之中。阳光真好。多么充沛的四月光照啊,亮得好像给空气镀上了水晶。我也整个罩在光里,身体热蓬蓬的,感觉好像不是守着一只猫,倒像守着这方阳光。

③感谢它让我继丧父后再一次历练生死之痛。父亲在世时,曾和母亲一起在院子里晒太阳,因为围墙的遮拦,只能照到小小的一块地皮,他们也是挪动椅子追随着光照。父亲生病卧床时,我只能在屋外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的皱纹和苍白的脸色在这圆形的光照中格外清晰,他的笑也格外令我心痛。那时我家住的房子面东,每天早上也是抢时间一样的往窗台上铺晒各种东西,每一缕短暂的阳光都很珍贵。如今,父亲已在另一个阳光世界。

④太阳继续赶路,它回家的速度加快了。窗框的'阴影像一道笔触,明暗交接处越拉越长,光块被挤扁了。没什么好遗憾的,空间再大也留不住落日。阳光不可避免的弱了,我想试试最后光照的热度,就把手伸进光里,叉开五指。小时候我多么喜欢用手指模仿飞鸟的投影。现在,椅背上映出的手影有些苍老,手掌以及五指都是黑色的,和黑妹妹的颜色有些相像,不同的是,此刻它的毛端在微弱的阳光下闪着不规则的光芒,亮晶晶的。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抚摸它的身体,它终于睁开眼,并伸出了前爪,将我的手指紧紧抱住,它那粗糙的舌头认真地伸缩着,一遍又一遍。我的手被舔得湿漉漉的。每天它都要这样舔几回,为了配合它的亲近,我只好不涂手霜,以免那些不可知的化学元素进入它的肠胃。

⑤阳光越发地弱了,薄了。最后,连仅存的一点光照也离开了它。黑妹妹的耳朵,用刀划开一个丁字形,皮肉活生生分离,里面涌出鲜红的血,麻醉药的作用过后,那种痛只有它自己知道。然而这只是开始,摘除了肿瘤,后遗症如影随形,面神经麻痹、霍纳氏综合征……

⑥最后这点光完全消失了。黑妹妹的左耳抖了抖,开始像雷达一样的转动,好像在追寻阳光走远的声音。而它的右耳却有些僵硬,失去了往日的表情。我的猫孩子,你的右耳从此就是摆设了,你只有一只耳朵的听力了。谛听吧,用一只耳朵加倍地谛听吧,在花落叶败的声音里,蓬勃生长的力量也从根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⑦窗外夜色渐浓,远近的路灯亮起来了,闪着温暖的黄光。关门之际,手机嘀的一响,打开一看,一行字跳了出来:4月14日大地母亲再次发怒,将在沉睡中的玉树同胞带入了深深的灾难与痛苦之中,现灾区急需粮食和水,108爱心基金会将发起救助行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⑧这是条来自四川的短信。一位我所敬佩的师长的号召。我回了信。黑妹妹轻声细气地叫了一声,妙……我返身回去,又摸了摸它的头,道声晚安,并向它承诺,我们明天一起期待温暖的阳光再次降临。

1.通读全文,概括让“我”体验到生死之痛的三件事。(每空6字以内)(2分)

猫咪患肿瘤; ; 。

2.文中的“阳光”有哪些含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下面语句中悟出的人生启示。(2分)

谛听吧,用一只耳朵加倍地谛听吧,在花落叶败的声音里,蓬勃生长的力量也从根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4.赏析句子。(4分)

(1)多么充沛的四月光照啊,亮得好像给空气镀上了水晶。

(2)它终于睁开眼,并伸出了前爪,将我的手指紧紧抱住,它那粗糙的舌头认真地伸缩着,一遍又一遍。

5.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①段开头两次用到“终于”一词,表达了“我”对阳光的长久期盼以及享受到温暖阳光的喜悦之情。

B.第②段用“像一个孩子睡在摇篮之中”来描写猫咪,字里行间流露出“我”的怜悯和关爱。

C.第③段“每天早上也是抢时间一样”写出了“我”动作匆忙和焦急,表现了现代人生活节奏之快。

D.第⑧段中作者写“黑妹妹”的叫声,用“妙”而不用“喵”,一字之别,生动简洁,意味无穷。

篇2:《四月阳光》阅读答案

1.(2分)丧父;玉树震灾。(每点1分)

2.(3分)含义:自然的阳光;人间的关爱温暖;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每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作用:文章的线索(1分)。

3.(2分)示例:人生难免遇到艰难困苦和各种不幸,但我们仍然要热爱生命,坚强面对困苦和不幸,顽强展示生命的活力。(意近即可)

4.(4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四月阳光的充沛、明亮,流露出“我”的喜悦与珍惜之情(1分)。

(2)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运用“睁开”“伸出”“抱住”“伸缩”等动词)(1分)体现了猫咪的可爱以及对“我”的亲近(人与猫的亲密)(1分)。

5.(2分)C

【解析】略

篇3:《余杭四月》阅读答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篇4:《余杭四月》阅读答案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余杭四月》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答案(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拓展阅读:《余杭四月》作品赏析

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颔联运用了对比、渲染、列锦等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篇5:《四月回望》阅读答案

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

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

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

④ 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

⑤ 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

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

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⑧ 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

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11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

12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

13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

14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选自《散文百家》第9期)

15.你是怎么理解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的?(4分)

16.请试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7. 文章第⑦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6分)

18.文章反复提到“麦香”,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请作探究。(7分)

参考答案:

15.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1分)

16. (1)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2)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答出两点中的一点即可得满分)

17.(1)内容上说明年轻的我也喜欢麦香,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同时也变得浮躁轻狂,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们让我退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4分)

(2)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的叙述的作用。(2分)

18.麦香既指麦子的香气,(1分)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方式或文明。(2分)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2分)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2分.大意相同即可)

篇6:四月槐花阅读答案

四月槐花阅读答案

三月的嫩柳刚刚染绿了枝头,四月的槐花就迫不及待地开放了,白灿灿的花儿如同天空降下的云朵,又似挂了满树满树的雪花。这个季节的北方,处处是十里花海,百里槐香。不管你何去何从,我想你都会停下来,向这无垠的花海投上深情的一瞥(piē) 。

槐花不似桃花,粉得令人想到世上形形色色永难实现的梦幻;槐花也不似杏花,白得轻佻(tiāo),令人想到某些人的作为;槐花更不似荷花,生在水里,孤芳自赏,使人难以接近。槐花较之它们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它白中泛绿,绿中透黄,沉甸甸地成簇(cù)成串地挂满枝头,其色、其状、其味、其香,无不令人想到那种比花更为珍贵,更为美丽的内涵(hán) 。贫苦时节,它可以维系(xì) ―家人一个春季的`生活;丰收时节,它又可以调节你寻根的心绪(xù) 。四月的槐树下,蜜蜂合唱着劳动的颂(sòng)歌,四月的槐香里,涌动着童年的花雨。久居城市,挥之不去的是夹带着虚伪(wěi)的烟尘,累(lěi)年奔波,世俗已在面频(jiá)上刻下了难以修饰(shì)的烙(lào)印(yìn) 。当你或困惑(huò)或失意或涂(liáo)倒或成功的时候,不妨摆(bǎi)脱(tuō)身边的一切,让久劳不懈(xiè)的心境独品大自然的芳醇。

槐花花期因品种、地区而有差异。

思考:作者将槐花与哪几种花进行比较,为的是突出槐花的什么特点?

桃花杏花荷花突出它白中泛绿,绿中透黄,沉甸甸地成簇成簇地挂满枝头,其色、其状、其味、其香,无不令人想到那种比花更为珍贵,更为美丽的内涵。

篇7:《乡村四月》阅读答案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篇8:《乡村四月》阅读答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江浙一带乡村四月的风光。作者是南宋诗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竟被它纯美的田园风光所迷醉: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还是喜欢陕南的四月天。在形色上,它一点也不比江南差。比起翁卷的家乡来,我的家乡陕南的物候总要迟二十天左右。那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夏天,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件件脱去青涩和单薄的外衣,骤然间显得丰满、成熟和性感。立夏一过,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熏风一天比一天柔软,天空像复写纸一样的蓝。放眼望乡村,满眼是绿色,每一棵草都在开花,每一棵苗都在拔节。这时候,油菜和小麦还长在田地里,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蚕豆和樱桃却早已摆上了农家的餐桌。芬芳的槐花一串串挂在窗外,装饰着露水明亮的家园。做秧田是一件细致活,得投进去技术和时间。正开花的紫云英被翻埋进田土里,再引来渠水沤田。阳光加热了满田的水,发酵了泥土里的生命,直到田泥变得无比柔软。这时候,退去一部分肥水,再将软泥做成一畦畦的温床,撒上草灰后再抹平。稻种的生命起初只是针尖大的一星点,在温室里长出两片叶子后方可移栽。那种农活叫“栽小秧”,是将一棵棵的小秧苗轻轻地摁进秧畦里去。栽小秧的时候,全家总动员,一幅又一幅点彩派的画作在田地里展开。最后别忘了在田头插个稻草人。麻雀嘴馋,它们虽然对那些已经生根发芽的小秧无技可施,但还得提防它们饥不择食地糟践。接下来,等待秧苗青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插秧。那是一段暂时无事可做的时间,是大会战之前相对宁静的时刻。不妨到城里逛半天,归途中男人手里攥一把新买的镰刀,头上戴一顶簇新的草帽,女人腋下是一件新买的夏衣。下雨的时候,男人打了雨伞去串门,或者干脆在家睡懒觉;老人在屋檐下搓草绳,望着满天乌云盼天晴;女人在厨房里煮腊肉,裹挟着肉香的炊烟和迷蒙的雨雾永远纠缠不清。雨雾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却又将我的思念发酵到浓郁。妈妈这时候应该又在给我们做鞋垫吧,这是她每年四月坐在乡村滴雨的屋檐下必定要做的功课。她老人家这些年视力大不如前了,可勤劳的品质使她一直不肯浪费每一寸光阴。她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地上放个针线笸箩,伴着檐滴的声音扎进一针又一针,针针是对儿孙的牵挂和叮咛——她试图使我们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舒适。她在心里计划着哪四双是给我儿子的,哪两双是给我的,哪一双是给我媳妇的。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尺码,而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究竟穿多大的鞋。最喜欢是还是那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挥之不去的是愁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