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宋史吕蒙正传》阅读答案与翻译(精选9篇)

《宋史吕蒙正传》阅读答案与翻译(精选9篇)



篇1:《宋史吕蒙正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5分)

(2)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凡是读书人在未被任用时,见当世这政事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心中不满。

(2)我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

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其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吕蒙正在太平举国二年(977)录取为进十第一名,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不久,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凡是读书人未被任用时,见当世之政事不合理的地方,则心中不满;到被任用后,应当尽其所能,即使建议不一定都合理,也应使政事符合于治道。”

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吕蒙正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有很高名望,以坚守正道自律。遇事敢讲话,每次讨论时政,有不公允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上赞许他能无所隐瞒。吕蒙正是后来提升的官员,历任官职十二年,于是同任宰相,赵普很赞许他。不久,遭母丧,守丧未满三年被重新起用。

先前,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后来就当作常例。到现在,吕蒙正上奏说:“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现在我儿子刚成年,请求以我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至道初年(995),吕蒙正以右仆射身份出任河南府通判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升为档案库仆射。六年(1003),授给他太子太师一职,封为蔡国公,又改封为许国公。

景德二年(1005)春天,吕蒙正上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皇上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为个小孩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学习,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许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篇2:《宋史吕蒙正传》阅读答案

阅读以下经典作品,完成10-13个问题。

吕蒙正,河南人,是汉字的圣人。祖梦琪,户部部长助理。蒙古统治的第二年,太平天国和兴国被提升为学者之首。他们将被任命为临时部长,并将被提升到国家。几天后,我向医生提出了我的建议,并参加了政治事务。上面提到的话说:“任何未能达到目标的人,只要看到世界时事残酷无情,理智就会不满。如果你就位了,你应该尽力而为。虽然你的话可能不是真的,但你也应该帮助道。”

当方莉停下来时,孟政向书部部长助理兼户部部长张平鞠了一躬。面罩质量好,厚度宽,简单,期望值高,在引导下能够自我维持。如果你敢在事情发生时大声说话,你肯定会说在讨论时事时你不能大声说话。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当你登上顶峰时,就不会有躲藏。赵普,仅次于蒙古,在第一个世纪通过政府,处于同一阶段,受到高度推荐。俄罗斯很难恢复。首先,鲁迅是亲戚,他的儿子勇最初是水利部的一名成员。后来,他认为这很正常。因此,孟政说:“我很敬畏贾柯,我,石黄,被授予北京九级官员的称号。此外,世界上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一点财富也没有。今天,部长刚刚脱下襁褓,乞求在部长释放布朗时由官员代替。当然,首相只给了九岁的京官一个特别的命令。道初,他被判与他的右仆一起留在河南和西京。真正的皇帝继承了王位,进入了左国内的等级制度。六年后,他被授予太史公、蔡国公和徐的称号。景德二年春天,请回到洛阳。你辞职那天,于坚来到东园门口,命令他的二儿子叶到庙里来。他说应该邀请来自远方的人停止战争并省钱。无论何时何地,最好的政策就是希望陛下以老百姓为中心,去加纳王国。他对孟政说:“你们的哪所学校有用?”“所有的学者都没用。有侄子简毅,任颖州的官员和总理。”简毅被发现的原因是他从天上就知道了。

如果你有丰富的语言,你将是一个客人。一天,白说:“我儿子大约十岁,想被学院录取。”有人答应过我。当他看到这一点时,他惊讶地说:“今天的名字和职位和我的相似,功勋远远超过我。”与其他学者一样,供应非常充足。字之子,即毕也。毕二成相后,还与司徒致仕在一起。他知道人类是如此。郭旭的生命在六十八岁时刚刚结束。致秘书处负责人时越·文木。

(摘自《宋史第二十四传》)

10.下面这句关于系里画波浪线的文字是正确的(3分)

A.命令他的'第二个儿子建宫殿/为了语言/要求远方的人停止军队/古今省钱的最佳方法/祝陛下为人民着想/去加纳王国

B.命令他的第二个儿子升天/说远离宫殿/要求和平与安宁以节约金钱-古今最佳政策/希望陛下为老百姓着想/加纳王国

C.命令他的二儿子建宫/为言语/邀请远方的人和/收兵省钱/古今最佳政策/愿陛下为人民着想/去加纳王国

D.命令他的第二个儿子登顶/大厅远离言语/人们要求和平/古今省钱的最佳方式/祝愿陛下为人民着想/去加纳王国

11.以下对文本中增加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3分)

A.家庭部是古代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领土、土地、户籍、税收、工资和财政事务。

b木星绕太阳转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在古代它被称为“第一时代”。

“职位演说”指的是当宫廷官员退休后离开宫廷,去寺庙向皇帝告别。

D.“士”是死后的称谓,是在古代帝王、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高官死后增加的褒贬意义的称谓。

1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不正确(3分)

A.吕蒙正诚实正直。事情发生时,他敢于直言不讳。每当他讨论时事时,如果有不公平的地方,他就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称赞他无所隐瞒的能力。

B.吕蒙正是一位公正的官员。前首相的儿子一卸任,他就被授予官员的头衔。吕蒙正成为首相后,他对此提出上诉。因此,鲁迅之子的职位被授予“北京九级官员”的称号,并被视为一项规则。

C.吕蒙正根据功绩任命人。当皇帝问他的两个儿子中的哪一个可以被重用时,他回答说他的儿子都不合格,并推荐了有才华的吕夷简。

D.吕蒙正关心其国家政治。退休后,他向朝廷告别,并没有忘记向皇帝致辞,并说好话。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13.把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达不到标准,认为时事严酷、不合理者,不满(5分)

(2)我负责一司和二司,我想宣布我被授予九个北京官员的头衔。此外,世界上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一点财富也没有。(5分)

回答

10.c

11.b

12.b

13.(1)当一个学者没有被任命时,他对当今不合理的政治事务感到不满。

(2)我获得了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并在卸任时才被授予“北京九级官员”的军衔。此外,世界上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薪水。

翻译:

吕蒙正,河南人,是汉字的圣人。他的祖父吕蒙奇是家庭部的助理部长。梦露在太平天国的第二年(977年)进入前十名。他被任命为主管,并被判提升为国家公务员。不久,他被提升为左建义,一名医生和政治顾问。皇帝对他说:“当一个学者没有被任命时,他对当今世界不合理的政治事务感到不满。被任命后,他们应尽最大努力使政治事务符合管理规则,即使这些建议不一定合理。”

方莉被废黜总理后,吕蒙正被任命为图书部长助理和家庭部部长。吕蒙正善良宽容,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坚持正确的道路和自律。当事情发生时,他敢于说话,每当他讨论时事时,如果有不公平,他必须坚持反对意见。皇帝称赞他什么也藏不住。吕蒙正后来被提拔为官员,任职。当时他还是总理,赵普非常称赞他。不久,葬礼由母亲举行,哀悼被重复使用不到三年。

以前,鲁迅当总理时,他的儿子一卸任就被授予水利部官员的头衔。后来,这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到目前为止,吕蒙正说:“我已经赢得了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我只是在卸任时才被授予北京最高级别官员的头衔。此外,世界上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薪水。现在我的儿子刚刚成年,他要求由我第一次卸任时担任的官方职位代替。”从那时起,总理的儿子只被授予九岁的北京官员,这成为法律制度。道教早期(995年),吕蒙正被任命为河南政府的审判长,在西京任右仆。神树登上王位,被提升为档案管理员。第六年(10),他被授予威尔士亲王太师的职位,名叫蔡国公,并改名为徐国公。

景德二年(10)春天,吕蒙正要求辞职并返回洛阳。朝廷要离开的那天,他坐了一辆轿子来到东园门口,命令儿子把他带到皇宫里。他对皇帝说:“自古以来治理国家最好的政策就是与远方的人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约金钱。我希望陛下永远为人民着想。”皇帝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皇帝对吕蒙正说:“谁能重用你的儿子?”孟政答道:“我的儿子都不合格。我的一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是颍州的官员,有着总理的才能。”从现在开始,简毅被皇帝所知。

一个叫严复的人是吕蒙正的客人。一天,他告诉孟政,“我儿子是个青少年,想让他上大学。”吕蒙正同意了他。会后,她大声说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我未来的位置和我的相似,我的功勋远远超过我。”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学习,供应非常慷慨。严复的儿子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担任首相,斯图亚特退休了。这就是吕蒙正善于识别人才的方式。徐国公去世,享年68岁,当时他的印章传到了吕蒙正。他给秘书处的首长做了一个追赠礼物,并把追赠的头衔命名为文牧。

篇3:《宋史·吕蒙正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吕蒙正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其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吕蒙正在太平举国二年(977)录取为进十第一名,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不久,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凡是读书人未被任用时,见当世之政事不合理的地方,则心中不满;到被任用后,应当尽其所能,即使建议不一定都合理,也应使政事符合于治道。”

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吕蒙正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有很高名望,以坚守正道自律。遇事敢讲话,每次讨论时政,有不公允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上赞许他能无所隐瞒。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来提升的官员,历任官职十二年,于是同任宰相,赵普很赞许他。不久,遭母丧,守丧未满三年被重新起用。先前,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后来就当作常例。到现在,吕蒙正上奏说:“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现在我儿子刚成年,请求以我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至道初年(995),吕蒙正以右仆射身份出任河南府通判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升为档案库仆射。六年(1003),授给他太子太师一职,封为蔡国公,又改封为许国公。景德二年(1005)春天,吕蒙正上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皇上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为个小孩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学习,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许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篇4:《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 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 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 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 执:坚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 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参考答案

9.B(除:任命)

10.C(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那么”。 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

11.D(①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③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

12.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

13.(1)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3分。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

(2)(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繁杂的帐簿一律删去。(4分。奏编:奏请编辑;诏敕:诏书敕命;补出全句主语“叶清臣”;“簿帐之丛冗”为定语后置)

(3)(叶清臣)遭遇父亲丧事,谏官认为他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3分。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

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

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篇5: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

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分)。

7.D

8.B

9.B

10.(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7.试题分析: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 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定川”、“ 潘原”、“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

8.试题分析:B项,“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9.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试题分析: 第(1)句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 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篇6:《吕蒙传》与《江表传》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吕蒙传》与《江表传》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乙】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A、数讨山越 (屡次) 君宜顾之(拜访)

B、遂往诣蒙 (到) 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C、鲁肃过蒙言议(经过) 非复吴下阿蒙(再)

D、因为肃画五策(谋划)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13、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以故意待也 醒能述以文者

B、母哀而舍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归以告其母 缊袍敝衣处其间

D、肃于是越席就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B、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有意这样对待他。)

C、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开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

15、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肃对吕蒙原先比较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B、从两段文字看,吕蒙是一个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的人。

C、甲段文字中,吕蒙的母亲要惩罚他的原因是他做了山贼。

D、从两段文字看,鲁肃所重视的人才必须既有武略,也有学识。

参考答案:

12、C 13、A 14、B 15、C

篇7:《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朝中官员。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补充注释】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过:过失,过错。不喜欢记别人的过错。

是:这。

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闻:听见。

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诘:责问。

故不如无知也。故:因此。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遽止之,遽:迅速;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时人服其量,时:当时;量:肚量。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简评】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这是对宽容和忍让美德的很好诠释。作者通过吕蒙正不计前嫌,没有问一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赞扬了吕蒙正的这种宽容和忍让所体现出的良好品格。启示我们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篇8:《宋史李壁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史李壁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 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 以闻,壁贻 书, 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 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 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禽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

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 以闻,壁贻 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5分)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禽矣。(5分)

10.B(解析:“时”是“当时”的意思,一般做状语,所以应在“韩?胄专国”前,因此可以排除C、D项,“壁”是“言”的主语,应在“壁”前断开,可排除A、D项,答案选B项。)

11.D(解析:“嘉定,孝宗都是年号”错,嘉定是年号,孝宗是庙号。)

12.C(解析:“与韩?胄一起出兵,兵败后”于文无据。)

13.(1)金国派使臣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 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得分点:“微”“闻”“俾”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真是这样,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动被擒了。(得分点:“审尔”“盍”“禽”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壁字季章。父亲李焘,主修国史。李壁年轻时聪颖过人,每天诵读一万多字,写的文章精当广 博。孝宗曾问李焘:“您的各个儿子中,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被召试后,李壁担任正 字。宁宗即位后,李壁改任著作佐郎。当时韩?胄专权,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李壁说:“进攻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发兵并一定要达到目的,

不要轻率出兵而随便停止。”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 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胄获罪被贬,李壁议论应 该等待敌人先发兵,然后应对他们。韩侂胄心中不 悦。李壁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的局 面),就上奏说:“自从秦桧首先提倡和议使得父兄 百世的仇恨不再从臣子口中说出,臣认为应该立即 贬斥秦桧,向天下表明报仇雪耻的志向,这样一来, 君臣上下奋发振作,从凶残暴虐的敌人手中拯救出 离散的人民,洗去祖宗的长久怨愤。在今天提出并 去施行这些,不难啊。”奏疏交上去,秦桧被判罪追 削王爵。议论的人认为李壁的话虽然公道,只不过 是用来迎合韩?胄用兵的私意而已。金国派使臣 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 把这件事报告朝 廷,李壁送给丘 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金兵元帅回信称用兵的主要谋划者是 韩侂胄,韩侂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李壁说:“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韩?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李壁正和韩?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后来韩?胄被诛杀,御史叶时 议论李壁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李壁被降官三级,贬居抚州。过了四年,又被授任遂宁府知府,还没有 到任,而溃散兵卒张福进入益昌,杀害朝廷命官,到达遂宁,李壁发布文书谕示他们,张福等人读檄文 流下眼泪,约定解甲投降。恰好官军来到向贼兵挑 战,贼兵愤怒,把全城都烧了,看着府衙说:“李公很 快要来居住,这里不要烧毁。”李壁快马传信给大将 张威,叫他调集士兵来会战。张威夜间派人敲门, 告诉他说:“贼兵城垒坚固无法攻破,将要挑选敢死 队,用云梯登城,用火攻城。”李壁说:“真是这样, 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 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 动被擒了。”用长期围困的方法教给他,张威使用了 他的计谋,贼兵于是被平定。李壁于嘉定十五年六 月去世,谥号文懿。李壁爱好学习,如饥似渴,各家 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进行综 合研习。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作有《雁湖集》 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篇9:吕岩《牧童》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吕岩《牧童》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眠。

1.简析诗中的“铺”和“弄”二字的妙处。(3分)

2.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草的茂盛和“横野”的辽阔无垠,给人以平缓舒坦的感觉;②“弄”从听觉的角度传达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以及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评分标准:共3分。描写的角度1分,草和笛声的特点以及人的主观感受2分。意思对即可。

2. 刻画了一个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无羁无绊,自由自在,自然天真的牧童形象。寄寓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共4分。人物形象2分,情感2分(答“对牧童的喜爱之情”给1分)。意思对即可。

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横野:宽阔的原野

参考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译文二: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