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青蒿素阅读答案
青蒿素阅读答案
9月12日,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露西·夏皮罗在为屠呦呦致颁奖词时说:“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据世卫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对此评价称:“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现代抗疟疾药用疗法,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使用这种药物是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
尽管青蒿成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是早在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经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1971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通过进一步实验,屠呦呦还发现青蒿药材的活性部分位于叶片上而不是其它部位,于是确定出何时采收会有最大疗效。这些创新在提高青蒿素药效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它的毒性。美国期刊《细胞》称,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屠呦呦在国内不是“学术明星”,甚至没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和中国两院院士的头衔。有学者指出,这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最佳样本。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他认为,学术评价需要更加公开、透明,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值得考虑。 (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已经在100多个国家临床使用,效果显著。
B.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
C.青蒿素是一种中性提取物,是由屠呦呦及其课题组经过多次实验研发成功的。
D.使用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但对青蒿抗疟功能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340年。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疗效,屠呦呦受其启发把用乙醇提取改为用乙醚提取。
B.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属于为数不多的、短时期内就能产生价值和效益的药物之一。
C.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有赖于先进的现代技术,前人的探索也功不可没。
D.屠呦呦课题组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提取了对实验鼠的疟原虫有完全抑制作用的青蒿素。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使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疟疾患者的治愈成为可能。
B.青蒿素的药效,除了与用现代技术提取有效成分有关,还与原材料的选用、采摘季节有关。
C.屠呦呦在国际获大奖,但在国内不是“学术明星”。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学术评价仍存在弊端。
D.在科技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采用专家实名制,就可以保障评比的公开、透明。
参考答案
1.B(3分)(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现代中医技术,并非古老的中医疗法。)
2.A(3分)(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屠呦呦“认为”而非葛洪“认为”。)
3.D(3分)(“就可以保障评比的公开、透明”,说法过于绝对。)
篇2:《抗疟疾新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抗疟疾新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高烧为主要病征,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疟疾感染者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心悸、口渴,痛苦难忍。高热后期,患者的颜面和手心开始出汗,并迅速遍及全身,大汗淋漓。约2-3个小时后,体温逐渐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早在人类出现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所以,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这种疾病困扰。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并不为过。在中国,“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释名》:“疟,酷虐也。”《说文解字》:“疟,热寒休作。”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部队发生疟疾大流行,尤其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当时疟疾的控制足以左右殖民地战争的'胜负。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 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新航路开辟后,疟疾很快随冒险家传入新大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疾 病在美洲大陆却找到了它的克星。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便被发现了。19世纪末人们终于发现了疟疾致病的真正原因,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1961年-1973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越双方因疟疾减员严重,疟原虫对原有抗疟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新药的研究,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在越共的请求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疟方面的功效,从而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 的生命这一突出贡献荣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疾病,是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传染病,它以患者出现间歇性寒热发作为主要病体特征。
C. 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常高达40℃甚至40℃以上。
D. 疟疾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会重新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导致疟疾发病的疟原虫存在于出现人类之前,以致于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疟疾困扰。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
B.疟疾本身会导致贫血的特点使得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的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
C.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D. 新航路开辟后,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被发现了,疟疾终于找到了它的克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古代,“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在过去的战争中它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可以左右许多战争的 胜负,足见当时疟疾之危害。
B. 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 法国军医拉佛朗发现疟原虫,在印度,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他们都为疟疾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C.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原有抗疟药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D. 1969年1月开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他们通过努力,最终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试题答案:
1、C “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错,原文是“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
2、B “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错,原文是“简单粗暴的放血”。
3、C 是越共的请求使“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篇3: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阅读练习及答案)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沈源峻 朱 蕊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
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
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
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
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
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
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
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
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
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
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
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
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
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
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1期)
12.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13.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4分)
答案:
12.(是“屠呦呦团队”而并非其一人。)
13.C(之前已有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14以青蒿寨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因治疗疟疾的良好疗效而受到联合国推荐。但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这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阅读及答案参考
草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
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1.下列关于“双创”的有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双创”就是创新与创业,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B.埋头创新,主动创业,这是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的意识。
C.当创新和创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D.只要全社会都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就能实现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屠呦呦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启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B.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Z-x-x-k.Com]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C.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在我国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是因为我国已经没有疟疾病情。
D.无论药物的功效多么好,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研制出抗疟疾有关的药物而获得诺贝尔奖。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疟疾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
C.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国际市场后,使非洲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大幅下降,也使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
D.屠呦呦所处时代的局限,使她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也使青蒿素没有产生任何社会影响。
试题答案:
1.D(原文是“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
2.C(原文是“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
3.C(A依据原文“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判断。B强加因果。D属于主观武断)
篇5:《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的阅读题及答案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的阅读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草容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10月2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创业对创新成果提供最后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
试题答案:
1.A.混淆时态 原文“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中“曾经”明确指出是历史上的情况,是降伏疟疾前的情况。
2.C.将“或然变为已然”了,原文明确说“不能断定”
3. B 曲解原文,原文讲“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并未说产业化是“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
篇6:《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理解答案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 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 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 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 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 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 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因此B.但是C.因为D.而且
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2分)
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种”,既作一般量词,又表示两个不同的物种(种属)。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大多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2分)。北宋相关记载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态,为后世命名混乱埋下隐患(1分);《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1分)。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民间使用的青蒿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如果答“民间使用的青蒿是黄花蒿”,给1分)。(2分)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4分)
(1)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为什么取名为青蒿素?
(2)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植物多叫青蒿,为什么植物学却命名为黄花蒿(,却用青蒿指另一种不怎么入药的植物)?(答案必须含令人困惑的因素)(2分)
篇7:《材料》阅读答案
①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高分子化合物。我们吃的米、面、水果、蔬菜、鱼、肉;穿的棉、麻、丝、毛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用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则都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②高分子的特点是个头大,每个分子由几万、几十万个原子组成,分子量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而一般的低分子化合物,如水、盐、酒精等,分子量却不过几十、几百。怪不得人们称高分子化合物是微观世界的“巨人”呢!
③相比于低分子,高分子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们由许许多多结构相同的所谓“单体”构成。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
④人造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面对太阳的一面温度很高,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很低,怎样才能保证不因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卫星内部仪器的工作呢?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即依靠一种特种高分子来帮忙,用它做成“温控涂料”涂在卫星表面。
⑤当卫星面向太阳时,高分子涂料可以助其散发热量,背对太阳时还能起到绝热保温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卫星仪器的正常工作,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收集和提供情报。
⑥此外,导弹、飞船重返大气层时也碰到了难题: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要知道 普通钢温度达1000多度会溶化成液体,合金钢最多只能耐℃的温度,用什么材料来做它们的保护层和隔热罩呢?
⑦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高分子烧蚀材料,将它涂在导弹、飞船的表面,但它燃烧汽化成小分子时会带走大量的热,尽管外面烈火熊熊,里面却安然无恙,这就起到了保护层和隔热罩的作用。
⑧电子工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几乎没有一样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少得了它。但是,当我们津津乐道电子工业的赫赫战果时,却不能忘掉高分子在此领域立下的汗马功劳。
⑨作为绝缘材料,高分子的独到之处是具有良好的高频和超高频绝缘性能,陶瓷、云母之类都远远赶不上它。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遥控、遥测、雷达、卫星通讯等都要用到频率极高的微波,所以也就少不了优质的高频、超高频绝缘材料。可以说,没有高分子材料就没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篇8:《材料》阅读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8.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19.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20.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22..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三)18.C 19.A 20.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21.(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2) 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22.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9:阅读答案参考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2)杂然而前陈者( ) (3)猛浪若奔(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贤于材人远矣
C.胡不见我于王 D.皆朝于齐
小题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2分)
选段
主要内容
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甲文
(1)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乙文
游人之乐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