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精选8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挐,撑船)一小舟,拥毳衣(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雾凇,云、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人鸟声俱绝。

2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1)考虑、想到

(2)我

21.(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2.(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篇2: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篇3:湖心亭看雪张岱阅读答案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②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④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更定:晚上八时左右。②毳衣:细毛制作的衣服。③雾淞沆砀:淞,湖面上的水汽。雾淞,雾气。沆砀,同‘晃漾’,浩瀚汪洋。④大白:大杯酒。

【问题】

19.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3分)

(1)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孤独;勉强

B、单独;勉强

C、独立;力量大

D、孤独;固执

20.下列各句省略成份补充不当的一项( )(3分)

A、(余)到亭上

B、(铺毡对坐的两人)见余大喜

C、(铺毡对坐的两人)问其姓氏

D、及(余)下船

2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四个量词,有什么作用?(4分)

22.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9、B

20、C

21、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深入地描写出了西湖雪景空旷寂寥的情景,突出了那个“上下一白”。

2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旷达不羁(或者高逸)的情感。

篇4:《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宋神宗元丰六年初冬的一天夜里,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贬至黄州已四年的苏轼,做着“团练副使”这样有职无权的闲官,百无聊赖之余,只得“解衣欲睡”。不料却有明月解其心意,毫无势利之心,入门来邀,心情顿时“欣然”。初冬的夜必是清凉逼人,可作者兴致却很高,觉得如此乐事还得与友人共享方可,于是去寻张怀民。这种“寻”的急切心理,也体现了与怀民情谊之深,怀民的“未寝”也早在意料之中,但欣喜之情还是难以抑制的。在如今这种境遇之下,还有一个朋友能在这样的夜里和自己携手赏月,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与之相较,张岱少年富贵风雅,却有抗清的责任感,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萦绕于心,这一点从文章开头以亡国年号记事,结尾客自“金陵”可见一斑。西湖之景历来以春日风光为佳,而张岱却在大雪三日,寒气逼人的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意在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至于随行的舟子更是不可为伍,文字之间流露的是孤傲脱俗的风骨。然而令张岱欣喜惊叹的是到亭上居然能见到同道中人,真是奇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的是他们只是他乡游子,知己难逢却易散,真是惘然!

苏轼和张岱都可谓命运多舛,失意孤独,可他们眼中、心中的月色、雪景却毫无阴霾之气,是那样的纯净空灵。

月色溶溶,所有月下的景物都被化为水中之景,透明清澈的流水,摇曳多姿的藻荇,或浓或淡的光影,是眼神恍惚了,还是进入了梦境?初冬的夜因为这片月色变得如此清亮,如此透明,如此多情。作者寥寥数语,以水作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水晶宫般的世界。

大雪漫漫,云雾霭霭,一扫往日西湖莺歌燕舞春日融融的景象,别人眼里的冬日雪景或许是肃杀冷清得逼人,可张岱却用一支丹青妙笔,或浓或淡地轻轻点染,就给我们营造了另一种冰雪世界。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却有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张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终生未出仕,尤其是明亡之后,更是钟情山水,但故国之思带来的哀痛在文字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但这种流露没有局限于对个人命运的惆怅,而更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天地苍茫,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是多么渺小。人生如雪泥鸿爪,知己难寻,不如孤高自赏,即使有志同道合者,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前尘往事虽令人感慨,但细细想来都如眼前雪景般如烟似梦。

这两篇小品文均以简练的笔墨描绘景色,却毫无雕琢之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就是“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这种师法自然描绘景物,并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流露在字里行间的行文风格,才真正体现了“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篇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如果你也沐浴着如水的月光,心情会如何?请描述一番。(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坡志林》 苏轼

2. 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篇6:湖心亭看雪张岱文言文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张岱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阅读答案:

1.B

2.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3.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即可)

4.C

篇7:张岱《龙山雪》以及《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芥(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通“喝”。

【阅读提示】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C.义不杀少而杀众 D.广起,夺而杀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②声为寒威所慑。

译文:

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没有,消失。 ②迫近,靠近

2.D

3.①(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4.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

篇8:张岱《龙山雪》以及《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张岱《龙山雪》翻译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人)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张岱《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