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的阅读题答案(共12篇)

刻舟求剑的阅读题答案(共12篇)



篇1:刻舟求剑阅读题答案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篇2:刻舟求剑阅读题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置之其坐 坐:( ) ②遽契其舟 遽:( )

③反归取之 反:(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7.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反归取之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翻译句子。(4分)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9.《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

10.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11.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包含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1、①同座,座位 ②立即、匆忙 ③同返,返回 ④、指示代词,这儿

2、C

3、①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②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4、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买椟还珠 滥竽充数 扁鹊治病 郢书燕说 (写出两个即可)

5、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的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篇3:《刻舟求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刻舟求剑(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小题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题3】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渡 (2)立即,匆忙

【小题1】(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小题1】B应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题1】D中应是“那只/自己”。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所、若此、惑”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篇4: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3、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4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篇5:《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1)遽契其舟( )

(2)求剑若此( )

(3)不亦惑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

我会对他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不应该墨守成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1)立刻、匆忙

(2)像这样

(3)迷惑、糊涂。

2.

(1)这是我剑掉下水的地方;

(2)船停了,从刚才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前一横线可填: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后一横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符合要求,意对即可)

篇6:《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划分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字。(3分)

涉( ) 契( ) 惑( )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是吾剑之所从坠

【小题4】为何“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对你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小题1】渡过;雕刻;迷惑,糊涂。

【小题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楚人)不知道舟在动而剑却是静止的这一动一静的道理,所以让人迷惑。启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应尊重实际,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篇7:《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小题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小题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小题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1:C

小题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小题1:考察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2:错,应选B“而剑不行”中的“而”:转折连词,却。A 连词,表顺承。B转折连词,却。C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小题3:找议论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小题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篇8:《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不亦惑乎()

(2)翻译句子。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过江②雕刻③疑惑

(2)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篇9:《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小题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题3】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渡 (2)立即,匆忙

【小题1】(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小题1】B应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题1】D中应是“那只/自己”。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所、若此、惑”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篇10:《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遽(jù):立刻,急忙,马上。

②契(qì):用刀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

(2)楚人有涉江者 者:

1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19.“楚人”与《河中石兽》中的讲学家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7、(1)寻找(1分)

(2)……的人(1分)

18、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分,每句分,意对即可。)

19、楚人与讲学家都脱离实际。

参考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篇11:《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触株( ) (4)冀复得兔(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1)雕刻 (2)糊涂 (3)跑 (4)希望

【小题1】(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小题1】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篇12:《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