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精选5篇)

《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精选5篇)



篇1:《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二:

(1)本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颈联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抗清复明的希望并未断绝,表达了诗人对抗清复明充满了希望,对明朝和复的坚定信念。

(2)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是以苍龙、老树为喻,抒发了自己年虽老迈而抗清复明志气不衰的豪情壮志。

附注释:

愁听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听见边关要塞处处都响彻着清军的胡笳声,却不见中原地区有抵御的军队。

[1]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三户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三户人家。一说指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而言。顾炎武似乎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三户。熊绎国:指楚国。熊绎为周代楚国的始祖,芈姓,受周康王的分封,居于荆州(湖北省西部一带)。

[2]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厘。启:开拓,创建。少康:姓姒,夏朝君王相的儿子,为夏代中兴之主。相传寒促之子浇灭相,相妃缗逃归有仍,生少康。少康奔虞氏,为庖正,占有土地一成,拥有武装一旅(五百人),依靠同姓部落的帮助,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的统治。以上两句运用历史典故,暗指当时明代诸王室虽然相继败亡,但遗民坚持抗清,不忘旧朝,仍然充满光复的希望。

[3]苍龙二句:这两句以苍龙、老树作比喻,表示虽然已近年暮年,但壮心未已,复明的斗争勇气依然存在。

[4]汉庭:这里以汉朝指代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明诏:英明的诏令。

[5]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相通的四湖。这里暗用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以上两句是说,等到恢复明朝江山的大业一旦成功,我们一起到太湖乘风着木筏钓鱼去。

作者: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诗集》。

赏析:

顾炎武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抗清失败后,他拒绝入仕,遍游华北各省,考察边塞山川形势,访求各地风土民情。这首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作者51岁,当时在太原认识了著名文人傅山,二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皆有志于为反清复明作斗争。此篇即是与傅山相互唱和之作。当时清兵已控制大部分国土,而内地却没有足够的武装反抗力量,诗人为此而愁苦,但他坚信残存的抗清力量,仍期待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全诗运用反衬手法,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清朝已统一了中国,抗清的斗争在清军镇压下逐渐沉寂。接下三联,先写清朝必灭,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次写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后写反清复明斗争必胜和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这三联的抒写与首联形成了强烈的反衬,说明斗争的形势虽然可忧,但有信心将斗争进行到底。前后反衬,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和比喻。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少康复国的典故,表示反清复明的决心和斗志,用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功成身退的心迹,都很恰切,颇能表现其坚强不屈、光明磊落的气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用苍龙日暮行雨,老树春深著花,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不仅对偶工整,而且比喻生动新颖,含意遥深,风格高古,气概豪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篇2:《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阅读题及答案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1)有人说首联“惊”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

(3)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惊,在句中是吃惊、惊讶之意,诗人惊叹时间已至暮秋时节,光阴似箭;(1分)实则感慨自己年华逝去之快,不免生出人生迟暮之感。(2分)

(2)诗人九日喝酒与赏花的人事活动;(2分)不顾衰老对故国江山的赤胆忠心。(2分)

(3)对王处士千里寄作问讯的感激;对自己亡国飘零身世的感慨与无奈;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简析

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篇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9.“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10.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4:张可久《人月圆·春晚次韵》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张可久《人月圆·春晚次韵》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 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注:

次韵:唱和诗词并依原诗用韵次序。

短亭:旧时城外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是送行饯别的地方。

1.此曲中能显示“别意”的事物有“短亭”、、。(2分)

2.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芳草萋萋”、“春云撩乱”点题,情景交融。

B.“短亭”三句描写眼前送别的情景,意象丰富。

C.“一声啼鸟”三句是诗人人生波折的写照,虚实相生。

D.末三句化用崔护诗作,抒发思念之情。

3.此曲紧扣一个“愁”字抒发情怀,写法上又注重前后照应。请结合此曲的内容,对这一特色加以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垂柳、骄骢 (画舫) 芳草 别酒

2.B

3.此曲以写景见长,景语又是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往事相关,又注意前后映照,显得典雅工丽。如“佳人不见” ,正是作者在春晚时分愁思起伏的原因,也是引发诗人回忆送别情景的原因,加倍体现出缠绵委婉的情味。

赏析: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开头两句,就点出“春”与“晚”两个时节。芳草萋萋,春云凌乱,夕阳美景,愁绪万分,凄迷暮霭。景色的.暗淡表现出作者心情的惆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诗人在“萋萋”两句中,正是写眼前景物所引起的离愁。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三句,是对送别情景的回忆。诗人回想起当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诗人颇为感慨。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进一步表明诗人思念之深。

“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三句,既是诗人在写眼前春晚实景,又使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诗人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在这里值得欣赏地是: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这最后三句,是诗人从正面抒发别地眼前情景和感受,意思:花落人空的离恨和惆怅。顺着风吹雨打的描写,引用唐代崔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的诗意,抒发离愁别恨。 “ 佳人不见 ” ,正是作者在春晚时分愁思起伏的原因。这首曲以写景见长,景语又是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故实相关显得典雅工整,倍能体现缠绵委婉的情味。

再从结构上来分析,我认为,这首曲正是曲折别致,由眼前之景折入惜别回忆,由啼鸟风雨唤醒又转回眼前写实。整个曲除“愁”和“佳人”一句,其它都是景语,然浓情密意,无不隐寓其中。

篇5:《酬张少府》王维阅读题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王维阅读题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这是一首赠友诗。

试题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阅读答案

(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4)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

【注】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4.关于这首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乐府D.新乐府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16.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4.A(1分)

15.D(3分)

16.(4分)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1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

三:

(1)全诗着意描写和叙述自己“ ”的志趣。

(2)诗歌中哪两句最能体现作者隐逸生活的情趣?

(3)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好静

(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句。

(3)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与苦闷。

四: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下列诗句与“空知返旧林”中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空”:只,仅仅,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2)B

(3)【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

注解: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与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韵译: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本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又一佳作。

诗人刚入仕时,得宰相张九龄赏识,意气风发,欲以满腹才学报效朝廷,后张被罢黜,奸相李林甫当道,这个才高八斗的儒生便把目光投向了内心,倾心佛学,乐于隐居,追求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而初时的志向与抱负并不能完全忘却,出世与入世的挣扎便在诗作中时有体现。

首联写得明白晓畅,如俚谈巷语,却十分准确的概括了诗人对自己的评价。笔者窃以为,此时,诗人冲天的壮志已消磨殆尽,心中的淡定从容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用词的朴实无华。“唯”突出了诗人把淡泊宁静、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作为晚年生活的唯一选择。

颔联中“自顾”为“自视”之意,可理解为诗人反观自省。“长策”应释为“良策”,即“治国安邦之策”。奸臣当道,诗人虽满腔抱负,却无力回天,便只能“返旧林”。“返”与“旧”说明诗人曾居于此,而今是旧地重回,这是诗人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佐证,每次离开时必是抱有志向,返回时也必是失望而归。“空知”则是反映了诗人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的最终选择是隐居田园,寄情山水。

前两联是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概括,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无为归隐的生活,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否定,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涌动的却是诗人对于现实极端不满的怨怅之情,生活状态的平静则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颈联既是写景更是写人。风是松间之风,月是山中之月,不加描摹,更能引人想象其声、其色,增加了文字的张力与深意。诗人于松林之中,徐徐清风吹拂下轻解衣带,少了衣服,更少了礼仪的约束。在山中朗朗明月下鼓琴而歌,隐居生活所得便胜却了仕途之失。“松风吹”与“解带”,“山月照”与“弹琴”并无因果关系,前者只是为后者提供了活动的背景,如舞台上的幕布一般,让“解带”与“弹琴”更增加了淡定和清静的禅意,这也是本联的妙处。

尾联中的“君”指张少府,此联为扣题之语。张必是问及了诗人为人为官的穷通之理,诗人在前三联便告诉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此联中又用“渔歌入浦深”的典故再次作答。《楚辞.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棹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得复与言。”表现的是一种与自然融合、忘却自我的隐居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